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第二帝國時,各邦和帝國間有沒有出現軍事上的衝突?

wamg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陣營都是很奇怪的政權國家,德國和奧匈帝國都是很多王國或者自治省聯合而成的國家,土耳其的很多邊境總督也獨立於中央之外,總體來看都是內部矛盾複雜的國家政體。

(威廉二世的德國和奧匈帝國是絕對不一樣的)

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絕不是個鬆散的聯盟,他國內的22個邦國以及不萊梅、漢堡、呂貝克三個漢薩同盟自由市,都被統一到了柏林之下。戰爭進行的4年裡彼此之前被沒有軍事衝突發生。

四個王國在普魯士之下接受領導,但保留了常備軍並在戰時大規模動員軍事人員,希特勒就是巴伐利亞王國軍事動員時加入軍隊的。巴伐利亞邦國是僅次於普魯士的組成部分,平時保持3個軍6個師的常備軍,一戰時期擴編為18個師和1個騎兵師,戰爭期間有大約20萬人戰死。

巴登-符騰堡王國實際上很像一家,今天的德國也將這兩個地區並在一起了。和平時期這個王國保持1個軍5個師的常備軍,在阿爾薩斯和洛林背後守衛萊茵河上游地區,戰爭期間擴編為11個師的規模,是西線作戰的主力部隊。



薩克森王國可謂是血統高貴了,它和普魯士王國的關係非常近,是帝國中經濟水平較高的邦國了。戰爭4年期間它總共動員了75萬人,組建了16個步兵師,大約有142000人死亡。

普魯士王國領土最廣、實力最強,但是王室很注重維持它和其他邦國的關係!因此在整個帝國的47年時間裡,各個邦國之間並爆發軍事衝突,這主要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結果!各個邦國的國王其實都被架空了,只有普魯士國王還有實權,不會因為他們的利益而爆發王國衝突,對外矛盾才是最主要的。



事實上,在1916年上半年,協約國的進攻戰役都以失敗告終,德國和奧匈帝國雖然被逼到戰敗的邊緣、國內生活痛苦不堪,但是因為協約國無力速戰速決,德國反而有了喘息之機。這期間羅馬尼亞加入協約國並盲目進攻!給了同盟國一個意外的勝利。


(羅馬尼亞軍隊是德國一手訓練出來的,因此它的進攻計劃被稱為小史蒂芬計劃)

德奧聯軍用了5個月的時間擊敗羅馬尼亞,在獲得了羅馬尼亞的大量黃金儲備和糧食、石油之後同盟國再一次獲得戰爭的主動權,羅馬尼亞的失敗讓同盟國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噩夢,而最終的失敗是因為它盲目發起了目標不明的軍事行動,導致剛剛緩和的國內矛盾瞬間爆發,被自己人的革命運動推翻了,這期間各個邦國對普魯士的效忠是沒有變的。


兵器世界


這一點很多人都會感覺奇怪,說普魯士統一了各個鬆散的邦國,成為了德意志第二帝國。這個時候為什麼德國原先境內的許多邦國在德國面臨戰敗的時候沒有去選擇捅德國人一刀呢?

首先第一點,德意志的統一讓當時很多德國人長到甜頭,尤其是德國的資本主義勢力,當時可以說對於他們來說,國家的統一,這是再好不過的消息了。為什麼以前要賣一件東西得經歷四五個王國的封鎖線,這樣的話,關稅得收四五次商品的價格抬高了,你跟其他的商品一競爭,你賣不出去。

德意志統一了以後教順不用交了,以前各種各樣的哨卡已經不存在了,對於資本主義勢力來說,這個時候當然是歡呼雀躍了!我們希望統一,我們希望這個國家一直和平的存在,這樣我才能去賺錢。

與此同時,德國統一了以後,經歷了普法戰爭之後,利用從法國得來的鉅額賠款,加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鉅額的工業產值,帶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讓德國人民的錢包鼓起來了,這是讓德國人感到幸福的一件事情。我們原先各個邦國的時候,大家互相打來打去,底下人民又吃不。寶最後還要被列強欺負,現在我們統一了,我們可以自己吃飽了,我們錢包也鼓起來了,我們為什麼不去擁護一個統一的國家呢?

除此以外,俾斯麥,他的改革更加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商鞅變法,將德意志的軍事體系融入到德國的每一個民眾的心裡面!這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就有體現,當時很多德國士兵即便是已經脫離了軍事體系,(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在當地民眾心裡面仍然還是得到尊敬的,為什麼你們替這個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國家替你們宣揚這些鐵血精神宣揚你們的名字讓你們的威望在民間不斷的流傳這樣的話你們回到民間的時候民間認可了你們的功勞你們又得到了民眾愛戴!所有人都知道了,只有成為德意志真正的是並忠於這個國家的士兵,你就能得到這樣的愛戴。當然所有人都去擁護德意志了。當然,神如果說反對德意志士兵的精神,那就是與整個德國人為敵。

除此以外,歷史上面第一帝國指的是神聖羅馬帝國,在這個區域範圍內,以前是奧地利說了算,但是奧地利這個國家後來不服普魯士,結果普魯士拎起奧地利人直接一頓暴揍!大家心裡面實際上也都心知肚明瞭,誰如果說想挑起德意志第二帝國內部的紛爭,誰就是下一個奧地利,你的能耐有奧地利大嗎?你的軍隊你的人口,你的土地有奧地利大嗎?都沒有,你拿什麼去跟普魯士爭?

最後,當時德國雖然說名義上統一了,其實給各個其他主要的邦國裡面還是擁有軍隊和自治權的,這一點類似於溫水煮青蛙,雖然說我暫時性的收割你的權利,但是我不一次性全部收完,我一點一點的從你手裡把這些權利給收回來!


漩渦鳴人yy


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各邦和帝國之間雖然也有矛盾,但沒有爆發過軍事上的衝突。 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一種聯邦制與中央集權制的混合體,表現為一種鬆散的聯邦制。各邦君主是國家主權的共同享有者,僅僅在國際交往中皇帝才是德國的唯一代表。但事實上,各邦國在對待外國的關係上仍然保留派遣和接受使節的權利,比如巴伐利亞,直到1918年還在奧匈,法國,梵蒂岡派駐自己的外交代表機構。帝國成立時威廉一世試圖使用“Kaiser von Deutschland(德國的皇帝)”這一稱號,但由於這一稱號含有對其他邦國擁有主權的意思而被巴伐利亞和符騰堡拒絕,最終改為只具有民族意義的稱號“Deutscher Kaiser(德意志皇帝)”。



第二帝國的陸軍由主要邦國的陸軍拼湊而來,巴伐利亞的軍隊只有在戰時才聽從皇帝的命令,和平時期皇帝只有權視察巴伐利亞的要塞和培訓軍隊的工作。另外,一些軍事機構也屬於各邦,比如總參謀部,它的真名叫做“普魯士總參謀部”,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都保留有各自的陸軍部。普魯士國王就是帝國皇帝,帝國宰相除了兩次短暫的中斷外(1873、1892—1894),一般都由普魯士首相擔任。在帝國中,普魯士幾乎享有絕對的話語權,聯邦議會中的58席,普魯士佔有了17席,第二大邦巴伐利亞佔有6席,薩克森佔有4席、符騰堡佔有4席,其餘二十來個小邦和自治城市只有一兩席。只需14票,就可否決議案。所以聯邦參議院中從未出現過中等邦國反對普魯士的聯合陣線,普魯士只是在從屬問題,比如帝國最高法院地址,電力稅這類問題上被多數票擊敗。



在帝國成立的前25年內,帝國的內政政策都是由普魯士策劃的,最重要的帝國法律草案也都是由普魯士的相關部門制定。 儘管德意志帝國不是全體德意志人的德意志,只是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的德意志(甚至關於俾斯麥是否想過要統一德意志,都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普魯士是除奧地利外德意志最強邦國,又在前兩次王朝戰爭中獲得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漢諾威、法蘭克福等地區,作為帝國最大的邦國,從帝國最東部橫貫到最西部,在帝國中居於領導地位。甚至一些小邦完全被普魯士包圍。雖然幾個較大的邦國在德意志帝國中儼然幾個半獨立的國家,但沒有一個邦國有足夠的力量和普魯士對抗,這也就杜絕了邦國和帝國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