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臨死前下了兩道什麼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馮一玲1


乾隆作為最古代最幸運的帝王,沒有經歷你爭我奪、父兄殘殺、排擠打壓,更沒有成為傀儡被架空權利,記得某個講座中這麼形容乾隆:

保江山而坐享其成,作威福而附庸風雅

在他執政後進一步完善民族融合、社會經濟全力興盛、國庫充盈、不斷打壓叛亂開疆擴土,乾隆之所以能有如此作為,離不開他爺爺康熙和父親雍正給他打下牢實的基礎,尤其在繼位問題上,這兩人可謂是煞費苦心

在乾隆之前大清這兩位領導(康熙和雍正)人為了國家利益是奮鬥終身,尤其雍正在中間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雍正經歷過“九子奪嫡”,他自己深感帝王權利交接不善,遺禍無窮,於是發明了秘密立儲制,而幸運的弘曆就是天選之人


那麼雍正選擇秘密立儲,到底有什麼深意?

第一個秘旨:就在乾清宮內正大光明匾,雍正把選定的繼承人名字,寫進聖旨藏在其中。這樣擴大接班人範圍,儘量優中則優,讓人猜不到謎底,最大限度的避免黨爭,當然以我們現在解讀歷史,弘曆的名字已經是內定的,自然想不到其過程是多複雜。

關鍵在第二個秘旨

如果在用心解讀這份秘旨,各位就不會覺得弘曆內定顯得多此一舉。這份聖旨中涉及到四位關鍵人物: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鄂爾泰

四位絕對心腹和一個準皇帝又有什麼關聯?

雍正在第二份秘旨中提到,以上四位勞苦功高,本事大,但是側重提及讓張廷玉、鄂爾泰輔政,聖旨中也再次提到弘曆作為合法繼承人,只兩份聖旨只有相互印證才能確保其唯一性。


那麼第二份聖旨又有什麼波折?

雍正八年發生了一件很特別的事,雍正突發重疾,這件事沒有官方記錄,但是在乾隆為雍正陵寢泰陵所撰寫的《聖德神功碑》中紕漏:

朕夙夜憂勤,惟體聖祖之心以為心,法聖祖之政以為政。因見人情澆薄、官吏徇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懲治以戒將來。故有從前條例本嚴而改易從寬者,乃原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從前本寬而改易從嚴者,本欲俟諸弊革除之後,酌復舊章

看似有意無意的交代後事,只是提及以後國家政策方針,並沒有提到具體人物。這次經歷讓雍正嚇的不清,於是下定決心處理後事,也就是交代弘曆繼位,如何繼位的事。

此後從雍正長年倚仗張廷玉和鄂爾泰,甚至多次秘密會意,應該是這兩人先後得知了雍正真正意圖,也就是第二分秘旨的真實內容

而莊親王和果親王,作為滿清正藍旗、鑲白旗、正黃旗、正紅旗的代表人,也是滿清雍正最信任的本族兄弟,這兩人同樣被賦予神聖的使命,也是之後瞭解到秘旨的二人

那麼我猜測雍正爺在這裡又是煞費苦心,第二份秘旨的內容,張廷玉和鄂爾泰知道,兩親王也知道,但是張廷玉和鄂爾泰不確定這兩親王知道的內容是否一致

兩親王對張廷玉和鄂爾泰又是一次關鍵考驗

好了,雍正八年六月駕崩,被藏著的第二份秘旨在四位心腹重臣的共同見證下公佈,緊接著一系列人事調動,乾隆於二十四日即向莊親王等大臣表示:

要將雍正八年六月恩准張廷玉、鄂爾泰兩人配享太廟的“諭旨”,按照遺詔內容執行

好了,我總結下雍正爺的思路:弘曆,第二份遺詔你也看到了,這裡面的人都是你值得信任的,但是你還年輕,以後得路還很遠,張廷玉和鄂爾泰在政治上的建樹頗多,你有什麼主要的事情還的靠這兩個人。至於你的兩位叔叔已經完成他們的任務,你大可放心!

至於張廷玉和鄂爾泰自然會考慮到兩位親王的感受,在秘旨頒佈的一瞬間已經明白先帝深意,為人臣不易,為人近臣更難!張廷玉作為這四個人裡面唯一的漢人更是壓力山大

第一時間被送到風口浪尖,那麼雍正即死,乾隆成了他以後唯一的倚仗,必定效死力,而鄂爾泰更是權衡利弊,同樣為本族重臣,二親王就在那看著我表現,敢不鞠躬盡瘁?


雍正這一手立儲大棋,不僅化解了乾隆登基可能出現的任何危機,而且為乾隆鞏固政權提前選好政治方向,在帝王之道上雍正可謂是爐火純青,這裡再提一下張廷玉和鄂爾泰確實才能出眾,但是非要把這滿漢兩不同族的重臣相提並論,難道沒有制衡之嫌?

帝王之道,在於用人之道,人和則天下興,雍正處心積慮的給乾隆留下一個近乎完美的政治體系,只要不出大錯,儘管吃喝玩樂,而省心的乾隆確實沒有辜負他爹一片苦心。可以確定雍正這兩道秘旨為乾隆以後得江山鞏固確實起到了鬼斧神工的作用!


我不是易中天


雍正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讓我們先來看看雍正的這兩道密旨。

第一道遺詔:傳位於皇四子弘曆。

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定了繼承人,沒有任何懸念。雍正在位13年,一直都有繼位名不正言不順的風言風語。這與康熙的子嗣眾多有關,也與雍正嚴苛刻薄的性格、推行的法令有關。



與太子天命所歸、八爺的八面玲瓏相比,雍正的繼位未免讓大夥深感意外。深受其害的雍正,立的第一道遺囑就是指明瞭繼承人,給乾隆省去了不必要的麻煩。

第二道遺詔:指定了張廷玉、鄂爾泰為託孤之臣,且張廷玉排在鄂爾泰之上。

鄂爾泰為滿人,張廷玉為漢人,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統治國家的朝代,雍正的這一招可謂意義深遠。 滿人為少數,漢人為多數,且漢人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少數民族學習的對象。而今,倒個了,滿人統治漢人,且經過滿人幾代的統治,皇帝的威望、能力跟先皇是無法相提並論的。滿人骨子裡面對漢人還是發怵的,是害怕漢人的。沒有漢人的擁護,江山將不穩固。只有重用漢人,才能得到漢人的擁護。



雍正是成就康乾盛世的最大綠葉

單憑這兩道密旨,就讓乾隆穩坐63年江山, 未免有點牽強;更準確的應該說雍正當了13年惡人,替乾隆扎穩了根基。

康熙在位61年,除鰲拜、撤三藩、滅葛爾丹、收臺灣,創造了豐功偉績,被世人所稱頌。



晚年的康熙,卻變得安於現狀、庸俗倦怠,只想著功成身退、順利交權即是成功,面對國庫空虛、官員腐敗、社會矛盾尖銳等積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雍正接手的是康熙給的爛攤子,這話只能憋在心裡,還不能說。



雍正登基後,一心想整頓吏治,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等一系列新政,用今天的眼光看,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可因為損害到了官僚、士紳貴族的利益,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這也是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質疑的一個重要原因。雍正在位13年,是把惡人做到家了。

等到乾隆繼位時,只需坐享其成,做好兩件事:一是當個好人;二是花老子的鉅額存款。


波波戲說歷史


雍正患病生命垂危時,他將四位重要大臣喊到面前,告訴他們,自己已經事先下了兩道密詔,其中的一道要在自己死後宣佈,另一道需要交給新任皇帝,四個人聽了之後都銘記在心。

在雍正病逝後,這四位大臣前往乾清宮拿出第一道密詔,他們宣佈將皇位傳給弘曆,也就是乾隆。

在乾隆登基之後,這四位大臣又將第二道密詔交給了乾隆,乾隆看後,立刻明白了父親的用心。乾隆即位之後,宣讀第二個密詔,密詔中為了提高張廷玉的地位,雍正故意把漢臣張廷玉放在鄂爾泰的前面,並且安排了扶政大臣,讓他們全心全意為大清王朝,為百姓效力。

雍正在第二個密詔中的安排是為了制約鄂爾泰權利,因為在清朝舊制中,滿人地位比漢人地位高的多,漢人無論官位多高,始終都是奴才。如此看來,雍正的良苦用心和精心謀劃,實在是讓人歎服。這也使得乾隆能夠順利繼位,實現大清皇權的平穩過渡,才讓乾隆穩坐江山63年。


獨秀文苑


公元1735年8月25日,雍正突然暴死於圓明園。

在雍正去世時,張廷玉心急火燎地問太監找一道密旨。這道密旨,並不是藏在“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那道,而是另外一道。那麼,張廷玉究竟要找什麼密旨呢?他為什麼那麼著急呢?

(雍正劇照)

說起來,雍正繼位時,清王朝早已弊病叢生,吏治腐敗,國庫虧空非常嚴重。

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雍正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來治理。

雍正是個“勤先天下”的皇帝,他繼位後,非常勤勉。除了生日那天休息一下,其他時間全撲在治國安邦的大業上了。

雍正為了抓廉政建設,對貪腐採取了高壓手段,對貪官一查到底,根本不講情面。同時,他又對廉政幹部以“廉銀”的形式,加以獎勵。在他的努力下,吏治得到了極大的轉變,財力也跟著得到了增加。

光是整頓吏治在雍正看來還只是基礎,隨後他又在全國進行查虧空,並要求造成虧空的官員,3年必須補齊所缺的金額,否則以重罪治處。這樣一來既懲治了貪官,又讓國庫得到了充盈。

雍正還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行了一些新政。比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廢除賤藉等。這些改革,不光限制了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減輕了百姓負擔,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中央財政的收入。

雍正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們的權力,同時也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又設立了軍機處。這樣一來,議政王們的權力就形同虛設。他在下達命令時,只需通過軍機處。就完全可以實現。

雍正對“九子奪嫡”感觸很深,為了避免再發生皇子爭儲的悲劇,他還制定了“秘密立儲法”。

(乾隆劇照)

雍正元年,雍正將乾隆的名字寫在傳位密詔上,一式兩份。其中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另一份帶在身邊。這道密詔要等到雍正去世後,再由宣詔大臣等人共同拆啟,然後確立新君。

雍正去世後,大家準備找出雍正早年留下的那道密旨,宣佈乾隆繼位。不過,大學士張廷玉卻說,還有一道密旨,讓太監也找出來。當時鄂爾泰也這麼說。他們說:“大行皇帝因傳位大事親書密旨,曾示我二人,外此無有知者。此旨收藏宮中,應急請出以正大統。”

不過,雍正身邊的總管太監表示,不知道雍正身邊還藏著這樣一道密旨。最後,還是在張廷玉的描述下,反覆查找,才找到了這道密旨。

那麼,張廷玉為何一定要找到這道密旨呢?上面寫的是什麼呢?

原來,在這道密旨上,雍正不僅確立了傳位人選,同時還分別提到了4個人。

一是莊親王允祿。密旨上寫道:“莊親王心地醇良,和平謹慎,但遇事少有擔當,然必不至於錯誤。”

二是果親王允禮。密旨上寫道:“果親王至性忠直,才識俱優,實國家有用之材,但平日氣體清弱,不耐勞瘁,倘遇大事,諸王大臣當體之,勿使傷損其身,若因此而損賢王之精神,不能為國家辦理政務,則甚為可惜。”

三是大學士張廷玉。密旨上寫道:“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每年遵旨繕寫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民,其功甚巨。”

四是大學士鄂爾泰。密旨上寫道:“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名臣。”

雍正在誇讚了一番張廷玉和鄂爾泰後,還特別為他二人做保,稱“朕可保其始終不渝”,並遺命“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張廷玉劇照)

那麼,這道密旨是在什麼時候寫的呢?

《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中都曾記載,公元1730年,雍正繼位第8個年頭,他害了一場大病,病情兇險。以致他不得不把所有政務,交給張廷玉和馬爾賽等人處理。在彌留之際,雍正考慮到乾隆才20歲,且對政務不熟。為了穩定政局,他留下了一道密旨,在其中就提到了這4位朝臣,大有讓他們4人做輔政大臣之意。

不過,那會兒,經過御醫的精心治療,雍正的病情得以控制,並漸漸好轉。所以這道密旨就沒有宣讀,而是一直被雍正藏在身邊。

而且,雍正為了籠絡張廷玉和鄂爾泰,曾拿出來給他二人過目,所以他們倆都知道這道密旨的存在。

張廷玉宣讀這道密旨後,繼位不久的乾隆便遵遺旨,任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張廷玉和鄂爾泰為輔政大臣。

當然了,張廷玉和鄂爾泰最終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乾隆繼位不久,就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不知道張廷玉在經受這一切後,會不會後悔當初一定要找出那道密旨給乾隆看。

(參考史料:《世宗憲皇帝實錄》《雍正朝起居注》《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雍正帝剛剛即位時,大清國庫僅有800萬。而等到乾隆即位時,大清國庫高達6000萬。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嗎?顯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於康熙帝連年征戰。康熙一生平三藩、徵葛爾丹、抗擊沙俄和收復寶島臺灣,可謂千古一帝。也正是因為連年的征戰導致國庫並不富裕,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現了九子奪嫡,九個兒子之間的內耗導致大清國庫空虛。當年九子奪嫡手足相殘,狀況之慘烈堪稱歷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後鐵腕執政,整飭吏治。他認為國庫虧空是貪官造成,於是加大力度整頓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樣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職抄家。

這一舉措得到了明顯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國庫留下6000萬兩白銀。

雍正留給乾隆的可不止這6000萬。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雍正深知選立儲君的重要性,為了避免此類事件發生,他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給乾隆的第一道密旨。這道密旨分為兩份,一份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而另一份放於內府,用來核驗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這道密旨被交於了四位大臣手中。他們分別是果親王、莊親王、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四人不僅是雍正帝的親信,更是在當年奪嫡之中幫助過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後,眾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額後的密旨。而這四位大臣也同樣宣讀了密旨,這才保證乾隆皇帝順利登基。可以說正是雍正帝的先見之明才讓乾隆坐穩了63年江山。

說起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來看看密旨中提到的兩個人,他們是張廷玉和鄂爾泰。這兩位,一個是滿人,一個是漢人。他們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為雍正帝順利登基立下汗馬功勞。

張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雍正十分倚重這二人,並且將他們倆留給了乾隆皇帝,作為輔政大臣。

這第二道密旨是讓乾隆帝親自打開,密旨的內容是讓張廷玉和鄂爾泰作為輔政大臣。這份密旨看似平平無奇,不就是老皇帝為新皇帝選了輔佐的大臣嗎,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學家就不這麼認為了。這份密旨中雍正將張廷玉寫在了鄂爾泰前面,後人認為這顯示了雍正帝對張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張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張廷玉是漢人,雍正帝此舉被看成安撫漢人。這麼說其實也沒錯,畢竟當時雖是滿人統治,但漢人畢竟在人數上佔優勢。拉攏漢人有利於民族的大團結,更有利於國家穩定。

不管是出於哪種原因,雍正帝的這第二道密旨可以說對乾隆穩固江山有了極大的幫助。主要是因為在乾隆剛即位時,對於朝政並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帶著他一步一步成為成熟的君王。

鄂爾泰和張廷玉正是扮演著這樣的領路人。鄂爾泰輔政10年,張廷玉20年,為乾隆時期出現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雍正帝的這兩道密旨可以說十分關鍵,甚至嚴重的講沒有這兩道密旨就不會有康乾盛世了。

這第一道密旨確保乾隆順利登基,不至於出現九子奪嫡的局面。穩固了清朝統治的根基,同時也極大的保存了國力,使得國庫充盈。第二道密旨相當於推波助瀾,讓清王朝走得更遠,讓乾隆帝成為一個真正的帝王。由此說來,這倆道密旨讓乾隆帝坐穩63年江山是不為過的。


史之策


歷史上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是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上,最為“幸運”的皇帝之一,而這一切都與他的父親雍正皇帝此前十三年的改革與勤政密不可分。

在繼位的合法性上,乾隆皇帝很早就被雍正通過“秘密立儲制度”確立了其接班人身份,並且幫助其掃除了幾乎所有的障礙,使得乾隆皇帝的登基變得是沒有任何的“懸念”,帝位從一開始就極為穩固。

在政治上,雍正事必躬親、勵精圖治、革除痺症,成為古代帝王“勤奮”的標杆,而這也為乾隆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保障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的機構與制度,以維繫了皇權的統治的根基。

而在經濟上,雍正實施“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政策,極大的充盈了清朝的國庫,一改康熙一朝國庫空虛、虧空嚴重的局面,進而為乾隆皇帝留下了一副殷實的“家底”。

由此可見,乾隆朝時期,特別是乾隆朝初期的“盛世景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享受雍正朝改革的成果與紅利。

而實際上,雍正為乾隆皇帝留下的遠不止這些,特別是雍正晚年關於其後事安排的遺詔,對於乾隆皇帝順利完成政權交接與過渡,產生了極為深遠的意義,同時也對此後乾隆朝六十多年的穩定與發展,起到了“定海神針”般的重要作用。


雍正留下的遺詔,儼然就是替乾隆皇帝安排好了一切。

其實,雍正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自己的身後之事做著安排。

在這一年之中,雍正可謂是遭受到了精神上與身體上的雙重打擊。這年六月,與他關係最為親密,同時也是他最為信賴與倚重的兄弟怡親王胤祥去世,雍正悲痛欲絕,甚至是在祭祀的過程中數次暈闕,足可見雍正的傷心程度。而幾乎就是剛剛將胤祥進行了安葬的同時,雍正自己也是大病一場,險些讓雍正就此一命嗚呼。

也正是因為如此,雍正認清了自己即將命不久矣的現實,於是,他拖著病體,召集了幾位朝中的重臣,開始“面諭遺詔大意”。

“朕夙夜憂勤,惟體聖祖之心以為心,法聖祖之政以為政。因見人情澆薄、官吏徇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懲治以戒將來。故有從前條例本嚴而改易從寬者,乃原議未協,朕與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從前本寬而改易從嚴者,本欲俟諸弊革除之後,酌復舊章。”

這是雍正對於自己進行的政治改革的總結,其中也包含了雍正的一些“反省”,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雍正的臨朝政策較之此前,有了一些從“嚴”轉“松”的傾向,同時也是對乾隆皇帝登基後的一系列對人、對事的態度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雍正遺詔中,另外一個對於對於乾隆皇帝有著重要意義的內容,便是再一次正式確立了乾隆皇帝接班人的資格。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儘管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在確立“秘密立儲制度”的時候,同時也確定了乾隆的繼位人資格,但本著“秘密立儲”的需要,雍正對此一直是避而不談的。

然而,此後雍正的一系列行為,實際上已是在將這樣的想法昭然於世了。

一來,雍正皇帝多次安排乾隆主持國家大型的祭祀儀式,特別是在其剛剛將其“秘密立儲”後,就讓其代為祭祀康熙皇帝的景陵,可謂是意圖明顯。

二來,雍正為弘曆配備了包括張廷玉、朱軾、徐元夢等當世名士為老師,同時還命人傳授其弓馬技藝,為的就是要對其進行全面培養,重視程度遠超其他皇子。

三來,那就是雍正對於弘時的持續打壓,先是壓制其生母齊妃李氏的身份,隨後又把弘時過繼給八阿哥胤禩,進而將其削宗奪爵、逐出宗室,這些都是在給乾隆皇帝鋪路。

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皇帝的繼位本就是順理成章之事,而雍正不僅用遺詔的方式加以鞏固確認,同時還將康熙與他這兩代帝王的喜愛作為了乾隆皇帝的重要“背書”,增加繼位的“合法性”,無疑對其皇位的穩固有著重要作用。

當然,雍正在將乾隆皇帝扶上皇帝寶座,並且給予他以治國施政的告誡外,還為他精心打造了一套班子,這便是在其臨終前安排的四位輔政大臣,即莊親王胤祿、果親王胤禮以及張廷玉和鄂爾泰。

雍正如此安排,可謂是頗有深意的。

從這四人的出身背景上來看,胤祿與胤禮,是雍正的弟弟,屬於宗室成員,而張廷玉和鄂爾泰屬於外臣,這樣的搭配是典型的“內外平衡”,既照顧了宗室的利益,同時也最大化的安撫了外臣。

而再往具體來說,此時的胤祿已經是過繼給了老莊親王博果鐸,進而襲承了皇位,因此他屬於旁系宗室;胤禮則依舊是在康熙這一支血脈下,是沒有“出三福”的直系宗室;張廷玉,並不像此前的年羹堯、田文鏡那樣有著漢軍旗籍,是正兒八經的南方漢族士大夫的代表,至於鄂爾泰則是滿洲官員的代表。這樣一來,再一次將這四人所代表著的利益集團進行細化,使得不同階層人的利益都能顧及的到,並且在勢力分佈上加以平衡,以此來維繫朝局的穩定,避免形成對於皇權的威脅。

在這其中更加高明的是,雍正為張廷玉與鄂爾泰還畫了一個“大餅”。

“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纂修《聖祖仁皇帝實錄》宣力獨多;大學士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洵為不世出之明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其應行儀制,悉遵成典。”

配享太廟,讓其享受後世的祭拜,能夠享受此榮耀的不是權貴宗室,就是功勳重臣,這無疑是對張廷玉、鄂爾泰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是對其進行著極力的拉攏,使其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於新君。乾隆皇帝則可通過這二人,實現對於外臣的控制。

而與此同時,雍正皇帝一改“首崇滿洲”的傳統,將張廷玉的位置放在了鄂爾泰之前,這又是在表明其對於漢族官員的認同與尊重,在加上張廷玉以一介漢臣的身份獲得“配享太廟”的榮譽,這對於所有漢族官員以及廣大漢族人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鼓舞。雍正這一手絕對堪稱非常高超的懷柔之道。

縱觀整份遺詔,雍正皇帝從皇位傳承、施政綱領以及“顧命大臣”三個方面,為乾隆皇帝留下一份豐厚的“政治遺產”,這其中除了有雍正卓越的政治能力與政治眼光外,更彰顯了的是其作為一位帝王父親的用心良苦。


雍正的這份遺詔,實際上也是為乾隆朝的政局走向,埋下了一定的“伏筆”。

首先,“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員的換血成為了必然。

雍正想著有四位大臣“顧命”輔政,為的就是協助當時只有二十多歲的乾隆皇帝完成權力的交接與政權的順利過渡,同時也使得自己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政策能夠得以延續與開展。

但實際的情況確實事與願違。乾隆三年(1738年),果親王胤禮去世;乾隆四年(1739年),莊親王胤祿受到“弘晳逆案”的牽連,被逐出了政治舞臺的中心;乾隆十年(1745年),鄂爾泰去世;此時的朝堂上只有張廷玉有著影響力,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乾隆皇帝開始對於張廷玉的清算與打壓,使得其也只能以非常淒涼的結局收場。短短十年時間裡,雍正為乾隆設計的政治結構就這樣“土崩瓦解”了。

而在整個過程中,乾隆皇帝自身的政治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使得其能夠在保證政局穩定的情況下,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來組建官僚隊伍,執行其想法與政策。此前的四位輔政大臣起到的也就僅僅是政權過渡的作用,同時也是從側面來印證乾隆的政治能力,進而提升的是乾隆本人的地位與聲望。

其次,乾隆一朝“仁”字的基調,也就此奠定。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最為崇拜的並非他的父親雍正皇帝,而是他的爺爺清聖祖康熙皇帝,特別是康熙皇帝的“仁”的諡號,是非常為乾隆皇帝所認可的,並且也得到了他極力的效仿。

於是,雍正的那句“惟體聖祖之心以為心,法聖祖之政以為政”,無疑是在乾隆皇帝摘下了一件“緊箍咒”。縱觀乾隆一朝,為多爾袞平反,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平反,為自己的哥哥弘時平反,其中有著乾隆“好大喜功”的心態,更重要的是雍正的安排為乾隆提供了重要的輿論基礎,進而讓乾隆皇帝以此實現延攬人心,以及樹立“仁德”名號的目的。

再次,“秘密立儲制度”同樣為乾隆所受用。

雍正設立“秘密立儲制度”,實際上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帝王傳承、王朝更迭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康熙朝晚年慘烈的“九子奪嫡”,也讓雍正產生了後怕。他不希望只以出身、年齡作為標準,而將國家交到一個不稱職的人的手中,也更加不希望為了爭奪皇位,皇子之間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局面產生,於是這才有了“秘密建儲制度”,而這也成為了其加強皇權專制統治的又一項舉措。

乾隆皇帝作為“秘密立儲制度”的第一位受益者,其登上皇位的過程可謂是非常的平坦,而在他襲承了這一制度後,也確保了終乾隆一朝,皇子之間關係的和諧與朝局的平衡穩定,避免了“九子奪嫡”事件的再度發生。

只不過乾隆皇帝前兩度“立儲”,皆因皇子早殤而荒廢,但終歸還是能夠將這一制度進行執行與延續,而這要怪也只能怪他太過於長壽,把自己的兒子們硬生生的都“熬”死了。

縱觀雍正的一生,其絕可謂是“克儉勤政”的典範,他不僅革除了康熙朝晚年一系列的痺症,扭轉了國勢,進而將大清王朝帶入了新的“輝煌”,同時,他也更是為他的繼任者乾隆皇帝,積蓄下了豐厚而又殷實的“經濟遺產”與“政治遺產”,進而使得後者有了足夠的資本與底氣,延續了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最後一代“盛世”。


雍親王府


雍正駕崩,弘曆繼位也就是乾隆皇帝。

雍正十三年(1735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駕崩,弘曆繼位,也就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我國曆史上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乾隆皇帝也是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乾隆皇帝取得這樣的成就當然和自己父親雍正的勤政打下的基礎是分不開的,雍正在駕崩前還給他留下了兩道密旨,讓乾隆坐穩了63年江山,那是哪兩道旨意呢?

第一道遺詔:立弘曆為儲君。

第二道遺詔:立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為顧命大臣輔政,且張廷玉排在鄂爾泰之上。

雍正密旨之一:立弘曆為儲君。

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聖祖皇考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於乾清宮召諸王、滿漢大臣入見,面諭以建儲一事,親書諭旨,加以密封,收藏於乾清宮最高之處,即立弘曆為皇太子之旨也。其後仍封親王者,蓋令備位藩封,諳習政事,以增廣識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雍正皇帝的皇位來的可不容易,經歷了殘酷的九子奪嫡才最登基做了皇帝,和他奪嫡的兄弟們基本上都沒有善終的。雍正皇帝登基後,擔心這樣的事情重演,所以即位一年就早早立下了儲君。雍正皇帝按照大清的祖訓,秘密擬好立儲君詔書,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的後邊,等雍正皇帝去世後,皇子和諸位大臣共同拆開密旨,新皇帝才能即位。

這份密旨的主要內容當然就是立四子弘曆為儲君了,這就避免了再為了爭奪皇位而內鬥,這也讓

弘曆合法繼承了皇位,他的皇帝之位來的正大光明,也沒人敢再去輕易爭奪皇位了。

(張廷玉劇照)

雍正密旨之二:立四個顧命大臣輔政。

【2】為乾隆選好輔政班底,確保大清王朝能夠很好向前發展。

雍正八年六月內,欽奉皇考諭旨,張廷玉懷抱純全,忠厚供職,每年遵旨鈔繕上諭,悉能詳達朕意,訓示臣平易近,其功甚巨。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平易近察吏,綏靖內地,洵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一向不渝。朕萬年以後,二臣著配享太廟。

雍正皇帝指定了四子弘曆為儲君,但是還得給他找幾個輔政大臣了,早在1730年6月雍正皇帝就擬好了這份密詔,安排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大學士張廷玉為顧命大臣,雍正皇帝還故意將張廷玉的位置放在鄂爾泰之前,這是為了不讓一頭做大,滿漢大臣並用得同時,也能互相制衡,這樣的安排對皇帝和國家都有利。

雍正皇帝對乾隆可謂是用心良苦,指定他為接班人,還給他安排了幾個可靠有實力的人來輔政,確保乾隆皇帝能夠順利全面掌管朝廷權力,還能讓大清繁榮昌盛。

乾隆皇帝執政63年。

乾隆帝執政63年,確實引領大清王朝走上了輝煌,創造出了不菲的業績,這當然離不開雍正皇帝的鋪墊作用,雍正皇帝選乾隆為接班人,給乾隆留下了6000萬兩左右白銀國庫盈餘,是清朝皇帝為兒子留下錢財最多的皇帝,還給他選了幾個忠心耿耿的顧命大臣輔政,都是為了確保兒子繼續順利接管權力,繼續讓大清繁榮昌盛。

但是也不能全部說都是雍正皇帝的功勞,乾隆皇帝自己也還是很有能力的。


湘西小木魚


雍正皇帝臨終,留下了兩份密旨:一道為傳位遺詔,另一道則是用以驗證雍正元年秘密建儲詔書真偽的“翻版”建儲詔書。

這兩道密旨的作用有多大?

讓繼承其身後皇位的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穩坐了60多年的江山,確切點說,穩坐了63年零3個月的大清皇位。

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乃至禪位以後,其皇權穩固程度,對朝政大權的掌握程度,皇帝權威乃至對臣屬的控制程度遠超清朝任何一位帝王。

這兩道密旨的內容到底是什麼,為何會其發揮如此大的作用呢?

01 驗證建儲詔書之隨身攜帶密旨

雍正元年八月,鑑於“聖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憂悴,不可殫述”的歷史教訓,本著“默運於事先,貫注於事後”的負責態度,雍正皇帝召集總理事務王大臣、滿漢文武大臣、九卿入乾清宮西暖閣,做出了“密建皇儲”的開創性決定。

《清實錄·請世宗實錄》記錄了雍正皇帝圍繞“建儲”而做出的一系列決定:

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將大事付託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十年、亦未可定。諸王大臣等、當各竭忠悃。輔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

而後,雍正皇帝將總理事務王大臣之廉親王胤禩、怡親王胤祥、大學士馬齊和理藩院尚書佟佳·隆科多單獨留下,共同見證“將密封錦匣,收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

也就是說,雍正皇帝早在雍正元年便將皇四子弘曆秘密立為皇儲。而後,雍正皇帝又另手書一份“建儲詔書”,時刻攜帶,以備不虞,用以比照,以正其名。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駕崩,張廷玉趕緊召集大行皇帝近侍太監,尋找其“隨身攜帶之對照詔書”,驗證無誤後,皇四子——愛新覺羅·弘曆得以承繼皇位,是為乾隆皇帝。

雍正皇帝的建儲和傳位辦法,看似繁瑣,但舊被“繼位不合法性”負面輿論所纏繞的雍正皇帝,深知繼位合法性對於皇權穩固、朝局穩定乃至清王朝的發展壯大,意義重大。

前有雍正元年,朝臣見證之“秘密建儲詔書”,後有雍正十三年,朝臣尋得“對照詔書”,前後一致的情況下,讓乾隆皇帝的“繼位合法性”得到了根本意義上的保證,這對於雍乾兩朝皇權更迭過程的順利、對於乾隆皇權的絕對穩固具有絕對保證。

也就是說,雍正皇帝為乾隆皇帝留下的“對照詔書”,為乾隆皇帝為穩坐江山63年之多,奠定了絕對基礎。

02 傳位遺詔

對於“傳位遺詔”,或許好多人有著這樣的疑惑:既然前有“建儲詔書”,後有“對照密旨”,已經足以證明乾隆皇帝的繼位合法性,雍正皇帝為何有載臨終之際發佈“傳位遺詔”呢?

首先,“傳位遺詔”乃系清朝祖制,乃系清朝在法律層面的正規化傳位流程之一,至關重要、必不可少。

再者,不管是“建儲詔書”還是“對照密旨”,都只是雍正皇帝對於皇位繼承人的單獨性決定,其內容僅有“選定皇位繼承人”這一項。而“傳位遺詔”除了要明確宣佈皇位繼承人外,更側重於對朝政大事、朝堂勢力安排,乃至大行皇帝蓋棺總結、臨終期許甚至喪服時限等政治遺囑。

也就是說,“傳位遺詔”中,皇位傳承明確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偏向於國家政務、朝臣佈置等政治層面的安排。“傳位遺詔”更偏向於“公”,而“建儲詔書”更偏向於“私”。

而在雍正皇帝的“傳位遺詔”中,除了明確“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明確傳位規定外,還為繼位的皇四子弘曆安排好了“輔政大臣”。

當需要注意的是,在雍正皇帝的“傳位遺詔”中並沒有明確允祿、允禮、張廷玉、鄂爾泰的“輔政大臣”身份,只是將此四人單獨列舉予以“褒貶皆有”的刻意說明,暗示了對四人的政治地位安排。

《清實錄·清高宗實錄》記載了乾隆皇帝“遵照”大行皇帝遺命,而做出的決定:

尋諭、皇考遺命。著莊親王、果親王、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輔政。朕思鄂爾泰、系因病解任調理。今既輔政。著復任。

就允祿、允禮、鄂爾泰、張廷玉四人的選擇而言,更是雍正皇帝對乾隆皇權從皇室宗親、滿洲勳貴乃至朝廷重臣等諸多方面予以絕對保證的理性決定。

允祿、允禮乃系康熙皇帝子嗣,乾隆皇帝叔叔輩的皇室宗親,在雍正皇帝的刻意培養下,早已經成為可以獨當一面、威震一方的擎天保駕之臣,能夠有效威懾和統領其餘皇室宗族對乾隆皇權的支持和擁護。

西林覺羅·鄂爾泰,八旗勳貴,乃系雍正皇帝“三大寵臣之一”,其“志秉忠貞,才優經濟,安民察吏,綏靖邊疆”等諸多的優點,能為初一登基尚不諳政務的乾隆皇帝,提供相當程度的輔佐。

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訓示臣民,其功甚鉅”,乃系雍正皇帝刻意培養之朝臣領袖,其漢臣的身份,更是能夠為乾隆皇帝贏取更為全面的支持和擁護。

也正是在雍正皇帝精心挑選之四位輔政大臣的絕對支持下,政治經驗不足的乾隆皇帝才得以順利度過皇權更迭的動盪時期,得以迅速穩定皇權,牢牢掌控朝政大權。

“受命於天,荷天之篤眷”的乾隆皇帝,能夠牢牢把控朝政大權長達63年之久,皆因雍正皇帝兩道密旨。“享祚之久,同符聖祖,而壽考則逾之”,乾隆皇帝當值無愧為“最幸運之帝王”!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雍正傳》、《清史通鑑》


正說清代十二朝


在雍正13年的時候,雍正皇帝在北京圓明園突然暴病,生命垂危,在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決定一定要把太子的事情安排好,讓太子順利繼位。


不能再像自己即位的時候那麼偏激,給國家和人民帶來負擔。於是,雍正將朝中最重要的四個人叫到了自己身邊,做出了臨終前的最後安排,這四個人就是莊親王允祿和果親王允禮,大學士張廷玉、鄂爾泰。

雍正皇帝告訴他們,自己一共留了兩道秘旨,等到自己駕崩之後,他們四個人需要一起才能打開第一道密旨,宣佈宣佈的的人選,

等到新皇帝順利繼位之後,再將另一道密旨交給新皇帝。

等雍正死後四位大臣便一起打開第一道秘旨,共同宣讀,內容就是讓皇四子寶親王弘曆當皇帝皇帝,這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然後,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給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登基以後,又開始宣讀第二道秘製密旨,內容是康熙為乾隆安排了輔政大臣,讓他們盡力盡心為乾隆辦事為大清效力。


而且在密旨當中,雍正故意把漢人張延玉放在了鄂爾泰前面,因為在清朝當中滿人的地位比漢人要高,漢人做官再大,在滿人心裡面始終都是個奴才,

雍正這樣的安排,目的就是為了限制鄂爾泰的權力。真可謂用心良苦。


替鯨照顧海




康乾盛世,幸虧中間有個雍正,否則清朝的壽命會大大縮短。康熙年間,戰爭不斷,國庫都快空了,還好接任的雍正辦法多;乾隆中後期,貪汙腐敗盛行,還好雍正留的錢多。

雍正一朝,只有十三年,但這是非常紮實的十三年,這十三年讓清朝多活了至少一百多年。

雍正去世後,留了兩道密旨,這讓乾隆上位非常穩當,這兩道密旨到底是啥內容呢?

雍正密旨之一:誰來繼位?



康熙是個偉大的皇帝,擒鰲拜,滅三番,收臺灣,平葛爾丹,創立了偉大的基業。

康熙骨子裡很要強,別的皇帝晚年發愁的是“接班人少,有能力的子嗣少。”而康熙晚年的顧慮在於“兒子們太優秀”,於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九子奪嫡”,這是老康熙晚年最大的遺憾。

雍正上位後,總結父親的教訓,實行秘密立儲制度,不以長幼論,也不以嫡庶論,皇帝把接班人名字親手寫成兩份,上面是滿漢兩種文字,將兩份密旨裝到兩個盒子裡,一個放到乾清宮光明正大匾後面,一個放到皇帝身邊。



當皇帝駕崩後,有各相關大臣將兩個盒子拿到一起,打開相互對證,那個相同的名字就是新皇帝。

雍正死後,相關大臣們打開的第一道密旨就是“秘密立儲”的密旨,一式兩份,兩相對證,確認無誤,宣佈繼任者是“弘曆”,這一刻,真正的新皇帝誕生。

乾隆上位後,親自打開了第二道密旨,這個密旨會決定朝堂的穩定和發展。

雍正密旨之二:誰來輔佐?




皇帝死前大多擔心兩件事,一是自己指定的兒子能順利上位嗎?二是誰來輔佐兒子更合適?

因此,雍正死後的第二道密旨,就是誰來輔佐新皇帝的問題,這個密旨需要新皇帝自己打開。

乾隆上位後,打開了他爹給他留的密旨,前面赫然有著兩個人的大名:張廷玉、鄂爾泰。

看到這兩個名字,乾隆明白了,這將是他最重要的左膀右臂,特別是張廷玉,雖為漢臣,但名字比鄂爾泰更靠前,這很說明問題。實際上,張廷玉比鄂爾泰大五歲,雍正死時,張廷玉已經63歲了。





最後,張廷玉輔佐乾隆20年,鄂爾泰輔佐乾隆10年,兩位老臣走後,乾隆慢慢開始走了“下坡路”。不得不說,雍正的眼光很毒,正可謂是“慧眼如炬”。

雍正離世後,通過兩位老臣的大力輔佐,讓乾隆穩穩當當地帶著國家向前發展。但乾隆執政20年後的事情,雍正也實在幫不了什麼大忙。



雍正死後,留的兩道密旨,一道是“誰來當皇帝”,二道是“誰來輔佐新皇帝”,兩道密旨讓乾隆順利上位,前期得以穩定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