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動物”的本義一一<承上>

而一旦放下這些東西,政治的德性之光就會煥發。正如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說的,“如果沒有一種超越個人或集團利益的胸襟,沒有一種推動社會進步和為人民謀福利的境界,對於新的思想觀念就會患得患失,畏縮不前”。結果只能是,看到的處處是問題,想到的處處是防備。但現實的世界其實並不是這個樣子。良好的政治生活,最先成就的是以政治為職業的人物。

對於普通民眾而言,良好的政治生活也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我們已經深受社會生態不健康之苦夠久了,繼續在“逐利”的道路上狂奔,我們的生活照舊會在缺少價值呵護的底線附近徘徊。一旦不健康的社會生態固化之後,選擇變得如此逼仄,我們隨之陷入了各種利益算計的簡單遊戲之中(拼爹、搞掂文化、道德最小化競賽、體制外和體制內的選的等等)。理性人的假設變成了“赤裸裸”的現實。

從邏輯上說,良好的政治生活是為了促進人們共同體的感受,以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煥發出對於國家、社會的“一體感”。簡而言之,就是政治上的”以人為本”。我們從來不缺乏“鄉土情結″和"愛國主義",在關健時刻總能發揮其凝聚力,但對國家、社會的“一體感”卻是脆弱的。這種"一體感"需要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生活的滋養,而非一朝一夕所能功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