錢用在“刀刃”上!今年市財政用於15個攻勢的專項資金將達235億元

錢用在“刀刃”上!今年市財政用於15個攻勢的專項資金將達235億元

青島日報2020年3月10日3版

投向15個攻勢,錢用在“刀刃”上

今年市財政用於15個攻勢的專項資金將達235億元,佔341.4億元市本級專項資金的69%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耿婷婷

去年以來,市財政局聚焦15個攻勢,推動財政工作流程再造,以“重構式”整合,推動財政資金向各個攻勢集中配置,有力助推了15個攻勢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前進。

據初步統計,2020年,市財政預計投向15個攻勢的專項資金將達到235億元,佔341.4億元市本級專項資金的69%。

重構財政配置,以資金整合倒逼工作整合

突破財政資金的傳統分配模式,市財政局聚焦15個攻勢,按照“牽頭部門統籌、參與部門競爭、責任部門落實、財政部門評估”原則,把財政資金重點向15個攻勢配置,通過合理分配財政資金,引導各級各部門向15個攻勢發力、聚力。

整合資金政策體系。著力破解以往財政政策固化、碎片化、低效化,通過對財政資金的“重構式”整合,市財政局建立了與15個攻勢目標導向相匹配的新政策體系,有效提升財政保障重點工作的指向性、針對性。除中央、省有明確規定和標準外,2018年底前出臺的政策,統一按照15個攻勢重構整合,2019年實施的項目在2020年度預算中予以兌現,2020年項目按新政策體系下予以年度兌現,對符合15個攻勢目標導向且實施效果好的老政策,吸收歸併到新政策體系中。

整合資金預算安排。堅持“錢隨事走”,破除以往預算安排“基數+增長”的僵化模式,所有財政資金安排不再考慮以前年度基數,先破後立,以“零”為基點重新確定資金規模和方向結構。財政資金的“零基預算”模式,倒逼各級各部門在15個攻勢中找準位置、確定實施項目,並以此對應分配,把有限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聚焦到15個攻勢上。

據悉,在今年財政預算安排中,市財政局組織市科技局、市金融局、市市場監管局等7個部門集中22億元用於科技引領城攻勢;組織市交通局、市金融局、市商務局等7個部門集中27.7億元用於航運貿易金融攻勢;組織市交通局、市發改委、市住建局等3個部門集中56.6億元用於交通基礎設施攻勢。

整合資金分配方式。多方參與確定資金投向:市財政局確定各部門預算控制數;預算部門按預算控制數,提出與15個攻勢匹配的預算安排建議及具體項目清單;攻勢牽頭部門對照財政部門提供的資金和項目清單,組織攻勢參與部門對攻勢內的項目進行調整完善,精準分配政策資金。同時,引入競爭擇優機制,項目跟著政策走的同時,也支持政策跟著項目走,實現由過去的“分項目”到“比項目”,從“分資金”到“爭資金”的轉變。

聚焦關鍵部位,以精準發力提高財政效能

集約才能高效。市財政局轉變思維、轉換打法,強化市場導向、目標導向、效果導向,聚焦15個攻勢的關鍵部位,將財政資金集中供給、精準發力,有效避免了“大水漫灌”“撒芝麻鹽”等問題,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能。

聚焦市場分配資金。圍繞運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個資源,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統籌債券資金和土地資源,拓寬保障渠道,最大限度增加財政供給,實現財政資金投向和績效的最優化。以青島康復大學的建設為例,前期通過一般債券安排部分資金,後期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政府為其配置土地資源等方式解決;再以地鐵建設為例,通過地鐵建設基金專戶安排部分資金,其餘資金可由沿線站點區市通過落實土地配置政策籌措。

聚焦項目分配資金。區別財政資金需求的剛性程度和輕重緩急,採取一次性兌現和分期兌現相結合,拉長保障年度,平滑支出壓力,以時間換空間。對扶貧和對口援助、基本民生保障等政策剛性強的資金,以及已落實到具體項目和單位的兌現政策資金等,原則上足額保障;對雖已明確資金需求但可暫緩或分年度安排的,實行分期保障;對雖有政策但資金需求額度不確定的,適當安排資金,預算安排如有缺口,先通過國庫庫款墊付,然後列入以後年度預算……這些做法既有效保障了財政資金需求,又最大限度實現了資金高效利用。

聚焦效果分配資金。市財政局聚焦15個攻勢,充分考慮現行政策是否屬於市場機制不能解決的,是否能夠引領產業上層次、上能級,是否對生產總值和地方稅收具有較強拉動作用等方面,真正站在市場角度推出最優項目、提出最優政策,並以此為依據分配財政資金,最終由市場來檢驗效果,推動實現財政資金投向和績效的最優化。

堅持陽光透明,以專業視角保障科學分配

市財政局圍繞推動財政工作從需求保障型向績效引領型轉變,著力完善評審機制,以公開答辯、會商評審等方式,提升財政政策制定的開放度、參與度,使政策制定的過程成為凝聚共識的過程,以專業化保障財政資金的科學分配。

開展專班協調。大力推進流程再造,建立頂格協調推進機制,成立由市財政局局長任組長的整合工作專班,形成黨組領導、主辦處室具體負責、相關處室密切配合、專人專責落實的運行機制,統籌協調推進政策資金整合工作。

進行專家評估。邀請市人大財經委代表、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以及各攻勢領軍人物組成專家評估委員會,聚焦15個攻勢,從合規性、必要性、匹配性三個維度,對涉及14個預算部門的51個文件、98項條款開展政策評估論證,除中央、省有明確規定的29項政策及2019年新出臺的10項政策外,經過專家評估的59項政策,有7項政策取消、3項政策優化提升,49項政策保留,整合面近20%。

進行專業評審。結合2020年預算編制工作,組織專項資金預算評審、會商評審。由攻勢牽頭部門對照財政部門提供的資金和項目清單,組織攻勢參與部門進行項目與攻勢匹配度評審,確定攻勢項目安排、資金配置和績效目標。部門參與評審的過程變成了目標再明確、任務再落實、資金再匹配的過程,推動資金使用從“花錢模式”轉變到“辦事模式”、從“要幹哪些事”轉變到“要取得哪些實效”上來。

進行專題決策。針對不同決策事項,按照專題,分兩輪組織專家和相關部門研究討論。第一輪組織相關專家研究論證,提出停止執行政策的建議名錄;第二輪組織相關部門研究論證,提出對財政政策資金整合的意見建議和對2020年專項資金預算安排的建議。綜合兩輪專題研究結果,研究確定財政政策資金的具體分配措施,使資金分配更具針對性、更加科學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