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中,你覺得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加勒比海的雪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在小讀了幾本教育類書籍後,我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學會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現在實際上的給孩子們灌輸知識,學到知識。教會孩子們學會如何學習,他們就可以自行的吸收知識,將各種知識融匯貫通,並遵循規律將知識推進研究到更高深的地步;

愛的教育是一個人擁有愛的能力的前提,只有被愛才能學會如何去愛。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來治癒。

只有愛的教育這個基礎打好了,才不容易迷失方向。當挫折來臨的時候也能夠很好的建立起心理防禦機制,不至於輕則崩潰,重則輕生。

如果心中有愛,他會始終相信他是值得的,值得被愛,也樂於給予愛。他會很自信,很溫暖,就像陽光一樣,堅定而明亮。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 ▄ ▅ ▆ ▇ █ 謝謝關注█ ▇ ▆ ▅ ▄ ▂



陳福國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讀大學的時候,不停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今日之大學較往日有何不同?我們今天在知乎熱榜看到的是有多少研究生畢業後和導師不相往來,今天的所謂導師、教授,極少再有人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信條傳道授業解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無問西東》裡光耀的媽媽說:“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我不希望你去追求什麼光宗耀祖,這些祖宗已經追求到了。我只希望你能細細想清楚你的一生要如何去度過;我希望你能找到一個一生摯愛的人,能嚐到兒孫之樂。這些都是為你,不是為我。”這也許是我們獲取教育的目的,為了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想要與什麼樣的人攜手過完怎麼樣的一生。我自知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行萬里路,那我只能在書海里與各式各樣的前輩對話,讀完他們的一生,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哦,原來人生也可以這麼過。北京大學2016年的新年賀詞上寫著:“我們企盼這所校園能哺育出這樣一群學子:現實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談,仁愛者不軟弱,剛直者不偏激;每個人都是盡責的公民,每個人都能堅守自己獨立的人格,每個人都能為他人的幸福拓展縱深。”我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但是我看到這段話,卻熱淚盈眶,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這樣的人,這不是教育的意義嗎?我們只有處在這種受教育的環境下,才會不斷的思考到底是為了什麼。我非常喜歡德國大思想家費希特的一句話,他說:“教育的目的,乃是培養每一個人的自我決定能力。”前些日子,有位學弟來問我校長獎學金(大學裡的一項獎項)答辯需要準備什麼材料,我整理了一下去年我的材料,看到了在頒獎典禮上的這段發言,雖然我已經從那所大學畢業一年多了,但是再回顧我的大學生活,我十分感謝我的父母,22年前背井離鄉來到城市打拼,就是為了給我更好的教育;我也很感謝那個年輕的自己,充滿個性充滿好奇充滿求知慾充滿著許許多多和世界的格格不入;我也十分感動,我的老師們從沒有把我限制在課堂上,他們極其尊重我,讓我在步入這個節奏快、充滿喧囂和浮躁的社會里,依然在尋求一種大學,屬於我的大學。以下是那段發言,雖然生澀,但是我今天看看,卻也還感動。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李穎,非常榮幸能夠站在校長獎學金的頒獎典禮上。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獲得這樣一份殊榮,所以我認認真真地回憶了一下我的大學四年,到底是哪裡與眾不同。我最早接觸大學這個概念,是老師說:只要你們好好高考,上了大學就不用學習了。後來等我真正上了大學,在一片迷茫中去探尋大學的奧義,書中告訴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在互聯網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我們作為新一代大學生,又能有什麼樣的收穫和體會。我和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也是我在大學裡學到的最好的三節課。一節叫做尊重,一節叫做取捨,還有一節叫做規則。2013年9月11號,我作為新生入學報道的第一天。太陽當空照,汗水對我笑,毛毛躁躁的我像個男孩子一樣和輔導員助理去**學院搬書,半路上接到媽媽的電話:班主任在走訪寢室。當時抱著一摞書,我拿著手機,不耐煩地說:“那就讓他等著吧,我現在正在忙呢。“等我回到寢室,已經是半個小時以後了。但是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炎熱的下午,一個土裡土氣的十八歲的姑娘,溼漉漉的衣衫,汗涔涔的手心,冒冒失失闖進寢室,就在那個場景下,我的班主任像是準備了很久似的,主動地迎了上來和我握手,我當下心裡一驚:天哪,他竟然要和我握手!於是,就在那一刻,有一種東西深深地撞擊了我的靈魂,我突然感覺到我和他一樣,都是平等的個體。我是一個獨立的自由人,我是大人了,這往後便是我的人生了。我這四年擔任過很多的職務,嘗試過不同的角色,甚至每一個我都想做到登峰造極。我曾任校學聯副主席、校全媒體中心主任、輔導員助理、開創了***公眾平臺,創辦了公司實現了第一桶金……然而,到選擇的岔路口,我卻不知道該堅持哪一個。2016年4月7號,我們在挑戰杯的慶功宴上討論大家以後要不要考研,我突然收到來自市學聯主席的招考通知,與此同時,**市國家大學科技園也下發了入駐申請。以我獨立的個性,極少和家人打電話,我依稀還記得那天晚上電話裡媽媽和我說機會很難得,要好好珍惜,女孩子安安穩穩最好。我問她,“如果不喜歡怎麼辦?”她略微停頓了兩秒,她說:“那就算了。”那就算了,我們都知道堅持很難,但是放棄也不見得容易。於是,為了挑戰未知,為了有勇氣開啟新的生活,去年年底我給自己策劃了一場一個多月的環球旅行。前段時間,一不小心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大量的新聞媒體報道,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新的項目和機遇。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努力,也會邂逅很多機會,但是並不一定每一個機會都要把握,或許它並不適合你。現在想想,我大學裡還有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發生在大三的上學期。因為平常工作、活動很繁忙,所以我倒是有很多理由不去上課。歸根結底,自律性不強,又沒有興趣愛好作為支撐,還仗著老師比較喜歡我。有一門專業課我一個學期去過兩次,第二次恰逢老師為數不多的點名。我坐在下面,滿懷期待卻沒聽到她念我的名字,我一下子就急了,我說你怎麼不點我啊。她抬起頭驚訝地說:你竟然來了,班上的同學都笑了。那門課,我的平時成績是65分。我雖然一向不在乎成績分數高低,但是那天還是厚顏無恥的追著她問:“你不是挺喜歡我的嗎,為什麼我的平時分這麼低啊,我都大三了咱們有這個必要嗎?”她是一個不善言語的老師,但是她卻語重心長地和我說了一番話,這番話時至今日我依然很受用,她說:“因為我想讓你知道什麼叫規矩。你不來上課可以請假,但是你從來沒同我說過原因;我在很多方面都很欣賞你,但是我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如何出色,這是學校和我這個任課老師制定的規則,你既然參與,就必須遵守規則。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將來一定會吃虧。”這個遺憾一直保留在我記憶深處,以至於現在我在管理團隊的時候,一定會以身作則不敢怠慢我們所制定的和我們所處的環境的規則。有個心理學家說過一段話,我很喜歡。今天把這段話送給在坐的所有還在大學裡學習的同學們以及馬上要步入社會大學的修行的朋友們。他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還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羈絆1888


國內讀完大學出來,有多少人是在社會上才學會如何為人處世;那些不以自己專業為工作的人比比皆是,開始工作就像是嬰兒走出襁褓重新學習各種技巧,很多專業性不強的人都是在這個時候才摸清楚自己所長;或許說大學的路是自己選擇的,但又有多少老師和家長一隻灌輸只要學習就能走向輝煌。

的確學習可以改變現狀,但學習的內容是靈活的,不是定死的;拿我舉例吧,我上初中那會,個人電腦才開始普及,對電腦感興趣的我使我在學習電腦的天分上很是驚人,學校老師希望我參加培訓去比賽,卻被父母簡單的一句玩電腦能有什麼出息而否決。

剛畢業的我在找工作時,磕磕絆絆,我父母又說我發小學的編程,剛本科畢業找工作就過萬,其實我也很感慨。

也不是否定父母的付出,但是方法是錯的,即使出發點是好的但也無濟於事,只是想提醒各位家長老師,作為孩子成長和受教育的必經之路上的引路人,可以考慮下多方面發展的可能性,提前培養興趣愛好,不要打擊熱情主動的孩子,不要讓他們變成被動學習的機器。


IPC留學字典


教育的真正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好大的一個問題。今天談談我的感受。這個問題在我家孩子開始上學後我就在思考:思考自己過去的30年,思考孩子的教育與未來。今天分享給大家。

  • 教育不等同於學習。好的學習的成績,上學期間能得到各方的關注,畢業後能有一塊打開薪資待遇都比較好的單位的敲門磚。可,這不是教育。

  • 好的教育首先是自立。大學畢業在家啃老的比比皆是,沒有學歷靠雙手養活自己養活家庭的也過的很好,所以我認為好的教育首先是教會孩子自立,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人常言:“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只有自己最可靠”。不管到什麼時候,自立的內都可以從內散發出能量,過好每一天。

  • 好的教育是學會感恩。人,從一個嗷嗷的嬰兒到一個獨立的人,離不開親人、朋友、老師、以及陌生人的幫助。懂得感恩,才能體會到世間的善良與美好,才能成為同樣善良與美好的人。最近網上流傳的一個農村的孩子,在北京上了大學,出了國,幾十年不回家不給家裡打電話,這就是教育的失敗。也許你會說,“事沒出在自己身上”,可,為什麼他只看到黑的那面,而看不到全家供他上學的那一面呢?人們總是無限擴大別人的錯誤與缺點,而忽略了他們的付出和優點更多!

  • 好的教育是珍惜。珍惜生命、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珍惜世間的一切。每年中、考完總會出現跳樓事件、大學生因為某些事情輕生、校園老師辱罵學生等等,這樣的教育怎能算成功?考試成績、生活瑣事、升學率~~~那些只是人生漫漫長河裡微不足道的一點,轉瞬消逝。所以,教育,要教會孩子要珍惜,珍惜自己,珍惜他人。

  • 好的教育是自信與樂觀。人生苦短,生活不易,要交給孩子自信與樂觀。我們單位的同事見到我總說,整天看著都是開心的,我的笑讓他們感覺生活美好,雖然我的生活也在為孩子上學、還房貸,老人養老而一地雞毛,可這些都不能阻擋我笑。常言道“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太陽每天日升日落,自信樂觀,生活才有意義。

回想自己這三十年,再思索下教育下一代,我希望我的孩子,自信、樂觀、自立、感恩,長大後擁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懂得奉獻,懂得生活,足夠了。

這,就是我理解的教育。也是我教育孩子的初衷與導向。

我是一個6歲男寶的媽媽,人生路上願所有孩子都朝著想要的方向去飛翔。


陪你從6歲到長大


我覺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受教育者有追求夢想的勇氣和能力,承擔責任的情懷和行動。



現在的教育是應試教育,一切教育都圍繞考試轉,不論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凡是考試科目,學校就學;凡是不考的科目,學校就不學,因此功利性很強。凡是與考試有關,老師就教,無關的就不教,為了不佔用這類時間,哪怕學生有很多有益的愛好也做壓制了,天天就是埋頭刷題。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做考試題。結果很多學生生活能力缺乏,生活閱歷短淺 ,而隨著很多考題越來越注重能力,越來越注重與生活的聯繫,這樣的教育和學習方式已經很難讓很多學生考出理想成績,就像今年高考題一樣;也讓學生少了對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很多學生不瞭解自己,也沒有夢想,只是被動的學習。在幼兒園,孩子們都會說長大了幹什麼,但到了高中大學 ,很多人卻不知道長大了幹什麼,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嗎?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這就是對顧城追求夢想的勇氣,她也有能力去追求。我覺得應該有更多的這樣的人,而不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另外,教育也應該讓受教育者有承擔責任的情懷和行動。責任既包括對自己對家庭的責任,也包括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兩者相輔相成。



而現在的教育卻培養了大量的精緻利己主義者,他們往往高學歷高智商,卻只為自己鑽營,不願承擔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每年那麼多清北的留學生,歸國的卻屈指可數。不可否認,國內的學術環境確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如果大家不回來不參與其中,又怎能改變現狀?



鴉片戰爭以來,多少仁人志士投身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才迎來國家的獨立!現在,也需要更多的有擔當的人,為偉大復興貢獻力量!當前教育的意義也在於此。


育才家教1


我們學習、接受教育究竟是為了什麼?

幾天前,帶著這種絕望和窒息,我們開始向農村中的教育尋求解脫和心靈的庇護,我們購入了《小而美:農村小規模學校的變革故事》。

一開卷竟然愛不釋手。這些中國教育體系的末端學校——農村小規模學校(100人以下),在生源持續縮減、硬件資源匱乏、軟件資源貧瘠的情況下開始了一系列變革和突圍,做的竟然像個真正的教育的樣子。

這些學校做了什麼?我們選取了五個案例,並對其進行了SWOTA分析,具體情況如下:

簡單總結一下,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共同點是:

  • 地理位置偏僻、硬件條件差,近幾年有所改善。
  • 生源規模小、留守兒童多,甚至是漢族和少數民族雜居,家庭不重視。
  • 教師緊缺,配不齊音體美等教師。
  • 教師缺乏集體備課、學習培訓機會少。

從學校生源和師資狀況來看,這些農村小規模學校完全無法參與城市學校進行的熱火朝天的“補課、考試和升學競爭”,這些學校連國家要求的統一課程都開設不起來,而且以城市生活經驗編寫的統編課程也離孩子們的生活情境太遠,這造成了孩子理解上的困難。

比如,燒灰壩小學提到小學二年級的課文《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孩子們很難理解什麼事國際,什麼是互聯網?四年級課文《天安門廣場》中,孩子們無法理解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城樓的區別,也無法理解“無數盆鮮花組成一個大花壇”究竟是什麼鬼,因為在孩子們的認知當中,沒有類似的生活經驗。

從這些學校的突破口來看,其主要做法是以下幾點:

  • 穩定教師團隊:打造本土化教師,抱團,集體學習;
  • 課程:開發基於鄉土和自然的校本課程;
  • 辦學追求上,放棄跟城市學校競爭升學質量的追求,轉而追求教育的真正意義。但其教學質量並不差於一些城市學校(部分),從而吸引部分城裡孩子迴流。

思考

看完這些案例,我們思考了良久,也提出一些改變當下教育困境的思路。

如果中國的教育仍然將其主要功能定位於“改變個人命運,提升社會階層”,那麼我們的教育也許就永遠無法擺脫被“排名、升學、考試”綁架的命運,那麼我們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在教育的過程中恐怕都難有幸福可言。

換句話說,我們眼下無論是個人層面,還是國家層面,對於教育都太過於強調教育的功利性功能。就個人而言,關注的是通過教育改變個人命運,實現社會階層地位的上升;對國家而言,關注的是人口素質和促進經濟發展,而全社會則都被這兩種功能所左右,超脫於這兩種功能的,則被邊緣化、或被稱之為“佛系”,或者選擇體系之外的教育。

正是由於認識到“如果像城裡的學校一樣追求升學,追求考試成績將會徹底失敗,萎縮乃至逃不出被關停的命運”,這些規模不足100人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將教育的目標定位為“認識家鄉,認識鄉土,感悟生命”從而在教學方法(複式教學方法)、校園文化建設、校本課程、教師培養、學校結盟、家校社區聯盟等方面做出改革並獲得了成功。

回顧他們的一系列做法,我們可以發現:他們運用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三理念、PBL教學)、教師培訓方法(師徒結對、青藍工程、傳幫帶、集體備課)、課程開發(科學科技教育、自然教育、DIY、STEM教育、財商教育)乃至社團領導力、小組合作等等跟城裡一些名校採取的並沒有本質的區別,有時候似乎還更有落地性。

歸根結底,教育應該是一件讓學生、老師、管理者以及其他參與的人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中教投研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我讀大學的時候,不停地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讀大學?今日之大學較往日有何不同?我們今天在知乎熱榜看到的是有多少研究生畢業後和導師不相往來,今天的所謂導師、教授,極少再有人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作為信條傳道授業解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無問西東》裡光耀的媽媽說:“當初你離家千里,來到這個地方讀書,你父親和我都沒有反對過,因為,是我們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比如同你喜歡的女孩子結婚生子。注意不是給我增添子孫,而是你自己,能夠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祿,沒有什麼是你的祖上沒經歷過的,那些只不過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還沒想好怎麼過這一生,你的命就沒了啊!我不希望你去追求什麼光宗耀祖,這些祖宗已經追求到了。我只希望你能細細想清楚你的一生要如何去度過;我希望你能找到一個一生摯愛的人,能嚐到兒孫之樂。這些都是為你,不是為我。”

這也許是我們獲取教育的目的,為了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自己想要與什麼樣的人攜手過完怎麼樣的一生。我自知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行萬里路,那我只能在書海里與各式各樣的前輩對話,讀完他們的一生,回過頭來想想自己:哦,原來人生也可以這麼過。

北京大學2016年的新年賀詞上寫著:“我們企盼這所校園能哺育出這樣一群學子:現實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談,仁愛者不軟弱,剛直者不偏激;每個人都是盡責的公民,每個人都能堅守自己獨立的人格,每個人都能為他人的幸福拓展縱深。”

我不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但是我看到這段話,卻熱淚盈眶,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這樣的人,這不是教育的意義嗎?我們只有處在這種受教育的環境下,才會不斷的思考到底是為了什麼。我非常喜歡德國大思想家費希特的一句話,他說:“教育的目的,乃是培養每一個人的自我決定能力。”

前些日子,有位學弟來問我校長獎學金(大學裡的一項獎項)答辯需要準備什麼材料,我整理了一下以前我的材料,看到了在頒獎典禮上的這段發言,雖然我已經從那所大學畢業多年了,但是再回顧我的大學生活,我十分感謝我的父母,我讀書時他們背井離鄉去城市打拼,就是為了給我更好的教育;我也很感謝那個年輕的自己,充滿個性充滿好奇充滿求知慾充滿著許許多多和世界的格格不入;我也十分感動,我的老師們從沒有把我限制在課堂上,他們極其尊重我,讓我在步入這個節奏快、充滿喧囂和浮躁的社會里,依然在尋求一種大學,屬於我的大學。

以下是那段發言,雖然生澀,但是我今天看看,卻也還感動。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陳✘,非常榮幸能夠站在校長獎學金的頒獎典禮上。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獲得這樣一份殊榮,所以我認認真真地回憶了一下我的大學四年,到底是哪裡與眾不同。

我最早接觸大學這個概念,是老師說:只要你們好好高考,上了大學就不用學習了。後來等我真正上了大學,在一片迷茫中去探尋大學的奧義,書中告訴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在互聯網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時代,我們作為新一代大學生,又能有什麼樣的收穫和體會。我和大家分享三個小故事,也是我在大學裡學到的最好的三節課。一節叫做尊重,一節叫做取捨,還有一節叫做規則。

2013年9月10號,我作為新生入學報道的第一天。太陽當空照,汗水對我笑,毛毛躁躁的我像個男孩子一樣和輔導員助理去**學院搬書,半路上接到媽媽的電話:班主任在走訪寢室。當時抱著一摞書,我拿著手機,不耐煩地說:“那就讓他等著吧,我現在正在忙呢。“等我回到寢室,已經是半個小時以後了。但是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炎熱的下午,一個土裡土氣的十八歲的姑娘,溼漉漉的衣衫,汗涔涔的手心,冒冒失失闖進寢室,就在那個場景下,我的班主任像是準備了很久似的,主動地迎了上來和我握手,我當下心裡一驚:天哪,他竟然要和我握手!

於是,就在那一刻,有一種東西深深地撞擊了我的靈魂,我突然感覺到我和他一樣,都是平等的個體。我是一個獨立的自由人,我是大人了,這往後便是我的人生了。

我這四年擔任過很多的職務,嘗試過不同的角色,甚至每一個我都想做到登峰造極。我曾任校學聯副主席、校全媒體中心主任、輔導員助理,……然而,到選擇的岔路口,我卻不知道該堅持哪一個。以我獨立的個性,極少和家人打電話,我依稀還記得那天晚上電話裡媽媽和我說機會很難得,要好好珍惜,女孩子安安穩穩最好。我問她,“如果不喜歡怎麼辦?”她略微停頓了兩秒,她說:“那就算了。”那就算了,我們都知道堅持很難,但是放棄也不見得容易。於是,為了挑戰未知,為了有勇氣開啟新的生活,去年年底我給自己策劃了一場一個多月的環球旅行。前段時間,一不小心成了別人家的孩子,大量的新聞媒體報道,也給我帶來了很多新的項目和機遇。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我們足夠努力,也會邂逅很多機會,但是並不一定每一個機會都要把握,或許它並不適合你。

現在想想,我大學裡還有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發生在大三的上學期。因為平常工作、活動很繁忙,所以我倒是有很多理由不去上課。歸根結底,自律性不強,又沒有興趣愛好作為支撐,還仗著老師比較喜歡我。有一門專業課我一個學期去過兩次,第二次恰逢老師為數不多的點名。我坐在下面,滿懷期待卻沒聽到她念我的名字,我一下子就急了,我說你怎麼不點我啊。她抬起頭驚訝地說:你竟然來了,班上的同學都笑了。那門課,我的平時成績是65分。我雖然一向不在乎成績分數高低,但是那天還是厚顏無恥的追著她問:“你不是挺喜歡我的嗎,為什麼我的平時分這麼低啊,我都大三了咱們有這個必要嗎?”她是一個不善言語的老師,但是她卻語重心長地和我說了一番話,這番話時至今日我依然很受用,她說:“因為我想讓你知道什麼叫規矩。你不來上課可以請假,但是你從來沒同我說過原因;我在很多方面都很欣賞你,但是我不管你在其他方面如何出色,這是學校和我這個任課老師制定的規則,你既然參與,就必須遵守規則。你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將來一定會吃虧。”這個遺憾一直保留在我記憶深處,以至於現在我在管理團隊的時候,一定會以身作則不敢怠慢我們所制定的和我們所處的環境的規則。

有個心理學家說過一段話,我很喜歡。今天把這段話送給在坐的所有還在大學裡學習的同學們以及馬上要步入社會大學的修行的朋友們。他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還沒到那個時間點。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一路拾樂


個人管見:讓孩子學會合作,在集體中成長,樂群,分享,互助,共贏。

受到系統的學科教育,用十年寒窗鋪就一生髮展的階梯。

家庭影響同樣特別大,是孩子人生的底色,每一個階段都不容忽視。如果忙於生計,完全推給學校,是不明智的。




秋葉如詩


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有很多種,但歸結到一起的話,就是讓受教育的人變得優秀,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到功成名就,他需要接受很多教育,從爬行走路,吃飯穿衣再到後來的獲得科學文化知識。當他長大成人之後,他還需要學會某項生存技能,以及履行某項基本義務。

由於每個人的興趣以及學習能力不一樣,在接受教育以後,每個人掌握的技能和執行能力也不盡相同。但有一定是確定的,一個人在接受教育後肯定要比之前不學無術時優秀。

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接受過良好教育的更是如此。社會中大致以下有四種人:無才無德,無才有得,有才有德,有才無德。

無才無德:這種人有害社會,但影響不大。

無才有德:這種人有利社會,但貢獻不大。

有才有德:這種人造福社會,且貢獻巨大。

有才無德:這種人危害社會,且影響巨大。

接受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培養多少社會精英,而是拯救那些犯罪邊緣的危險份子。教育乃百年大計,一刻都不能鬆懈。


大娃體育


從現階段來看,我認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把一個出生時,哭著來到人間的孩子,通過我們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讓他(她)笑著離開。

每個孩子來到人間,就是大哭著來。因為從老祖宗那裡繼承的本能告訴他,來人世走一遭,不容易。

之後他要歷經千辛萬苦,最終回到該去的地方。

而我們的教育,就是告訴他,人世間有很多的苦難,但是也有很多的快樂。

學校,會幫他增長知識,告訴他,你有一輩子學不完的東西。努力追求,勇於突破,你能笑到最後;

父母會教他面對困難,但是不管怎樣,家是你的港灣。不要害怕,勇於嘗試,你會笑得更好;

社會會告訴他,你只是一個你,可能是不一樣的煙火,但是,燦爛之後,也只是一粒塵土。

但是,這一切,就是人生。看你怎麼選擇?怎麼走?

教育就是告訴我們:無論痛苦、悲傷,還是欣喜若狂;無論你位高權重、學富五車,還是普普通通、沒有什麼輝煌。我們都可以快樂的接受這一切,接受自己。

因為,我沒有傷害過別人,我只是想活出自己。

從不放棄努力,因為老師告訴我、父母告訴我、社會的經歷告訴我,活著就有希望。

教育就是教會我,所有的那些經歷,都有我生命的痕跡。因此,我很快樂,我可以笑著離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