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2月27號,肖戰的粉絲,因為不滿A03平臺的某位作者,把肖戰的人設寫差,忿而舉報平臺,最終導致平臺關閉,引起其他人的不滿。網絡上稱之為

227大團結事件。之後肖戰的工作室,出面對社會大眾道歉。

粉絲能量大又團結,在最近三個月內,就有好幾起粉絲引起的大事件。比如說周杰倫和蔡徐坤微博超話「坤倫之戰」;還有網紅李佳琦,直播五分鐘帶動上市公司漲停,市值暴漲5個億;或者熱依扎被網暴,號召粉絲網暴反擊等等。

為什麼粉絲一旦認真起來,行動力令人咋舌,瘋狂行為令人不敢恭維呢?

這是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有從眾心理,一旦產生羊群效應,則難免擦槍走火


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寫了一本《烏合之眾》,裡面就很詳實地描述了,集體心態以及人們集體行為的影響力。

粉絲,由幾個人帶頭,為了偶像,會合在一起。他們不一定善於推理,但卻急於採取行動,容易捕風捉影地揣測他人,不加思考,便一湧而上群起攻之。

大部分的粉絲並不會自我思考,也不會自我判斷,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會影響到偶像。一旦有幾個人帶節奏,教唆帶動其他粉絲,就會產生非常強大的破壞力,攻擊其他偶像,或者像227事件,把整個平臺直接關閉,這個時候人多勢眾就成了叢林法則。

但是粉絲又是很鬆散的,他們缺乏統一性,破壞行動只能突擊,不能長久。最終,他們又會四分五裂,回到最初狀態。這就是烏合之眾

岳飛的母親在幾千年前,為了岳飛三次搬家,可見

所處的圈子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

而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1956年進行了一次從眾實驗,故意安排實驗助手說B線和X線的長度是一樣的,結果有3/4的人至少出現了一次從眾,服從了其他人的意見。


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由此可知,當羊群效應發生的時候,能夠堅持己見不從眾的人非常少。那麼,我們該如何避開羊群效應,不要成為烏合之眾呢?

我們應該要了解烏合之眾的盲從是怎麼來的。烏合之眾的盲從,是「催眠」和「模仿」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盲目,而開始模仿,使得我們不受約束,做出令人費解的行為。

所以下面將從「催眠」和「模仿」這兩方面來分析,如何解決烏合之眾的盲從。


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

有自信的人,就不容易被催眠、被慫恿,被他人的意志所控制。一旦群體意志取代了個人意志,個人就容易被群體催眠了。尤其當你的憤怒找不到出口時,他人意志就容易趁虛而入。

肖戰的唯粉呼籲其他的唯粉們登錄AO3網站,對寫手進行舉報。本來覺得不必舉報的唯粉,因為他人的行為而動搖了,感覺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所以跟風舉報。

而跟風的唯粉認為舉報能獲得團體的認可,於是在後續的2天時間內,粉絲們紛紛對寫手和文章進行舉報,導致寫手不得不更改ID,平臺也下架了文章。

想要打破這種被催眠的僵局,我們需要保持冷靜,覺察內在,提升自信。知名演說家彼得·佈雷格曼在《我有弱點,可我並不軟弱》這本書中,從樹立信心、鏈接他人、專注目標及培養情感勇氣四部分入手,為我們控制自己的決定和行動提供了指引。

如果我們能夠做回自己,則能夠抑制被人催眠的機會。

那麼,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當被冒犯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01 首先,我們要先去

覺察自己的感覺。比如說先感覺到腎上腺素激增,或者產生「居然發生了這種事」的感覺。

02 接著深呼吸,允許自己接納這種感覺,想辦法先冷靜下來。

03 思考這件事情讓你情緒波動的地方。我們不去幹擾痛苦,身體才會轉化痛苦。

04 快速調整心態,分析什麼是可以做的? 比如想辦法劃清界限,要求對方改變行為或改進實際狀況等等。

05 做好心理準備面對現實,及失敗的可能,然後去執行你想出的辦法。

06 如果真的失敗了,試著培養成長型思維,問問自己這次的失敗和困境對我們來說,有什麼意義。

經過了這些步驟之後,不管最終獲得什麼樣的結果,你都將收穫更好的知識與領悟。 這,才是自信。


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謹慎」是合理「模仿」的要訣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為了讓他人喜歡自己,讓自己能夠在團體生活中獲得認同,我們會把自己同化,避免格格不入。然而,我們需要小心拿捏模仿的分寸,才不會失去自己。這時候,我們就需要「謹慎」行動。

心理學家尼爾•布朗寫了一本有關批判性思維的《學會提問》,這本書裡介紹了淘金式思維。淘金式思維的關鍵是,要始終帶著疑問來接受信息,一邊摸索信息的真實性,一邊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

如果我們來看看227大團結發生的始末,我們可以看到,在2月26號,出現了兩名領頭人,舉著「我們不只是為了自己發聲,也是為了無數權益被侵害的藝人發聲」這樣的大旗,號召眾多粉絲大舉進攻。

然而「我們不只是為了自己發聲,也是為了無數權益被侵害的藝人發聲」,這是

事實,還是觀點?

更加狗血的是,他們的領軍人物,被扒出曾經也是「泥塑大軍」中的一員,並且在社交平臺上發表過露骨言論。

這個消息一經揭露,肖戰的唯粉士氣大跌,而站在對立面的無數網友開始把矛頭指向肖戰本人。

接著,這樣的行為更加激怒了肖戰的唯粉,最終在2月29號,造成網站被鎖,引發眾怒,導致肖戰的工作室出面道歉,但無人買帳。

這次的事件,沒有贏家,而起因都是因為大家沒有確定信息的真實性,也無法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

那我們應該怎麼確定信息的真實性,怎麼分辨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呢?

01 怎麼識別信息中的事實

日常生活中,很多情況都是伴隨著觀點和事實的。比如說,這首歌真好聽,是某某某唱的。或者,那部電影很好看,你一定要去看。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反問自己兩個問題:

他說的是觀點還是事實?

有什麼能證明他的觀點?

比如說「我們不只是為了自己發聲,也是為了無數權益被侵害的藝人發聲」這句話是觀點還是事實呢? 藝人的權益被侵害,形象受影響了? 代言減少了? 怎麼證明這句話沒毛病呢?

02 怎麼判斷事實的真假

事實是不需要說服的,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就像是非題一樣,沒有模擬兩可的情況。

比如說,冰淇淋是牛奶做的,不是醬油做的。或者,這個瓶子可以耐熱到100度。

想要判斷事實的真假,經常需要我們知識的積累,因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很多時候,老人被騙,就是因為資訊已經跟不上,或者有些人被套路、割韭菜,也是因為自己不瞭解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反問自己兩個問題:

這個事實是可以驗證的嗎?

這個事實是可以交叉驗證的嗎?

比如說,「領軍人物,被扒出曾經也是「泥塑大軍」中的一員,並且在社交平臺上發表過露骨言論。」這個事實,在領頭人的微博中可以看到。那能不能交叉驗證呢? 會不會是帳號被盜呢? 循著線索去找,能找到她的創作嗎?

只要我們平常有意識地分辨事實和觀點,我們就能有真知灼見,避免「被套路」。更進一步,我們可以用「套路」來增加自己的說服力,成為更有影響力的人。


227事件,粉絲強大到把肖戰給坑了?


通常粉絲的主體是18歲到30歲。他們既有熱情與朝氣,又有經濟實力來支持偶像。然而,現在粉絲愈來愈低齡化,這次傳言說主事者居然只是一個初三生。不只是粉絲文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容易產生羊群效應。身為家長,應該從小培育孩子有自信,能謹慎,才能避開「催眠」和「模仿」的誤區,對從眾效應免疫。

我是@從心出發從家開始 座標美國硅谷,以家庭教育為孩子凝能聚量。歡迎大家關注,讓我們一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