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陳正道導演的國產商業電影似乎一直符合國人的口味,2017年上映的記憶大師,無疑是當年五一檔最受關注的國產商業電影。

故事講述的2025年,男主角江豐和妻子張代晨婚姻破裂。為了忘記甜蜜的過往減少心靈痛苦,江豐走進記憶大師醫療中心接受手術。沒想到手術失誤,導致記憶被錯誤重載,從而擁有了兇手的記憶,並被誤解為殺人兇手的嫌疑。

隨著劇情的開展,來自於兇手的記憶在夢境中的不斷浮現,妻子身邊出現的神秘女人與記憶中的女子,通過與夢境的不斷重合,最終揭開真相的故事。

通過軟科技外殼的設定,懸疑推理的內核,再加上記憶置換後夢境般地不斷烘托,展示出了人際關係和人物的內心衝突,使得對人物的塑造更有深刻性和複雜性。同時,通過碎片化的處理方式,推動了劇情的不斷髮展,使觀眾一直沉浸在劇情之中,直到最後的謎底揭曉。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01、以記憶與夢境交錯的方式進行碎片化敘事的雙線結構

雙線敘事結構似乎是目前電影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敘事方式。而本部影片通過科幻的故事架構,將這種敘事方式表達到極致。通過記憶互喚夢境重現的方式,雙線結構不斷地被交織重合,並一以貫之表現出來。

第一,以江豐的個人記憶與夢境中他人的記憶作為主線,交代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作家江豐因為與妻子的情感矛盾,於是去做記憶提取,想要忘掉傷心的愛情。沒想到記憶意外被調包,提取的是有心理創傷的沈漢強所犯下的兇殺案。正因為他提取了他人的記憶,因此思考的方式就從沈漢強的個人角度而進行。

江豐在夢境中,重現了沈漢強在整個家暴事件當中的心理歷程,而沈漢強的記憶又與現實當中的情景相互重合。

在黑白畫面與現實彩色畫面的交替重合下,將事件的懸疑恐怖和重重陰影交錯在一起,將電影類似真似夢的電影藝術發揮到了極致。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第二,警察沈漢強的記憶作為副線,通過江豐的夢境展現出來,完美地將主線與副線融合在一起。

江豐取走了沈漢強的記憶,而沈漢強卻又獲取了江豐的記憶。至此,他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記憶與江豐調包的事實。聰明而又殘忍的沈漢強利用了這一條線索,不斷地去誤導江豐,來掩蓋自己的犯罪事實。而他的這一條心理主線又通過江豐的夢境來呈現,這就使得兩條故事線不斷交錯覆蓋,進一步混淆了觀眾的視聽,觀眾不斷陷入一種朦朧和不確定的認知狀態

隨著兩條主副線的完美結合,真相逐漸的暴露,劇情產生了極大的反轉。陳珊珊不過是劇情當中被真兇設計的人物,因此觀眾在男主角江豐的不斷深入探索中,瞭解到了事情的真相,最終獲得了謎題的答案。破解真相後情緒亢奮的滿足感,使觀眾獲得了極大的觀影理念,也產生了積極的互動。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02、強行植入的記憶,自我的痛苦,意識的覺醒,將人格的鬥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的成長本就不是一帆風順的。家暴這樣的題材是對人性的一種極端體現,而男主角被強行植入的記記憶與自己本體的相互抵抗,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論》進行了更加貼切的影視編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論》中說道,當一個人選擇自我防禦模式時,他對現實世界的意識就會變得扭曲,甚至以否定的方式來緩解焦慮,消除痛苦,所有行為目的就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潛意識活動。

第一,案件的初始是沈警官在釋放本我的惡魔。

人格中的本我,它代表著人最原始的慾望,是“我”的一種隨心所欲。陳漢強警官的父親常年家暴,母親因不堪忍受帶他回孃家避難。父親這時找上門來,並割下手指來要挾母親。母親最終選擇了原諒,重新回到永無止境家暴的噩夢中。而兒時的沈漢強,認為母親的死亡是結束噩夢的方式,因此讓母親吃了安眠藥溺水而亡。

沈漢強在做警察期間,遇到了長期被老公家暴的李慧蘭。而沈漢強在自身潛意識的誘導下,認為死亡才是終結家暴的方式,因此對不願離開自己丈夫的李慧蘭,選擇將她推向了樓梯。

沈漢強在犯罪的那一刻,釋放了本我的惡魔,只憑著自己作為一個自然人最原始的慾望。在慾望和衝動的驅使下,不再接受現實道德的束縛。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第二,自我作為人格的緩衝劑,將江豐的矛盾糾結到極致。

江豐面臨離婚的痛苦與犯罪分子的記憶,自身的善與沈漢強的惡交融在一起。

作為一個頗有名氣的畫家,江豐與妻子因為懷孕問題爭吵了許久,最終走向了離婚。他面對著與妻子甜蜜過往的記憶和現實破裂的痛苦中,飽受著“我”的慾望衝突與道德原則之間的對立。

在被強行加入的殺人犯的記憶之後,人性惡一面開始被釋放出來。而出於自我的一種道德約束,他認定這樣的我是不正常的,但由此又表現出了一種偏執與狂熱,基於對妻子的保護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狂熱舉動。與此同時,他被動地接受著自己的夢境,因此時而表現出這樣的我,時而表現出那樣的我。

江豐在自我和本我之間不斷抗爭,現實的矛盾和痛苦,讓他陷入記憶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他就像個困獸般,在現實與夢境的交錯中尋找著出口,卻不知道出路在何方。到此為止,他只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發揮,因此也就無法完成超我的實現。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第三,最終男主角江豐的超我戰勝了本我,堅守了現實的原則並與其抗爭。

江豐在操控被植入記憶的夢境時都是被動的,直到沈漢強提醒江峰在夢中掌控自己,一語驚醒夢中人。江豐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改變,他意識到,只有主動掌控夢境,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只有主動破案,才能真正解救自己。

他開始擁有了主動掌握自己夢境的意願,由被動的夢變成了渴望主動的潛意識。由此他將夢境中的每一個情節瞭解到了極致,通過他的夢境進一步推動了案件的不斷髮展,最後終於發現了真相。通過記憶的重載,他看到了鏡子中原來就是童年的自己,於是他領悟到了事件的真相。在最後的一刻,阻止了悲劇的發生。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03、電影以失衡倒錯的表現手法,使觀眾內心的安全感不斷迷失,進一步加深案件的懸疑感

一般情況下,電影會給觀眾一種安全的感覺,無論是主題或者是故事架構,亦或是通過鏡頭的連貫,保持著一種平衡感。

這部電影卻是一種另一種反轉裡面的記憶倒錯,身份存疑,矛盾重重,鏡頭破碎,觀眾的內心平衡不斷被打亂,只有不斷沉入劇情當中才有可能揭曉真相。影片將破碎化鏡頭拉到最後,並通過重組構建揭露事實,彷彿一直被牽引著的觀眾突然從夢境中清醒過來一般。

第一,記憶的倒錯,使得中心人物被不斷地非中心化。主角和配角難以真正區分。

江豐作為主角的存在,那麼影片中大部分的記憶應當是符合主角的心理歷程的。但事實上,此片中由於記憶倒錯的影響,主角江豐所展現出的心理狀態,大部分情況下全都是沈漢強的記憶狀態。某種程度上,沈漢強成了劇中的主角,而作為主角的江豐,他和妻子之間那些甜言蜜語,兩人之間的互動似乎被弱化了。

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電影設計方式,才把真正的殺人犯隱藏的很深。通過主角的角度,將非中心化人物的記憶不斷地強化重現。通過他主角的方式來表現,使觀眾對於真正的兇手完全摸不著頭腦,撲朔迷離。

這也就保持了整個故事敘述的連續性,使謎底到最後一刻才可以向觀眾揭曉,將懸疑性發揮到了極致。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第二,劇中隱私信息的公開化,對現實社會以及未來的探討。

隱私一直是一個人藏在記憶深處的東西,不容他人讀取。而在劇中,隱私似乎無處遁形,甚至被公開泛化了。

男主角江豐為了逃離離婚的痛苦,把與妻子相識的甜蜜瞬間刪除,保存在記憶大師機構裡。而記憶大師機構的工作人員,一方面承諾記憶的保密性,另一方面卻告訴江峰,最喜歡他的作品《無聲鳥》,更進一步探聽他下一步的創作計劃。記憶碎片中,沈漢強通過電話重播,不斷質疑戀人。並非法醫的陳珊珊,卻能不時到警局對嫌疑人進行醫療救護。

影片其實也折射出了我們的現代社會,人的生活越來越沒有隱私,人們被各種各樣的社會機構所接管,隱私似乎變成了一種公開化的行為。

販賣的賓館開房記錄,手機號碼,個人信息以及無處不在的攝像頭,時時刻刻記錄了每一個人的行為習慣。手機的像素越來越高清,甚至能夠清晰地拍攝到對面樓房裡的人群。通過衛星,甚至能夠精確地拍攝到每一個人的身上的毛孔。

劇中,當一個人的記憶可以被取出甚至被下載,那麼隱私信息的保密性可能更加無法實現。

電影也是對未來的生活的一種探討,當你的記憶可以被記憶大師這類的機構保存的話,那反過來說,你的隱秘性又如何去實現。

《記憶大師》:記憶置換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探索

結語

記憶大師為我們設計了一個從未有過的記憶世界或精神世界,在科幻的外表下放大了現實世界當中人類的焦慮。對於那些急功近利粗製濫造的低水準電影,

記憶大師對故事脈絡和情節線索的精雕細刻,讓人感到耳目一新。對於觀眾而言,這樣的一種設計方式,不失為一種很好的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