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貧困治理出現“邊際化效應”

謹防貧困治理出現“邊際化效應”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記者 江文耀 攝

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在《國家治理》週刊撰文指出:

貧困地區群眾在意識上的侷限性可能導致對當地資源的浪費等不合理利用行為,且人口的不斷增長以及對土地的過度使用會加重環境壓力,產生生態問題。可以看出,扶貧與生態環境治理是同向發展的。

貧困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受到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探尋治理生態概念就是將環境因素的考慮納入影響貧困治理的過程,也是將反貧困與環境保護生態治理協同考慮,這一過程涉及三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在政策理念層面,扶貧方式由“救濟式”轉變為開發與救助相結合的方式;

第二,在宏觀戰略層面,以經濟開發為主轉變為統籌發展。這一段時間的扶貧開發工作也主要以產業開發等帶動經濟發展的舉措為主。同時,為了追求較高的經濟效益,相對而言會忽視環境保護,難以達到科學發展的要求,但不可否認的是經濟效益確有提高的同時也推動了貧困治理工作的進行,帶動大批貧困人口脫貧。

近幾年,在扶貧理念和群眾觀念的轉變下,從政府到民眾層面都越來越關注環境問題,貧困治理也呈現出邊際化效應,貧困人口基數降低,但治貧難度卻在上升,因而新時期要求全面綜合考慮貧困治理的發展戰略,從以經濟為主到全面統籌發展,尤其注意生態環境方面的因素;

第三,在具體實施理念層面,以單向主導為主轉化為單向主導與互動參與並舉,即以國家政府為主導引導多元化主體參與貧困治理實踐,重視貧困群眾在治理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發展“參與式”扶貧。(丁曉雲)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雷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