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你不知道的臺灣歷史

1895年5月29日,臺灣民主國的成立。這是臺灣人民心向祖國,頑強抗爭的英勇事蹟!

1895年4月17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喪權辱國的清政府割臺灣給日本。朝野震動,臺灣驚駭!

當時清朝當局並沒有明確指示臺灣官吏及駐軍如何應對,臺灣巡撫唐景崧原本私下準備潛回福建,但臺灣鄉紳世民將其死死“劫留”。臺灣官民心急火燎向張之洞謀求對策,清朝駐法國使臣王之春向張之洞建議“中國可援西例,聽臺灣民自便”,即如果臺灣宣佈獨立而抵抗日本接收,那麼清廷可以不負違約責任。

張之洞報告清廷後,以兩個原則提示唐景崧: 1.臺灣的反抗無論是自立救助還是結以外援,都必須在與清國無關的前提下。 2.臺灣以“自保”的名義,以民眾“意願”的形式從事抗爭活動。

由於各國在干涉還遼成功以後,已無意願再為臺灣之事得罪日本,在一連串奔走外援失敗之後,唐景崧和臺灣官紳們終於做出了決定——臺灣獨立建國。

1895年5月15日,唐景崧發佈《臺民佈告》,以下部分摘選:“全臺前後兩千餘里,生靈千萬,打牲防番,家有火器,敢戰之士一呼百萬,又有防軍四萬人,豈甘俯首事敵,今已無天可籲,無人肯援,臺民唯有自主,推擁賢者,權攝臺政,事平之後,再當請命中國,作何辦理。”

至今讀來,依舊潸然淚下,被拋棄被放棄,臺灣民眾仍然以死抗爭,捨不得中國,放不下中華!

同時,唐景崧又以“全臺紳民”的名義,電奏清廷,轉達“獨立建國”的意願,以下為電文節選:“臺灣屬倭,萬民不服,迭請唐撫院代奏臺民下情,而事難挽回,如赤子之失父母,悲憤何極。伏查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唯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蔽,唯須有人統帥,眾議堅留唐撫暫仍理臺事,並請劉鎮永福鎮守臺南,臺民此舉無非戀戴皇清,圖固守以待轉機”。

臺民奏疏讀來熱血沸騰,肺腑為痛,不知當時看此奏摺的清廷官員作何觀感,割地求饒可能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恥辱了吧。

下面是重點:

1895年5月23日,《臺灣民主國自主宣言》發佈,“吾臺民,誓不服倭,與其事敵,寧願戰死,經會議決定,臺灣全島自立,改建民主之國,官吏皆由民選,一切政務從公處置。”

東亞第一個民主國終於在倉促中誕生。5月25日,唐景崧被推為總統,建號永清(注意寓意),定藍地黃虎為國旗,鑄國璽,設總統府及議院,以臺灣首富林維源為議長,丘逢甲任團練使,劉永福任民主大將軍,其它官員任內務大臣,外務大臣,軍務大臣。

臺灣民主國成立5天后,即1895年5月29日,日本軍隊在臺北登陸,並向基隆挺進,在瑞芳遭到民主國軍隊殊死抵抗,日軍被擊退,其後日軍聯合在基隆外海的日艦夾攻基隆,最終,基隆不守。臺北危在旦夕,而臺中的丘逢甲部又不能及時趕到救援,無奈之下,唐景崧從淡水出走廈門。

臺灣民主國以武裝抵抗日軍接收臺灣的鬥爭以8月9日新竹筆尖山戰役的失敗為標誌,臺灣北部地區全部被日軍佔領。

10月19日,劉永福迫於形勢,不得已棄守臺南由安平回到廈門,次日三路日軍會師臺南,臺灣民主國至此徹底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