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未雨綢繆

導讀:疫情之後,學會把眼光放長遠一點

疫情過後,未雨綢繆

我相信很多人都訂閱了微信看一看裡的置頂話題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每天早上醒來,我打開手機會先看一看最新的統計數據,3月2日那天全國確診病例突破了8萬,在之後的每一天,新增病例數都比前一日要少,全國除湖北以外的省份每日的新增病例數大多為0,伴隨著每天肺炎疫苗研製進展的新聞和馬路上越來越擁堵的交通,我看到曙光就在前面。當然,仍不可大意。

疫情期間,隔離在家的我們除了廚藝實現了共同進步之外,情緒也隨著鋪天蓋地的各種新聞一同強烈共振。紅十字、吹哨人李醫生、武漢病毒研究所、雙黃連、湖北換帥、海底撈和西貝撐不過3個月的現金流、讓小學生差評的釘釘、線上教育和遠程辦公應用的火爆。焦慮、無奈、悲憤、嘲諷、平靜,我們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反覆穿越在各種情緒中,常態化。

疫情過後,未雨綢繆

當們我從魔幻生活裡逐漸復工的時候,猛然發現疫情已經開始在國外爆發。

美國人民開始囤槍、囤子彈、囤衛生紙,流感疫情還沒過去,肺炎疫情就來了,戰鬥民族的老百姓開始未雨綢繆用最硬核的方式應對潛在的暴亂。

日本人民在一邊抗擊著疫情,一邊堅持籌備即將到來的可能是最難的一屆奧運會。

而一個僅有5000萬人口的韓國,目前確診病例已達5000多例,從比例上看,韓國已經超過廣東,僅次於湖北。

美聯儲降息了,一次性降了50個基點。全球已經進入了長期的降息通道,雖然政策預期寬鬆,但大家都知道,抗擊疫情不是一時半會的事兒,對全球經濟的打擊之大,大美聯儲降息可能作用有限,何況兩個超級大國仍在不斷博弈之中。

疫情過後,未雨綢繆

美聯儲主席 Jerome Powell

人類命運真是共同體,沒有一個人是一座孤島,能夠獨立於世,獨善其身。面對大自然對我們的懲罰,人類顯得是那麼無助又堅強,可憐又偉大。無論是健康上的威脅,還是經濟上的風險,對新聞而言就是數字,但對你我而言,就是0和1。

我們承受不起,但也不必恐懼。

言歸正傳,在之前的期為文章裡(期為002 讓我們重新認識“風險”),我有分享一些自己對風險的看法,以及怎樣運用保險這種金融工具去搭建我們自己的防守體系(期為003 防守,是進攻的開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過頭去再看看。但是今天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談談保險的功能。

跨越時間去創造資源。

古代,人類為了應對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會採取一些未雨綢繆的措施,最簡單的就是屯糧。慢慢的,隨著人類探索的版圖不斷擴大,以“一人為眾,眾為一人”為原則的共同海損分攤隨著海上貿易的發展逐漸興盛,成為保險最早的財務補償形態,開始有了風險交易的概念,即通過支付保費來轉移風險。

對於承保人和受保人而言,保險更像是一場對賭,承保人蒐集保費的同時接納風險,如果風險沒有發生,則賺取保費。受保人支付保費,一旦出現風險,將會獲得損失的彌補。

到此,保險的功能仍然是對沖風險。但如今的保險行業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僅僅是做風險的對賭。變化,來源於商業的發展。

以往,保險公司通過計算風險的概率來盈利,靠賭贏的保費來賺取收入。但如果遇上系統性風險,有可能入不敷出,最終破產。所以,保險公司開始用保費做投資,以賺取更多利潤。

保險的性質開始發生了變化。

保險公司不再只是依靠“賭”賺錢,還能通過投資獲得盈利,並且在風險發生時,能夠給予受益人更多的賠付和補償。

而對投保人來說,不僅僅那些無法確定的風險可以被保障,就連那些確定的人生問題都可以利用保險的力量去提前做好規劃和安排,比如子女教育、養老、傳承等。

不僅如此,保險公司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交保費,還會將投資收益所得向投保人進行分紅。保險變得越來越主動,成為一種槓桿工具,你還能從保險的分紅中獲得不菲的收益。

這些變化讓我們能夠解決的問題的範圍邊界變大了,從一個對風險恐懼的被動者,變成一個會提前對風險進行管理的主動者。

具體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無法確定風險是否會發生,會何時發生的時候,我們提前做一個防範,一旦風險真的降臨,保險公司將給予我們補償。在這裡,我們追求的是減少損失。

但當我們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在一輩子裡,我們會遇到哪些風險,哪些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我們都可以提前考慮,主動去佈局,此時,我們追求的不再是減少損失,而是資源的最優配置。

疫情過後,未雨綢繆

“風險發生的概率很低的,保險的收益又不高,每年我都要交那麼多保費,而且保險又不是一個馬上能獲得收益的投資,我不喜歡。”

以上這些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想法,其實不奇怪。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還是站在當下去考慮保險,沒有從自己的整個人生週期去思考問題。

當然,這也和我們國家的保險業發展歷程相關,從1979年開始萌芽發展的中國保險業至今也才40年。改革開放至今,絕大部分中國老百姓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財富生命週期,對風險這種模糊的概念認知不清晰,對潛在風險可能會對財富造成多大程度的影響並沒有切身體會。

相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加槓桿,花未來的錢,敢於負債,在投資理財上也是更青睞高收益高風險的品種,卻對保險並不感冒。因為沒有經歷過完整的生命週期,所以當我們考慮問題的時候,更多的是聚焦於當下,而對未來要面臨的問題,缺乏關注和規劃。

30歲上下的我們正處於事業和工作的上升階段,每日埋頭苦幹,努力攢錢實現買房買車的夢想,但有多少人又想過65歲之後的我們要怎樣生活呢?現在的公司還會給我提供薪水麼?我的社保養老保險能給我多少退休金呢?我能攢下多少錢去安享晚年呢?你可能會覺得現在為時過早,但我想告訴你,距離65歲我們僅剩30來年,考慮通脹,我們需要為自己個人攢下至少500萬,才能有一個體面的退休生活。而退休和養老是我們一定會面對的問題。

同樣,當我們結婚生子,成為父母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會意識到一份一生的責任已經降臨,孩子的讀書費用、輔導費用、興趣班費用、留學深造費用、結婚買房費用等等等等,都將是一個又一個必然會面對的問題。

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是我們必然會面對的問題,主動去思考、去佈局、去解決這些未來的問題,我們一定會活的更加從容。

我相信疫情會讓我們深刻意識到有些風險,雖然我們不去重視它,但它不會遺忘我們。從一輩子的角度去看,我們現在存下的每一分錢,都將有可能在未來成為更幸福的一次選擇,或許是給孩子報名一個更好的學校,或許是讓孩子能夠有一個出國深造機會,當TA走入社會的時候,能夠買一套更好的裙子或西裝踏入職場。也可能成為你和你老伴兒晚年的一次出國遊,一套可以容納得下一家老小的大房子,或者是一間私家病房和一次高質量的醫療救援。

疫情過後,未雨綢繆

最後,分享一個成長型思維裡的觀念。人類的快樂分為消費型快樂和創造型快樂兩種,消費型快樂是屬於感官的、短暫的,比如購物、娛樂等。而創造型快樂是屬於理性的、長久的,比如創業、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問題、創造價值等。當我們開始主動去思考愛與責任,主動規劃和安排未來的生活,解決確定和不確定的風險,為家人和自己創造一個“大確幸”的未來時,我相信這一定是一種恆久的快樂。

回頭見...


感謝部分資料來源 李璞 --《給忙碌這的個人保險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