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之才和姜維之才相比,誰更厲害?

欣欣向榮145097341


姜維是蜀國後期的大將軍,諸葛亮之後的北伐主帥,官至大將軍。而陸遜在吳國則是出將入相,先後在吳國為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是吳國的”社稷之臣“。無論是是從才能還是成就上而言,陸遜都要強於姜維不少。

以戰功而言,姜維遠不如陸遜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姜維在238年—262年之間,進行了大大小小的十一次北伐。前期的北伐中,因為費禕的存在,所以北伐的規模並不龐大,但是到了費禕故去,姜維就無人能夠鉗制,也因此開始了大規模的北伐。從253年-258年,姜維每年都進行北伐,但是除了254年劫走河關、臨洮、狄道三縣民眾入川,並無太大效果。反而弄得蜀國民困兵疲。

在之後的幾年,姜維進行了一定的休整,於262年再次進行北伐,但是這一次卻被鄧艾抓住機會,大敗蜀軍,導致實力大減,從此無力進行北伐。

反觀陸遜的征戰記錄,絕對是三國有數的名將。前期征討山越只是小打小鬧。關羽的就是陸遜的傑作之一,他充分利用關羽高傲的心態,示敵以弱,等待時機成熟後,率軍一鼓而下攻取荊州,為東吳貢獻數郡之地,並斬殺關羽。

之後的夷陵之戰,劉備傾全國精銳之兵來犯,陸遜作為吳軍統帥領兵抵禦。此戰盡顯陸遜的領兵之才,他將兵力難以展開的丘陵之地留給蜀軍,自己則聚集兵力尋機決戰。最終以火燒連營之法大敗蜀軍,劉備僅以身免。蜀軍損失兵力在八萬人左右,名臣良將戰死無數。由此國力大減。劉備也因這一戰病死白帝城。

之後與曹魏的石亭之戰,曹休中計,以十萬大軍攻吳。陸遜以三萬兵力抵禦。結果曹軍被斬殺萬餘人,糧草、軍械更是損失不計其數。次戰後不久,曹休病死。

從二人的戰績上可以看出,姜維的確在征戰上差了陸遜不少。雖說北伐本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但是陸遜的夷陵之戰和石亭之戰都是以少勝多的典範,而且陸遜多有擊敗名將之舉。可見在軍事能力上,陸遜是高出姜維不少的。

以政治而言,姜維更不如陸遜

在政治方面,姜維的能力顯得有些蒼白,董允在時,太監黃浩在蜀國還只是一個小蝦米,沒有進步的空間。之後費禕也能對黃浩進行壓制。但是在費禕被刺殺後,黃浩便無人可制。姜維曾想劉禪殺黃浩,卻沒有成功,反而被黃浩所制。自己害怕就跑到沓中屯田,不敢回成都。貴為蜀漢大將,卻比不過一個太監,政治上顯得蒼白無力。

而陸遜以一句功高震主來形容並不過分,但是他與孫權之間卻相得益彰。孫權給了他充分的信任。夷陵之戰後,蜀國由諸葛亮主政,兩國之間回覆和平。為了方便兩國間的交流,陸遜負責與諸葛亮通信,而孫權又刻了自己的玉璽,放在陸遜的住所。可見陸遜在君臣關係間協調得非常只好。陸遜能夠總攬吳國軍政20年,深得吳主孫權的信任可不是簡單的依靠軍事才能可以實現的,這裡的政治智慧值得深思。

大山侃史

並不是說姜維的才能不夠強,但是翻看他與陸遜二人過往的情況,可以明顯的發現,陸遜之才確實高於姜維不少。姜維是將才,陸遜是帥才。

我是【文史侃大山】,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吐槽。一起討論歷史事件。

文史侃大山


這應該是姜維更強一點。

因為姜維和陸遜從未交過手,所以我們以他們之間共同交過手的諸葛亮為參照物做對比。姜維在曹魏做守城將的時候,諸葛亮一戰不能勝之,因此設下離間計,利用姜維老母勝了。從中我們知道姜維守城是可以擋住諸葛亮的,甚至讓諸葛放棄強攻,說明姜維防守方面不弱。

同時對比陸遜,陸遜夷陵之戰大勝,後被困於亂石所成的八卦陣中,幾乎出來不得。這點就可以看出來陸遜遠不如諸葛亮了。而依次推來,繼承諸葛亮衣缽,兵法,陣法以及機關術的姜維,應該是強於陸遜了。

隨後的北伐問題,姜維九次北伐都沒有勝,對比諸葛亮應該是多有不如。但跟東吳比起來,又好很多,因為東吳攻打魏國更不行,問題更大,孫權被張遼八百死士殺破十萬雄兵,戰績真的很難看,但是陸遜應該沒參加,所以雙方也基本持平。

最後比雙方的人物形象,個人水平。姜維能文能武,是不可少的全才武將,身體素質高,碰上猛將也能殺他幾個回合不落敗。而陸遜是儒將,這方面就差很多了。陸遜依靠的是智謀,而姜維也是膽大心細,兩人各有特點,但是陸遜的成名之戰的對手劉備實在是太水了,如果對手是諸葛亮,也應該和司馬懿一樣被諸葛壓著打,而且東吳的國力也遠不如曹魏,所以只會更慘些。

因此推論,姜維應該強於陸遜,但是雙方交手不會是一面倒的局面,應該是像諸葛司馬一樣互有勝負。而且高手過招往往一念之差,馬超都曾有機會殺掉曹操,殺得曹操割須斷袍,幾乎喪命,所以兩者勝負也不會太過。


昨夜車馬入夢來


雖然小編更加喜歡姜維,尤其是姜維的忠肝義膽、執著不倦的北伐,但是不得不承認,陸遜顯然比姜維強了一個檔次。

單純的比較兩個人的才能,比的一定是綜合能力,陸遜的綜合能力明顯強於姜維,不僅僅在於陸遜打的都是勝仗,而在於陸遜表現出來的全局意識和軍事謀略,真不是姜維可比的。



從兩個人的官職似乎就能說明一些問題,姜維最後的官職是蜀漢的大將軍,而陸遜則官至丞相,大將軍是純粹的武將官職,而丞相則為百官之首,文官之長。文官靠才能,武將憑戰功,一個純粹的武將,一般是當不了丞相的。

在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國志》中,陸遜和諸葛亮是享受同等待遇,是東吳唯一一個單獨列傳的將領,與之對應的則是蜀漢的諸葛亮,換句話說,在陳壽眼中,陸遜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而姜維自然比不上諸葛亮。



如果對兩人做一個綜合評價的話,陸遜是社稷之臣,與諸葛亮處於同一水平或稍差,姜維是中興之將,與鄧艾、鍾會之才不相上下。

姜維出身普通家庭,是因為接了父親的班才在魏國做了一個天水郡參軍,因為受到太守的懷疑,而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投降諸葛亮,受到了諸葛亮相當程度的重用。姜維以降將身份,成長成為蜀漢在軍事上的一把手大將軍,除了蜀漢人才調零外,姜維靠的就是自已的能力,在蜀漢一系列的名臣名將去世後,姜維成了蜀漢中後期的頂樑柱,姜維一生的才能都體現在軍事上。



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前後進行了11次北伐之多,戰績是:大勝2次,小勝3次,平手4次,大敗1次,小敗1次,總體來說,姜維是勝多負少,勝敗乃兵家常事,不能因為姜維打過敗仗,就否定姜維的才能。

姜維在軍事上的戰術是成功,但戰略卻是失敗的,姜維的戰略失敗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北伐在朝廷中缺乏支持,除了皇帝劉禪外,蜀漢朝廷幾無一人支持北伐;二是姜維改變了諸葛亮時代的漢中防禦戰略,將諸葛亮的漢中防禦由“據險以守、禦敵於國門之外”改為“集中防禦、誘敵深入、圍而聚殲”。



姜維的北伐無人支持不難理解,主要是蜀漢的國力日漸衰弱,已經與諸葛亮時代不可同日而語,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都反對北伐,何況其他人呢,姜維有軍事才華,但在政治上是一片空白,在朝廷無人支持,也是姜維政治失敗的原因,反觀陸遜,不僅在政治上有作為,而且在軍事上作為也很大。

再一個姜維改變了漢中防禦戰略,諸葛亮時代,蜀軍全部是前出到關中進入漢中的五條主要道路,在險要關口布防,優點是利用了險要地勢阻止敵人攻進漢中,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缺點是兵力分散,不能有效殺傷敵人,只能擊退敵人。



雖然姜維有迫不得及的原因,但諸葛亮時代的漢中防禦戰略確實是成功的,魏軍一次也沒有攻進過漢中,姜維主政軍事後,將前出防禦的蜀軍全部撤退回漢中的主要據點,如漢城、樂城及陽平關,放敵軍進入漢中,然後集中優勢兵力打擊敵軍補給線,與守城蜀軍一起殲滅來犯魏軍,這一戰略在司馬昭滅蜀之戰中得到體驗,結果就是蜀漢滅亡。

原因很簡單,魏軍有兵力優勢,有強大雄厚財力,數倍於蜀軍,蜀軍將魏軍放進來後,卻沒有辦法全殲滅魏軍,而且魏軍進入漢中時, 漢中都督胡濟不在漢中,大將軍姜維也不在漢中,導致漢中防禦一塌糊塗,最終就是蜀漢滅亡的原因之一。



姜維在軍事上確實負有一定的責任,反觀陸遜在軍事上的作為則大氣得多,夷陵之戰,陸遜戰略撤退,拉長蜀軍補給線,在夷陵地區尋找到劉備的破綻,利用水軍繞到劉備軍身後加火攻的辦法,大敗劉備軍,戰略上極其完美成功,不僅成功的擊敗了來勢洶洶的劉備軍,而且也沒有讓虎視眈眈的曹魏軍佔到一絲的便宜,在戰略上,陸遜是成功的。

還有石亭之戰,陸遜的戰略也是完美的,雖然很多人批評陸遜沒有擴大戰果,乘勝追擊,從而放棄大好戰機,我只想說陸遜的做法是對的,東吳不具備擴大戰果的實力和能力,就算按照朱桓的建議,阻斷曹休的退路,攻取壽春,割據準南,也是守不住的。



因為曹魏已經動員了大軍支援,賈逵已經率領大軍前來,並且魏軍頻繁調動,東吳雖然能擊敗曹休,也是強弩之末,再也沒有進攻的實力,所 以陸遜的見好就收是正確的,否則按照朱桓的說法,勢必要將東吳拖入魏吳兩國的大決戰,到底會鹿死誰手,還真不一定,不如穩妥的見好就收,還能獲得極大的收穫,並避免了決戰失敗的風險。

陸遜不僅在軍事上頗有建樹,在政治上也很有作為,曾經輔佐孫權的太子主持軍國大事,在東吳也是出將入相,權傾一方,陸遜晚年因為支持太子,反對廢長立幼而被孫權逼死。



姜維死於為國捐軀,在蜀漢皇帝劉禪都放棄了國家的情況下,降將出身的姜維卻為蜀漢奮鬥到最後一滴血,為了蜀漢的復國大計,姜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還搭上了魏國兩大軍事天才鄧艾和鍾會一起死。

相對來說,陸遜則死得有些冤枉了,被孫權逼死了,真正的原因是陸遜背後的江東大族,孫權不能讓這樣的人活到自已身後,才逼死了陸遜。



論赤膽忠心,姜維強於陸遜,論軍事能力,兩人旗鼓相當,論戰略,陸遜遠勝姜維,論政治能力,陸遜遠勝姜維,所以論綜合才能,陸遜強於姜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陸遜之才和姜維相比,誰更厲害?

在我看來,無論是姜維還是陸遜,這兩人都是三國中後期一代人傑,一個是蜀國的頂樑柱,一個是吳國的中流砥柱,其才能都是當時天下數一數二的。按理來說,陸遜和姜維相比,誰更厲害,這很難說,因為兩人根本就沒有交過手,很難判定兩個人孰優孰劣。

如果非要判定兩個人誰更厲害,那隻能從兩個人一生的功績來評定了。


論功績,那屬陸遜陸伯言最厲害。單是一場夷陵之戰就讓他陸遜的名字揚名天下。反之姜維,在諸葛亮之後,八次北伐都無疾而終。

在三國裡面,擅長廝殺的名將不要太少,而大多記載他們的都是某時某地破敵多少,而能夠全面軍事實力的將軍並不多,諸如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陸遜的,實在不多。而這當中是什麼原因?

在古代,教育可不是普通人能夠享有的,大多數都是世家大族壟斷教育,識文斷字的人都很少,更別說熟讀兵書了。有人就說了,熟讀兵書,又有什麼用?還不是出一個像趙括這樣紙上談兵的人。這話我不敢苟同,不愛學習讀書的將軍也只能在戰場中廝殺,成為一介武夫。你看,關羽,即使經常征戰沙場,還常拿出《春秋》來閱讀,還有吳國的呂蒙,如果沒有他的刻苦學習,怎能從一個吳下阿蒙,成為一個白衣渡江的大都督?

我舉的以上幾個例子,並不是想說明什麼?而是說在那個時代出身基層的將領根本就看不到幾本兵書,姜維還算好的,投蜀之後,很受諸葛亮親睞。而想陸遜這種世家大族的(陸遜出身於江南四大士族之一),接觸的東西肯定比姜維多了多。我倒不是說,姜維比不過陸遜,但說實話,這是事實。



另外,將軍的性格也是評估軍事能力的標準之一。其實說實話,姜維姜伯約也不失為一名智將,但為人過於偏執,這也是他數次北伐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也不止姜維,像關羽、張飛這樣的人,也因為性格的特點而敗亡。可見一名將軍擁有完美的人格是多麼的重要。

觀之陸遜,夷陵之戰時,軍中將領都不服他,認為他年紀輕輕、無任何功績就坐上大都督一職,自然對他陽奉陰違。可陸遜沒有任何怨言,也沒有給誰穿小鞋子,他淡然一笑,一方面從吳主孫權取得其佩劍,震懾諸將,一方面積極備戰,八百里火燒聯營,不僅讓他揚名天下,也讓他在吳國樹立了威信。



在後期,他都督軍政大事,輔佐太子。孫權次子孫慮沉迷鬥鴨,不務正業,他以一名長者身份當場批判孫慮,讓他多讀書以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另外在治軍上,他不採取嚴厲軍法治理控制軍隊,更傾向於孔子足食足兵的軍事思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說的或許就是陸遜陸伯言吧。


青史回聲


姜維更厲害。

演義:

武力對比:無論是一呂二馬排名還是什麼三國二十四名將(我也不知道真偽)來看都是姜維完勝陸遜,何況姜維單挑老趙雲還不分勝負,陸遜一個文人,就不要和姜維比了。

智力對比:各有千秋,姜維是三國文武雙全第一人,又得諸葛真傳,陸遜也是有名的儒將。

統帥能力(最主要的):演義中陸遜顯得更加出彩,為什麼夷陵大戰足可名揚千古,二十萬人大敗劉備的七十萬人,殺得只有劉備自己逃回去了,精彩吧。而姜維沒有這樣輝煌的成績,但是他先後打了數十年,雖然互有勝負,但是國力在那擺著,以弱戰強,也不容易了。

正史:

武力對比:正史中沒有武將單挑的,說一個武將勇猛,比如呂布馬超都有虓虎之勇什麼的也是說他們身體相對強壯,更何況前期的人未必會比後期的人強,正史上真正打起架來趙雲未必打得過文鴦,但姜維畢竟職業軍人,身體素質不好得個小病就會危及生命,因此還是姜維好一些,陸遜畢竟文人出身,我們理解中的文人身體素質自然會弱一些,但也未必。

智力對比:還是各有千秋。

統帥能力(最主要的):

先看姜維,姜維在統帥其他方面的評價我想其他朋友都已經說得夠詳細了,我也不願再多重複,我就說一點:你玩戰略類遊戲,你只有十個兵,一個城,而對手有5個城100個兵,你是願意一直守在你這裡面發展呢還是主動出擊呢?你要是守在家裡發展,那麼你一年能增加5個兵,而對手就增加了50個兵,差距只會越來越大,弱的更弱,強的更強,越往後勝算越少,於是他只能打,以弱打強也要打,打了才有機會破城招降對方的士兵,不打只會滅亡,因此,歷史上的姜維也明白這一點,他的北伐雖然最終失敗了但無疑是正確的做法,而且他做的已經在當時來看最好了,以弱戰強數十載還勝多敗少,統帥能力屬於頂尖級別。

在看陸遜:夷陵之戰,劉備五萬,陸遜超過五萬同時以逸待勞,劉備的軍事能力不弱但畢竟是君主,不能和專門的武將統帥相比,因此陸遜勝劉備懸念不大,更何況陸遜的兵力是比劉備要多的,不是什麼二十萬打七十萬,這樣一來陸遜就真的遜了。而且吳國後期實力怎麼也比蜀國強一點,陸遜為什麼不像姜維那樣北伐曹魏呢?因素雖然很多,但軍事才能在正史中還是略遜與姜維的。


無知有畏


應該不相上下。

1.姜維繼承諸葛亮意志,積極北伐,然而勞民傷財,國力日漸虛弱。這並非姜維才能不夠。兩國打仗拼的是國力,蜀國是三國最弱的,鼎盛的時候也不過十幾萬,到姜維出任大將軍時,兵力不足十萬,而魏國經過數十年恢復,力量已然很強,即使姜維擁有出眾的軍事才能,打過一些勝仗,也無法撼動魏國的根基。陸遜與眾不同,主要是固守疆土,憑藉長江天險,防守相對要容易。

2.兩人對手不同,姜維最大的對手是鄧艾,鄧艾軍事才能出眾,不在姜維之下,而且魏國國力強盛,據守難度不大,滅蜀時又走陰平,避開了姜維,成就了一場經典戰役。陸遜兩次主要戰役對手分別是劉備和曹休,曹休也是名將,但比鄧艾還是要遜色一些,而劉備已經步入老年,一方面精力不足,二方面被仇恨衝糊了頭腦,三方面對自身實力過於自信,已不在巔峰狀態。

3.兩人政治方面都不成功,一個逐漸遠離政治,讓黃皓控制了大權,一個雖任丞相,卻捲入帝位之爭,鬱鬱而終。

4.換位思考,如果陸遜在蜀國,估計也不可能入主中原,而姜維在吳國,也有可能打贏夷陵之戰,打敗曹休(周舫之計是關鍵)


夢裡思量風如雨


個人覺得,陸遜之才和姜維之才相比,陸遜更厲害。

東吳都督,英才輩出。

陸遜(183年-245年),字伯言,三國時期吳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是東吳的四大都督,都是一時豪傑。

陸遜雖然是白面書生,但是身俱英才,受到孫權賞識,在東吳發揮出卓越的軍事才華,聞名天下。

戰天下英雄,武功赫赫。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與呂蒙合作,參與白衣渡江,成功襲取荊州 。

蜀漢一代名將關羽因此敗走麥城,為東吳所擒殺。

蜀章武二年(222年),劉備盡出蜀漢精銳討伐東吳,勢如破竹。

關鍵時刻,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

此戰,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

夷陵之戰使得一代英雄劉備退守白帝城,最終含恨而終。

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在石亭之戰打敗魏國名將曹休,此戰不久,一代名將曹休氣憤而死。



社稷之臣,王佐之才。

黃龍元年(229年),東吳孫權稱帝,以陸遜為上大將軍。

赤烏七年(244年)拜陸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

陸遜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深謀遠慮,出將入相,文武全才,被贊為“社稷之臣”。




花開花落緩行客


差太多了!姜維主動放棄前線守衛,敵人長驅直入進入漢中,輕鬆奪權漢中,鄧艾更是一路連個守衛也看不到就到了陰平後方。姜維一個蠢到把敵人放進來導致滅國之人,還比什麼。隨便在大街上拉個人過來都比姜維強。


不應該32


表面看似乎陸遜更強些,但仔細對比一下,兩人其實也難分高下。論國力,東吳比蜀漢更強;論君主,阿斗怎麼比得過孫權。論戰績,姜維一生北伐雖然勝多敗少,卻始終沒有取得大的成果;而東吳在國力方面也比蜀漢更強,但陸遜北伐似乎也沒什麼進展。最後姜維因為君臣不和而避居沓中,導致魏軍趁機長驅直入而滅國;陸遜最終也因君臣不和而被孫權逼死。如果真要比較,只能說:一個喜歡冒險,一個比較保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