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這五個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明天,也就是2020年3月5日就是驚蟄了。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煙雨溼闌干,杏花驚蟄寒。”從“驚蟄”之日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田間地頭一片繁忙的景象。那麼驚蟄有什麼習俗呢?

驚蟄這五個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1、驚蟄三候

一候桃始華。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粲然而花華。驚蟄時節,薔薇科的植物如蘋果花、桃花、薔薇、櫻花等紛紛盛開,其中桃花和櫻花是最明豔的存在。

二候倉庚鳴。驚蟄後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鳥出而鳴啼,春暖花開之慶也。

三候,鷹化為鳩。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驚蟄這五個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2、驚蟄的風俗

①祭白虎 化是非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

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製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驚蟄這五個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②打小人 驅黴運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

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③祭雷神 蒙鼓皮

驚蟄是雷聲引起的。雷神作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鳥嘴人身,長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錘,一手連擊環繞周身的許多天鼓,發出隆隆的雷聲,來震動人間,所以過去有驚蟄日祭祀雷神的習俗。

驚蟄這五個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④驚蟄吃梨

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仲春二月亦處於乍寒乍暖之際,氣溫多變,氣候較為乾燥,容易口乾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傳說最早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讓他吃梨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也有“努力榮祖”“離家創業”之意。而且,“梨”和“犁”同音,吃梨也寄託了人們豐收的祈盼。

驚蟄這五個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⑤客家人炒蟲

驚蟄日驅蟲、除蟲、吃蟲的習俗,起源非常古老。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在熱水中煮帶皮毛的芋子,或炒豆子、炒米穀。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還有的客家人或做芋子飯、或做芋子餃吃,以芋子象徵“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驚蟄這五個傳統風俗你知道嗎?

3、驚蟄飲食和養生

驚蟄為一年中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並會出現雷雨或連續陰雨的節氣,處於一個疾病多發的季節。所以驚蟄時節飲食宜清淡,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養生方面宜早睡早起以及適時進補為身體健康開運。還有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運動是不宜過於激烈的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