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因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疏而不失)一句經文二傳頌萬代。此章經文是上章經文的延續,繼續宣說天威之不可思議主旨是人間君王恣意妄行,以威權催逼下民,致使流離失所,不能安居樂業,違背上天好生之大德

從俗諦而言,是情慾熾盛,不加自制所致,但從真諦而言,是

知病所致。老子知道君王德薄智淺,知病這樣的深奧道理不能使之反幡然醒悟,現在以天威臨之,使君王因畏天誅而抑制情慾,善待下民。天威、天誅是華人原始信仰,老子此章宣說天威、天誅、天網。

《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罪人可以逃脫人間的懲罰,但不能逃脫天威、天誅,故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孔子說君子有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畏天命就是畏天威、天誅。今天文化精英心有同感,人心應該有敬畏

在文化衰落的時代,世人沒有敬畏,在文化繁榮的時代,世人心含敬畏。交友要交心中有敬畏的良友,不要交心中沒有敬畏的惡友。此章老子宣說敬畏的價值觀。

《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第七十三章

第一段: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敢:不畏天誅;不敢:畏天誅者。前大威是也。】

第二段:此兩者,或利或害。

第三段: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聖人唯天道是畏】

第四段: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chǎn)然而善謀。

第五段: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疏而不失)

此章經文分為四段。第一段經文: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章經文解說紛紜。老子又展示特殊句法,前後都無人使用過。勇於敢:敢冒天威。勇於不敢:不敢冒天威。前章說“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則殺就是天誅,則活就是天佑。人之生是天佑之,人之死是天殺之。敢冒天威,自投羅網,以卵擊石,句法鏗鏘有力。老子文法之妙實在驚人。

《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此句經文劈頭劈腦,“勇於敢”和“勇於不敢”的文法就讓人聞所未聞不敢也是勇嗎?第一眼就發懵。上章的文法也不同尋常:“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此乃從天空炸下第一個悶雷,讓惡人心中震顫。“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是天空炸下的第二個悶雷,即使住在高牆背後的皇宮裡,聞者都會嚇出一身冷汗。殺聲震天,遠超棒喝。

《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經文:勇於敢則殺。王弼注:“必不得其死”(不得好死)。此“敢”是冒犯天威,凡是冒犯天威者,天必誅之,此謂天誅。天威就是“狎其所居,厭其所生”,冒犯下民的安居樂業就是冒犯天威

《尚書·泰誓》是周武王討伐暴君紂王所發佈的討伐誓言,周武王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下民的安居樂業就是上天的事業,冒犯下民就是冒犯天威。周武王滅暴君紂王就是天誅的一種形式,天誅的形式是不可預測的。此句是詛咒語,即是誅法。

《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經文:勇於不敢則活。王弼注:“必齊命也”善命終也“不敢”指不敢冒犯天威,具體而言是指君王心中雖有情慾,但對上天的敬畏超過了情慾,對下民有愛惜之意,不敢“狎其所居,厭其所生”,不敢冒犯下民的安居樂業,使下民愛惜生命,希望活下去。

老子對於希求道性猶存的君王,勉勵他們“勇於不敢”冒犯天威。敢與不敢而句是承接前文“毋狎其所居,毋厭其所生”,不是泛指。蔣錫昌說:“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敢即堅強,不敢即柔弱。”大都註釋家有同解,不確。七十一至七十五章宣說同一命題,雖可分章,但需合解

《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這是《道德經》多次出現的“或...或...”結構。老子的“或...或...”句法的含義是“想(這樣)...反而(那樣)...”,註釋家常

誤解為“有的...有的...”。二十九章經文:“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隳”,共四句“或...或...”結構,意義相同。

《道德經》為什麼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淮南子·人間訓》:“子曰:‘或欲以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以害之,乃反以利之’。”可以參考。理解了《道德經》的特殊句法,此句意義就很明白:敢者和不敢者,想利反而得害,不想利反而獲利。陳鼓應譯文:“這二種勇的結果,有的獲利,有的受害。”不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