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起跑线”真没那么重要。

经常听到某些教育专家、老师和家长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挂在嘴边,以此为理由对孩子进行各种“恶补”,绘画、音乐、舞蹈、跆拳道、数理化………什么样的辅导班都报,什么样的课都上,导致学生学习负担超重、快乐的天性被压抑,很多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对学习的兴趣荡然无存,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情况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不加以认真反思及时修正,将会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那么,所谓的“起跑线”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所谓的“起跑线”真没那么重要。

人生犹如马拉松比赛,跑不动的地方就是终点,战胜了自己就赢得了比赛,有的人开始抢跑很成功,一下就超出了别人好远,可是,耐力不足,越跑越慢,最终半途而废;有的人起跑虽然慢半拍,但是耐力很好,后来居上,越跑越有信心,不断超越,最终取得了胜利。第一类人所犯的错误是没认清长跑的性质,不知道长跑最需要的是自信心和持续的耐力,所以,起跑线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一直跑下去;

教育孩子也是这样。

常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的家长,大部分是从众心理在作怪,看到别人家孩子都在补课,自己家孩子没补课就太吃亏了,于是不管孩子的基本情况需要不需要补课也要坚持给孩子报班,逼孩子补课,还美其名曰“不逼一把就不知道孩子有多么优秀”,这种家长其实是担心自己的面子掉在了地上;

常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的老师,其实是想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家长。只要让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多少总会学习一些东西,这样就省我很多事了,抱着这样的心理的老师就会给家长大讲特讲补课的必要性,“洗”家长的脑,省自己的事,何乐而不为呢?更有甚者,极个别教师跟教育辅导机构有见不得光亮的合作关系,学生补课、机构收钱、教师省事还可能有另外的好处,一举数得的好事怎么能不做呢?

常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的专家,其实在拿噱头忽悠老师和家长。某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打着专家的幌子到处游说,哗众取宠吸引眼球,目的无非一个——钱。在专家满天飞,教育理论层出不穷的年代,很多人心态浮躁,缺乏认真的思考,以至于把育人的初心给弄丢了。

所谓的“起跑线”真没那么重要。

什么是育人的初心呢?

我们先来看古代的教育理念:“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大概意思是说先教会孩子如何孝顺父母、如何照顾兄弟姐妹、谨言慎行做一个诚信之人、学会博爱友善对待身边所有的人、多接触多学习贤达之人,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可以再学习文化知识。这跟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何等相似。只不过有部分人过于急功近利,“唯升学率”、“唯分数”、“唯学历”充斥着人们浮躁的心,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此给家长几点善意的提醒:

1、对孩子的教育决不能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该玩的年龄就要玩,该学的年龄就要学,如果在孩子该玩的年龄逼他学,那么,孩子在该学的年龄就非要玩,这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

现代的孩子发育较早,教育可以适当超前但千万不能拔苗助长,过早的开发所谓的“潜能”结果很可能会是让学生失去了向前奔跑的动能。谨记:早开的花结出的往往是苦涩的果;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关注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孩子喜欢画就让他尽情的画,喜欢听就让他尽情的听,激发兴趣才能培养特长,教育的真谛是引导、影响和唤醒,因材施教是教育永远的“四字真经”;

2、教育本没有输赢,“增长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毒害了数以万计学生的心灵。要把同学当成自己成长道路上一块块绊脚石来一一“干掉”吗?这样的教育口号已经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德乃立人之本,“德之不存,行之不远”,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挺在最前头。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可以尽力发自己的光,但千万不要熄灭别人的灯,因为每一盏灯的熄灭都会让我们前行的道路上少一分光亮,多一分黑暗。谨记:学习的目的不是打败别人,而是优化自己。

3、家长把自己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这种做法很不公平,你没能力做成功的事情怎么能保证孩子一定能做成?

好高骛远是家长容易犯的通病,天才的孩子的确有,但绝对是凤毛麟角的极少数,所以要接受这样的现实:不出意外,我们的孩子注定平凡一生。

总之,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虽然很复杂,但是有规律可循,教育也要讲究艺术性,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教育、探讨教育、研究教育,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稳步前行,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都能个性飞扬,精彩纷呈。

所谓的“起跑线”真没那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