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創輝煌 五年榮獲七項國家級榮譽香河縣人民法院奮力開創黨建工作新局面工作紀實


黨建引領創輝煌 五年榮獲七項國家級榮譽香河縣人民法院奮力開創黨建工作新局面工作紀實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香河縣人民法院60餘名黨員、積極分子踴躍報名,堅守在周元小區、駐軍小區等無物業小區卡口,進行人員登記、外來人員排查、體溫監測,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關口,築牢阻擊疫情第一道防線。

面對這場不同尋常的考驗,為切實維護當事人訴訟權利,自2月10日至3月4日,該院員額法官祁振宇、魏峰、徐小壘、盧愛君等一大批黨員法官運用線上開庭方式審理案件30餘件,通過電話和微信調解47件,真正做到了“歇工不歇業”,防疫辦案兩不誤,受到了當事人的讚譽。

僅2015年以來,該院單就獲得國家級集體和個人榮譽就有7項:2016年司法網絡宣傳工作先進單位、2017年司法網絡宣傳工作先進單位、微電影《執行內外》獲全國法院優秀獎、2019年全國法院司法新聞宣傳先進單位、安頭屯人民法庭榮獲全國法院先進集體、黨員法官李芳榮獲全國法院先進個人、黨員法官張曉莉全國法院先進個人,隊伍建設呈現出幹警朝氣蓬勃、工作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

上述工作成效、成績的背後是該院不斷強化黨建引領,從嚴從實抓黨建,精心打造黨建品牌的結果。

近年來,該院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關於黨的建設總要求,把黨建工作作為推進發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載體,緊緊圍繞“抓黨建、帶隊建、促審判、樹形象、創一流”工作思路,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資源、建設成果轉化為推動改革發展的強大動力,黨建工作實現新發展、新提升,促進了審判工作開展,該院年均審結案件保持在10000件左右,護航經濟發展。

一是從嚴管理抓黨建

從嚴抓學習、教育、管理,嚴管厚愛,建設一支思想素質過硬的法院黨員隊伍。

強化政治站位。把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定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引導廣大幹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推進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引導黨員幹警自覺按照黨員標準規範言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夯實信仰之基,築牢忠誠之魂,始終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確保人民法院工作正確政治方向。

強化思想政治工作。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作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的首要任務,堅持思想建黨原則,突出抓好理念教育,組織黨員觀看警示教育片,參觀警示教育基地,用典型案例對黨員進行黨風黨性教育;組織開展讀經典、學黨史活動,增強幹警責任感和使命感,認真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採取微型黨課、法官論壇、讀書演講等舉措,昇華思想境界,端正價值追求;發揚“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黨性分析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加強和改進經常性思想工作,引導幹警養成尚法、良知、理性、公正的職業品格。

強化先進典型培樹。大力開展學習鄒碧華等優秀法官事蹟活動,為幹警樹立標杆和楷模;採取對標定位、崗位練兵等方式,注重發掘、樹好身邊的典型,推出了彭開全等一大批勇於擔當、苦幹實幹的先進典型和張曉莉等立足平凡崗位,長期超負荷帶病堅持工作、公正廉潔司法的先進典型,用鮮活的事例展示新時代法院幹警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的風采,全院上下形成了學先進,比貢獻,爭當崗位先鋒模範的濃厚氛圍。

強化制度建設。把涉及組織建設、紀律建設、作風建設、業績建設四個方面20項規範納入績效考核之中,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獎勵懲處的重要依據,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案、管作風的良好局面;鞏固拓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續整治“四風”問題,堅持以零容忍態度懲治司法腐敗行為,確保公正高效廉潔司法;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加強黨員日常管理,推行動態星級管理,特別是八小時外的管控,確保全院黨員無一無違法違紀。

二是圍繞中心謀黨建

找準黨建工作定位,做到心中有大局、行動有目標、工作有重心。

保障服務大局。把黨建工作融入到維護穩定、服務大局之中,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主動作為。特別是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以及縣委中心工作任務制定黨建規劃,制定黨建與審判深度融合的基本思路,實現黨建與審判同頻共振、與隊伍建設同步發展;充分發揮審判職能服務和保障重點項目建設的積極作用,對涉及重點工程、重點項目、重點企業案件建立“綠色通道”,急事急辦、特事特辦,開展有針對性的保障服務。面對重大敏感群體性案件,黨員幹警勇於擔當,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司法需要,全面助推服務大局職能發揮。

推動與審判工作融合。每年年初,在研究制定工作要點時把黨建工作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納入其中,作出總體安排,堅持黨建工作和審判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個部門、每個領域、每個環節的黨建工作抓具體、抓深入、抓實在,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黨建工作新格局。成立機關黨委,做好機關黨委和各支部選舉工作,選齊配強支部書記和支部專職黨務幹部,按照“大團隊單建、小團隊合建”模式建立黨小組,成立7個黨支部,下設29個黨小組,實現了“支部建在庭上,黨旗插向審判一線”,黨建活力增強、黨建工作逐步規範、黨建引領作用凸顯,實現黨建工作全覆蓋。

堅持司法服務全覆蓋。黨員幹警主動服務,積極作為,訴訟服務中心建設、“一鄉一庭”、“法官進社區”等司法為民要求得到有效落實。多元化解決糾紛、繁簡分流、立案登記制、決勝執行難等工作得到人民群眾和上級機關充分肯定。發放“黨員法官進村社”聯絡卡,與村社在化解矛盾糾紛方面加強協作配合,把庭審、調解現場搬到群眾家門口,有的放矢做好調解工作,共同構建“無訟社區”,有力推進社區和諧建設。

三是抓實載體強黨建

不斷豐富工作載體,創新活動方式,增強基層黨組織戰鬥力。

創新黨建方式方法。每月組織7個黨支部開展一次“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院黨組全體成員均以普通黨員身份參加所在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通過院長講黨課、重溫入黨誓詞、集體宣誓,舉行先進事蹟報告會、演講比賽、“慶七一”歌詠比賽,開展書畫攝影展,慰問老黨員,舉辦運動會、舉行升國旗唱國歌等舉措,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走出一條“文化育人、黨建興院”的新路子,為審判事業發展增添活力,《廊坊日報》頭版全面宣傳介紹該院黨建工作做法。

實施人才興院戰略。以黨建為引領,大力推進法院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建立健全符合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等人員崗位職責要求的分級分類培訓模式,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實效性。建立法官業校,創辦“法官論壇”、“道德講堂”,鼓勵幹警參加司法考試和學歷學位提升,確保隊伍優化。實施人才強院戰略,通過公開招考、遴選等渠道,增強審判輔助力量,激發隊伍活力。該院正式幹警106人,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學歷,3人取得碩士學位,1人研究生在讀,40人通過司法考試,8人取得三級心理諮詢師資格,處於全市法院領先行列。

精心打造“黨建文化長廊”。充分利用辦公走廊閒置空間,以黨建文化為主題,變機關走廊為“黨建文化長廊”。 “黨建文化長廊”長達300米、由120塊宣傳展板組成,結合每層樓辦公屬性的不同,以及審判區與辦公區的不同,宣傳內容以“十九大精神”、“新黨章”等為主題。針對篩選的內容,確定相應設計模板、宣傳內容、懸掛位置、色調尺寸。在建設材質上選用時尚、大氣、美觀的pvc板材,有效拓展黨建文化建設新領域,使黨員幹警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加強陣地堡壘建設。把加強黨員活動陣地建設作為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載體來抓,新建高標準黨員活動室。科學安排,精心設計,使黨員活動室達到佈局合理、注重實效的要求。黨建工作系列規章制度上牆,懸掛有黨員權利義務、入黨誓詞、黨務公開、民主生活會、三會一課等方面制度規定,整體制作典雅、美觀大方。各支部黨建資料存放櫃擺放整齊劃一,配備黨建書籍、黨報黨刊、電視等設施。黨員活動室以“完善功能、一室多用”為原則,擁有開展組織活動、加強學習、會議研討等多種功能,為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供了場所,成為黨員幹警的精神家園。

堅持從優待警。堅持嚴格管理與熱情關懷相結合,落實從優待警政策措施,關心愛護廣大幹警,做到政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關懷、精神上鼓勵。經常傾聽法官呼聲,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在實施重大改革決策時,進行廣泛的宣傳和細緻的思想工作,將全院幹警思想統一到院決策上來,凝聚合力;真心誠意為法官謀利益,紮紮實實辦實事,修建籃球場和健身房等活動場所,每年為幹警進行一次體檢,為基層法庭配備炊事員,對幹警及家屬生病住院派人探望慰問,幹警生日送上禮物和生日祝福,送去黨組織的關懷,增強幹警的歸宿感、職業尊榮感和幸福感,提高了幹警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四是司法為民促黨建

廣大黨員堅持“五加二”、“白加黑”,用無私奉獻精神擦亮了“黨員就是旗幟,黨員就是形象”品牌,用品牌服務來凝聚民心,用品牌效應提升基層組織服務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圍。

打造亮點窗口。對訴訟服務中心和信訪接待窗口進行全面改造,設有立案審查、接待查詢、材料收轉等八大窗口,設立電子觸摸屏、電子顯示屏,配備格式訴訟文書、電腦,設置醒目指示牌、無障礙通道等人性化設施,探索網上立案、遠程立案、網上繳費,開通12368司法服務熱線等,整個訴訟服務中心實現開放式、無障礙、一站式服務。

改進服務方式。不斷推進黨務、審務管理的融合發展,按照精準、精確、精細、精緻、精品工作要求,大力推行“接待熱心、傾聽耐心、辦案盡心、辦事暖心、服務愛心”“五心”活動,提升司法為民服務水平;開展司法救助,設立弱勢群體、小微企業訴訟綠色通道,每年減緩免訴訟費保持在100餘萬元;針對部分申請人涉訴致困、致貧滋生信訪上訪問題,每年籌集近200萬元救助款,妥善解決一批訴訟、執行難案和信訪難案;完善上門立案、巡迴審判、假日法庭等便民措施,以巡迴審判為依託,在人口集中村街、企業設立巡迴點,深入當事人家中、田間地頭辦案,把司法溫暖送到百姓心坎上;為“創城建設”助力,先後出動警力300餘人次,對包扶的法院居民小區、市場家園小區進行大規模整治;投資3萬元平整道路、添置器材、粉刷牆壁、清理垃圾,使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拉近了法院與人民群眾的距離。

推進多元化解機制。以無訟鄉鎮村街社區為抓手,搭建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一體化的平臺,形成“黨政主導、多元共治、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加強訴前調解、訴訟風險評估和對人民調解組織的指導,每年訴前化解糾紛近500件。注重優化訴調對接深度和廣度,構建以法庭為中心,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協同參與的“1+N”多元糾紛化解機制,構建“庭、站、點、員四位一體”的便民訴訟網絡。在全縣300個村街設立1-3名聯絡員,13個人民法庭建成便民服務站29個、便民聯繫點358個,形成以人民法庭為中心、以服務站位主幹、以各鄉鎮村街為輻射、以網格化聯絡員為紐帶的訴訟服務網絡,為大量矛盾糾紛進入訴訟設置“減壓帶”,共創建無訴訟鄉鎮村街社區45個,促進了社會和諧。

拓展公開廣度和深度。搭建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公開平臺,公開率達到95%以上,裁判文書上網率達到90%以上,累計上網公開審判流程信息數十萬件,公開裁判文書15000餘件,掃描電子檔案360餘萬頁,庭審直播案件4500餘件,舉辦新聞發佈會、公眾開放日等活動50餘場次,將整個司法過程全部置於當事人和社會公眾的監督之下。另外,充分利用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立體化傳播媒介,每年發佈各類信息近千條,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司法知情權需求,提升司法公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