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你是如何客觀的去理解這句話的?

青年初創0123


前段時間讀曾國藩的一些書籍的時候,發現了這一個問題,其實對於大多數人來講智商都是正常的。只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就是,誰能夠堅持學習,誰能夠總結方法。誰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態度。

關於老師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萬能的,他對於學生的教育教學只能從知識方面進行,偶爾會涉及到學習方法,但是我們知道,學習方法因人而異,不可能所有的人使用同一個學習方法,也不是所有的學習方法,對於任何一個學生都是通用的,因此我們覺得,如果對於老師的要求過高,其實這就是一種痴人說夢。

所以對於問題中提出的沒有笨的學生這一點,我覺得是成立的,只要所有智力正常的人努力學習都可以學習好,但是這和老師有什麼關係呢?自己不學習,自己不努力,自己不善於總結,或者自己沒有自制力,不知道什麼是學習,什麼是遊戲。

因此對於學生來講老師的義務,或者老師的責任,只能限制於對於學生的教育教學,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而關於更多的提升學生成績的方法與態度,老師只能是儘自己的可能來完成,從曾國藩的數據中可以看到,曾國藩的前期學習學習方法,學習態度都是源於他的父親,但結果證明,父親的所有學習方法並不是高明的,而影響了孩子的一生,甚至,只有在曾國藩第6次考試落伍之後,他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應當如何學習。

所以說問題我們應當分開看,只有這樣才能夠更科學更直觀的對待學生和老師之間的學習關係。

總之,只要不努力,神仙也沒法把你變成優秀的人才。


義誠老師


我是小學數學老師,剛上班那會,我幹勁十足,感覺只要我努力,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工作中我兢兢業業,每天認真備課上課改作業,我堅信再差的學生,只要我多教一點都能教好,課後給他們幾個義務輔導,拿試卷做,上課多提問。

可是後來我發現有些學生確實教不好。舉兩個例子,親身經歷的。六年級是小學關鍵期,一女孩子,整天不學習,數學只能考四五十分,加減法經常出錯,我利用下課時間每日給她輔導功課,上課提問,有時候氣急了會用尺子打她手,後來她和她家人去舉報我了,說我打她,還有天天提問她,壓力太大了。

還有個男學生,數學只能考三四十分,打電話家長不問事,他自己也不學習,後期家長電話打不通了,只留了爺爺電話,他母親電話都不給。

還有個男生,家長給我打電話,同意他孩子不寫作業不學習,讓我不要管他,當然那個男生也不學習,考試十幾分。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教好,我教導他,他要學,學習上有問題了,家長要積極配合解決。只把責任都推給老師,這個太片面了。

現在素質教育,在學校不敢把學生管嚴了,學生有一點委屈就鬧,去舉報,也不懂那些家長怎麼想的,有些學生不學習,不能打也不能罵,家長還怪我們教不好,平時家長也不配合。有些事情不經歷真的不知道。真有教不好的學生,也有無理取鬧的家長。



右手裡牽著愛


天下沒有笨的學生顯然不成立,俗話說:“十個指頭有長短”,每個小朋友的智力,情商,興趣愛好都不同!下面舉例

1,我朋友一個女兒成績中上水平,但是參加的舞蹈培訓班。跳舞很厲害,拿到了市裡第一名!

2.我鄰居小孩,成績特別差,但是孩子情商高,很小就很會談心,沒事到我們這玩,和我們大人聊天有來有去!自己也比較獨立,可以一個人跑挺遠的地方玩耍!

3.還有一朋友孩子成績特別好。說話比較靦腆,做事很有禮貌,不善於和大人交際!一般都在家裡看書或者聽歌!

4.我家自己孩子成績還可以,喜歡和小朋友玩,沒什麼興趣愛好!讓幹嘛就幹嘛,沒什麼主見的

5.我親戚家一個孩子,成績還行不算頂尖好學生,但是畫畫特別好,可是他爸媽說嫌貴不想讓繼續學習!我勸說他讓孩子學習,孩子有特長是好事,長大了也有作用的!許多方面都會用到繪畫的!

“只有教不會的老師”這句話,是對的!但不是字面意思!

1.比如語文老師,數學老師,他們只能擅長自己的領域不可能去教你畫畫或者音樂🎵!

2.對於語文,數學,英語等一些科目,不是每個小朋友接受能力一樣,存在智力高地,記憶力好壞,理解力不同,所以孩子的成績不能歸於老師不會教學的!

3.有些孩子自己就不想學,上課不聽講(本身很聰明就是不學)都是家長教育的問題,沒有給予好的引導

4.我認為老師是一個人的老師也是全班的老師也是學校的老師!老師教的學生千千萬萬,有差生有尖子生,只能說明老師教育是平等的,老師是公平的,(正常出現的成績不同,大多數是家長原因和個人自覺性)

我們老師一定對每個孩子都是相同付出!

希望家長再忙也要一起來教育孩子!共同教育更能讓孩子成績進步!!!


大同育兒


“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這句話一直被我奉為座右銘,一直激勵著我。無論面對再難教的孩子,我都一直秉承著恩師對我的教導,不放棄任何一個交到我手上的孩子。


在高中的時候,我幾乎無可救藥,父母拿我沒辦法,幾乎所有老師都不怎麼搭理我,連我自己都自暴自棄,認定我是完蛋了。但是在升高二分班的時候,我很幸運遇到了讓我改變對我自己看法的班主任,那個帶著牙套(就是糾正牙齒的那種金屬牙套)的中年婦女。我還笑話過她。

我記得那時剛開學,她過來上課,自我介紹。一開口我就看到那個牙套,低聲道:“人家金牙,她金屬牙。”然後她聽到了,叫我站起來,我也習慣了,無所謂等著她批。誰知道她居然說:“就你小子有膽子,行了,班長就你了。”沒經歷過的人不知道,這是多大的一份認同,在那時候,被所有人詬病的我對此是多麼渴望。

到學校籃球聯賽的時候,我跟隔壁班的當場打了起來,她也在旁邊看著,讓人拉開我們之後,她的第一句話是:“痛不痛?”而不是:“明天叫你家長來!”

她總是能發現我的亮點,觸摸到我最痛的地方。我不知道要怎麼樣去回報她對我的這份關心,這份期望,後來我發現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考上大學來回報她。

從始至終,她沒有正面的管教過我的成績,完全是用關心來讓我自我激勵。


到我選擇事業的時候,我毅然就決定投身教育。我選擇了辦補習班而不是進入學校當一名老師,因為學歷不夠(當時地區的學校在改制,新老師都必須是研究生,廣州市蘿崗區,當然薪酬也是非常豐厚,可以瞭解一下),當時是有考慮過當大學的輔導員,但是到了大學的孩子,需要介入的已經很少,或者說已經無力改變。

同樣的,我也遇到了“不可救藥”的孩子,每當我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想要放棄的時候,我就想起這句話“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自省。


可能這句話很不合理,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學不好都是老師的問題,我只是覺得,與其埋怨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孩子的智商,家長的教育,學校的體制等等),不如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這才是作為一個教育者唯一可控的東西。共勉


淅爸育兒記


天呀,什麼鍋都甩給老師!

那你現在無房無車無存款那都是老師的鍋了,我是不是要讓教過我的老師補償我的損失了?

現在的老師不是一個國家社會中的一個職業麼,他們只應該負責把那個階段的知識按照規定傳授給你就好了,而聽不聽,學不學不是學生自己的問題麼,老師又不是你的爸媽,還要為你的人生負責。

現在的老師又不是古時候那種,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父,還要為你的生活謀出路。

反正我經歷過的老師都是為了讓你成績好的老師,如果真有那種不負責的老師,我想應該是學校的責任吧,把這種沒有師德的老師放進教師隊伍了,抹黑了一個職業。

現在的學生倒是無法無天了,以前我也曾經和老師對著幹過,因為老師冤枉我了,但是我最多是嘴上懟一下,罵都不敢罵,別說現在的打老師了,要是我動手,我家裡人第一個不放過我,不管對錯。

現在是老師罵不敢罵,打不敢打,家長不好好教育子女,沒事還找老師麻煩。

天天羨慕國外那種什麼開放式的教育,有個屁用,別人能開放式是因為人家,父母的家庭時間多,能有輔助老師教育孩子,我們有那麼個時間麼,天天上班跟狗一樣的不在少數,常年和孩子見不了幾面那不知道有多少,老師要是再沒有懲戒的權利,這天天要上天的熊孩子不知道有多少。

我們中國小孩的對錯觀念都是建立在疼痛感上面的,犯錯了被打疼了,他才知道錯。

我印象深刻的兩次捱打,一次家裡偷錢,那個雞毛撣子不要錢的往身上招呼,打累了換一個,之後再也沒有犯過了,還有一次,偷偷去網吧,當場抓獲,被我爹一腳踢飛,半天沒爬起來。之後就沒有捱過打了,因為很多事情我知道,我要是做了就會捱打!

所以我們普通的人,就不要去湊什麼那些教育專家,公知的熱鬧了,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痛的人,反正不是他們的孩子,你鬼知道他們教育孩子沒有用打麼,搞不好打得比打人販子還狠勒。

孩子第一次犯錯的時候就該棍棒教育,打了才會好,交給老師教育的時候就應該說,不打死打殘廢,不聽話就好好教育,打屁股,打手心,打小腿,用藤編什麼屁事都沒有就是痛!

再奉勸一句,你沒有家庭教育的時間,就不要去跟風什麼外國的教育了,到時反過來教育你的是你的孩子。

老師會教,不會教的是家長!


筆下有貓


我49年上學,到三年級時,還有一位同學數不清十個指頭,第一遍數了4個,第二遍數了7個,王老師拿著板子把他的屁股打腫了。到四年級時,他主動不上學了。後來在生產隊幹活,自已的記工夲也看不懂,這大摡都是王老師的罪過了。

其實人的智力差異很大,是任何聖賢也沒法擺平的,科學家如智能差單憑導師教乖個人勤奮是決對辦不到的。

還是請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逼著子女補補補的家長清醒一些吧。


慢半拍190699363


我不是老師,我只是一個普通孩子的家長。

我理解不了這句話,不管是從客觀的角度還是不客觀的角度,我都理解不了。

第一:兩句不好聽,但的確是事實的話。

①人分三六九等,工作也有高低貴賤。

②智商有高下之別,天賦有強弱之差。



第二:學習成績好與否,我認為應該分三個層面。

①孩子智商佔50%

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是一個非常勤奮的學生。凡是涉及背的科目,從來沒有出過任何差錯。但是我的高考成績依然不理想。因為從開始學立體幾何和物理之後,我的數學成績和物理成績就來沒有好過。公式都會背,可就是理解不了,這是我的短板,所以後來我學了文科。

我為此常常感到悲哀,因為我的父母並不承認這一現實,他們總覺得我還不夠努力即使我常常做卷子做到晚上一兩點。

更悲哀的是,我從小的理想是做一個科學家,現在一事無成,靠每天打打字過活,你說可不可悲,現在我還經常關注一些科普類的公眾號,絞盡腦汁的去理解其中的含義,大概也只能如此了吧。

所以一個孩子,尤其是上到初高中的孩子,在脫離了當靠死記硬背就能取得高分之後。當學習中需要更多的理解力、判斷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力等等之後,請問,這些天賦的能力該如何培養?

畢竟很多時候,1%的靈感要比99%的汗水還要重要。

②家庭教育佔30%

我非常贊成中國的一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一個孩子的性格以及習慣乃至行為方式,它的根源在於家庭,畢竟孩子三歲之前進行的是絕對的家庭教育,七歲之前的絕大部分教育也是由家庭的承擔。

如果在七歲之前,這個孩子沒有被教育的很好。至少,他沒有打下這個“好”的根基,你又如何要求他在以後以“學”為主的學校裡變成多麼優秀的人。

所謂以身作則,這個“作則”的主體是家長,不是老師。

畢竟孩子首要應該親近和相信以及學習的對象應該是家長,而不是老師。

一對不負責任的家長,有一個笨拙的孩子不足為奇。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是一個“笨”孩子,你自己都改變不了這個現實,卻要求和孩子只能算上泛泛之交的老師去改變,這不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嗎?



③學校教育佔20%

遇到一個好老師是孩子的幸運。

但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老師呢?

如果你自己就是一個好家長,其實大部分的老師對孩子而言都是好老師。

因為老師的責任就是傳道,授業,解惑,幹好自己本職工作,把該教的知識和道理教給孩子,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就算有,也只能在道德的層面說。

如果你自己就不是一個好家長,遇到一個好老師未必就能將你的孩子匡扶端正。畢竟孩子每天朝夕相處的還是家長自己。




秦箐


天下真有”笨”孩子。提出這個看法也許會招罵,優其會招致差生的家長的攻擊。但卻是是實事,否則學校就不會優等生與差等生的區別。

客觀講正常人之間是有智商差異的。這是被科學研究證明了的客觀實事。但科學研究也證明人的智高差異其實很小,不是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好壞的主要因素。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筆者認為是孩子的性格,或者是人格。而決定孩子人格成長的主要因素不是老師,而是父母和爺爺奶奶,以及家庭裡影響孩子成長的人。不能否認學習成績好,或者在學校裡表現優秀的孩子,大多數都是樂觀而又比較活撥的,不畏學,不把學習當做負擔。上課注意力集中,能很快理解老師講解的內容。這是最優秀的哪部分學生。另一部分學生,他們有優秀學生的性格優點,但有理解能力的差異,或者對某一課程上理解有差異。比如有的學生對語文課理解快,而對數學課理解慢。這也造成某些學生偏科現象的重要因素。這部分就是所謂的學習成績中等偏上的學生。還有一部分就是學習很刻苦,但學習成績始終不理想。根本原因是學習方法或者思維方式不對頭。這就是所謂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學生。最後是所謂的差生。差生的突出表現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有畏學情緒。因為自控能力差,導至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小動做不斷。結果一方面不是聽不懂,而是老師講的內容沒聽見,作業沒法完成。另一方面影響課堂秩序,影響他人聽講。繼而被老師經常批評。久而久至,學習成績墊底,自信心和自尊心受到打擊,不但學習成績差,行為也會沾染不良氣習,變成俗話說的老油條學生。當然,差生裡還有一部分,道德品質很好,不會沾染不良氣習,為什麼學習成績不好,是因為對學習文化知識沒有興趣。也許他有工藝美術的天才,或者音樂天才,或者別的天才。對這部分學生,就需要慧眼發現。儘早培養他的天賦。以前看過一個關於河北省某象棋大師的故事。說這位大師小學學習很差,而且下午放常常不按時回家。經常挨父親的揍,而且縷教不改。後來父親發現他放學後就跑到馬路棋灘看下棋,到後來不但是看,而且大張旗鼓的下起來了。每次被父親找到,不由分說就會照屁股一腳。在小學四年級時,因為下棋又被父親踢了一腳,大師爬起來就往家跑。不用說,回到家就捱揍。這時一位老者推門進來,攔住了父親。這位老者表明了身份,原來老者是當時全國頂頂大名的象棋大師,河北省棋院院長。

也算機緣巧合,因為大師上學的學校離河北省棋院很近,大師的象棋天賦被發現,才成就了大師一生的成就。否則大師也許會是工人,也許是幹部,但在別的崗位上一定不會有大的成就。

所以小孩子的成長,學校老師的作用很重要,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因素在父母,在家人,以及家庭環境。在於七歲以前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

學校的教學是面向所有學生設計的,老師的教學進程只能照大多數學生認知水平,不可能因為優秀生而加快,也不可能因為差生而減慢。那種要求老師專門為差生個別輔導的要求,短時間可以。如果要求老師長期這樣,即不現實也不合理。不論老師自己多麼高尚多麼偉大,畢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老師把精力都用在一部分學生身上,勢必減少對其它學生的關照,這樣做其它或大多數學生不公平。也許有人會說,老師用業餘時間對差生進行輔導。這樣的要求不但做不到而且對老師不公平。

因為老師也是人,有家庭,有孩子。不但要工作,也需要休息。也得有自己的生活。從工作的角度,老師就是一個職業,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國家的法定工作時間是八小時。工作以外的時間屬於老師自己,任何組織和個人沒有權利要求老師無償加班。


有愛有故事卜羅密


這是一句徹徹底底的教育謊言。

孟子把"擇天下英才而教之"認為是人生一件幸事。如果按專家所言,那麼孟子豈不迂腐透頂,還要千方百計尋找英才!隨便找一個不是可以作為自己學術的衣缽傳人!

愛迪生有一句名言也可印證此言虛妄。他說,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靈感。這話我們是不是很熟悉,這是一句被閹割的名言。

它的後面還有半句:"有時我覺得1%的靈感比99%的汗水更重要。

這是一個天才的感悟,應當有一定說服力。國外有心理學家主張"一兩的遺傳勝過一噸的努力",雖然不免誇大其詞,但也強調人人有別。

這句話應當是五四時期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的名言,不過是被一些偽學者斷章取義罷了。

陳的這句話是有傳統的"有教無類"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發展道路,教師就是幫他們找到這樣的道路。

所以才有"只有不會教育的老師"這麼一說。這裡的老師具有更廣泛意思上的含義。

專家們斷章取義,譁眾取寵,緊緊把教師歸於中小學,並且只侷限在成績考分上。

這是一個偷換概念的做法,因此到現實中才會出現處處被打臉的情況,或者出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笑柄。

專家之話不足信,他說他的,你做你的,專家不服,可以找幾個智商在70一下,看他如何把他們教成天才!


青衫李探花


這句話說的冠冕堂皇,理論上似乎問題不大,可實踐證明,卻是個偽命題。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學生也一樣。俗話說“龍生九種,種種不同”,學生作為有感情的人,他們無論是先天遺傳因素,還是後天成長環境,都是有很大的差異的。於是,在教育過程中,就會有了天壤之別了。

三十年的教學經歷,對此深有體會。儘管國家提倡優生優育,可是,現實生活中,是有低智商孩子存在的。他們在老師與家長的耐心教育下,也會有很大的進步,但未必就能成才。

就是智商完全正常的孩子,受家庭、社會環境的影響,有一部分孩子,自己也在努力,教師家長也沒有放棄,最終成績依然平平,並不是所謂專家在理論上描述的那樣啊!這句話其實就是“站著說話不知道腰疼”的這種情況。

每次聽到這句話,很多一線教師,都會不知所錯,好多優秀教師也在不斷的反思,檢討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學行為,可最終結果,的確有一部分“笨”學生,他們還是感到很遺憾,好糾結。

既然我們提倡科學,相信辯證法,所以,站在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事物發展總是不平衡的,人的發展,學生的發展也是如此。

呼籲,請不要用次偽命題,綁架教師了,它就像罩在廣大一線教師頭上的“緊箍咒”,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這樣對待那些辛勤工作的教師們,是很不公正的,甚至極其殘忍的。

一家之言,僅供各位權威、王者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