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呢?

密探零零發


華夏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如果把中國歷史是燦爛的星空,春秋戰國無疑是最奪目的兩顆星。

為什麼說它是兩顆星呢?因為春秋和戰國好比我們說的春夏秋冬一樣,雖然四季連在一起說,但並非是同一個時空概念。

春秋戰國同屬於周朝,但周朝又分為東周和西周兩個不同時期。如果把周朝比作兩個大樹,春秋戰國則是東周這顆大樹的兩個分支,春秋是上邊分出的枝杈,戰國則是後來分出的枝杈,跟西周無關。

東周西周的分水嶺人物就是烽火戲諸侯那個二貨皇帝周幽王。周幽王是個胸無大志、碌碌無為的懶皇帝,看到奏摺就頭疼,見了大臣就皺眉,所以他很少上朝。把行政、司法、立法、外交方面的大權一股腦都交給了大臣虢石父。


其實說周幽王懶那是冤枉人家,周幽王在女人跟前勤奮的很,對美女有著超常的偏愛。老天也眷顧他為他送上了美女褒姒,演出了一段烽火戲諸侯的大片,最後死於非命,為西周畫上句號。

所幸周幽王還有個爭氣的兒子(周平王),把京都從宗周遷都洛邑,開始了東周的新篇章。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部分。

春秋時期,周天子雖然失去了對諸侯的絕對領導權,但各路諸侯還是把周天子當老闆看。東周的時候,皇帝實行的是仁政,對大臣和同姓家族非常厚道。同族的人和有功的人不但可以得到官職和土地封賞,而且被封賞的官員在自己的屬地有高度的自治權;可以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隨心所欲分封自己的手下。這樣大國分成中等國,中等國再分成小國。真是國中有國,“遍地”都是國。

根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大大小小的國家最多時候達到100多個,經過兼併後一段時間還有幾十個。這是東周前期,即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社會等級分明,整個社會也是一個金字塔結構。站在塔頂的是王公貴族和士大夫,中間的階層是商人和工匠,下層是奴隸和野人。春秋的時候東周就出現亂象,諸侯爭霸,戰亂頻仍,“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弱肉強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經過很多會合的較量,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嶄露頭角,春秋五霸形成。(也有人把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越王勾踐和吳王闔閭成為春秋五霸。)這個時期屬於春秋初期,也是中國文化最自由、最奔放、最充滿活力的時期,百家爭鳴是那個時期精神文化自由的最好寫照。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不像24節氣那麼鮮明,史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春秋在政治上有一個明顯的標尺,那就是雖然大家都不買周天子的賬了,但無論哪個諸侯國,去做什麼事情,都是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周天子就是春秋諸侯打鬼的鐘馗;或者就是說在諸侯國心中,周天子仍然是大家的合法代表,“名譽主席”。齊襄公出師還要說得好聽點“尊王攘夷”。

春秋時期,也有大國有不臣之心,楚國、晉國就蠢蠢欲動,想問鼎中原,但因為名不正言不順,師出無名而作罷。春秋在軍事上有個特點,就是諸侯之間雖然開始用拳頭說話,但都是小打小鬧,戰爭規模侷限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因為大家都是周室後裔,還不好撕破臉皮。

一般來說,春秋是以東周的建立為起點(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為終點。那個時期,因為孔聖人剛好寫了本【春秋】,後人就把東周前期的那段歷史叫“春秋”。

到了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大旗已經破敗,被扔到了一邊。諸侯國之間的爭鬥開始升溫,達到了白熱化的地步,可謂“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最轟動的是曾經堅固無比的晉國堡壘,在公元前376年被自己人從內部攻破,分成了韓、趙、魏三國。而不久前的公元前379田陳取代齊也是轟動一時的政治事件。


如果說以前的諸侯國爭鬥因為大家都沾親帶故,礙於一點情面的話,戰國時期這僅有的情分都沒人顧及了。以前討伐別國諸侯就像寓言中那頭想吃小羊羔的狼,還要找藉口說在下游中喝水小羊弄髒了水源。戰國時期連個藉口都懶得找了,變得赤裸裸,直奔主題而去——瞅我幹哈?就是要瞅你,你能咋地?

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在養精蓄銳,富國強兵,軍火製造技術也突飛猛進。戰國時的鐵器製造不僅對兵器製造有了革命性的改變,也讓農具製造有了質的飛躍,而牛在耕地上的大量使用,也讓生產力更上一層樓。

飽暖思淫慾,強大想稱雄。如果說春秋時期的諸侯國有賊心沒賊膽的話,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實力大大膨脹,賊膽也膽大包天了,都想大幹一場,稱王稱霸,四海為尊了。

戰國的模式就是經過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無數次觸目驚心、扣人心絃的較量,戰國擂臺上,齊、楚、燕、趙、魏、韓和秦國七雄勝出,大國崛起。

春秋時期,各國的軍力有限,周王室的軍隊不到十萬,諸侯國的軍隊也不過幾萬。到戰國時期,戰國七雄成了氣候,戰爭規模空前,蔚為壯觀。秦趙長平之戰,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秦國滅楚的時候,王翦率領60萬秦軍出征;楚國這邊,項燕迎戰的楚軍也有幾十萬。七雄逐鹿中原這臺大戲,最終是秦王嬴政笑到了最後,以秦國的一統天下拉上了帷幕。

春秋戰國雖然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短暫的一頁,但卻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儒家、墨家、法家,諸子百家,萬類霜天競自由;蘇秦、孫臏、商鞅合縱連橫,英雄輩出競風流。

如果從中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秦朝的統一不但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也標誌著奴隸社會的結束,中國進入了漫長的封建社會。


歷來現實


周朝建立後,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時期,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從經濟上講,井田制開始瓦解,奴隸主貴族不能按照原來的方式奴役廣大的奴隸,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從政治上講,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周天子已經不能像西周時期那樣號令天下,一些大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爭霸戰爭,吞併一些小諸侯國。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各種思想流派紛紛出現。闡述自己的主張。從社會效果看,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諸侯國之間的關係不穩定。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從經濟上講,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小農經濟佔統治地位,社會性質發生了深刻的轉型。從政治上看,各國經過一系列的變法,地主階級掌握了政權,奴隸主貴族勢力受到沉重打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各國之間不斷兼併。從文化上講,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各種學術思想的交流與反駁,最終法家思想取得勝利,成為佔統治地位的思想。從社會效果看,秦滅了東方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谷老師


我是HK君,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1.經濟和政治制度不一樣。

對於周朝的制度,有不同的歷史看法,一種看法是西周時為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奴隸制瓦解的社會,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封建制度建立的社會。

還有一種看法是,

封建本意指封邦建國,西周是帶有奴隸制成分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春秋是成熟的封建領主制社會,戰國是封建領主制瓦解、封建地主制建立的社會。

對比歐洲的奴隸制羅馬帝國和封建領主制的中世紀,西方的封建領主制也有大量奴隸制成分,沙俄直到1861年廢除農奴制前,90%的農民是農奴。


歐洲封建領主制沒有產生封建帝制,王權一直受到領主貴族和商人階層的制約,同時還有大量富農存在,這就讓君主專制制度沒有成長的土壤,歐洲也因此率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出工業革命。

所以,春秋時的封建領主制是非常成熟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政治制度。

戰國時代,還夾雜有大量領主制,但是戰國的國家兼併現象——就是戰爭太嚴重,導致了封建地主制的壟斷階段出現——就是秦滅了山東六國,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我國封建社會的毒瘤——封建帝制出現了。

封建領主制類似於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封建地主制類似於壟斷資本主義,而封建帝制類似國家資本主義。


2.春秋時期的國際環境是尊王攘夷,戰國時期就開始諸侯兼併。

春秋時期(上圖),《論語·憲問》裡有一條孔子語錄:“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要披頭散髮穿左衽的衣服了!

春秋時期,中華文明還在尊王攘夷,內部的聯合、協作大於競爭,中華文明還能對外進行擴張,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戰國末年,荀子曾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前“論兵”,說道: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秦之銳士,不可以當桓文(齊桓公、晉文公)之節制;桓文之節制,不可以敵湯武(商湯、周武)之仁義……

可見,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晉文公要比戰國的政治家傑出,戰國雖然有七雄,但是沒有一個可以和桓、文、管仲相提並論的政治家。沒有一個可以為中華文明而抵禦遊牧民族入侵的諸侯盟主

縱約長雖然有蘇秦,但是蘇秦也因為欺騙齊閔王而被殺,只有信陵君才能率領山東諸國一起抵抗強秦。但是信陵君既不是魏國君主,也不是魏國宰相。

秦國雖然強大,但也只是在消滅山東六國的時候顯得強大,而在對付匈奴的時候,卻沒有傳說中的那樣強大。

在山東六國中,燕國擊退東胡,秦開拓邊,國境幾乎囊括整個遼河流域,並進入吉林省境內,甚至控制朝鮮半島。

趙國擊退匈奴,胡服騎射,確立了強大的騎兵。並設立騎邑——結合馬場的軍事殖民據點,如果後世一直沿著這條思路出發,佔領漠北高原,從戰略層面改變漠北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

楚國有莊蹻入滇。

秦國呢?下圖是戰國中期的地圖,秦國還沒有進行商鞅變法。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已經變法過100年了,再看看下圖中的秦國有沒有開拓中華文明的文化圈:

這時候,秦國都已經攻破楚國的郢都了,自己的秦長城還被西北的義渠人攻入,義渠距離關中,距離咸陽很近,秦國不首先像趙國、燕國那樣驅逐義渠之戎,收復黃河上游,反而不斷對山東六國進行攻打,從現代歷史角度和中華民族的整體角度看,秦國是在內耗!

以秦國的軍事實力,如果秦國有尊王攘夷,或者成為中原霸主——真正的西帝(當時,秦國與齊國一度稱為東西二帝),就應該像漢武帝那樣驅逐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建立河西四郡。對於河西地區,最早的記載是《穆天子傳》的周穆王西遊。

在秦朝的萬里長城中,秦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更加靠南邊。

我們知道明長城要比趙長城、燕長城靠南,但是即使是明長城的陝甘段也要比秦長城更加靠北!

換句話說,秦國只對內強硬,對外沒有開拓精神

秦國只適合掠奪發達的地區,而對於相對落後的邊疆,秦國的那套系統就不頂用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HK君,期待您的關注。


HK君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這是中國歷史朝代歌中的前四句。

回顧整個東周歷史,歷史學家通常將其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歷史時期。

一般來說,春秋時期,簡稱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另一種說法則是前770年—前403年)。

春秋開始於周平王遷都洛邑,春秋的結束時間,歷史爭論不同,但主要時間有三大傳統強國的顛覆與衰落,包括楚國都城郢被吳國攻克(楚國短暫滅亡)、齊國陳氏取代姜氏、已經三家分晉,標誌春秋時期的結束。

至於戰國時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實際上具體時間應該是從韓趙魏三家分晉開始算起,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為結束,也就是約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年。

在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戰國可以稱得上分裂最為嚴重、對抗最為持久的歷史階段之一,類似的歷史時期還包括三國、南北朝等。

那麼,既然東周歷史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其本質區別到底是什麼?

從表面上來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至少在一百個以上,而到了戰國時代,除了秦楚燕趙魏韓齊這七個國家,也就僅存衛國、宋國等屈指可數的幾個諸侯國。

如果從春秋和戰國時期的主旋律——戰爭來討論。

在整個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主要屬於稱霸戰爭。

尤其是對於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這春秋五霸而言,稱霸而不吞併土地、人口成為了基本原則。而且還牢牢控制了秦國進入中原之要道,可謂是周王室的結實屏障;秦由於崤函之道被晉國控制,就一心開拓西方之地,與戎狄做著持續而頑強的鬥爭;楚國實力最強,一心想要顛覆周室,不過就算是楚莊王時期,楚國有著非常難得的機遇,依然還是因為“在德不在險”的價值觀所束縛,沒能走出最後一步。

換而言之,對於春秋這個歷史階段,所有的戰爭都不能忽視“周王室依然是老大”這個基本事實,因此任何戰爭都要或多或少打著維護周天子的旗號,這有點像三國時期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當歷史的車輪走到了戰國階段,諸侯國內權臣叛亂不止,各國的軍事鬥爭也都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一切均以爭奪地盤為目標,禮樂已然完全崩潰。

其後各國更是相繼僭號稱王,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從制度到文化上的共主地位,最終被秦軍輕易消滅。

籠統的說,面對仁義道德,西周時代是遵而行之,春秋最然已經不能遵而行之了,但終究還是言而顧之的,到了戰國時代則是舍而棄之了。

在這背後,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宗法制、分封制以及禮樂制度的崩潰,更能窺探出井田制向封建土地私有制轉化的本質。

看了這篇文章,有沒有使您迫切地想了解更多關於歷史的知識呢?如果有的話,歡迎您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




富士康一哥


春秋五霸意氣風發,戰國七雄犬牙差互,所謂亂世出英雄,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或盟或伐,人才也是數不勝數,賢臣良將的典故數不勝數,所以很多時候,人們常常將春秋與戰國合二為一,稱之為“春秋戰國”,也經常將春秋和戰國就這麼理解成一個時期。那麼問題來了,春秋和戰國的區別到底是什麼呢?

一、春秋在前,戰國位後

周人發跡於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經周文王、周武王時,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武王伐商,建立周朝。然盛衰無常,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燃烽火而戲諸侯,哪知第三次犬戎真的來犯,大多諸侯王不聞不顧,至此西周滅亡,周平王元年(前770),周平王遷都洛邑,東遷之後的周朝,史稱東周,東周開始的這一年,便是春秋時期的開端,也是戰亂的開始。

戰國是繼春秋之後的又一次大變革,如果說春秋時周天子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話,那戰國時期,周氏王朝的勢力已經是日薄西山了。周王室衰微而七雄興起,中原持續動盪,至秦朝統一六國終止,因此時間的先後,是春秋戰國最大的不同。

二、春秋爭霸,戰國統一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春秋五霸人人聞名,

然此“霸”非取周而代之,而是諸侯之長,其職名為會諸侯、朝天子,實質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國互相攻交伐戰,小國抱團取暖,在轟鳴的鐵騎下,無數小國被吞併、或成附庸,此時的諸侯爭霸戰爭,為之後戰國時期的兼併統一戰爭做了先期準備。

戰國與春秋暫無明確的時間界限,但公認的戰國開端便是“三家分晉”,經過春秋時期百餘諸侯國互相兼併,戰國時只剩下二十幾個相對強大的國家,各家的兼併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征戰也不只是簡單的奪城掠池,百姓希望有個安定的環境,國君圖謀天下歸一,

七雄相爭,要的不是隻做“霸主”,而是要取代周室,“以天子自居”。

三、君權下替,加固王權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子”之稱名不副實,周王室也只等同一個中等諸侯國,然而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都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弒君現象屢見不鮮,雖然大部分都是發生在春秋早期,但戰國的開始正是“三家分晉”,三位大夫瓜分晉國,君權下替。戰國時,國君學聰明瞭,為了避免大權旁落,不僅任人唯親,同時也重用出身卑微之人,士人階層得以崛起並與外戚互相周旋,在君王的有意安排下互相爭鬥,似兩虎相爭而君王得利,王權得以加固。

四、國無定界,郡縣代邑

春秋時期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便是國與國之間少有界定線,對於這百餘諸侯國來說,“國”只是後世定的稱謂,那時的大國尚有城池,但一些小國只有些縣、邑,雖稱一“國”,實為一家,並沒有國家形態。而戰國則不同,隨著國士不斷開疆拓土,為了方便管理,便設立郡縣以取代縣邑,大國之間便互相劃分國界,約定土地,所以戰國有國界。

不僅如此,春秋戰國還有許許多多的不同點,比如春秋的官僚制度便是官位世襲、土地世祿,但戰國時期,布衣們也能登上朝堂,也能拜爵封侯;還有農業制度,春秋多為氏族集體勞作,而戰國時小農經濟迅速發展,男耕女織已成社會主導,林林總總。但不可否認,即便是社會動盪、民心難安,但春秋戰國也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次農業大發展、社會大進步,為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鄧海春


春秋和戰國是一個叫周的老爺子的倆兒子。

叫春秋的,算是老大吧,這老大還聽點老爺白話,外頭喝個酒,打個仗,吃個火鍋唱個歌兒還能給老爺子打個招呼。老爺子受其他人的擠兌呢,春秋還能拎著板兒磚撲上去。村子裡的大情小事兒,也是讓老爺子出面,春秋則在後頭站著,充當個跟包或保鏢的角色。兄弟之間說得過去,有點齷齪時能商量就商量著來,儘量動口不動手。

戰國就不一樣啦,等他長大時,老爺子已經老了。怎見得呢:有詩為證:走路似風擺楊柳,說話如漏氣皮球。一日三餐吃不夠,喝點小酒還上頭。所以戰國一看老爺子這樣了,也就起了個不尊敬的心了。首先是向自己的兄弟們開火,老爺子出來調停?門兒都沒有,說不定還得給老頭一個沖天炮。

他還時不時眯縫眼瞅著老爺子屋裡,看看這個家還剩下多少值得糟蹋的東西。老爺子在外頭受點氣,回來想跟他嘮叨兩句吧,等來的全是冷嘲熱諷。戰國一天到晚就盼著老爺子早些歸天,好把偌大的一片家來繼承下來,又得防著身邊的兄弟姐妹們都來爭奪。所以一個挺好的家,整天打得烏煙瘴氣的,兄弟姐妹們也不好過,個個整天互揍,一個個烏煙青,形象極磕磣。

所以說,這就是兩個不孝子,不過一個面上過得去,一個連面子都不要的混帳玩意兒。


崔文瀾


春秋和戰國是人為將東周這一朝代分為了兩個時期。具體劃分年代史學界並無定論。如果要說區別,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第一,最明顯的就是國家數量,下面兩圖一對比,就一目瞭然了。進入戰國時期諸侯國少了很多,基本都被大國吞併了。也就是說經過春秋的海選,進入戰國的複賽基本都是種子選手了。

第二,制度變化。發起於魏國的李悝變法,拉開了這一時期政治變法的序幕,奴隸制逐步被瓦解,新型制度被各個國家開始嘗試(我不能說封建制度,雖然這個大家認知度高,但中國真心沒有啥封建制度,始皇帝創立的是郡縣制,後世封建的嘗試都失敗了,這個有機會另說。)其中秦國的變法最為完備徹底,最終成為統一中國的那個人選。

第三,春秋尊王,戰國稱王。瞭解這段歷史都知道春秋五霸(有爭議不列舉)他們基本都是啥公,啥侯。大家還都是在周天子規則下活動。只有不是周天子封的楚國稱了王,鬧了個問鼎中原灰溜溜走的笑話。戰國時期七大戰國的國君先後稱王,周天子被徹底無視。

以上應該事春秋和戰國的三個主要區別,有不足之處還望方家斧正。




吳頔5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不是兩個王朝,而是我國古代奴隸制王朝周朝其中的一個歷史時期。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而在東周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70—221)中的公元前(770—476)被稱為春秋時期,而公元前(475—221)則是被稱為戰國時期!

至於春秋和戰國的不同,小編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春秋時期的各諸侯國國君對待周王室周天子還是比較尊敬的,在對外征戰之時,都是以周天子的名義,

周天子對待各諸侯國還有名義上的約束!

而戰國時代則是不同,周王室已經名存實亡,只能控制王幾周圍的一小部分地區!

二: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皆稱“公”或“候”,在春秋時期,“王”是指天下共主的意思,只有周天子有資格稱王,

而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國君都是稱王的!

三:春秋時期總體上來說還是一個奴隸制國家,而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則是處在奴隸制向封建制國家過渡的一個時期!

四:從經濟上來說,春秋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生產工具也比較落後,井田制的存在嚴重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而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大大提高了生產力,各國相繼變法使得井田制逐漸瓦解,解放了生產力!

以上觀點僅代表本人,若有不足,請各位斧正!


相思非酒歲月成空


周平王東遷拉開東周序幕

一是周天子的地位不同。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雖然急劇下降,但還有著天下共主的名義。春秋初期,周天子還有與一些中等諸侯國相當的實力,並能與一些諸侯國發動戰爭,許多諸侯國也會定期朝見周天子。至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實力越來越弱,遠遜於戰國七雄,在各諸侯國眼裡幾乎沒有什麼地位,如果不是各大諸侯之間實力相對均衡,相互之間不得不有所顧慮,幾個主要的諸侯國都可以輕鬆滅亡周天子。

齊桓公尊王攘夷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二是諸侯國的體量不同。春秋初年大大小小的諸侯國有一百七十多個,大的有現在一個省那麼大,小的可能連一個縣那麼大都沒有。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的兼併就像競賽一樣,僅是晉獻公一任晉國國君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兼併臣服了55個國家。秦穆公也是一口氣滅了西戎12國。到戰國初年一百七十多個諸侯國就只剩下戰國七雄等二十來個國家了。

晉獻公假道伐虢

三是戰爭的規模不同。春秋時期由於各諸侯國體量都相對較小,戰爭規模也比較小,一次出動幾萬人的軍隊就算比較大規模的戰爭了。到了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之間的戰爭動輒出動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大軍,一場戰爭打完常常斬首好幾萬。尤其到了戰國晚期,秦趙長平之戰雙方出動軍隊都在四十多萬人。秦國滅楚之戰,一次出動軍隊六十萬。

秦趙長平對決

四是戰爭的名義不同。春秋時期的戰爭,“尊王攘夷”的名義比較多,發動戰爭的一方往往會為自己找一個正義的旗幟。而戰國時期的戰爭,很少打著替天子征伐的旗號。


戰漢古玉


從歷史的進程上來看(也是周王朝的角度),春秋和戰國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東周時期,在整個東周時期一樣的“禮崩樂壞”,周王室權利衰微、有名無實,國家的政治實際上被諸侯王操縱,只是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吞併爭霸愈演愈烈,更加的明目張膽。

但若是從各個諸侯國的角度來看,春秋時期是爭霸,實際上只是爭奪代表周王室的權利,而戰國時期是爭奪天下,也就是看誰可取代周朝。



周:王城在今河南洛陽

晉:都城在今山西翼城

齊:都城在今山東淄博

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

楚:都城在今湖北荊州

秦:都城在今陝西寶雞

吳:都城在今江蘇蘇州

越:都城在今浙江紹興

魯:都城在今山東曲阜

燕:都城在今北京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有“春秋五霸”或是說“春秋六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先後稱霸,到了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越國也先後北上稱霸。但是,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的實力差距並不是特別明顯,即使是大的諸侯國的兵力也不會超過十萬。



到了戰國時期(前475年起始),各諸侯國相繼實行變法圖強,各國的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起初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後又有部分諸侯國被大國吞併。秦國由於商鞅變法也在這時迅速崛起,實力強勁。諸侯國間實力差距明顯,秦、楚兩個大國的兵力可以達到百萬,實力較弱的齊、燕、韓、趙、魏的兵力也有數十萬。


所以,相較於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戰爭更多、規模更大,也更殘忍,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在長平之戰光是被白起坑殺的就有多少人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