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屠殺功臣?

夢之1987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見面,今天跟大家討論一下歷史上的那些事兒。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帝后,為了封賞開國功臣,對他們進行封公封侯,可是沒過多久,就將這些人誅殺了大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朱元璋出身平民,後來因為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在這樣的局勢下,他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他的手下也起兵推翻明朝,這簡直令他不寒而慄。因此,如果不處理掉這些人,他會覺得非常不安心。其實,我們也可用“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形容朱元璋的這種做法。



朱元璋對於太子朱標非常喜愛,並給予厚望,無奈朱標早逝,因此,朱元璋就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皇位。因為朱允炆天性太子仁厚,朱元璋考慮到一旦自己去世,朱允炆會管不住這些悍將,因此,在他看來,自己在世時就替朱允炆除掉這個隱患顯得尤為重要。

朱元璋出生於窮苦家庭,因此從小就非常痛恨貪官汙吏。而有些開國功臣因脫離了原本的貧困生活,從被壓迫者,搖身一變,成為了統治階級中的一員,就開始奢侈度日、欺壓百姓,更甚者結黨營私、貪汙腐敗,威脅到了新生的大明政權,被誅殺的藍玉、李善長、胡惟庸等人就是如此。而明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需要用民心治國,用重典治吏。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朱元璋從開國功臣頭上動刀,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讓官民信服的作用。



在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廢除丞相這個官職,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使其達到頂峰,這必然會導致將權被削弱。驕兵悍將適合帶兵打仗,在一個相對和平的年代裡,他們短於建設、長於破壞,給剛剛建立的大明朝帶來了一些不穩定因素。



朱元璋從一個社會最底層的放牛娃、四處討飯的小和尚,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個開國王朝的皇帝,建朝之初,便誅殺功臣,終是為了想要江山永固、國祚萬年,然而,歷史在前進!

大家如果有補充的可以下方留言,瞭解更多歷史,掌握更多諮詢,點擊關注,第一時間知道歷史迷案!


學仔說歷史


開國皇帝戎馬一生,馬上得天下,必然有一幫出生入死的兄弟,必然少了不驕兵悍將,大家共同創業,自己當了皇帝,其他人官再大也難與皇帝相比。而且,這些人見證了創業過程,也具備自己創業的能力,所以開國皇帝中除了李世民,其他無不嚴防功臣坐大。

在提防功臣奪權這件事上可以說所有開國皇帝的心理都是一樣的,只是在處理功臣上有很大的不同。


有高度自信,有貴族傳統,相信自己能駕馭得了群雄,允許與人共享富貴,極少殺人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漢光武劉秀,幾乎沒有殺過功臣。

也有隻奪權不殺人的。最好的代表就是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兄弟們交出權力 ,我給兄弟無窮的富貴,相安無事。


中國歷史上真正平民出身的開國皇帝只有兩個:一是劉邦,二是朱元璋。


雖然劉邦也殺了韓信等功臣,但此時去古代分封制未遠,很多功臣們非常希望能成為封疆裂土的諸侯王,威脅確實不小,所以劉邦殺功臣也有其不得已。同時,劉邦對主動交權的張良、蕭何等人並不趕盡殺絕。因為,當時去古未遠,社會上普遍尊敬貴族精神,劉邦也心慕貴族,不願意留下嗜殺之名,所以最早封為諸侯王的幾個大功臣,其他人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

朱元璋出身太苦,以前在社會的最低層,飢寒交迫,受盡欺壓,有強烈的小農意識、仇富意識和被迫害妄想症,這三種想法在當了皇帝以後仍然揮之不去,覺得所有的功臣都要搶自己來之不易的富貴。胡惟庸、藍玉也確有不臣之心,此案之後,朱元璋更加堅定了盡殺功臣之心,屠刀之下,幾乎無人倖免。



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國原則,大略可以歸納為“五防一封”。五防即:防權臣,防女禍,防外戚、防宦官、防蒙古。一封即分封諸王。

大殺功臣,正式基於“防權臣”。

權臣即是功臣,而大多又是武臣。朱元璋既馬上得天下,又非讀書人,因此看不起知識分子。因而統一天下後,大多信任武將,但朱元璋對功臣猜忌心很強。

洪武五年六月,朱元璋已規定這些功臣九個不許:

其一,不許接受公侯金銀、衣物、錢物;

其二,不私役官軍;

其三,不許公侯之家強佔官民山場、湖泊、茶園、蘆蕩及金銀銅場、鐵冶;

其四,不許內外各衛官軍於非出徵時,於公侯門首侍立聽候;

其五,不許功臣之家管莊(田)人等,倚勢在鄉欺毆人民;

其六,不許功臣之家及親屬人等,倚勢凌民,侵奪田產財物;

其七,不許功臣之傢俬役佃戶,隱蔽差徭;

其八,不許公侯之家欺壓良善,虛錢實契,侵奪人田地、房屋、牲畜;

其九,不許功臣之傢俬受人田土,接受投獻等。

當朱元璋掀起“胡藍之獄”以及“空印案”、“郭桓案”等案件,誅殺功臣時,他提出的罪名,則遠遠超出了九個“不許”了。胡惟庸的罪名,不僅是“通倭”、“通蒙”,恐怕連“奸臣”也是硬湊上的。實際上是相權過重,引起君主的猜忌,君主是不會把權交給異姓人的。他要掀起不停頓的種種案件,把異姓功臣統統殺掉,以保住朱姓江山。經過他十幾年的清洗,“列侯以下坐黨夷滅者不可勝數”,武將更幾乎被殺光了。

朱元璋清除異姓元老的步驟是先殺文臣,次殺武將。及至他的幾個大兒子秦王、晉王、燕王均已長成,可以單獨承擔出征和守邊的任務,幾名與蒙古作戰的大將,才最後一一處死。


鄧海春


朱元璋殺功臣是為了什麼?


朱元璋殺人大概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官員貪腐。明朝建立初期,貪汙腐敗問題非常嚴重,朱元璋誅殺貪官最大的兩起案件是空印案和郭桓案,誅殺的人有七、八萬人。這種人該殺!

另一種是有不滿情緒,這種人是對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不滿,威脅到朱元璋的統治或是領導權威。如邵榮、趙繼祖、朱文正及廖永忠等人。這種人也該殺!
第三種情況是以後可能對明王朝有威脅的人。太子朱標,性格懦弱,朱元璋擔心朱標以後執政不能駕馭這些功臣,於是就炮製了胡惟庸案,誅殺了一批功臣。在朱標病逝後,繼承人變成了皇太孫朱允炆,他的性格更加懦弱,也讓朱元璋更多了一份擔心,就又炮製藍玉案,這兩個案件就殺掉了四萬餘人,功臣也所剩無幾了。這種情況該不該殺,還是由你自己來判斷吧。


蕾姆西瓜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事情應該不算少見。或許是因為朱元璋給我們的印象太深了,因此,想到屠戮功臣,便不得不提到老朱這個人了。

多數人會想到胡藍大獄,但這並非朱元璋殺戮的開端。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後一共殺害了兩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劉伯溫算上,則有三個。他們是:淮安侯華雲龍、德慶侯廖永忠。他們兩個人的罪名都是違制。

到了洪武十三年,歷史上著名的胡藍大獄才拉開序幕。不熟悉的讀者可以自行百度,具體的案件內容在此便不贅述了,只是再提一句,此案歷史14年之久,前後牽連著達到45000人,其中便有潁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宋國公馮勝這些開國大臣。

來自歷代屠戮功臣的傳統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當一個王朝塵埃落定的時候,也是這個新君大開殺戒之時。局外人往往覺得這樣的帝王無情無義,但是設身處地思考後,不免會覺得這是無奈之舉。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雖然無義,但還是充滿了人情,即便當初那些打天下的兄弟沒有造反之心,但很多事情,已經身為人主的皇帝卻無法迴避。朝廷畢竟不是梁山泊的聚義分贓廳,這裡是延續了幾千年的禮法,什麼時候該跪,什麼時候該殺,這些都清清楚楚。

朱元璋何嘗想這樣,誰不想給自己多幾個心腹朋友,但他卻做不到。京城不是濠州,禁軍也不是紅巾軍,當初的老友成了鎮守一方的將軍,自己成為最後的贏家。當初自己作為一方諸侯,兄弟們還都是自己手下的驍將,如果哪一天,某一位兄弟也效法自己,那麼這朱家的天下,便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如此,劉邦、趙匡胤也大概如此。新君上位,不只是對於前代人的屠殺,更有對一同建立王朝的同伴的清洗,你們在,我放不開手腳,或者說,我登基前的那些事,你們就幫我永遠保密吧。

朱元璋童年的經歷

對於朱元璋的瞭解,很多人都知道其出身貧寒,甚至短暫出過家。其悲慘來源於前朝的暴政與貪汙,此事也對朱元璋影響頗深。

他執政期間處分貪汙、挪用、空印、盜餉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駭人聽聞的剝皮實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興等人以功亂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駙馬因為亂法而被處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話下。

洪武九年,空印案案發。這本是從元朝開始出現的一種傳統,“元時,官府於文有先署印,而後書者,謂之"空印",洪武建元以來,相沿未改”,地方政府為了方便官員赴京城報銷而開具的空白文書,。但朱元璋發現後卻認為自己被內外官員聯合捉弄,在朝廷內外興起新的殺戮。

殺雞儆猴

按理而言,明朝初立,本是用人之際,如此大規模的屠殺功臣,實在令人疑惑,但再看彼時的明朝社稷,似乎也能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1368年,當朱元璋從元朝的廢墟中白手起家,他一定在想自己能給後代留下來什麼?這一年,朱元璋41歲,李善長54歲,徐達36歲,常遇春38歲,胡惟庸雖然沒有確切年齡的記載,但根據他投靠朱元璋的時間,他大概與徐達、常遇春年紀相仿;而此時,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僅僅13歲,未來的燕王朱棣僅僅8歲,建文帝還有十一年才出生,而林萬孝的《我國曆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一書載有明一朝人均年齡僅僅只有三十多歲。

自己死後,後代的子孫誰能接過這樣的重任?太子朱標“為人友愛”、“盛德聞中夏,黎民望彼蒼”。這符合歷代開國之君二世的標準,劉邦以武開國,劉盈以文治國;曹操為武皇帝,曹丕為文皇帝。正統看來,一個朝代應以一個強勢的皇帝開國,以一個知書的皇帝治國。但漢朝二世之後便被呂后亂政,曹魏從第三世開始便出現了衰頹的現象,西晉二世便有八王之亂,於是乎便出現了讀書=仁慈=軟弱的說法。

現在無從知曉朱元璋當時的想法,但透過一些歷史的蛛絲馬跡,他的皇位第一人選還是朱標,當然,也只能是朱標。朱標自幼師從名師宋濂,鮮有機會與父親征戰前線,因而,其能否服眾便是一個問題。解決的方法當然是有,最直接的便是用刀劍封口。

明書《名山藏》記載,朱元璋在朱標勸誡自己“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時,怒斥朱標“(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若真是如此,那麼胡惟庸與藍玉無奈成了被殺的雞。在社稷面前,所謂的出生入死,也不夠是一紙空文吧。


一點昊然氣


為啥?為老朱家天下永續唄!還能別有它因不成?!

毛主席評,朱洪武的武功僅次於千古一帝的唐太宗,可見其雄才偉略的風彩。但老朱最為詬病的便是大殺文武功臣,透過兩次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以謀反罪名抱制胡藍兩大案,將跟隨他出生入死拚命的數萬文武功臣屠戮乾淨,為兒孫(朱標朱允墳)登基上位掃清障礙,可謂狼心狗肺歹毒至極,可老天爺-跟他開了天大的玩笑,兒子早逝,孫子地位被不看好的庶子朱棣篡奪,叫老朱情何以堪?!


腳踏一枝梅


蒼茫大地認為朱元璋殺功臣的原因如下:

一、朱元璋器小,不願意給開國功臣們提供過多的免費飯票。(爵位)



朱元璋是乞丐、放牛娃出身,氣量也很小。謂予不信,請看他給官員們開的工資:一品大員年薪一千零四十四石,正七品知縣一年只有九十石米。一個知縣月薪七石半米,要養活老婆孩子一家子,還要養活一大批手下,大明縣長兼縣法院院長、檢察院檢察長、財政局長、稅務局長、工商局長、路政建設總經理,縣長沒三頭六臂,一個人幹不了這麼多的活,只有養一批手下:門政大爺(看門的)、稿籤大爺(簽押房磨墨的)、下面是一群二爺,什麼發審、值堂、用印,每個重要部門知縣都會派人看著,還有自己的廚師、師爺,以上都要縣令養活,可見朱元璋並不是大氣之人。

公爵李善長年俸四千石,劉基是伯爵中最低的,年薪也達二百四十石,這一大批文臣武將可以不幹活,就享受這麼高的俸祿,有的還能世襲,打江山時需要靠他們,現在坐江山了,每年每月對老朱伯伯來講都是筆沉重的負擔,老朱伯伯窮人出身,當年父親下葬連找一塊地一口棺材也相當困難,現在看著一批老功臣們白吃白喝,老朱伯伯心裡在滴血!留下一兩個老實巴交的密友做做厚待功臣的樣板,如湯和,其餘的咔嚓了算了!



二、功臣們居功而驕、橫行不法、甚至結黨營私的大有人在。

以開國大將朱亮祖為例,鎮廣州,被封為永嘉侯。番禺縣縣令道同為官清廉、執法嚴厲,當地土豪對他恨之入骨,想拉虎皮做大旗,拉攏朱侯爺下水。朱亮祖和道同勢同水火,道同抓了惡霸羅氏兄弟,朱亮祖竟動用軍隊強搶人犯,誣告道同。結果縣令道同被錯殺。朱元璋發現真相後,下令鞭死朱亮祖及其子朱暹。

胡惟庸繼李善長之後任丞相,胡惟庸權傾朝野,開國公爵李善長、吉安侯陸仲亨、御史大夫陳寧、都督毛驤都被他拉下水,胡惟庸結黨營私。文臣武將勾結,犯了歷朝歷代皇帝的共同大忌!



藍玉滅了北元,功高蓋世,強姦元帝妃,夜間攻擊喜峰關口入城,朱元璋礙於他的軍功不能不封,後由梁國公改封涼國公以示警告,但藍玉江山易改、稟性難移,私自任命軍界官員,朱元璋封他太子太傅,藍田居然大叫:我不堪太師耶?驕橫狂傲至極!

三、朱元璋太子朱標英年驚厥而死,朱老大怕皇太孫朱允炆鎮不住悍將功臣,於是大開殺戒。

朱元璋見皇太孫朱允炆大小,不像太子朱標,經歷過開國時期艱苦的考驗,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

藍玉等開國功臣們文韜武略、能謀善斷,朱元璋怕他死後,孫子震不住他們,江山易手,就起“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念。

一次,朱元璋又要殺掉大批功臣,朱標不忍,勸道:“陛下殺人太多,恐傷和氣。"朱元璋二話沒說,叫人找來一根帶刺木棍讓朱標去撿,朱標恐懼,朱元璋冷冷道:我殺人就是要替你拔掉這根木棍上的刺。


蒼茫大地顧煒斌


朱元璋當政時期勤政愛民,懲治貪汙腐敗,大力發展明生,為永樂盛世開創了有利條件,可以說算的上一個好皇帝;但在政治方面卻有很大爭議,其大殺功臣應該有兩方面的原因


1、懲治腐敗

天下初定後,一些功臣侍功驕橫,為非作歹;朱元璋從小到處漂零,受盡苦難,以至於痛恨哪些貪官汙吏;另外,為穩定軍心民生,一定要扼殺這種勢頭,但這不是最主要原因;



2、維護江山穩固

在朱元璋時代,文臣武將,人才濟濟,群英薈萃;像劉伯溫、李善長、胡惟庸這些文臣,文可安邦定國;像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鄧愈、傅有德、廖有忠、馮勝、藍玉等這些武將,武可開疆擴土,攻城伐地;這些人在明朝建國時,都立下赫赫戰功;有些人還是朱元璋兒時夥伴,征戰時跟朱元璋稱兄道弟,天下大定後,有些功臣開始居功自傲,如果朱元璋在時,以自己的威望還可以壓制,死了之就很難說了;所以,當朱元璋當了皇帝就開始考慮這個問題了;但是打天下需要這些功臣,守天下也需要,當時很多地方沒穩定下來,總不能全殺光;他走的第一步,就大封藩王,當然只能封他的兒子,用藩王替換功臣守邊,像燕王、晉王、秦王都征討過元兵;兒子守邊起到了效果,天下也穩定下來,就逐步解決功臣的問題,有的功臣這時已經戰死,病死等;第二步就利用功臣內鬥,順水推舟除掉一批,由於哪些有功的文臣武將實在太多了,太子朱標又趨於文弱,這樣進展緩慢;第三步就出現了“胡惟庸謀反案”,大批肅殺功臣;後來太子病死了,皇太孫朱允炆經後就更難掌控局勢,所以要加快清理步,又出現了“藍玉謀反案”,這兩大案基本清理絕大部分功臣,誇度數十年;


朱元璋兩次經典對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用意,第一次,太子朱標對朱元璋殘殺的功臣求情,朱元璋拿了一根帶刺的樹枝給朱標,朱標不敢接,然後朱元璋把刺剃掉再給他,說我現在就是替你拔刺;第二次,皇太孫朱允炆問:功臣都死了,邊疆出現戰亂怎麼辦,朱元璋說由你的叔叔們帶兵征討,朱允炆接著說,如果叔叔出現叛亂呢?朱元璋沒有給答案,反問:你覺得應該怎麼辦;果然一語成讖,後來燕王朱棣叛亂時,朝中已找不出像樣的武將出徵了,最後皇位落到燕王朱棣的手裡;



由此可見,朱元璋殺功臣最大的目的,就是為了在他死後,防止功臣謀反作亂,不能威脅他朱家的江山。你們怎麼看?


說好一起去旅行


朱元璋大殺功臣到底是為了維護他的江山,或者是說為了維護朱家江山。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 種 遂自殺。”

韓信在死前也說了“狡兔盡、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的話。

所以說朱元璋大殺功臣並不是個例,而是一種歷史的延續,卸磨殺驢,自古有之。

朱元璋出身低微,是個流民,做過和尚,在顛沛流離的過程中看盡了世間百態、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信任和背叛往往就是在一瞬之間,所以就在他的性格里埋下了多疑的種子,也許是見慣了“黃袍加身”,也許是真的對之前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不放心所以露出了鍘刀。

在建國之前,朱元璋和他的大臣或者說是輔佐他的人稱兄道弟是必須的,如果沒有這樣的姿態,以他的出身如何能讓徐達等人賣命,如果沒有這些人,他就不能當的上皇帝。他沒有其他人的身份和一切的物質條件,也只能是以放低姿態,和他們稱兄道弟才能拉攏他們的心。而建國之後就不用了,他已經是萬人之上了,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臉色,他不需要這些人也能當個好皇帝,而他們的存在卻是給他的江山埋下了可能存在的禍根,再加上大兒子身死,長孫懦弱,所以殺了這些有能力的大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所以說,殺功臣只是為了維護自家的江山社稷。


落日閒聊


朱元璋為何殺開國功臣?一言以蔽之,就是為了維護皇權專制,君權是有強烈的排他性的,而開國功臣們做為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威脅到了君權。所以,皇帝與開國功臣的關係其實質上極其脆弱,這是其根本原因。不管是劉邦的殺功臣也好,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也罷,都是解除開國功臣對皇權威脅的手段,儘管前者血腥,後者溫和,實際上都是異曲同工。

朱元璋晚年屠殺功臣確實是非常的殘酷,其實我之前也認為明太祖屠殺功臣這件事是他內心深處持久存在的想法。但是我看了一下史料,並不是這樣,至少在剛開國的時候,朱元璋確實是希望與他一起拼事業的功臣們有福同享的。

太祖已大封功臣,思天下大定,皆諸將之力,存者得膺爵賞,沒者乃不復見,遂設壇親祭之,且撫其兄弟子孫,俾食其祿。又設壇祭戰歿軍士,優養其父母妻子。


在那些功臣本人犯罪或者其奴僕仗著功臣的勢力犯罪的時候,朱元璋也是以訓誡為主,比起開國後對文臣們的打擊,朱元璋對於功臣們的容忍度還是相當高的。

當然明太祖厚待開國功臣除了感情因素,還有別的原因,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明朝開國之初,邊境和內地戰爭不斷,他也必須得依靠自己的老戰友。

我認為明太祖對功臣態度發生變化還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讓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威脅。胡惟庸這個人能力有,膽子大,愛擅權,像這樣的做事,遇到朱元璋這樣的雄主基本結局就不會好。

內外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視之,有病己者輒匿不聞。


這場案件很快就被朱元璋迅速給辦理了,但是也就是這場案件出現了朱元璋最為擔心的事,就是文臣與武將相互勾結,威脅他的政權。所以,在這起案件後,朱元璋迅速廢除中書省,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將兵權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此時朱元璋估計對那些功臣已經有了不安的想法。但是,想歸想,明廷正直用人之際,功臣還是要安撫,並且必須與胡惟庸案做個切割,對那些與胡惟庸密切來往的武將不予追究。

群臣又請誅善長、陸仲亨等,……。此皆吾初起時腹心股肱,吾不忍罪之,其勿問。”


其實朱元璋之所以對那些功臣採取容忍態度,還因為一項重要措施必須等待,就是用他的親生兒子們制衡武將,其實洪武三年他就封諸子為王,只是這個計劃雖然有可行性,但諸子還小,尚需時間歷練。

胡惟庸案對朱元璋的心裡產生了負面影響之外,他對武臣的可靠度大大懷疑,進而對自己的身後事,尤其是對仁厚的朱標能否駕馭這些武臣產生強烈的擔心。這亦是其一大心病。

所以,我認為朱元璋殺開國功臣主要就有三個原因:一、朱元璋以自己的兒子制衡功臣目標在洪武二十三年已經圓滿實現。二、胡惟庸案讓朱元璋看到了文武勾結顛覆自己政權的可能性。三、太子仁厚,讓朱元璋對其能否駕馭武臣缺乏信心。

請大家來看看洪武二十三年五月這場屠戮功臣事件之前發生了什麼。

就在洪武二十三年的三月份,燕王和晉王出兵北元,成果輝煌,燕王大獲全勝,得到了朱元璋的高度肯定。

捷至京師,上大悅曰:“肅清沙漠,燕王功也。”


而晉王雖然無功而返。但是,表現中規中矩。就是這場戰役讓朱元璋看到了以諸子制衡功臣的計劃圓滿成功,遂利用封績事件除掉了一批讓他不放心的功臣。其中之前勾結胡惟庸的陸仲亨和費聚赫然在列。

而剩下的功臣如傅友德、馮勝等人朱元璋仍然給予重用,希望他們能輔佐朱標,可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標去世,朱標是朱元璋精心培養的接班人,他的死對朱元璋身心打擊巨大。

戊寅,上御東角門,諭群臣曰:“朕老矣,太子不幸,命也!”因大哭。


同年九月,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而朱允炆的表現比朱標更加仁柔,朱元璋於是再次於洪武二十六年二月興起大獄,將藍玉、傅友德、王弼封功臣再次處死,此次屠戮以後,功臣集團算是被連根拔起了,只剩下了耿炳文和郭英兩人。

所以,朱元璋屠戮功臣表面上是因為功臣不法,實質上就是為了確保明朝江山大權不至於旁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