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两件国宝青铜器的故事(下)

1937年苏州沦陷后,潘家决定选择无人居住、尘积满室的后屋大室掘坑深埋,上铺青砖作地,埋藏时为了使鼎内铭文不至受损,还用破絮纳于鼎内,并将鼎装进特制大木箱里。

日本侵略军探知潘家有宝鼎后,几乎每天派人上门搜索,最多一天上门竟达7次之多,遍找无着,搜索作罢,由此传开两鼎已散失之说。不久潘氏一家避难逃到上海。

讲述两件国宝青铜器的故事(下)

1951年,潘祖荫孙媳潘达于老太太深感保存大鼎责任重大,愿将家藏60年的宝鼎献给国家,以供人民欣赏和专家研究。上海市文管会接受了 捐赠,并呈请中央文化部给予褒奖。

1952年上海博物馆对外开放,闻名半个多世纪沧桑的大盂鼎和大克鼎第一次与广大人民见面。

潘达于女士捐献两鼎后,政府曾发给她2000元奖金,当时潘家并不富裕,她本人在里弄生产组工作,收入有限。

尽管如此,她还将这笔奖金捐献给政府,支援抗美援朝。


“国宝”司母戊鼎为什么会缺少一只器耳?

司母戊鼎自1939年3月被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玉瑶在耕作时发现后,因其大如马槽,曾被百姓叫做“马槽鼎”。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为了便于搬运保藏这件珍品,当时有人建议把它锯成几段,后来因难度太大,只锯掉了一只器耳。

日本人得知后,派人来收购,安阳人便将大鼎深埋起来,以小易大,用一只小鼎把日本人蒙混了过去,才使得这件珍贵的文物不致流落异域。

1946年该鼎复被挖掘出土,10月交中央博物馆筹备处,1959年入藏国家博物馆,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但当年所锯一耳早已不知下落,只好补铸修复。

讲述两件国宝青铜器的故事(下)

后续文章中继续介绍青铜器相关内容,帮大家更好的学习,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