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说到小品,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赵本山、宋丹丹、赵丽蓉等一批优秀的小品演员,在舞台上他们用嬉笑怒骂的表演形式,为观众带来了欢乐。

然而,每一个成功小品背后除了演员的精彩表演外,一个好的剧本更是功不可没。

相比于小品剧本的短小,电影剧本从故事情节到叙述手法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却有这样一个人,完成了从小品编剧到第六代文艺片电影导演的成功转型。

这个人就是张猛。他曾与赵本山合作的小品《功夫》和《说事》在春晚上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然而他却没有止步于此,毫不犹豫地扎进了自己的“电影梦”。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由张猛自编自导的第二部电影《钢的琴》成功奠定了他在电影圈中的地位。

2011年《钢的琴》以绝对黑马的姿态横扫更大奖项,不仅获得了东京电影节最佳影片的提名,男主角王千源凭借此片还获得了东京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电影同时入围多个奖项冲击金马奖和金鸡奖。

不得不说,电影《钢的琴》的成功与导演张猛早期的小品编剧经历分不开。

《钢的琴》以90年代初的东北小县城为背景,以东北人身上特有的质朴和幽默为元素,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喜人生。

电影讲述了下岗职工陈桂林为了取得女儿小云的抚养权,在一群“狐朋狗友”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制作一台纯钢钢琴的故事。

很多观众都给予这部电影高度的评价,有人在电影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也有人在电影中看到了成年人的孤独和挣扎,然而,我却在电影中看到了导演借陈桂林制作钢琴,向观众传达人生不同心境的转换。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01.第一次做钢琴,是对理想延续的无奈选择

陈桂林是钢厂的下岗职工,凭借自己对于“艺术”的热爱,他组办了一个小乐队,靠在县城里参加各种红白事谋生。

他会弹手风琴和钢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陈桂林的这身“手艺”并没给自己带来体面的生活,生活不仅困窘,甚至连自己的妻子都跟卖假药的跑了。

虽然,现实生活不尽如人意,但是,陈桂林却有着自己对生活的希望,那就是把女儿小云培养成钢琴家。

然而,随着妻子返回县城,并且提出离婚的要求后,能否给小云买一台钢琴成为了陈桂林和妻子争夺女儿抚养权的关键。

显然,陈桂林很难做到。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想尽一切方法来获得一架钢琴,从而引发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从借钱买琴,到学校偷琴,到最后动手做琴,陈桂林一步步践行着工人敢想敢干的精神,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对他来说都是一线生机。

而陈桂林之所以如此“卖力”,表面上是为了争夺女儿的抚养权,其实,是他心中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抗。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陈桂林名字的由来,是父亲希望他可以像桂林山水一样甲天下。可以想象,陈桂林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中,包含了父母多少望子成龙的期待。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陈桂林并没有甲天下,反而变成了“夹生”的大米,在世俗和理想中,他成为了中间的灰色地带,既不甘心完全被世俗淹没,也无法如愿到达自己心中的理想地带。

而给女儿一架钢琴,成为了他可以帮助女儿走向艺术理想大门的执念。这时,陈桂林的心态是一种理想的转移,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投射到女儿身上,期待女儿能走向那个美好的理想生活。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02.第二次做钢琴,是觉醒后对失落人生的现实反抗

然而,制作钢琴的过程并不顺利。

被聚集起来的“老男孩儿们”都有各自的生活,他们中有江湖老大、有刚出狱的小偷、有老实人二姐夫、还有留俄老光棍。

当他们再次回到废弃的钢厂后,原本各不相同的人,却驾轻就熟地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有的设计图纸、有的是木工、有的是车床技工。

而此刻,看着这些专注忙碌的身影,他们仿佛不再是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每一个都是积极向上,为社会贡献力量的一份子。

可以想象,曾经他们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激情。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但随着钢厂没落,失业大潮的来临,这群人瞬间被冲散到了社会中的每个角落,迷茫而失落的为生计而活,这其中也包括了陈桂林。

当看着季哥被抓、胖头女儿意外怀孕、淑娴离开,陈桂林开始质疑,想象着自己一眼看到头的人生,即使做出钢琴,女儿跟着自己一起生活就会幸福了吗?

他原本的希望和信念开始动摇,所以陈桂林让大家都散了。最终,陈桂林同意离婚,并把女儿的抚养权给了生活条件更好的妻子。

这时的陈桂林认命了,他承认自己终将被淹没在这现实而又无能为力的生活中。

但随着父亲去世以及县城中原本年代久远的烟囱被炸毁后,陈桂林开始觉醒了。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他突然明白陈旧腐朽的事物终将离去,未来永远是属于青春的,而处于中间地带的他们该怎么生活呢?认命等待死亡吗?

不是的,陈桂林选择去做一件有激情的事情,一件让自己后半辈子有足够谈资的事情,他再次召集了老友们接着做钢琴。

而这次做钢琴,陈桂林不再是为了女儿的抚养权,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梦想,为了给平淡的生活中注入激情的力量。

当再次返回钢厂,背景响起《西班牙斗牛士》的曲子时,这群老男孩们终于找回了年轻时的激情,他们像斗牛士一样向着平淡的生活再次发起挑战,反抗着这个失落的人生。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03.钢琴奏响,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终于,经过了煅烧、制作、调音等步骤,一架纯钢的钢琴制作完成了。

当钢的琴被吊着缓缓来到女儿面前时,这架钢琴显得暗淡而厚重。当女儿问陈桂林弹一首什么曲子时,陈桂林说:“越简单越好”。

于是,女儿最后弹奏的曲目是《讨厌的啄木鸟》,这是一首幼儿时期学习的基础曲目。

随着女儿指尖的移动,清脆悦耳的音乐声缓缓流出,电影落下了帷幕。

面对经过重重难关制作好的钢琴,为什么陈桂林没有让女儿弹奏一首更有难度、更好听的曲子呢?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这样简单的结尾,其实蕴含着陈桂林对人生真谛的体悟,而这正是导演张猛要告诉观众的。

经过了一波三折的制琴过程,陈桂林曾经面对动摇和质疑,他的内心也经历了一波三折,最终回归平淡的过程。

原本陈桂林心中有着让女儿成为钢琴家的执念,但是在制琴的过程中,陈桂林明白了,音乐不仅是可以让人成为“甲天下”的成功路,也是将人带离生活苦闷的解忧方法。

音乐带给他的不光只是一门技艺,还是生活中理想的救命稻草。当他每每在生活中感到孤独和迷茫的时候,在黑暗中想起的音乐声,总会把他从悬崖边拉回现实。

《钢的琴》:一波三折的造琴背后,是体悟人生至简的真谛

人生在世,真正成为甲天下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像陈桂林一样平凡而苦闷,抛去原本的执念,能从单调的生活中找到一些快乐和意义,人生就算没白活,而这正是音乐带给陈桂林的意义。

所以,陈桂林明白了生活越简单越好的道理,只有生活在简单中,人才能更加直白的感受到快乐。

音乐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是简单的曲目,越能让人感受到快乐,因为当你不再以成功为目的,全身心的沉浸在音乐中时,即使最简单的曲子,都会让人陶醉其中。

结尾,当悦耳动听的音乐声,从这架厚重暗淡的钢琴中传来时,就像欢笑声从苦闷的生活中缓缓传来一样,而这就是生活的真谛。

生活虽苦,但你要自得其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