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許多書籍的內容從新媒體上完全可以看到,還需要讀書嗎?

敢於直言的視點


目前新媒體的發展讓很多人都在思考我們是否需要在讀書嗎?網絡電子技術時代下,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電腦等媒介來獲得知識和信息,新媒體形態也日益豐富,拓展個人視野,也方便、舒適、豐富多樣有文字、圖畫、聲文並茂等,它的趣味性是大大增加,但是在這種方式下誰能真正認真去讀書理解掌握書中知識,可能你剛看一會兒電子書或者找到你要答案,就被彈出的新聞鏈接吸引了,前一分鐘你剛在學習書中內容,下一分鐘你可能就被吸引到某個搞笑視頻上,照這樣下去你真正瞭解和掌握知識能有多少?



新媒體下公眾資源不缺,缺的是我們實際真正的耐心的掌握和理解信息內容,當前我們瀏覽行為越來越多,在觸摸屏滑動指尖,瀏覽各種各樣信息,但真正用心去閱讀越來越少,這樣過分碎片化接收信息會導致我們像魚一樣只有七秒記憶,造成精神生活的貧瘠。



所以,新媒體時代下,讓我們的獲取的信息是多樣化更便捷,但是我們更應該去通過讀書去享受那份寧靜和耐心,沉澱心靈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世界。


傳媒校園文化


讀書,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

人類學問進步不止,你不努力跟著跑,便落伍退後,這固不消說,尤其要緊的是養成讀書的習慣,是在學問中尋出一種興趣。

看手機,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養興趣,頗是難事。比方有一本小說,平時自由拿來消遣,覺得多麼有趣。

現在手機上的"書"的市場,魚龍混雜,需要我們明辨是非。讀書,就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不可因有“壞”而將“好”拒之門外。

另外,印刷所使用的飄逸墨香,書籍又有了淡雅的香味,聞之令人心曠神怡。即便是如今的書籍,也是有淡淡的油墨芬芳的,置身書中,讓人常常覺得書香四溢,身心舒暢。

除了書本身的味道,還有一種雖用鼻子聞不到,但可以用心感受得到的味道。北宋哲學家程頤說:“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這就是說,人們在久而久之的讀書體味與玩味中,實際上就不知不覺地收穫了人格上的昇華和快樂,這也就是讀書人所謂的書香味,或者叫“書香氣”。

總之,讀書時,那景緻,人間極品,那滋味,只有讀者才能品到。








王老師閱讀寫作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不一定書籍上有的新媒體上有,相對的新媒體上有的書籍上也不一定能找到。

首先,書籍裡記載的跟新媒體發佈的內容可能也有不相同;比如歷史方面的,在歷史書上寫的清清楚楚,而在新媒體上卻找不到。

其次,如果遇到一些事,在新媒體上找比起去找書籍方便多了,而且省時間,而去找書籍翻看就太費時間了;這就是書籍與新媒體的相對性。

最後,讀書有讀書的好處,新媒體有新媒體的好處。我覺得缺一不可!



喬半斤


一定需要讀書的。新媒體網絡內容和讀書籍是完全不一樣的收穫,不一樣的感覺,不一樣的心情。

當你拿一本書去讀的時候,心情是安靜的。拿起一本好書,就像和許多高尚的人在交談,能從中獲得無窮的知識,智慧和能量。網絡上的文章較為片段,有很多很好的內容。

若要獲取更豐富的內容,還是要多讀名著經典,因為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而書籍讓我們可以看得更遠,更清晰,更充分。腦袋更富有,精神更充沛,視野更開闊。經典名著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路標,得以智慧的啟迪。有意義的人生一定是伴隨著讀書的。

古今中外,那些德才兼備,敢於直麵人生,勇於犧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一不是以讀書,勤學苦練,來開啟人生之路。



讀閒歲月l慧


因為對於書籍這種東西來說,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吸收書中內容的效率或者說質量的高低。同樣一本書,看電子版或者紙質版,什麼時候看,在哪裡看,帶來的閱讀效果都是不一樣的。電子書最大的問題不是便宜,而是內容轉化效率低。

比如很多工具類、哲學類的書籍,包括英文原版的教材,看電子書的吸收效率是真的低。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功能。對於我來說,消遣類的書籍都是電子版,也不怎麼看價格,主要就是省事。比如小說,小說通過故事和戲劇性的情節,把人們的情緒調動起來,最主要的需求是一個情緒上的滿足。而人們都喜歡讀故事,很容易進入到作者構思的世界和情節裡面去,跟上主人公的喜怒哀樂,悲傷歡愉。

對於閱讀這樣的內容,“往往不需要多麼良好的閱讀環境”。簡單來說就是看小說很容易進入狀態,尤其是武俠小說、科幻小說、網絡爽文等等。這樣的內容,看上幾行就已經被調動起了好奇心和情緒,所以對於閱讀環境的要求不高,你在菜市場也能看,你在地鐵上也能看;零碎的時間也能看,整片的時間也能看。換句話說,看這種內容不累,不用動太多腦子。主要是負責滿足情緒上的價值,不管是跟著主人公快樂抑或是痛苦都算是情緒上的價值滿足。

閱讀這些內容,那就不必講究什麼效率和質量了,因為差不了太多。它不需要你思考太多,任由自己情緒化即可。那看電子書其實是很好的選擇,高效、便捷、碎片化時間方便利用,更何況電子書還便宜。

但是有的書,不宜看電子版的。比如工具類、教材、哲學、藝術類書籍等,我一概是使用實體書。

這種書需要不斷的回顧、思考、分析、整理,並且對於閱讀環境有較高的要求。碎片化的時間和較為嘈雜的場所都不是好的選擇,因為難以集中注意力。對於這種高注意力需求的書,就要減少其他任何不利的印象因素,充分的是用自己的注意力資源,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這種時候,電子版就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降低了閱讀的質量。而大家都知道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讀書也是一樣的。有些書值得反覆看,但是很多書,第一遍讀的時候帶來的衝擊、震撼和領悟往往是最重要的。

因此一定要保證自己的閱讀質量,不僅僅是不浪費一本好書的內容,更重要的是不浪費自己的時間。


大釗叔叔


自媒體迅速發現,大家都很愛在網絡上分享自己學到的東西。很多人喜歡抱著手機在網上聽別人分享知識,其一是因為這樣方便,想知道的東西不用自己去理解,豎起耳朵聽就可以了;其二不用花錢。

但即使如次方便➕免費,我還是喜歡看書,尤其是實體書。

書本上的內容更加全面,網絡上往往是碎片化的東西,拎出一個概念就開始babababa講。知識都是系統的,一個概念需要另一個概念去支撐,只是從單個方面入手,很有可能會讓人產生誤解。

每個人的理解不同,每個分享者都會分享自己的理解,這是必須的。先讀完一本書再去聽取別人的見解,這對我們來說是好事兒,能對條思路。但如果自己還沒有了解過這個概念,只是聽取別人碎片化的講解,這樣就失去了自我理解的過程,很容易被別人帶著走。

書籍更加純粹。現在很多自媒體說是免費,但其實都是跟利益掛鉤的,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利益來避重就輕,導致我們對知識的理解產生偏差。

所以書籍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自媒體代替不了。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喜歡請關注,不喜勿噴,謝謝



YQYsmama


讀書使人富有,交談使人機敏,寫作使人沉靜。

有人說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信息更新這麼快,讀書已經沒什麼用了。

很多書籍的內容如數學公式、歷史古典在新媒體上只要花幾分鐘都可以搜索到,有什麼不懂得,拿出24小時貼身的手機就可以得到答案。

而且新媒體上的內容比書中更有趣味,更簡潔、簡短。總結的內容比你看書要容易。為什麼還有去辛辛苦苦的翻書。


我想說的是,雖然互聯網很發達、新媒體上也有很多大神給你答案、總結。但也總有一些是新媒體上沒有的,別人給不了你答案。

如果真的這麼簡單,你生病也不用去醫院找醫生,直接自己在新媒體搜索藥方,學習病理,自己給自己治病了;

遇到糾紛,你也不用找律師,直接在法院對這手機,看著新媒體上的內容自己為自己打官司了。

但這可能嗎?


其次,雖然新媒體上的內容涵蓋範圍很廣泛,但也因於此,這些內容都是很碎片化的,在網上,人們只是追求淺度的知識、信息獲取,深度長文、科研報告,很少人去看,也很少人看懂,所以也就很少人在上面發。

你想獲取全面、深層次的內容,只有自己去找到信息的原始出處,才能瞭解到原作者的真實思想。

因為有些東西,經過幾個人的轉述,就會變味,轉述者的閱歷、性格、愛好不同,即使看同一本書,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容易誤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


綜上,為什麼許多內容在新媒體上可以看到,我還是認為要讀書?

1、新媒體上的內容不全面,不能完整表達書中的所有內容;

2、新媒體上的知識不繫統,太過碎片,不能使讀者對一個概念完全掌握;

3、新媒體上的內容容易與書本原作者的思想產生偏差;

4、新媒體上的知識不夠深入,只是淺顯的概述。


經常讀書可以培養寫作能力,可以跟很多人推心置腹,博覽眾長才能豐富自己的內心。

我是明智的啊道,一個職場中的只有撰稿人,關注我,每天分享一個職場故事/乾貨。

明智的啊道


需要讀書!手機上的時間都是碎片化的閱讀,比較淺顯,可謂蜻蜓點水式。它只適合瀏覽新聞,根本不適合讀書。要想深度閱讀,必須看書。看書需要沉浸在作者營造的氛圍中,而碎片化閱讀時心根本就沒有沉下去。



碩果累累的秋天


1.從用戶體驗看,當你出門旅行時,選用新媒體讀書就非常的方便而紙質書太過於沉重,購買、管理和維護的成本也很大,所以電子書是喜歡閱讀書人的福音哦。

2.從閱讀方式看,讀紙質書能培養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閱讀效率、書香味濃有質感、被幹擾的因素也相對的少一些;新媒體讀書就更加開放了,更容易的進行交流、檢索和整理,其內容也沒有書籍全面。

3.從技術角度看,書籍是信息存儲的變革,也是知識載體的變遷,人的慾望隨著它的認知不斷的蔓延生長,漸漸地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不管怎麼說,在護眼方面是比電子書要好一點,即使是紙質書閱讀也要講究姿勢、光線和時長。

記得有一次我在編輯一本有關技術方面的書籍時,對那個專業代碼還不是很熟悉就需要查資料,這時我就很喜歡在網上查閱技術書的PDF版,改起來也方便還節省了不少時間。如果用紙質書的話,敲個書中的代碼還得把書按著,查找起來也複雜,總而言之就是有利有弊嘛!



冰月的詩詞之美


新媒體看到的都是其中的的某一章節,還是有必要系統的讀書的,看書除了學知識還要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這樣看某一章節是達不到效果的,看一本完整的書,可以瞭解框架和行文脈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