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四川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也是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學校,由原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原華西醫科大學三所全國重點大學於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兩次合併組建而成。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四川中西學堂

四川大學的前身之一——四川中西學堂創建於1896年,和中國近代其他的官辦高等學府一樣,它也是清末洋務運動的產物。

甲午戰爭之後,洋務派掀起了興辦西學的高潮。時任四川總督的盧傳霖奉旨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創建了四川中西學堂,由何維棣任第一任監督(即校長),這也是近代四川高等教育的開端。四川中西學堂充分體現了洋務派“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主張,是傳統書院與近代西學的結合,以培養所謂“通達時務之人才”為目的。課程安排除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典籍之外,還有聲、光、電、化、格致等,其中僅理科課程就設了12類26門,教學上已經採用了赫爾巴特教學法,實行分班授課。

1902年,在全國廢科舉、興學堂的改良浪潮中,當時的四川總督奎俊在得到清廷批准後將中西學堂與錦江、尊經書院合併組建成四川通省大學堂。四川省大學堂在仿照京師大學堂模式的同時又借鑑了日本的辦學經驗,設有文、理、師範、體育等科,並延聘中外教習講學,開始具備四川高等學府的氣派和風貌。但由於它的官辦性質,四川通省大學堂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為辦學宗旨;其畢業生享有“舉人”頭銜,並照章授予內閣中書、以知州(縣)等補用;學堂的總理(校長)由地方大員選任;學堂內部作風猶如官府衙署,等級森嚴。1902年底,四川通省大學堂改稱四川高等學堂。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錦江書院和尊經書院

錦江書院成立於康熙四十三年(1740年),此後一直作為四川省的最高學府。該書院的課業一直以八股文為主,主要目的就是培養科舉人才。然而隨著歷史的變遷,它的教育方式已越來越不合時宜。

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四川總督吳棠與四川學政張之洞的籌劃下,在成都南校場石犀寺附近修建了一所新的書院——尊經書院。尊經書院和錦江書院雖然都是官辦書院,其學生也都是由四川省內各府按比例在秀才、貢生中擇優錄取的,但尊經書院卻不以科舉為目的,而是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真才實學。當時四川學風極差,作為四川最高教育長官的張之洞希望尊經書院能夠成為社會教化的策源地,所以他大力反對學生只習時文,而極力提倡厚植根基的做法。張之洞可以說是尊經書院的實際創辦人,他對書院的付出相當多,曾經親自為書院設立學規,並慷慨捐資為書院購買了一千多卷書籍。書院創設之初,原本也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方針,打算設天文、地理、算學及格致等課,但終因師資不夠等原因未能如願。尊經書院還開設了尊經書局,以方便刻版印書,這在當時國內各書院中堪稱佼佼者。1902年,錦江、尊經書院與四川中西學堂合併為四川通省大學堂,由此揭開了四川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頁。

尊經書院在短短二十幾年中,培養出了一大批在近代中國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炸死宗社黨黨首良弼迫使清帝退位的民國大將軍彭家珍,清代四川地區惟一一名狀元、曾任京師大學堂副監督的駱成驤,保路運動領袖人物羅綸、蒲殿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吳玉章,共和國副主席張瀾,“隻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吳虞等。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國立四川大學

從1905至1910年,四川地區掀起了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第一個高潮,四川師範學堂(1905)、四川法政學堂(1906)、四川藏文學堂(1906)、四川農業學堂(1906)、四川工業學堂(1908)、四川存古學堂(1910)相繼成立。1914年,四川法政、藏文、農業、工業、存古學堂分別改稱四川公立法政、外國語、農業、工業、國學專門學校。1926年,四川省將這幾所公立專門學校合併為公立四川大學。

1916年秋,四川高等學堂和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原四川師範學堂)合併組建成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成為國內六大高師之一。1923年8月和1926年4月,吳玉章、張瀾先後出任校長,效法蔡元培辦理北大,倡導“學術自由,兼容幷包”,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後來,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校有分化為國立成都大學和國立成都師範大學。

1931年12月,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師範大學和公立四川大學合併組成了國立四川大學,成為國內最著名的13所國立大學之一。1935年8月,任鴻雋擔任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1886年—1961年),字叔永,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工程碩士,中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雖然四川大學是國內國立大學中成立較早的一所,但由於四川的政局動盪,辦學經費和教學環境都得不到保障,再加上交通不便,所以與其他的國立大學相比,四川大學就顯得相對落後。因此,任鴻雋上任之初就提出了“國立化”和“現代化”兩項目標。為達到這兩項目標,任鴻雋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延聘了不少知名人士來四川大學任教。如原國立北平師範大學外語系主任楊宗翰、原國立山東大學理學院院長兼生物系主任曾省、原國立暨南大學教授劉大傑、原中國科學社生物所所長錢崇澍、原國立中央大學園藝系主任毛宗良、原中央大學圖書館主任兼教授桂質柏、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丁山、原中央研究院化學所所長王璡、原清華大學體育指導黃中孚以及中國第一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原廈門大學副校長張頤等;另一方面,任鴻雋努力擴大招生範圍。川大的生源一向以四川為主,兼有部分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的學生。1934—1935學年,川籍學生約佔學生總數的96%強,外省學生則不足4%,且多來自四川周邊地區。1936年,川大在平、津、京、滬、粵、陝等地設立考場,使外省學生名額達到15%;任鴻雋認為大學生應深入掌握基本學科的知識,併為此規定一二年級學生應“注重英文及基本科學之複習”,到了三四年級,再求專業化;任鴻雋還反對老師上課照本宣科,鼓勵學生多參與討論與研究,而不是死讀書。任鴻雋的一系列舉措為川大成為抗戰時期中國最完整的國立大學奠定了基礎。雖然他在任不到兩年,卻被譽為川大的“精神之父”。

1933年,國立四川大學法學院成立;1935年,農學院成立;1944年,工學院成立。到解放前夕,國立四川大學發展為擁有文、理、法、農、工、師範6個學院、25個系的國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之一。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四川大學

1950年,國立四川大學更名為四川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法學院調至西南政法學院,工學院獨立為成都工學院(即後來的成都科技大學),農學院獨立為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大學只剩下文理學院,同時接收了重慶大學和華西協合大學的文理學院。至1956年,四川大學成為一所在文學、史學、宗教學、數學、生物學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的文理科綜合大學。1958年8月,川大與北大、清華、北師大、人大、北外等6所學校在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中被作為“指導全國辦學的院校”。1960年10月,川大在國內高校中較早被定位為全國重點大學。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成都科技大學

成都科技大學初名成都工學院,始建於1954年。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華西大學等8所院校的化工、輕工專業在瀘州組建了四川化工學院。1954年,西南地區部分院校的機電水土專業調整到四川大學工學院,隨後四川大學工學院獨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學院。1954年11月,四川化工學院與成都工學院合併,仍稱為成都工學院。1978年,成都工學院改建為成都科技大學,歸中國科學院領導,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80年11月,改歸教育部領導。成都科技大學的材料、化工、水利水電、機械、輕紡等學科實力雄厚,是一所理工結合、以工為主的理工科大學。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華西醫科大學

華西科技大學的前身是創辦於1910年的私立華西協合大學,它與上海的聖約翰大學、蘇州的東吳大學、廣州的嶺南大學、北京的燕京大學等曾一起並列為全國十三所教會大學。

華西協合大學早在1905年就開始籌建。為了更好的控制四川,基督教各差會決定聯合在四川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創辦一所規模宏大、科學完備的高等學府,由畢啟(Joseph Beech)、啟爾德(O.L.Kilborn)和陶維新(R.T.Davidson)等人著手籌建。經過5年的準備,華西地區的第一所私立大學正式成立了,由於它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國基督教會的5個差會(美以美會、公誼會、英美會、浸禮會、聖公會)共同開辦的,故名華西協合大學。也正因如此,當時的成都市民都稱之為“五洋學堂”。

在西方著名教育家波爾頓、張伯倫的指導下,華西協合大學的組織方案、專業設置、課程計劃、教育管理等都採用了當時英美較為先進的水平。與四川通省大學堂的“中西並重”相比,華西協合大學可以說是“全盤西化”的。它所實施的教育以西學、神學為重,其教員大多來自英、美、加三國,校長由美國人畢啟擔任,辦學經費則來自差會的撥款和傳教士的募捐。學校的組織管理按“協合”的原則,仿照牛津、劍橋大學的體制,實行“學舍制”,即按參加大學組織的差會劃分區域,每個區域構成一個學舍。每個差會負責興建並各自管理一幢或數幢教學樓和學生宿舍。華西協合大學最初設有文、理、醫牙3個學院,並以醫牙學科聞名全國,其牙科學是我國現代口腔醫學的發源地。華西協合大學曾因為其教會大學的性質,屢屢成為政潮、學潮攻擊的目標;但也同樣因為它的私立性、西洋性,使得它的發展更靈活,運轉更有效,辦學特色更為鮮明。1930年,美籍校長畢啟下臺,中國人張凌高接任。1933年9月,華西協合大學才被國民政府“准予立案”,獲得正式辦學資格。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央大學醫學院、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東吳大學、燕京大學、協和醫學院等教會大學部分院系相繼西遷,與華西協合大學聯合辦學,促進了學校的發展。至1949年,華西協合大學已擁有文、理、醫、牙4個學院,26個系,6個附屬醫院。

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了華西協合大學,改名為華西大學;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後,又更名四川醫學院;1962年,四川醫學院成為中央衛生部直屬院校;1978年,四川醫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85年,四川醫學院更名為華西醫科大學,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了校名。1998年,華西醫科大學與北京醫大、上海醫大一起成為衛生部“211工程”重點建設的三所醫科大學之一,同時也是西部地區惟一進入“211工程”的重點醫科大學。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兩次合併——新四川大學

1994年4月,四川大學與成都科技大學合併,成為當時國內高校專業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的文理滲透、理工結合的新型綜合大學之一。1996年4月,四川大學成為全國首批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少數大學之一。2000年9月,四川大學與華西醫科大學合併,新川大成為文、理、工、醫結合的新型大學,整體實力在國內高校中居於前列。

國際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大學不斷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與30多個國家的上百所大學和科研機構及大批名牌大學建立了校際聯繫和合作交流關係。合作交流的地區遍及世界各大洲,交流範圍涵蓋理、工、文、史、哲、經、法、宗教等多個領域,到川大留學的境外、國外學生也日益增多。
師資力量
  四川大學現有教職工11000多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8人、特聘院士16人,文科傑出教授2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學科評議組成員17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9人和講座教授3人,教授、副教授3200餘人。

著名系科

學校設30個學科型學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和網絡教育學院。學科覆蓋了文、理、工、醫、經、管、法、史、哲、農、教等11個門類,有15個國家重點學科,66個部省級重點學科,27個一級學科博、碩士學位授權點,192個博士點,306個碩士點,7個專業學位點,118個本科專業,2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個國家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及課程教學基地,1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四川大學是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及其他中心10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中心60個,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4個,國家級臨床研究基地4個,醫療技術精湛的附屬醫院4所。學校在文學、史學、數學、材料、能源、化工、輕紡、生物學、口腔醫學、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實力,並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學校是全國高校6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全國10個知識產權保護試點大學之一,學校科技園是國家最早批准的1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試點之一。

硬件設施

四川大學地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天府之國”美稱的成都市。學校設望江、華西校區和江安新校區,佔地面積705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308萬平方米。校園環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讀書治學的理想園地。

四川大學圖書館藏書約539萬餘冊,校博物館是國內高校僅有的綜合性博物館,珍藏文物4萬餘件,動植物標本60萬餘件(份)。學校體育場館設施齊全、設備先進。學校建有校園網、分析測試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檔案館、國家外語考試、出國留學人員培訓機構等,並主辦了37種面向國內外發行的學術刊物,與42個國家和地區的130餘所著名大學及科研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

大家英才

四川大學是一所培育了無數國家棟梁和社會精英的世紀名校,朱德、郭沫若、巴金等都曾經在此求學,任鴻雋、張瀾、吳玉章曾任校長,朱自清、童第周、周太玄、林則、劉承釗、馮友蘭、朱光潛、李劼人、魏時珍、惲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張銓等曾在此工作和教學。首位華裔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華也曾在此求學。2001年評選的古今10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36人為川大校友;兩院院士中50人為川大校友。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功勳校長

(原四川大學及前身)

何維棣:1896年—1897年;
  胡 峻:1902年—1909年;
  駱成驤:1912年—1916年;
  張 瀾:1926年—1931年;


  王兆榮:1932年—1935年;
  任鴻雋:1935年—1937年;
  張 頤:1937年—1938年;
  程天放:1938年—1943年;
  黃季陸:1943年—1949年;
  彭迪先:1953年—1958年;
  戴伯行:1958年—1962年;
  (原華西醫科大學)
  畢 啟:1913年—1930年;
  劉承釗:1953年—1968年;
  楊光華:1988年—1995年。

校 訓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你可能不知道的四川大學歷史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