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當初慈禧突然開竅不修園子了,而是把這些錢都投入海軍,那甲午戰爭的結果會怎麼樣?

江城大事小事


毫無疑問絕對可以碾壓日本海軍,甚至把日本滅亡也不是沒有可能,據統計慈禧太后修頤和園大約花去了3000萬兩白銀,大約相當於清朝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這筆鉅款如果拿出來發展北洋水師,那北洋海軍的規模絕對可以名列世界前五個海軍強國,就拿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艦來說吧,定遠艦排水量7300噸耗費白銀140萬兩,3000萬兩白銀可以購買定遠艦21艘,這21艘軍艦的排水量就可以達到15萬3千噸,而當時的日本聯合艦隊總噸位也只有60000噸左右。

光緒帝年幼登基繼承皇位一直是由慈禧垂簾聽政,1889年18歲的光緒皇帝親政,但是光緒皇帝一直是沒有實權的,清帝國的實權一直掌握在慈禧的手中,就算光緒皇帝已經親政她還是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的,但是她不願放權的做法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迫於壓力她就向大臣們提出重新修建頤和園作為自己放權之後的頤養天年之地,其實這是隻是一個幌子,完全就是一個緩兵之計,總之她就是不想也不會把手中的權力還給光緒皇帝,因為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是每一個人的願望,慈禧更是不會例外。

可是修建頤和園清政府的國庫拿不出那麼多銀子怎末辦呢?那就讓各地文武大臣捐獻,其中就包括北洋海軍的700萬兩軍費,在修頤和園的過程中各級官員大肆貪汙報到戶部的發票像羽毛一樣飄來,修頤和園的錢竟然比戶部的存銀還要多,這徹底惹怒了時任互補尚書閻敬銘,他下令只要是修建頤和園的銀子戶部一律不再報銷,這等於是要讓慈禧停掉頤和園工程,慈禧就不樂意了她找來閻敬銘問他到底給不給錢,閻敬銘始終回答只要是修頤和園就沒錢,慈禧一怒之下把閻敬銘罷黜,任命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為戶部尚書。

翁同龢上任之後一改閻敬銘的做法大力支持頤和園工程希望頤和園早日修好可以讓慈禧早日歸政,因為翁同龢是光緒皇帝的老師,自己的學生當上皇帝而沒有實權在古代這是一種恥辱,結果就是直到頤和園工程結束總共花費約3000萬兩白銀,倘若慈禧能夠把這些錢全部用於國防開支那麼北洋海軍的實力絕對是可以碾壓日本海軍,看到北洋海軍的實力如此強大日本也就不敢在挑起戰爭了,倘若他們挑起戰爭那麼北洋海軍完全可以把日本聯合艦隊全部殲滅,甚至是把東京夷為平地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微風書房


人們很容易把戰爭簡單化,以為戰爭就是武器裝備的大比拼,認為誰的武器先進,誰就能穩操勝券,誠然,武器是決定戰爭勝敗的關鍵因素,但絕不是最為主要的因素,因為兩國交戰,決定勝負的往往包括:兵役制度、武器裝備、後勤運輸、野戰通信、情報採集等因素。說白了誰能打勝,比拼的是兩國的綜合實力,可以明確的說,即便慈禧把修熙和園的銀子都拿來買裝備,清日交戰,清軍必敗!

在朝鮮登陸的日軍後勤部隊

我從武器裝備、後勤運輸、野戰通信、軍隊醫療以及對戰雙方兩國民眾來闡述清軍為什麼會敗北。


武器方面:

北洋水師進口的外國戰艦噸位號稱“亞洲第一”,在船隻噸位上,戰艦數量上,艦艇種類上,清政府均勝於日本海軍。


但在艦艇動力上,擁有超5000馬力以上的戰艦,日本有9艘,清國有6艘,這點日本佔優勢。

艦艇火力:清國主戰艦的主炮口徑為20CM;日本艦22.9CM,明顯日本佔優勢,在發射速度上,清國平均放一彈要一分鐘,而日本則是一分鐘放六彈以上。


艦隊指揮官實力對比: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陸軍軍官出身,有對太平軍和捻軍的陸戰經驗,但海戰經驗全無;日本聯合艦隊伊東祐亨,在英國學過炮術學、航海術學專修、參加過薩英海戰(1863日本薩摩蕃與英軍的武裝衝突)和戊辰海戰(1868年日本倒幕戰爭)。


武器裝備清政府不及日本,可以看做是慈禧剋扣銀餉的緣故,但接下來的幾項跟老佛爺驕奢淫逸的作風,沒有一點關係!


後勤運輸:

開戰前,清政府在全國保有300公里鐵路,海上靠租賃洋船運兵。甲午中日戰,日本陸軍徵用汽船112艘共運送212636噸物資;海軍徵用汽船24艘共運送45750噸;綜合比較日軍物資搬運機能優於清政府。

被日軍俘虜的清軍

野戰通信:

北洋防務軍事電報線達6500裡,日本雖國內通信發達,但由於在境外作戰,所以軍隊以新設線路或奪取清國原有通信為主要手段,這通訊保障清政府佔有優勢。


軍隊醫療:

清政府可以說完全沒有現代醫療編制,軍隊醫療處於渙散無組織狀態(老中醫擅長內科,至於外科接骨療傷,中醫不及西醫快速),甲午中日戰,清軍野戰醫療幾乎處於癱瘓,正規醫療主要靠來自西方紅十字會的慈善援助。日軍軍隊編制有嚴謹的醫療體系,如戰爭中,軍、師團、兵站、佔領地總督均設有軍醫部,部隊中有衛生員、衛生隊、野戰醫院、衛生預備員等。醫療體系方面,日軍完勝清軍。


有人說,甲午中日之戰,是李鴻章與日本一個國家的戰爭,每次李中堂要銀子,除了被慈禧剋扣外,朝廷上還要備受張之洞、翁同龢的非議。彷彿北洋海軍就是李鴻章一個人的,他們巴不得看北洋水師失敗,見不得李鴻章得功勞。


清軍上下士兵更是少有死戰到底的案例,對於他們而言,稍有不順,就忙著棄船逃跑,甚至在逃跑過程趁機劫掠當地村民,士兵根本不知道為何而戰。

北洋水師衙署

至於清政府的百姓,甲午戰爭中,清軍一方根本看不到民間團體參與、支援國家的跡象,普通百姓只在乎自己眼前利益。


日本上至天皇,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用行動來支援侵華軍隊,平民用省下來的四個梅乾錢來支援前線,對清期間,日本明治天皇住僅有79平米的大本營中,用行動來鼓舞前方戰士。


綜合對比,清軍不輸才怪,不輸自己怎麼知道昔日帝國竟敗給一矮人國!


本草百曉生


北洋水軍在建成時,在東亞的實力是第一的,但是也是海軍裝備更新換代非常快的時代,因為李鴻章的緣故,滿清以為北洋水軍是漢人的武裝,加上圓明園的建設及其他開支,慈溪遂削減甚至斷了水軍的經費,李鴻章為了北洋水軍自掏腰包了,甲午海戰命中率和官兵戰鬥力是不弱於日本的,只是在裝備和炮彈威力不行。甲午海戰失敗對中國影響深遠,中國失去了遠東霸主的地位,列強開始瓜分中國,開始外國還是有些忌憚,日本則開始了步步蠶食,從中國光白銀就2億兩白銀的賠償,其他口岸,土地不算,給日本發展資本主義獲得了原始積累。如果日本沒有從中國獲得賠償,日本自身就可以崩潰了,一個島國,沒有原料,沒有市場,還會被列強重新瓜分。2億兩白銀可以購買300多艘定遠艦,後面八國聯軍侵華簽訂的辛丑條約賠償了4億兩白銀,假如中國甲午勝利,列強不敢侵華。影響深遠,甲午失敗,北方洋務勢力主要是李鴻章被極大的削弱,封建勢力控制清朝舞臺,甚至導致光緒帝維新變法失敗 假設光緒有李鴻章的支持,還會失敗嗎?假如甲午勝利慈溪從日本得到好處,還會反對洋務嗎?中國會不會成為一戰二戰遠東的主覺?甲午海戰的失敗,中國失去的是一個在近代可以直追西方甚至趕超的機會


冰河190711906


慈禧如果把錢投入到海軍,甲午戰爭的結果也註定是要失敗的,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軍費問題了,而是資本主義社會和封建主義社會的戰爭,雖然說影響一場戰爭勝利的因素很多,但是,戰爭,說白了就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比較。可能會有局部的勝利和失敗的拉鋸戰,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怎麼可能打敗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呢。

日本方面

日本在1868年進行了明治維新。開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日本交叉進行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所以發展的速度很快。產業革命進入高潮。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它也會像英國法國一樣面臨本國資源短缺的問題,就會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日本製定了所謂的“大陸政策”。中國成了它侵略的對象。甲午戰爭的爆發,可以說是日本蓄謀已久!



中國方面

清朝政府風雨飄搖,在兩次鴉片戰爭中都失敗了,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這樣的環境下,清朝政府進行了洋務運動,向外國學習先進的技術,以求自救和鞏固政權。可是社會性質沒有改變,所以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雖然當時的北洋水師是亞洲最強的海軍,可是要發揮它的威力,還得靠有力的政府支撐,用於裝備海軍的銀子給慈禧辦壽去了。炮彈質量低,很多的都是啞炮,坑害的是英勇作戰的海軍!最後黃海海戰失敗,李鴻章又避戰保船,失去了制海權,三個階段的甲午戰爭,中國最後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國際方面

當時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正在向帝國主義過渡。各懷其心,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日本在國際上就有了侵略的好時機!

所以,落後就要捱打。國家落後了就要被欺負。我們現在的人要牢記歷史,牢記甲午戰爭失敗的恥辱,努力向上,為國家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國家強大了,我們也引以為豪!


微寶唯愛


我認為、這個問題應從兩方面來解釋:第一,在硬件佔優的情況下(北洋水師的噸位和性能、據說在當時世界上都是靠前的),怎麼就被日本的小艦給打敗了呢?

問題不光是軍費的問題,主要是當權者思想迂腐,不注重官兵們的思想教育。朝庭從上至下,沒有把日常的、練兵操演以及海況的實戰技術當回事,以∵為擁有幾艘大艦、再有一批留洋培訓過的高才生水兵管帶、就高枕無憂了。沒成想、這些高才生的水兵統領,帶兵練兵不行、幾房姨太太、花天酒地個個在行!腐敗已到無孔不入,炮彈啞火,倒出來一看、裡面全用沙子裝填的!


崇尚良知在初心


即便慈禧太后不挪用六百萬兩海軍軍費,北洋水師也必敗無凝。甲午大戰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和腐敗無能的封建制度的大決戰,,,,,因為憑實力和性能當時大清略強於日本,為何會大敗呢?其因有三,,,一英國顧問和政府有意將艦隊主權歸於英國🇬🇧,被清政府強力回決,因此而後六年基本無實彈射擊訓練,只有其形,不具備戰鬥力,二軍事理論落後,水師提督為太平軍降將,無大將偉才只會卑微聽命,無管理能力,軍記敗壞,常年無實彈理論操練,文娛武嬉,毫無戰心。三,翁同和六年為報私仇,未向水師撥一兩文銀,更別論實彈訓練了,以及日本以換了速射炮,艦船航速更快,日本的炮彈用的是被甲彈,威力巨大,,,而大清水師還在用穿甲彈,壞壞力不足,加上李中堂令丁汝昌少帶炮彈,和各種原因基於一戰,才導致了甲午大敗。


94310417小云


也沒用。最多打成平手或略占上峰,日本人可等過二年三年再來。日本那時進入或思想上追求進工業社會。中國是國學為體西學為用,那隻能原地不變還是傳統農業文明。接下來三來天氣好農業豐收只多收點糧食。日本從社會頂層開始積蓄財富學西方工業文明。我們那時候滿人貴族在擔心漢人奪權想極力削弱北洋及洋務運動。因為江山是他們祖先打下來的。再不控制漢人的洋務滿族人的特權就失去了。所以北洋軍艦失敗日本賠他些錢能過關,而且還有歐洲人不會讓日本人獨吃。但北洋水師如果勝利再勝利那中國的天下只有滿州皇帝之名了


綠洲大哥


咱們國家修史喜歡把王朝的失利怪女人 怪宦官 怪昏庸的皇帝 後來學了辯證唯物主義 讓我懂得了 事物的發展是有他必然規律的 甲午戰爭的失利 不僅僅是慈禧挪用了海軍軍費修園子那麼簡單 清朝陸軍的戰爭動員能力 武器裝備水平 訓練水準和部隊後勤補給水平都和日本有了天壤之別 而且北洋水師的日常訓練也能看得出 這隻實力雄厚的艦隊已是外強中乾 打出的魚雷居然可以從船底漏過 平時的訓練更是為了做樣子 窮顯擺。所以 甲午戰爭失敗是必然的 不僅僅是那點兒海軍軍費就能解決的了的。現實的意義在於 我們不可重蹈清廷的覆轍 不可盲目地自大


簡簡單單22635494


假如慈禧老妖婆沒把海軍經費挪用,而是全部用於北洋海軍,其甲午海戰的結果可能要好一點點!但最終結果還是敗!只不過由慘敗變成敗而已!

因為當時的整個大清王朝完全腐敗不堪!與一個開始走向工業化的倭國不在一個層面上!這個從不久後的日俄對馬海戰的結果就看得出來!

歷史上把甲午戰爭的責任完全推到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上只不過是一些歷史學家為慘敗找個理由找個臺階下,例如還有一個宣傳就是當年提供炮彈的大英帝國提供了摻沙子的炮彈,打不響的炮彈,結果具英國文獻記載是彈藥過期導致!彈藥有保質期的常識北洋海軍難道不知道嗎?其實的根本就沒有把北洋海軍作為一個保衛海疆的國防力量,而是作為一支海上御林軍守衛渤海灣守衛北京的!根本就沒有做好與外敵作戰的意識!怎麼可能不敗?


中原烈火


就是再建10個北洋海軍,還是打不過,人員素質,戰法,戰術,彈藥質量,彈藥補給,全部落後,亞洲一流的主力艦,放在港口當炮臺,小日本用我們的炮臺打我們的軍艦,幸虧修了頤和園,要不現在什麼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