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錯過改革機遇期的清朝皇室後悔過嗎?

大道同行2019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經歷了近代歷史的封建王朝,清王朝所處的十七、十八、十九世紀,世界歷史的發展趨勢正向著國家化、工業化和民主化奔流。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我們在肯定其曾經創造的巨大貢獻時,仍然不得不強調清朝歷代執政者面對民主化潮流中所採取的“率組舊章、持盈保泰”的保守態度,有清一代。清朝晚期,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巨大變局,清朝統治者先後失去了三次改革機遇,歷史給與了清王朝三次改革的機會,但是清朝統治者卻因為不願失去手中的權力而不肯進行改革,最終被歷史淘汰出局。

第一次,道光時期,鴉片戰爭的戰敗沒能讓清政府痛定思痛,奮發圖強:

發生在道光皇帝時期的鴉片戰爭扯掉了清政府身上最後的遮羞布,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清政府在戰爭中一敗塗地,軍事上全面潰敗讓清政府在政治上也出現了嚴重的危機,《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開了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先河,也讓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道光皇帝面臨著他的祖先們所從沒有遇到過的歷史課題。道光皇帝至死也不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失敗對於這樣一個大帝國來說並不可怕,而真正可怕的是清朝的統治者們並不能從這場失敗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並在戰後繼續可笑的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就鴉片戰爭中中英雙方實力的實力並沒有達到懸殊,尤其是雙方在武器裝備上也並沒有後來的一系列戰爭中那麼大的差距,但是政治腐敗、軍備廢弛的請政府最終還是在戰爭中敗北,鴉片戰爭後,道光皇帝和大臣們也沒能總結教訓、發憤圖強,棄舊維新,在很多方面,道光皇帝仍然拒絕改革,鴉片戰爭後,道光皇帝得過且過的又做了十年皇帝,對於王朝的積貧積弱,他束手無策,毫無變革。公元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留給兒子咸豐帝的,是一個更加危機四伏的帝國。

第二次,同治時期,恭親王主導的同治新政被慈禧等保守勢力節制:

辛酉政變後,慈安慈禧兩宮皇太后廢黜了 咸豐皇帝臨終前任命的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而開始了清朝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全新政治模式。兩位皇太后中,慈禧太后最熱衷於朝政事務,而兩位親王中,恭親王的才華和能力也遠在醇親王之上。這一階段,初出茅廬的慈禧太后能力有限,對於朝政事物的處理心有餘力不足,所以基本上,具體朝政事務德爾執行由恭親王負責。同治時期,恭親王奕訢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開始主導實行了同治新政,所謂的同治新政實際上也就是歷史上的洋務運動,恭親王集團派出留學生出洋學習,還引進了外國的先進機器並創辦了新式工廠,一直拒絕改良的清政府開始出現了一股維新圖強的新鮮空氣,但是同治三年清軍收復金陵,太平天國運動覆滅後,新政的推行者恭親王奕訢就開始受到了整飭。同治新政也隨著恭親王的的失勢而人亡政息,清廷內部的權力鬥爭再次阻塞了中西交流、搞改革朝政的渠道。實際上洋務運動自開始之時就受到了朝中保守勢力的牽制好攻訐,而表面上支持洋務運動開展的慈禧太后實際上也暗中支持並利用保守勢力對權力是件煊赫的恭親王集團進行牽制。從而平衡朝中各派的權力,使自己獲得最大利益。

第三次,光緒時期,因為朝廷內部的矛盾致使戊戌變法被葬送:

面對甲午戰爭中大清帝國敗給蕞爾小邦日本的千古奇恥,痛定思痛的光緒皇帝不願做亡國之君,遂開始變法圖強,而這場發生在戊戌年的變法運動也是歷史給與清朝最後一次圖強維新的機會。然而,慈禧太后集團以個人權力和個人恩怨為重,以社稷福祉和民心民意為輕,悍然發動了戊戌政變,將這場原本大有希望的清王朝內部改良運動葬送。這也是清朝面對危局的最後一次改良機會。這場維新運動的失敗不僅讓清政府內部的改良勢力遭到打擊,同時也讓國內的改良派和革命派看清了清政府的真實面目,使其對清政府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幾年之後更切合實際且力度之大的清末新政卻因為使勁了民心而為時晚矣。

清王朝同中國歷史上其他皇朝所處的時代不同,當時世界上主要的列強:英、美、法、德等國已經進入了資本主義工業化和資產階級民主化,而像日本和俄國這種仍然保留了一些封建殘餘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也經過一系列的內部調整和改革而逐漸強大。反觀面臨生死存亡的清朝,雖然也進行了一些大幅度的改革,但是對於其最基本的制度-皇位繼承製度、八旗制度等卻沒有做出實質性的改革,反而以不變應萬變。自私自利的滿洲貴族們自殘自戕,堵塞革新道路,錯過維新機會,面對三次歷史給與的機會而不肯改革鼎新清朝,最終被歷史無情淘汰出局。公元1912年,隆裕皇太后簽署《清帝退位詔書》,入關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至此退出歷史舞臺,數次錯過歷史改革機遇的清朝皇室也悔之晚矣。


歷史課課代表


大家好,鄙人司徒少雄,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發表兩句看法。

清末加民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屈辱的歷史時期,沒有之一。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歷經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等。再加上內部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義和團運動等等,大清已經被折騰的體無完膚。

那麼大清有沒有進行改革,從而改變落後的局面呢?肯定是有的,而且還不少。

政治方面至少有三次比較大的行動。

一,歷經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同治維新、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重用洋務派,洋務派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誌著歷時30餘年的洋務運動失敗。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二,康有為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維新變法、維新運動,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訓練新式陸軍海軍同時規定,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但因變法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歷時103天的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促進了思想解放,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促進中國近代社會的進步起了重要推動作用。

三,清末預備立憲

皇族內閣

預備立憲指的是清政府迫於壓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佈為預備實行君主立憲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亦稱“籌備立憲”。晚清政府之所以實行預備立憲,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
預備立憲的工作相當艱鉅,非一朝一夕,清末的“預備立憲”,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其核心是官制改革;二是設立議會;三是實行地方自治。

三大政治改革,均是清政府試圖改變落後面貌的行動。

清末預備立憲是清政府迫於壓力,進行被動的改革,最後弄出了個皇族內閣,來糊弄民眾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主動發起的改革運動,經中法戰爭檢驗,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

而戊戌變法也是在慈禧太后的默認下進行,後來經過一些變化導致慈溪太后叫停了。

除了政治方面,軍事上亦有改變。

大力發展北洋海軍,引進定遠鎮遠等鐵甲戰艦。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清政府鑑於軍力弱小,於是開始在天津成立新軍,經多年發展,戰力堪稱一流。後來新軍也成了滅亡大清的重要因素,相當於清政府高價培養掘墓人。

應該說,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一個國家的衰退,或者拐彎,比航母在水上拐彎難的多。在複雜的局面下,清政府當局,應該也為國是憂心忡忡,在想辦法扭轉局面。只不過慈溪太后為代表的清政府,把這些改革當過家家,並未全力以赴,改革的目的也不是為了國家的強大,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這讓筆者想起了當下的一句網絡流行語:不要假裝很努力,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至於皇室會不會後悔,大清滅亡後,慈溪太后已經殺手人寰。慈溪太后享受一生,她應該會覺得自己已經盡力了,不會後悔。其繼任者即便後悔,也沒有辦法了吧。

最後,鄙人百萬字長篇武俠小說《雍傑傳奇》正在頭條號上火熱連載,喜歡武俠小說的朋友可以關注我頭條號,點擊收藏閱讀。


司徒少雄


應該沒有後悔過。

除了天下萬民百姓,清朝皇室更在意自己的地位和統治。晚清的洋務運動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無論是什麼自強求富,驅除韃虜,最終的目的還是維護自己的統治,不使外國人影響自己的地盤和統治。那怕是百姓再苦再窮,只要他們不造反,不反對自己,清朝皇室就可以容忍。但是外國人的入侵讓清朝皇室感到了一絲絲危機。他們弄變法,改革,是想如果沒有成功把外國人趕出去,自己對百姓也有個交代,愚弄百姓,讓百姓認為清皇室在努力為百姓著想。而從洋務運動中錢都進了大臣腰包裡這個現象來看,無論是頑固派式改良派,應該從來都沒想過讓改革成功。其心可誅!!

清王朝是封建統制,中央高度集權。而要改革,效仿別國,似乎對清王室的中央高度集權都有所影響。英法德君主的權力都受限制,君主立憲,讓清王室非常不爽。而美國就更別提了,三權分立,更不利於清王室的統治。所以慈禧太后想效仿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但是由於各種的掣肘,最終也以失敗結束。

其實也就一句話,不論怎麼改革都會影響清王室的統治,所以清朝皇室並不希望改革,有什麼後悔的呢?


半畝仙客


首先我覺得清朝皇室,這個群體太大,還是要有所區分。以慈溪為代表的高層統治者和下面的親王貝勒等權貴組成了滿清王朝的統治基礎,他們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對改革的態度。

對慈禧等高層而言,他們是否希望改革?我覺得他們是有這方面意願的,否則就不會有洋務運動。慈禧和皇帝心知肚明,外有侵略,內有革命,老百姓早就怨聲載道,改革只是犧牲一些皇室成員的權利,但不改革,可能會導致他們統治的覆滅。而他們唯一的擔憂之處,就是改革後,統治權的問題。畢竟以前都是自己說了算,權利高度集中,現在要分權,心裡肯定是有所牴觸的。

而慈禧和皇帝的衝突,不在於是否改革,改革他們都是認同的,衝突在於兩個方面。一,皇權和後權的爭奪,皇帝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實現親政,擺脫慈禧的干預。二,就是誰來主導這場改革?改革的力度有多大?要知道,這兩個事情,都不容易。皇帝太心急了,一心想拋開慈禧和朝廷老臣,自己另外組建團隊,進行變革。結果一下子給自己樹立了兩個敵人,導致步子邁的太大,扯著蛋。其實他完全可以先和慈禧結盟,進行改革。等改革成功以後,在處理皇權後權的問題。這個是有成功案例的,希特勒能成功登上德意志帝國總理,用的就是這招。只能說,皇帝還是太年輕。

至於滿清權貴,他們對改革是十分牴觸的。因為改革之後利益觸動最多也最大的就是他們。不僅以前養尊處優的日子沒了,也沒有了高人一等的階層榮譽感。這種強大的落差,導致他們對改革充滿了仇恨。

如果說後悔,我覺得光緒是最後悔的那個。因為他本來可以繼續做皇帝,而且通過改革,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結果就因為自己本身太年輕太急躁,又被康有為這些人忽悠,導致身陷囹圄。他在被囚禁的那些年,我估計自己心裡也想了很多,有對自己的檢討,有對慈禧來自內心深處的憎恨,還有對康有為等人又愛又恨的無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