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說旗袍馬褂的復興是大勢所趨?

一心肝膽


對於美的事物我都可以欣然接受,本人並非是漢服黨或者旗袍黨。

個人認為旗袍是目前被公認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女士服裝,它是在國際場合中表達中國身份的不二之選。

現代意義的旗袍從1920年代出現後,時至今日,從沒有完全消失過,只是不同年代,流行的樣式有所不同,這與當時的社會情況和文化面貌息息相關。旗袍的覆蓋面之廣,流傳時間之長,是其他中國服裝沒法比擬的。

而對於中國其他民族服裝,大多流行於本土,時間限於當時的朝代,沒有得到全球範圍內的認可。





明希小裁縫


呵呵,題主是滿遺還是清狗呢?穿上旗袍,套上高木屐,頭上再扎個架子頭,手裡最好弄把圓紙扇,那是啥人物?清宮中供皇帝佬兒消遣的貴人、嬪娥吧?再說“黃袍馬褂”,誰不知道是滿人皇帝賞給奴才的榮譽呢?


除了跟末代皇帝關係比較近的幾個大家族外,還有多少人稱滿族呢?即使稱滿族,還能講多少滿語,認識幾個滿文呢?也就是說,滿族還想復興幾乎不可能了,他們在漢化的路上只會越走越遠。連他們已不穿什麼旗袍馬褂了,怎麼還會復興呢?


旗袍馬褂並不是時尚的標誌。時尚就像風,鬼知道能刮幾天?它既不是時裝設計師的創意,也不是T臺的走秀,而是都市中一段時間內實實在在的風景。還有,旗袍畢竟是年青女子的專利,身材走樣的大媽會穿嗎?穿旗袍能幹活兒嗎?就別提馬褂了,那玩意兒套在長衫外到底是幹啥的,我是沒搞懂的。說罩衣吧,太短了;說顯擺吧,綾羅綢緞地只整那小截兒,太裝逼了。

既然題主認為旗袍馬褂會復興,咱們把他倆口子整成上面款式,看他們上街有人吐口水不?


嘉會天下


今天悟空小秘書討論馬褂旗袍文化很有意義。馬褂旗袍走下舞臺,進入百姓生活一定會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

旗袍馬褂是清未至民國時期的時髦服裝,民國時代的電影畫報幾乎囊括了各式新興服裝,其實萬變不離其宗,馬褂旗袍是中國文化鼎盛時期的集中表現。

如果說旗袍馬褂馬上時興起來,必定大有市場,比如文藝界,還有服裝愛好者,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己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包容世界一切文化,包括各種潮流新派,如果今後馬褂旗袍
時興起來,也是中國文化元素的一種補充。

特別是旗袍一定大受愛美女士的青睞,其實如今旗袍早就在世界範圍內復興了,當前我們有必要推廣一下馬褂旗袍,市場最能說明問題。


大成之風


老農告訴你,你說的不對!旗袍是女裝,是滿族有些女人喜歡穿的衣服,滿人也稱旗人,所以有些旗人穿的這種衣服就叫旗袍,其實在清末民初才大流行。以前漢族女人是不穿旗袍的,都是上衣下裙,上衣偏襟高領,下衣裙襬垂到腳面以下,勞動人民都是上衣下褲小打扮。旗袍在現代不適於工作生活,只可以在某些場合做禮服!以前男人不是穿旗袍馬褂而是長袍馬褂,長袍下襬是不開口的,並且沒有對襟的,都是偏襟,馬褂也是偏襟,都有袖子,不是馬甲!這種衣服也絕不適用於現代社會,絕不可能流行起來!!


春風熙照


中華服飾,源遠流長,三千年來,包羅萬象,上起先秦,華夏衣冠,下至民國,延襲改良。高祖建炎,皇漢典章,北魏隋唐,胡漢羽裳,宋元明清,代有更張,漢宗為本,雜以邊藩,左採蒙藏,右融滿疆,互為融合,乃成華章。

旗袍馬褂是漢人發明的東西,假託了一個旗字,都是漢人穿,滿人原本是不穿的,本身就是漢服的改良,中華三千年服飾的延續。

民國時一直都叫長袍馬褂為唐裝,漢服,國服。自然是漢服的一維。近十年,有些不懂歷史的人以為旗袍有個旗字就是滿清的服裝,大錯特錯。

馬褂明朝就有,這發明權還輪得上滿清。真真可笑。

明清服飾,傳承有序,無知者謂之混淆,有識者視為知音。隋衣唐袍,已然胡化,宋領明服,何謂全華,雜揉諸夏,博採百家,海納百川,是為中華。


梓凌2018


《追根溯源》什麼是旗袍旗袍馬褂?顧名思議即滿族旗人的傳統服飾,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 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的區別。我國的漢人古代穿的是唐裝漢服,與滿族的旗袍馬褂 是二個一目瞭然便能分辨清楚的二種風格截然不同的服飾。只有別有用心的人才會恬不知恥的竊取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佔為己有。現在問題來了,什麼是復興大勢所趨?你復誰的興?大誰的趨?是漢族嗎?還是滿族? 你留辮子了嗎?你纏小腳了嗎?


一滴水1118


這是滿請的遺老遣少們所欣情的希望,你現在需要騎馬行進麼,為何一提國服就想起胡服,而不是汊唐的服飾


手機用戶3044722437


沒這說法,也不是大勢所趨,根本沒有這事。

從清末過來的旗袍、馬褂,在民國年間出現分化,經過改良,旗袍乘勢而上,一枝獨秀,成為民國女性最具代表性的服飾,而馬褂雖然一度也有相當的擁躉者,但是日漸沒落。何以出現這種情況?與服飾自身的特點有關。

先說馬褂。在形制、款式上沒有變化,一成不變,穿長衫、套馬褂,戴瓜皮帽,這樣的形象有暮氣沉沉之感,缺乏生氣。這樣的服飾不淘汰,還淘汰誰?

再說旗袍。旗袍在滿人之袍階段,厚重,嚴實,沒有曲線,我在《衣儀百年》一書中稱之為被厚重包裹的時尚。但是進入民國,經過改良,袖子發生了變化,先是形成一個大喇叭形的袖子,俗稱倒大袖;而後,旗袍袖子開始收小。最大的變化是腰身,直線的袍服改成貼身裁剪,體現曲線,展示女性婀娜的身姿。原先垂到腳踝的旗袍下襬,開始提升,裸露出小腿,女性的秀美小腿第一次沐浴在陽光下,這是思想觀念的開放。下襬一路攀升,到膝蓋以上。旗袍出現開叉,不僅方便行走,更是展露風情。

旗袍的領子,肩部,袖口等也隨之發生鉅變。旗袍的特點是量身定做,千人千面,貼合每一個穿著者。旗袍適用性廣,適合任何人群,年齡上至八十九,下到五六九歲,都可以穿旗袍;底層百姓,高層貴婦,都以擁有一襲旗袍而自豪。旗袍變化多端,袖口、衣襟、下襬等等,都有多種變化,千變萬化。旗袍適合四季穿著,夏天單旗袍,秋天夾旗袍,冬季棉旗袍。有這麼多的特點,女性不喜歡嗎?

旗袍美麗,穿旗袍的女人漂亮。旗袍不僅成為民國時尚,也成為中華女性的代表性服飾。

回到題目,說旗袍馬褂的復興不是大勢所趨,這是一個偽命題,但是旗袍可以為大多數女性接受是事實,因為旗袍展示了女性的風情美,每個女性的衣櫃裡都應該至少有一件旗袍。只是現在的社會是多元的,服飾是多樣的,要每個女性每天都穿旗袍並不現實。


黃強黃不息


題主在逗我~現在穿漢服的都比旗袍多~當然,飯店服務員穿旗袍的不算~旗袍自民國以後,穿上街的就少了~以後也只會出現在特殊場合或者遊戲動畫裡了~在我小時候還不知道有漢服的年代,我就覺得旗袍很媚俗,一點都不好看~這是我天生的審美觀念,不帶有歷史偏見~直到我看到了電視裡古人著漢服的樣子,我才覺得這才是好看的衣服~連清朝的皇帝私下裡都愛漢服,別說我們這些漢衣冠的後人了~


Fish136290113


處生提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