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用戶4474649658


在諸葛亮決心要進行第五次的北伐時,司馬懿是非常痛苦的,他不懂得諸葛亮為何要這麼執著,不論是從國家的角度還是民生的角度,蜀國如此勞師動眾,都不是明智的選擇。

沒有人理解諸葛亮,但也沒有人可以阻擋他帶著大軍前來。以逸待勞的戰役,是每個軍事家都喜歡遇到的,魏國的軍士們精力充沛,大家決心要一舉擊破經過遠徒之後,盡顯疲憊的蜀國軍隊,但是司馬懿卻另有一番打算。

司馬懿嚴令屬下,若非自己親令,任何將士都不得出戰迎敵,他要等,但是司馬懿的等,在將士們的心中,卻被理解成了一種怕。蜀軍力竭,還未來得及整頓休息,如此的良機,怎麼能視而不見,大家都聽聞,司馬懿素來懼怕諸葛孔明的謀略,如此看來,這種議論,也並非是空穴來風的。

諸葛亮也是沒有想到,自己風塵一路,卻沒有看到虎視眈眈的魏國士兵,一切都平靜的不尋常,等到諸葛亮安兵整馬,佈陣擺營後,派出去的哨兵傳回來消息,司馬懿緊閉城門,並沒有要來應戰的樣子。

三日五日,十天半月,諸葛亮也開始焦急起來,他帶著大軍遠征在外,不論是戰和不戰,都是在消耗著大量蜀國的物力,更可怕的是,長日無戰,將士殺心漸弱,志氣消退,軍心也要一天天被消磨到渙散。諸葛亮要想辦法求戰——但是不論蜀國的兵卒,如何在城下挑罵,司馬懿都是堅守不出,一個人悠哉悠哉,對於外面的汙言詈語,全當是過耳之風。

雖然主帥能忍,但是魏國的軍士,卻不理解為何自己佔據天時地利,卻要被人堵在城門口謾罵,如果說蜀軍日漸消磨,那麼魏軍則是如同炎夏的乾柴,萬千人的怒火,之所以沒有噴薄出來,僅僅因為一個城門在做著隔緣體。

司馬懿憑藉著自己的威望,硬是讓這些死都不懼怕的將士們,嚴格奉行著不出戰的命令,諸葛亮在用盡辱罵的法子後,也不得不打算在渭南開耕田地,被迫和司馬懿耗下去。

司馬懿聽說蜀軍要開田駐軍後,派人送來了農具,諸葛亮全部收下,卻回贈了幾套婦女的衣服,以示羞辱,但是司馬懿收到衣服後,並沒有任何不愉悅。

終於,諸葛亮還是不能跟司馬懿玩這種比誰先睜眼的小孩子游戲,他正式派出了使臣,使臣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任務,只是要正面和司馬懿做個接觸,諸葛亮想探明司馬懿的身體狀態,他就能知道,避戰究竟是一個謀略,還是迫不得已。

司馬懿很乾脆的接見了蜀國的使臣,並且很直接了當的說:“諸葛亮派你來,無非是要看看我的身體狀態,你可以看出來,我身體很好,但我想你們的丞相,卻要令人擔憂了。”

使臣聽了這番話,自然很不服氣,他傲慢的說:丞相雖然不在盛年,可是精力充沛,一頓飯四升精米,軍中不論大小事,莫不親自臨問,若不是如此,怎有心力來討伐爾等。

使臣的話,讓司馬懿大喜,等到送走使臣,司馬懿回頭告訴眾人:“諸葛命不久矣!”大家聽了這話,更是疑惑,明明使臣說了,諸葛亮不論是精力還是飲食,都是精盛有餘,怎麼可能會命不久矣呢?

司馬懿笑道:“旁人不知,我心裡可是有數的,諸葛亮自持聰慧,凡事必然親抓,如使臣所說,事無大小,皆為自決。一軍之事,日以千繁,消耗如此大的精力,但是一頓飯卻只能吃下四升精米,如此這般,諸葛亮豈有長命?我魏軍不需要多費死傷,只需要等諸葛亮天命待終,蜀國自然成了易取之地。”

司馬懿的話,看似款款而談,實則是非常毒辣,諸葛亮後來果然是命不久矣,蜀國也如司馬懿預料的那樣,沒有了諸葛亮,魏軍並沒有多費周折,就滅了這個國家。


貓眼觀史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一天只吃一斤米,他便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諸葛亮果然當月就病死了。這是為什麼?司馬懿真的料事如神嗎?

司馬懿說這句話時是在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中。234年(青龍二年、蜀漢建興十二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從斜谷出兵,另外和吳國約好同時出兵攻打魏國。諸葛亮到達郿縣,在渭水以南駐紮軍隊。司馬懿率領軍隊渡過渭水背水紮營,他想用老套路打持久戰,耗盡諸葛亮的軍糧。孫權也響應諸葛亮,親率十萬大軍北上攻魏,但被魏明帝曹叡率軍親征給挫敗。




目前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兩軍對壘,司馬懿對將領們說:

“諸葛亮如果從武功出兵,依山而往東,確實可怕;如果向西前往五丈原,將領們就沒事了。”

諸葛亮出師不利連連失敗,大受打擊,吃的自然少

諸葛亮果然駐紮在五丈原,原上地勢平坦,面積南北長約4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屬暖溫帶半溼潤氣候,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皆深溝,形勢險要,諸葛亮決定在這附近種地屯田。但是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這裡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個戰場。他駐紮在這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他前四次伐魏都因斷糧而失敗,這次他準備做長期的戰爭,屯田而戰。

司馬懿一聽諸葛亮駐紮五丈原仰天大笑和眾將高興地拍手歡呼。司馬懿身邊的名將郭淮也是個料敵準確的人物,諸葛亮5次攻魏,他參加了4次反擊。



正在大家歡呼的時候,郭淮給大家潑了一盆涼水,眾將士開始緊張起來。他說,咱得先去佔據北原(岐山縣西),諸葛亮一定會對這個地方先下手為強,他通過佔領渭水沿岸兩個戰略高地,來控制水路交通線,斷咱們魏國後路。 這樣以來,蜀軍首先可以從隴西諸郡奪取軍糧和戰略物資,還可以順利地沿渭水把軍糧運到前線,另外根據對他的瞭解他很可能會聯絡羌人起來反魏,建立根據地,然後東進攻入長安,到時臣民受驚,國家必亂,那就慘了!司馬懿一聽驚出一身冷汗,立刻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郭淮前腳剛到不久,果然諸葛亮率領蜀兵就趕到了。因魏軍早有防備,諸葛亮攻了幾次都沒有攻下,幾天後,諸葛亮採取“聲東擊西”的戰術,佯裝西行實攻陽遂。可惜又被郭淮識破,被擊退。


截止到這一年的八月二十九日,諸葛亮和司馬懿已經相持了100多天,這中間諸葛亮多次挑戰,司馬懿就是不出兵。

諸葛亮用計不成,反而被使者洩密

諸葛亮靈機一動,想了一個妙招,他派使者把一些女人用的東西:頭巾和衣服之類的送給司馬懿,諷刺司馬懿就像個女人一樣膽小不敢迎戰。司馬懿看到這些東西明知是計,又怕眾將輕看。他假裝生氣,為了向眾將表示自己敢於應戰,故意上表魏明帝請求出戰。曹叡派遣衛尉辛毗為軍師來阻止司馬懿的“出戰”。兩軍繼續僵持。




對於那個使者,眾將紛紛表示殺掉,但被司馬懿阻止,司馬懿笑著問他:

你家主公的睡眠可好?飲食和加班情況如何?

《晉書·宣帝紀》載: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使者見司馬懿不僅不殺自己,也不打聽蜀軍軍事機密,反而像老友一樣,對自己主公噓寒問暖。使者感動地答道:

“我家丞相起早貪黑,一天就吃三四升的飯菜。”司馬懿心中大喜,吃那麼少,還沒我一頓吃的多。

接著司馬懿問:“他起早貪黑,那麼累,都是忙什麼啊?你跟他說讓他多保重。”

使者很感動,回到:“我家丞相,事必躬親,只有是二十以上的杖罰,都會親自過問。我家丞相有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心中大喜,就讓使者回去了。諸葛亮要哭了,他就這樣被這個使者給“賣”了。司馬懿對他的手下們說:

“我的死對頭諸葛亮,吃得少幹得多,他這是“藥丸”的節奏啊!”。眾人聽聞,大喜,大讚司馬懿。

為什麼諸葛亮一天吃三四升,司馬懿還說他吃的少呢?莫非古代人都是吃貨?小姐姐想說的是那三四升不是現在的升而是古代升,古代的升很輕的。還記得老年廉頗為了表示自己老當益壯,一頓吃一斗米,十斤肉,是不是感覺廉頗太大胃王了,簡直很誇張,其實並非如此。先看幾條文獻。

山東博物館藏東漢銅鬥,實容小米2,000ml。

國家計量總局編《中國古代度量衡圖集》載:對出土的漢代各種“權”進行實測,最輕的1斤等於235.8g,最重的1斤等於270g,多數為250g。

我們來計算一下一斗、十斤、四升是多少吧。

東漢一斗是現在的四斤:2000毫升等2升等兩公斤等四斤。

漢朝的十斤就是現在的五斤,原因除了十六進制與十進制的不同外,越是古代斤數就越輕。

四升也就是現在的八兩。漢朝換算單位是一斗是十升。前邊我算出十升才合現在的四斤,那四升也相當於今天的八兩了。

因為戰國的鬥更輕,斤更少,故而廉頗吃的一斗米大概合現在三斤左右,十斤肉合兩斤左右,也夠大胃王了。

您說司馬懿知道諸葛亮這麼辛苦,一天才吃八兩,他能不開心地說諸葛亮“藥丸”嗎?


小姐姐講史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壘時,接見了諸葛亮派來的使者。司馬懿沒問別的,反而隨口問了一句“諸葛亮最近飲飯量如何?工作忙不忙,累不累?”使者也沒想多少,反正也不是什麼軍事機密,便如實回答“丞相每日晚睡早起,二十以上的處罰都要親自過問,每頓飯量三四升米。”司馬懿聽到這裡心裡微微一笑,便打發使者出去了。隨後用老中醫的口吻對眾人說,諸葛亮工作量如此之大,但飯量卻只有三四升,他肯定活不了多長時間了。

說司馬懿是個老中醫並不是空口無憑。

司馬懿活了73歲,他的父親司馬防活了70歲、弟弟司馬孚活了93歲,而三國時期的平均壽命不超過30歲,可見他們一家子除了有長壽的基因之外,肯定非常精通養生之道,有健康的起居飲食習慣,所以說他是個老中醫並不過分。

病人去醫院看病,大夫總會問一句最近胃口如何。這並不是大夫沒事閒聊,而是飯量的多少確實能反映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節食減肥者除外)。司馬懿平時注意養生,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他才會像個老中醫那樣對使者“隨口”一問,沒想到卻問出了很重要的信息。

那麼諸葛亮每頓三四升的飯量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不妨來做一下比較。

戰國名將廉頗在年老時為了表面自己身體仍然強壯,在趙王的使者面前一頓吃掉了一斗米和十斤肉,說明這個飯量應該是當時士兵的平均標準。漢朝和秦朝的度量制度差別不大,而諸葛亮並非將士,所以按正常來說諸葛亮的飯量應該和晚年的廉頗持平,或者是略低於。

而漢制一斗等於十升,這樣算下來諸葛亮的飯量只有老年廉頗的30%-40%(這裡只說米飯)。而諸葛亮一米八的個頭,再加上晚睡早起操勞過多,體力消耗也大,諸葛亮的這個飯量在當時來說確實是很小的,甚至遠遠達不到平均標準。

消耗大而飯量跟不上,當時諸葛亮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營養不良情況,也難怪諸葛亮只能坐著四輪車出來指揮作戰,而他不過50歲。所以司馬懿得出諸葛亮將不久於人世的推斷是很有道理的,因為以諸葛亮這樣的操勞程度和如此小的飯量,必將會被活活累死。

果不其然,兩軍相持月餘,諸葛亮病亡,蜀軍全線撤退。當司馬懿達到蜀軍的營盤時,看到諸葛亮的佈置不禁感嘆“真乃天下奇才也!”

可奇才也要懂得勞逸結合,要不然會被累死的。


石頭說歷史


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形容諸葛亮的結局是再合適不過了。諸葛亮原本隱居南陽,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一直忠心耿耿輔佐劉備,幫助劉備奪得漢中後自己也被立為蜀漢的丞相。劉備去世時白帝城託孤,諸葛亮依舊效忠劉禪和蜀漢。

諸葛亮一心想著統一中原,年邁的他舉兵多次北伐,六次出兵祁山,可是狡猾的司馬懿卻閉門不出沒有與他正面交戰,還下令士兵不能主動交戰。因為司馬懿問了諸葛亮派去的使者一些話,當他知道諸葛亮一天食用一斤米的時候,就斷定諸葛亮陽壽已盡,活不了多久了,自己根本不用吹灰之力就能滅掉蜀漢。司馬懿為何這麼說了?因為諸葛亮太累又吃的太少了。

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峙。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諸葛亮北伐一心想著統一中原地區,但是司馬懿最後卻選擇閉門不出,即使諸葛亮給他送女人的衣物羞辱他他也不讓士兵出門迎戰。諸葛亮忍不住了,派了使者前去查看情況,就這使者說的話卻卻讓司馬懿心情無比舒暢,因為他認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了。為何司馬懿會這樣認為了?

司馬懿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

司馬懿是個老狐狸,他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多久都是有根據的。

第一,打二十軍棍的刑法,諸葛亮都要親自審批,事無鉅細諸葛亮都要親自過問,司馬懿認定諸葛亮每天肯定是勞累過度了。

第二,諸葛亮每天的吃的也就數升,使者搞不好還誇大了,即使沒誇大吃的也很少了。三國時期的一升相當於現在的200毫升,而一毫升大約是0.75克,諸葛亮一天也就是吃的是一斤左右了。在現在看也許不是很少,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這就是很少的飯量了。要知道證明廉頗未老的時候是說他”一飯鬥米,肉十斤了“。

諸葛亮這麼勞累,吃的卻這麼少,司馬懿斷定諸葛亮身體不行了,肯定活不了多久了。

234年,諸葛亮病逝。

司馬懿這次還真的算準了,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去世前諸葛亮對朝中大事和軍隊都有安排,楊儀、姜維按照諸葛亮的遺言秘不發喪,整頓軍馬後從容撤退了。

諸葛亮為了劉備父子為了蜀漢是鞠躬盡瘁,油盡燈枯了,只是很遺憾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劉禪還是沒有什麼作為。263年,劉禪投降,蜀漢滅亡了。要是諸葛亮知道劉禪這麼無能,不知道當初還會不會這麼拼命了?


湘西小木魚


【三國演義】裡蜀國丞相諸葛亮未出茅廬便定三分天下,而且處處料事如神,運籌帷幄,其實跟歷史上的諸葛亮沒有那麼牛,是羅貫中把他神話了。倒是司馬懿雄才大略。治軍有方,是個名副其實的軍事家。

司馬懿和諸葛亮在一起PK,往往是司馬懿佔了上風。如果不是司馬懿獨當一面,成功遏制了孔明的北伐,稱霸中原的就是蜀國了,諸葛亮也就不會再抱怨什麼"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了。所以說羅貫中對諸葛亮有偏愛,對司馬懿有成見,真的是"紅"了孔明、"黑"了仲達。(司馬懿字仲達。)

三國鼎立誰最大?當然是曹魏,人家佔據的地盤最大。誰最弱?那就是蜀國。中國那麼大,蜀漢只佔了西北一隅,實力最弱,地盤也最小。

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就是以卵擊石,不自量力。但要是加上吳國,力量對比就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吳國雖然只是隔岸觀火,等著坐收漁利,但吳國的存在曹魏來說不是什麼好事,至少吳國可以牽制魏國不敢那麼放肆。所以諸葛亮才敢肆無忌憚,出師北伐。

諸葛亮前兩次北伐也是無功而返,但曹真的反攻也出師不利,不但在秦嶺迷路,還被連綿細雨弄了個落湯雞竟然一命嗚呼。

諸葛亮屢敗屢戰,百折不撓,進行了第三次北伐,司馬懿臨危受命,挑起了阻擊諸葛亮的重擔,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決正式開始。

諸葛亮第三次北伐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佯攻祁山,實則進攻上邽。圍城打援,一環套一環。

司馬懿果然放棄輜重,輕裝上陣,前去上邽救援。諸葛亮心中暗喜,大叫天助我也。但諸葛亮高興太早。司馬懿趕到之後也覺得沒有輜重的隊伍不是諸葛亮對手,命令部隊堅守不出,任憑蜀國軍隊如何叫陣,司馬懿就是不接招。

就這樣雙方僵持一個月,司馬懿後勤也供應上了,蜀軍在這收割的麥子也不少了,蜀軍也累得精疲力竭,無計可施,只好悻悻而歸,

本來諸葛亮以為這次北伐就這樣劃上了句號,誰知道蜀軍一撤兵,司馬懿就命魏兵追擊,可把諸葛亮高興得手舞足蹈,蜀軍大顯身手的機會到了。

諸葛亮帶領收編的南蠻勇士,盡情吊打曹魏張郃軍隊;另外一路蜀軍由魏延領兵,魏延身先士卒,衝鋒陷陣,魏軍潰不成軍。這場戰鬥蜀軍大獲全勝,還獲得不少戰利品。

司馬懿為什麼要自討苦吃要追蜀軍?難道司馬懿沒有料到蜀軍有充分準備嗎?

司馬懿要是沒有料到,那曹魏還會把如此重任交給他嗎?,那還是司馬懿嗎?司馬懿就是用魏軍的追擊失敗來說明進攻蜀軍是下策。他要讓將士明白,只有防守才是最好的進攻。

司馬懿成竹在胸,以逸待勞,讓蜀軍攥起來的拳頭打在棉花上,挫掉蜀軍的銳氣。

司馬懿用曹魏軍隊的士兵性命為代價,以曹魏軍隊的失敗為代價去換取將士的理解。不僅看大司馬懿的用心良苦,也看出司馬懿的超人謀略。

司馬懿的主動出擊,讓蜀軍掉頭來追,蜀軍來了,司馬懿立馬蜷縮起來。

因為有了上一次蜀軍追擊的失敗,這回魏軍將士沒有人對防守再有情緒。

司馬懿這種蜷縮戰術確實讓諸葛亮著急而無奈,然而更讓諸葛亮著急的還是糧草問題。

其實蜀漢內部並非鐵板一塊,同為託孤大臣的李嚴就對諸葛亮不感冒,他覺得諸葛亮非常平庸,沒有當統帥的資格,對諸葛亮在內心有牴觸情緒。

在北伐中,諸葛亮前線指揮軍隊,後勤保障則屬於李嚴負責,兩人各司其職。

但是李嚴心想,你諸葛亮要是北伐成功,那自然是蜀國的英雄,一定會名利雙收、出盡風頭。李嚴我再怎麼努力吃苦也是無名英雄,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李嚴心裡一有怨氣就鬧情緒,但無論怎麼鬧情緒不能影響工作啊,這李嚴運糧的時候遇上陰雨連綿,索性就偽造聖旨把諸葛亮班師回朝。這下李嚴可闖禍了,馬上就被撤銷一切職務。

蜀軍雖然撤兵,但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不甘心失敗,肯定還會捲土重來。所以司馬懿積極備戰,未雨綢繆。在停戰的三年裡,司馬懿屯田,造兵器,備足糧食,

關中是小麥主產區,所以司馬懿鼓老百姓搞大生產,開荒種地。

司馬懿向曹魏皇帝建議,建造了幾個兵工廠,夜以繼日打造兵器,盔甲。

時間過了三年,公元234年2月,蜀軍不甘失敗出兵斜古道進犯中原,這是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他的最後告別人生舞臺。

接到蜀國入侵戰報,司馬懿立馬上召開軍事會議,制定迎敵對策。

司馬懿神機妙算預測到了蜀軍的戰略意圖,蜀軍一定會渡過渭水,向東經由武功進犯長安。因此司馬懿大膽決定主動放棄渭水天險,後退過河背水一戰,在蜀軍穿過秦嶺的時候,魏軍已經各就各位,以逸待勞。

並且司馬懿指出,要是蜀軍先進犯長安,那就形勢危急,如果諸葛亮行軍路線是五丈原,那蜀軍就岌岌可危了。

果然跨國秦嶺的蜀軍遇到了曹魏軍隊的嚴陣以待,蜀軍不得不轉移方向往西揮師五丈原,

諸葛亮興沖沖前去進攻,郭淮帶隊痛擊蜀軍,諸葛亮的計劃落空。

諸葛亮故技重施,又來了一招聲東擊西,驅兵向西實則反攻陽遂,但沒有料到又被郭淮識破,成功粉碎了諸葛亮的又一次進犯。

諸葛亮速戰速決不成,魏蜀軍隊進入僵持階段,一個月後雨季到來,渭水暴漲,大水把蜀軍孟琰部隊和大部隊分割開。

司馬懿抓住戰機,突襲孟琰,司馬懿覺得穩操勝券,卻遇到孟琰頑強抵抗。另外蜀漢援軍趕到架起舟橋,兩路人馬會師。蜀軍隨即反擊,魏軍遭受重挫,司馬懿見大事不好,再次蜷縮。

任憑蜀軍蜀軍叫罵挑戰,魏軍就是不理睬。

諸葛亮為了激怒司馬懿費盡心機,最後竟然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去了一套豔麗的女裝,說你不敢出戰不像男子漢。諸葛亮的做法哪怕是在現代也是最損的,都這對一個男人極大的侮辱,應該說諸葛亮這招真的是太損了。曹魏大軍那些錚錚鐵骨的漢子哪能受得了這個,大家紛紛要求與蜀軍一決雌雄。這讓司馬懿陷入兩難境地,,戰則必敗,不戰眾將不服,恐陣腳大亂。

司馬懿假裝向皇帝申請出兵,曹魏皇帝心想軍隊的指揮權我已經交給你司馬懿了,為什麼還要請示我,看來裡頭有文章。所以,魏國皇帝曹叡立馬對使者下詔書說:不準出戰。

拿到聖旨的司馬懿立刻轉達了皇上命令,一場危機就此化解。

對於那個蜀軍那個送衣服的使者,魏國將軍們都說要殺掉。但被司馬懿擺手勸阻住了。司馬懿對使者好吃好喝招待,還給使者一百兩銀子的小費,接下來跟使者拉起家常來。

"你家諸葛先生身體咋樣,有沒有吃保健品,搞不搞健身,睡眠可好,飯量咋樣?"

使者見司馬懿平易近人,非常親和,沒有打聽蜀軍軍情,反而像親友一樣,對孔明先生噓寒問暖。使者不禁感動萬分:

"我們主公是個工作狂,經常廢寢忘食飯量一天天減少,現在每天三頓只吃三小碗米飯,還沒有十歲的孩子的飯量大。

司馬懿聽了心中暗喜。接著司馬懿問:你家丞相每天咋那麼忙啊。

使者回答:我家丞相,大事小事他都親自管,舉國上下誰也不信任。我家丞相說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司馬懿更是心裡狂喜。

使者走後,司馬懿對他的手下們說:

這諸葛亮不是治國材料,治國的只管動嘴不管動手,諸葛亮既動手又動口,好像整個蜀國就他一個人中,其他人都是飯桶。這諸葛連飯桶也不是,吃得少幹得多,這是要犧牲的節奏啊!


歷來現實


有書君小時候看《三國演義》這個橋段的時候,當時就覺得司馬懿真是神乎其神,兩三句話就斷定出諸葛亮活不長了。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派使者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想要激怒他引他出戰。

可司馬懿不為所動,反而問了蜀國使者丞相的近況,“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又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懿顧謂諸將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馬懿到底是通過什麼來下的這個結論呢?請聽有書君一一道來。

一,通過正面的問話。

關於司馬懿看似無心的問話,實際上是司馬懿的別有用心。他在閒談中得知對方兩個情況。

從飲食上了解到諸葛亮一天吃不完三四升米,古時的三四升米就是現在的一斤米。

乍一聽一斤米這麼多,當然不是現在的米飯再配上蔬菜水果和湯一起吃,只是單純的乾飯而已,就是所謂的“粗茶淡飯”。

當年的老將廉頗七十了,為了表示自己還有能力打仗,故意在派來的使者面前吃掉一斗米,十斤肉,而十升為一斗,可想而知諸葛亮吃的並不多。

看來胃口好、食量大是當時身體強壯的標準。

諸葛亮一個統帥又從事腦力勞動,一天吃不到一斤米,只能說明他疾病纏身,身體每況愈下了。

再者“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二十仗以上的責罰都要親自去批閱。

蜀軍十多萬兵馬一天上下多少大事小情需要他去操勞,耗費多少精力,定是早起晚睡,日日的費心勞神。

通過正面瞭解到諸葛亮是乾的多吃的少,長此以往,再強壯的人也會生病的。

二,側面的深入瞭解。

所謂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嘛。

司馬懿料定使者回去面見諸葛亮必定會一五一十的彙報這裡的情況。

本來想引誘司馬懿出戰的,結果讓對方知曉了自己的身體狀況,勢必會影響下一步的軍事行動,士氣低落,無疑是雪上加霜啊。

這次北伐,十萬大軍哪裡經得起長期的消耗啊,只要閉守不出,諸葛亮必定急火攻心,心力交瘁,是擊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正是看到了這些,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了。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需要消耗的能量是非常大的,在人體之中大腦是消耗能量最多的,大約是在人體的50%,別看大腦這個器官很小,但是他的神經非常的發達,釋放的能量也就是特別多,要是有一個人連飯都吃不飽的話,怎麼有可能去一下事情呢,而反過來的話,如果腦子都不夠用了,就說明這個人已經快死了,而諸葛亮早就已經是這樣子了,司馬懿是一個非常瞭解諸葛亮的人,所以就斷定諸葛亮已經是快死了。


若問及誰最瞭解諸葛亮讓諸葛亮本人去回答的話,肯定是司馬懿的,他這一生的對手司馬懿當之無愧,就算是周瑜都不能夠了解諸葛亮,他們兩個打的難解難分,真的是真正的知己,要是不是在亂世的話,他們或許能夠成為真正的好朋友,一起去創造美好的生活,但是在這個亂世之中,他們只能夠成為敵人。

司馬懿是最瞭解諸葛亮的,他可以通過蛛絲馬跡來判斷諸葛亮。

司馬懿是魏國最厲害的人了,在曹操的時候沒有人能夠和他比計謀,而且曹操手下那些厲害的謀士都已經死了,司馬懿成為了魏國唯一的希望,面對諸葛亮這麼強大的對手,就能夠出司馬懿來對抗諸葛亮。這是一個非常讓諸葛亮疼頭對手,司馬懿實在是太會忍忍了,他知道諸葛亮最怕的是託,於是司馬懿整天就是噁心諸葛亮,那就是不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都不會和諸葛亮交鋒的,最後諸葛亮是被打敗了。

諸葛亮能夠被自己活活耗死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他心裡特別的急,面對劉備的託孤中任他可是每天都在想著這件事情,還要去照顧劉禪這個小傻子真的是讓人感到非常的傷心,更重要的是它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幫助劉禪去奪奪天下統一了這個三國的世界,可是他還在路上一直在前行,年紀都已經這麼大了,老一輩的人就剩下他了,所有的重擔都在他身上,他能不活活累死嗎?



司馬懿早就已經是知道他會很累,但是通過他只吃這麼點飯就可以知道,他一進新疆就沒了,過不了多久就會死,而且他又沒有得到很好的休息。在這麼一個高壓的環境下,尤其是這麼重要的一個老人,遲早是會滅亡的,所以司馬懿等待的就是這一天。

你們認為要是諸葛亮不這麼勞累,他會死的這麼早嗎?


最帥汪公說


頂級陰謀家眼裡,對手的任何信息都可以經由他們十八道彎的腦路、心路,變成助力他們實現陰謀的手段。

公元234年,陰謀家司馬懿親自論證了這段話。

這年2月,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10萬出斜谷。2月後,他進駐渭水南,頂級陰謀家司馬懿也進入了渭水之南,兩軍呈對峙局面。

僵持一兩月後,耗不起的諸葛亮給打死不出戰的司馬懿送來了“巾幗婦人之飾”。

所謂的“巾幗婦人之飾”從字面便很容易理解,就是女人穿的衣服。

關於這段過往影視劇曾有過相當經常的演繹,熒幕上甚至還曾出現過司馬懿穿著粉紅女兒裝出鏡的畫面。

真實的歷史雖沒有影視劇這般精彩,但諸葛亮這女裝送過去後的暗流湧動卻是分毫不少。

諸葛亮送女裝的意思只能是羞辱無疑了,意思是:你司馬懿如此膽小怕事,這扭捏懦弱真真不配為男兒,你這個假爺們,乾脆做女人好啦。

司馬懿也是要面子的,面對諸葛亮的這般羞辱,他自然也是氣不打一處來。戰是不能出的,不然就中計了,可這面子是要處理一下的。於是,司馬懿用上了高招:他一面假意請戰,一面請出了“反出戰派”的辛毗。

這樣一來,軍中出現的畫面便成了:司馬懿拼命要出戰,辛毗持節拼死反對出戰。最後司馬懿沒轍,只好聽從建議暫不出戰。

司馬懿的這一出,分明是為了挽回一點自己“男兒”尊嚴罷了。諸葛亮的激將法,在司馬懿這兒撲了空。

司馬懿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動乾耗著,就是因為他在此前已經得到密報說:“諸葛亮身體快不行了”。

司馬懿知道:要論謀略,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只要諸葛亮在,兩軍交戰他勢必吃虧。所以,得了這個並未被證實的情報後,他選擇了“耗”。

這個“耗”非常像讀者諸君幼時玩的一款叫“拳皇98”遊戲的一種格鬥術:眼看著對方只剩下一點血了,就不出擊等著對方血耗沒了自動被“KO”。

這種耗法自己不用費絲毫氣力,更不用費血,是最好的戰術,沒錯,司馬懿就是在等已經差不多的諸葛亮自動被“KO”。

但在這個耗的過程當中,司馬懿心裡還是有些惶惶,畢竟探子得來的“諸葛亮已經不行了”的消息未必是真,況且此時諸葛亮才53歲,這般年紀真要自動KO似乎也沒那麼容易。

但很快,陰謀家司馬懿便在會見蜀國使者時得到了相關佐證,他甚至因此而打開了一條提前終結諸葛亮的道道。

使者來訪那日,心有七竅的司馬懿當嘮家常一般地問:

“諸葛孔明近日睡的可好?”

來使是個沒甚心計的人,他想想這事也沒什麼大不了就照實說道:“他每日起得早睡得晚”,使者這話的意思是“孔明和以往並無兩樣”。

司馬懿聽完點點頭繼續眯著眼問:

“他平日怎麼管理軍中大小事務?”

來使聽完問話答道:“軍中大小事務他一律管著,仗責二十以上的,都是他親自批示的”。來使的意思是“孔明身體好著呢,你看什麼都管!”

可司馬懿聽到這話後的想法卻截然不同,停頓了一下後,他再次問道:

“他現在吃得可好?”

來使抬頭看向司馬懿答道:“一天的飯量大概三四升(約一斤左右)!”

原本,這段對話並未有任何不妥,即便諸葛亮的飯量與軍中將士比並不算大,但他的飯量也還在正常範圍之內並無不妥。

可前文說了,陰謀家的心、腦回路較常人厲害,他們是可以將任何信息都變成陰謀手段的。所以,來使無論答諸葛亮飯量多少,他都會以此想法子將這信息“歪解”一番。這就意味著,如果來使說諸葛亮吃少了,他會說他活不長,如果吃多了,他也會說活不長可能消化不好被撐病撐死。

果然,司馬懿在聽完這些後立馬對周圍人說:

“諸葛亮活不長了。”

而司馬懿下這個論斷的理由是:諸葛亮做的事情太多,休息又不夠,太操勞還吃不了多少東西,這絕對是不能長壽的。

表面看,司馬懿說的是養生,實際上卻是攻心計。這攻心計一來是挫敵營士氣,二來是增強因久不出戰而低迷的魏軍士氣。

果然,司馬懿這養生法一出,魏軍士兵立馬來了精神,而蜀軍則開始陷入人心惶惶的境地。

這以後僅僅幾個月,終日操勞還要尋思著穩定軍心的諸葛亮就一命嗚呼了。


記者李滿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按照現在的情況來說,一個人一天吃一斤米,吃的不算少,那是因為,我們在吃飯的時候,會吃很多的菜,古代的時候基本只有主食,像諸葛亮這樣的大官,應該還能吃點雞腿、馬肉什麼的。正常來說,古代的人,吃的米飯肯定比現代要多一點,所以,一天吃一斤米放在古代肯定是少的。

至於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一天只能吃一斤米,然後斷定諸葛亮活不久也是有道理的,在古代缺乏醫療技術水平的時代,那是一不小心就死了,比如劉表就是在得知曹操要發兵後“背疽發作而身亡”,其實就是後背長個瘡,一著急一上火,嚴重了就死了。

司馬懿是“老而不死是為賊”的典型代表,在三國時期,能夠活到73歲,可以說是非常注重養生了,通過諸葛亮的飲食起居狀況判斷諸葛亮的身體狀況也不是不可能。

當然,這個問題並不能只是養生的角度去回答,更多的還是要從諸葛亮身上去找尋答案。

關於諸葛亮,我們需要擺脫《三國演義》等文學藝術形象,更多的還原他的歷史形象。歷史上的諸葛亮並非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前後五百年都瞭如指掌的神人,說白了,諸葛亮就是一個有點能耐的書生罷了,在出山投靠劉備後,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的戰略,在赤壁之戰中提出連吳伐曹,幫助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在宏觀戰略上的研究是有一定心得體會的,這也是劉備看重諸葛亮的主要原因,至於在具體帶兵打仗上,劉備從來沒有領過這位“軍師”,都是自己去打架,諸葛亮在後方籌錢籌糧“運籌帷幄”。

劉備死後,由於法正等人已死,蜀中只有諸葛亮這個人才了,諸葛亮才得以掌管蜀國的軍國大事,前面我們說了,諸葛亮是在宏觀戰略上有一定水準,然而開始管事後的諸葛亮一直都是著手於細微處,“事必躬親”,使得諸葛體弱多病,未老先衰,幹自己不擅長乾的事情才是最勞心勞神的,諸葛亮本身就不擅長打仗。

六出祁山,效果越來越差,對魏國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小,反倒是對蜀國來說,勞民傷財,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

很多人在評價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能力時,都認為諸葛亮比司馬懿更厲害一點,其實,諸葛亮縱然才華比司馬懿高一點,但是司馬懿卻是諸葛亮的剋星,而且是專克。

在諸葛亮與司馬懿對陣期間,就能充分體現出這一點來,司馬懿深知諸葛亮體弱多病這個缺點,因此在對戰中,司馬懿採取了諸葛亮在對待南方夷族的策略“兵戰為下,心戰為上”,抓住這個弱點,避而不戰,反而展開猛烈的心理攻勢,然後從精神上打垮諸葛亮,很明顯,最後諸葛亮是敗給司馬懿的。

諸葛亮在軍營當中,事必躬親,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交給別人,當諸葛亮的使者到司馬懿的營中的時候,司馬懿從來不提什麼時候應戰,反而是詢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使者這樣回答“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擥焉。”看到這裡,估計司馬懿放心一半了。

諸葛亮本身就體弱多病,然而率領數萬大軍征討期間,連處罰士兵超過20杖都要親自決斷,可見諸葛亮平時工作量得多大,因此,諸葛亮拖不久已。

諸葛亮最大的心病,其實就是蜀軍的糧草問題,這個一直未能徹底解決,像諸葛亮這樣連士兵犯點小錯誤都要合計半天的人,當然晚上急的都睡不好覺了。

當司馬懿問及使者諸葛亮的飲食情況時,使者說:“所啖食不至數升。”也就暴露了諸葛亮的身體健康情況,正因為了解諸葛亮,再結合當時的情況,司馬懿斷定 “亮將死矣。”

與此同時,司馬懿更是派出兩千多人在諸葛亮的營寨外喊“萬歲”,命不久矣的諸葛亮聽到這樣的話,估計就跟當時諸葛亮氣別人一樣,暴跳如雷,司馬懿將諸葛亮曾經用過的下三濫手段也用到了諸葛亮身上,最終使得諸葛亮心力交瘁。

雙方僅僅相持三個月,諸葛亮就“糧盡勢窮,憂恚嘔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史論縱橫


人活著就是一種能量的平衡,有進來的,就要有出去的,這種宇宙規律在人身體上的表現就是“新陳代謝”,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永遠不可能有永生不死的人,古代那種追求長生不死的人,不過是自作多情的一廂情願罷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說到長生不死是瞎話,就說諸葛亮勘破自己的生死基本上也在吹牛逼,人都能活到死,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還用脫褲子放屁,掐指一算嗎?

但是什麼時候死,裡面的確有有學問了,古代講究陰陽平衡,,現代人在這一基礎上,發展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膳食平衡,說到這膳食平衡,也就與人的一生四大功課――衣、食、住、行中的“食”有關了。

民以“食”為天,吃得飽是一方面,如何吃好,保持身體內在機理最佳的平衡,一直是古人乃至現代人追求的終極目標,雖然長生不老的目標極其荒誕,但在有限的生命內儘量保持身體能量的平衡,不因為不當的生活作息規律影響折損陽壽,卻還是十分可行的。


就司馬懿給諸葛亮斷陽壽這事,其實主要依據就是人的膳食平衡以及身體內在的能量平衡,吃好固然很重要,只有肚子裡面有食,才可能保持身體各部分正常運轉。

但是,吃到肚子裡是一回事,如何消化吸收又是一回事,諸葛亮是沒少吃,但他日夜操勞,事無鉅細,其實根本沒有消化食物的時間,因此,身體的能量平衡並不因為諸葛亮一天吃了一斤大米就一勞永逸了。

過猶不及,如果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搞這麼些大米下肚,不是直勾勾的打破了身體內在的“陰陽平衡”(新陳代謝)嘛,這還能有好,一天兩天對於人體的影響還看不出來。

日積月累,這樣極折損陽壽的吃飯方式,基本上就是在找死了,事實不也正如司馬懿所料嗎,諸葛亮還就是死在一個“吃”字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