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聽著音樂兜著風,和最愛的人們在一起,在這一刻,我們是永恆。”

——《壁花少年》

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看慣了國內的青春言情劇,多少有些審美疲勞,《壁花少年》是一部美國環境下的青少年電影,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造就了與我們不同而又相似的青春經歷。電影選擇從一個有自閉傾向的男孩的視角出發,展現青春中遇到的友情與愛情對於人生的意義和作用,講述了一個被友情與愛情點燃的青春故事。

影片通過主角男孩查理的成長曆程,讓觀眾看到了美國青年們的青春年華。在來自身邊人的友誼和愛情鼓勵下,查理終於從自己多年的心結中走出,逐漸融入社會。影片中查理的成長分為明確的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中愛情和友情都對查理的成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在第一個階段中,查理是真正的“壁花少年”,用“壁花”——即在角落無人問津的少女來比喻查理,言外之意是查理是一個由於自身經歷而變得十分內向的男孩,查理在同齡人的社交圈中永遠處於角落,這也正暗示著處於青春期的查理內心的孤獨以及他靈魂深處對於友情和愛情的渴望。查理對於友誼的渴望體現在影片設置的細節上,影片中查理多次使用書信體的方式寫道“親愛的朋友”,然而這個所謂的朋友並不存在,只是查理臆想出來的傾訴者,這一點暗示著查理在內心中極其渴望一個能夠傾聽他的朋友,暗示著查理鼓起勇氣與帕特里克交談的動力。

而查理對於愛情的渴望體現在隱蔽的暗示中,影片中拍攝查理心儀的女孩珊姆探出汽車天窗兜風時,刻意讓珊姆穿上了《泰坦尼克號》中蘿絲的“同款”披肩,珊姆展開雙臂迎風閉目的情景與《泰坦尼克號》更是有雷同之處,這也就暗示著珊姆是查理的真命天女,《泰坦尼克號》經典場景的含義十分清晰,它的重現反映了查理對於珊姆的愛意渴求。

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第二個階段是查理的轉變階段,講述了查理與自己內心的鬥爭過程。內向性格和青春年華中襲來的對於愛情和友情的渴望兩者之間的鬥爭,在查理身上外化成了他與心理疾病抗爭的過程。每當查理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困惑和糾結的時候,查理都會產生幻覺,例如他想要與伊麗莎白分手卻又難以啟齒時,以及珊莎對他表達愛意他又不知所措時,都喚起了查理的幻覺。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查理的幻覺不僅是查理同過去發生過的痛苦記憶的抗爭,更是他心中內向與表達自我的對抗。查理的病症逐步緩解直至消失,都暗示著查理在生活中的成長,當查理徹底從心理陰影中走出來時,他也真正成長了,他不再是一個封閉自我、封閉內心的男孩,他學會了表達自我,擁有了真正的青春。

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而第三個階段中,查理徹底走出了內向的性格困境,收穫了真正的友誼和愛情。在這一階段中,查理為了自己的第一個朋友帕特里克大打出手,成功反擊了校園霸凌;其次是查理的真誠道歉和挺身而出也讓他得到了前女友伊麗莎白的原諒,查理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朋友圈中,終於得到了所有人的認可。兩者都代表著查理不再是一個內向的、懦弱的男孩,他成長為一個敢於走入人群,敢於直面內心、表達自我的青年。

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除此之外,查理的愛情和友情發展著重體現在他與兩個人物的關係上。

查理最重要的友情來自於比他大兩個年級的帕特里克。帕特里克作為第一個與查理建立友誼的朋友,對查理的成長啟蒙有著重要作用。首先,帕特里克將查理帶到他從未參加過的派對中,讓查理體驗了被人關注的感覺,證明了查理這樣內向的人也可以擁有魅力,鼓勵查理在他人面前勇敢地表達自我。其次,帕特里克在愛情方面也啟迪了查理,例如帕特里克在失戀後和查理的探討上,從某種程度上促進了查理的成長,引導查理理解愛情的含義。這也是最令觀眾產生共鳴的地方,在每個人的青春中,總有那麼幾個朋友在你身邊出謀劃策,幫助你理解懵懂的愛。

查理一直以來暗戀的女孩珊姆,珊姆基本上充當了愛情導師的角色,是珊姆使得查理理解了自己的感情,最後勇敢地走出心門,努力追尋自己的真愛。就像影片中珊姆所說的,“你不能只是坐在那兒,把所有人的生活看得比自己的重,然後把這叫做是愛。”查理正是在珊姆的“教導”下逐漸明白了什麼是愛,學會了如何表達愛。除了珊姆,配角伊麗莎白也是一個相對重要的角色,在伊麗莎白的強烈表達下,查理因為難以拒絕而莫名其妙地成為了伊麗莎白的男朋友,通過與伊麗莎白的相處,查理逐漸瞭解了自己的內心,無意之間查理成為了“壞人”,但也正是這次烏龍經歷讓查理學會了表達自我,同時也為影片後面查理向珊姆表達自己的愛意作下了鋪墊。

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本片的另一個亮點就是配樂,在影片的最後,查理、珊姆和帕特里克一起開車穿過隧道,背景響起了大衛·鮑伊的經典曲目《Heroes》,兩者結合令觀眾感受到青春的迷惘和暢快淋漓,歌曲的歌詞和查理的臺詞相結合更有深意,歌詞中唱道“儘管這個世界上沒什麼永恆,但我們可以一起消磨時光,哪怕只有一天”,而查理的臺詞是對歌詞的回答和對應——“和最愛的人在一起,這一刻,就是永恆”。查理的青春就像是所有人青春的濃縮,他有過內向、有過羞澀和迷茫,最終在青春中學會了成長。在旋律和查理的獨白中,青春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展現出來,讓觀眾產生共鳴,當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時,也能會心一笑,我們看到的不是查理,而是我們自己。

影評《壁花少年》:無“友”、無“愛”,不青春

影片的導演斯蒂芬·卓博斯基,也就是同名小說的作者在接受採訪時被問及查理最後的結局,斯蒂芬說,查理現在就站在大家面前,他結婚了,也有了孩子,還把自己的書拍成了電影。查理是導演的化身,在查理身上,我們看到沒有友情和愛情的青春是不完美的,在青春中遇到的愛情與友情的意義,也許就是在於它們共同促進了一個人的成長,讓我們的生命和生活變得更加精彩,也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