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府縣雙子城的沿革

徽州城,東部為古縣城,系山間小盆地;西部為古府城,以斗山、長青山(即烏聊山)與古縣城相隔。豐樂、富資、布射、揚之四水在此匯合而為練江,再東流注入新安江;問政山脈自此逶迤向東,與天目山脈相接。城址“山溪之險,天造地設”。 徽州城歷史悠久。據唐《元和郡縣誌》記載,東漢末年,烏聊山有毛甘故城。宋《太平寰宇記》有“毛甘領萬人屯烏聊,孫權遣賀齊平之,時歙縣已治此”的記載。漢末至隋.未見有變更縣治駐地的記載。隋末義寧中汪華起兵保境,將郡治自休寧縣萬歲山遷此.並在毛甘城故址築郡城。

此後,至清末的近1300年中,徽州府城一直為郡、州、路、府城,而縣治則附郭無城將近1000年,直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知縣史桂芳倡築縣城,至 三十九年建成。縣治始不再附郭。

毛甘故城範圍及其結構,均無可考。汪華所築郡城,據宋羅願《新安志》記載,城製為內子城外羅城,等級分明。子城週一裡四十二步,為郡治和郡王宮室所在地,有郡王宮霞、東西宮廨、正門樓(即二十四根柱)等建築,宛然王城建制;羅城週四裡二步,為士民商賈住居地。此制經唐一直延續至北宋宣和年間,前後歷時五百餘年。宋宣和三年(1121)八月,改筑州城於揚之河北三里的新州,其城周長四里多。由於交通不便,群 眾紛紛遷回舊志,宋徽宗只得下詔知州事廬宗原,修復舊羅城。四年重修,五年竣工。修夏後,城周擴至七里三十步,有城門六座,即東門富州,西門豐樂,南門表城、紫陽,北門通濟、太平。元初修城,僅改東門富州為新安,西門豐樂為慶豐,其餘依舊。

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部將鄧愈加築府城,城周擴至九里七十步,改六門為五門,即東門德勝,南門南山,西門潮水,小北門鎮安,大北門臨溪。並在城外東西北三面開潦池護城河,河深一丈二尺,闊二丈四尺。

明嘉靖年間始築之縣城,東踐問政山,西靠府城垣,全長七里多。有城門四座:南門紫陽,東門問政,北門新安,西北門玉屏。至清代,府、縣城垣雖有維修和加固,但城門一直未變。民國時,府城南山門,因建設杭徽公路而埋入地下,護城河也已湮塞。建國後,為便利交通,府城的大、小北門、德勝門,縣城的紫陽門、玉屏門已先後拆除,唯有府城的潮水西門及其月城門,縣城的新安、問政二門尚存,府、縣城垣,尚部分保留。


徽州府縣雙子城的沿革


徽州府縣雙子城的沿革


徽州府縣雙子城的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