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劉聯盟的脆弱與什麼有關係?是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

大馬哈魚12


孫劉聯盟的脆弱與什麼有關係?

1,從演義角度來說,劉備本是賣草鞋的,借個匡復漢室的名字,拉了一夥幾百人農民才勉強用大漢皇叔名義在討董聯軍佔第十九路諸侯,才勉強跟得上和孫堅站在一起。

2,吳國鼎立版圖時劉備還是寄居人下,求助東吳抗曹還耍小聰明搶南郡,借了荊州又賴賬,還把孫尚香從吳國太處巧言拐走,這荊州就更加難還了。

3,東吳想把兒子和關羽女兒聯姻,關羽坐鎮荊州時一句虎女怎麼可能嫁犬子,直接把孫權說成狗。這仇就大了。

4,本來東吳孫堅,孫策,孫權兩代三人努力下經營的實力就是強,被蜀國處處佔便宜了還賣乖,最後連周瑜二分天下的計劃都被打亂,又損一帥才,從此,聯盟如同紙薄。若沒曹魏牽制,早就打得起來了。

5,至於利益問題,演義中的吳國比較中立,審時度勢才是一個英明君主的胸襟。這方面孫權做得挺對。演義主講主要是魏蜀交鋒。實際上,歷史的吳國的軍事實力遠超蜀國。自古江東地域都是比較富裕的,名將倍出。看吳國比蜀國晚滅國幾十年就知道了,還不是因為實力強,人傑多。


有故事的劇


孫劉聯盟聯合抗曹,脆弱的原因,跟劉備一毛不拔,還是孫權斤斤計較關係都不大。

亂世之中,沒有永久的利益也沒有永久的敵人,特別是三國鼎立這種狀態,都不能任由槓桿隨意傾斜。

都說商場如戰場,也是一樣的。我們從很多電視劇裡就可以看出,今天還笑臉相迎,握手言歡,明日就翻臉無情,互相攻擊。

再說孫劉聯盟,之所以聯盟也是因為曹操的實力在兩人之上。如果一家被滅,另外一家也逃不脫被滅的危險,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孫劉聯盟本來就是各懷私心,劉備想匡扶漢室,孫權也想做皇帝,說是聯盟,其實一直眼睛盯著曹操,一直眼睛盯著友軍,誰過於強大,都不行。

雙方的結合也是因為曹操大兵壓境,危難當頭,聯盟一面說是聯合抗曹,隱藏的意思是,“我們一起打曹操,不要背後捅婁子哦,可以不幫忙,但千萬不要背後搗亂。”這是最重要的,免得腹背受敵嘛。

危機解除之後,當然聯盟就名存實亡,先爭奪眼前的利益咯。

等到下次危機來臨,雙方則會“不計前嫌,握手言和”,彷彿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我們還是最初的那對“筷子兄弟”。

大家看看現實中,這種事是不是也是屢見不鮮,雖然有時讓人作嘔,可是沒辦法,這就是遊戲規則。


賽V半仙


我覺得,孫劉聯盟的脆弱之處不在於劉備,也不在於孫權,而在於天下大勢!

《三國演義》開篇有言: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後,遲早有一天,會再次統一。

所以,孫劉明面上哥倆好,小舅子大姐夫,私底下說些黃色笑話,但實際上,他們是實打實的競爭關係!

既然是競爭,就得去“爭”。

而蜀漢在諸葛亮的指導下,有點像坐山觀虎鬥的感覺。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若跨有荊、益……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這篇文章,我們高中時期學過。

大概意思就是,劉備佔了益州,借了荊州,倚仗天塹,易守難攻,只等天下有變,然後大軍出征,接著霸業可成。

天下有變?怎麼變?還不是曹魏和東吳兩人打生打死,最後蜀漢漁翁得利。

這就是諸葛亮眼中的天下大勢!

很顯然,這個天下大勢,只要聰明點,就能看得出來。

而東吳,不乏這種聰明人。

所以孫權必須要破掉諸葛亮的陽謀,阻擋蜀漢的崛起,於是借出去的荊州,就成了孫權必須要奪回來的地盤。

呂蒙白衣渡江。

關羽大意失荊州。

劉備七十萬大軍出川。

陸遜火燒連營。

孫劉聯盟就這樣瓦解!

等到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執掌大權,又開始修繕與東吳的關係。

只可惜,荊州已丟,蜀漢再也無法建立高祖偉業!


昨夜夢迴


孫劉聯盟的原因本來就是要對抗曹操,而當曹操兵敗之後這個聯盟就會自然解體。聯盟的脆弱與劉備、孫權兩人本身並沒有關係,這個聯盟本身就是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雙方本來就是為了利益而聯盟,因此聯盟一定是極其脆弱的。對於孫權來說,當曹操強大時就連劉抗曹,當劉備崛起時就連曹抗劉,這是他最為正確的選擇,畢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對劉備也一樣,任何聯盟都是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由此聯盟的脆弱性可見一斑。




金鑫19930927


應該都不是吧,這就是兩國之間的一場政治角鬥,都是為了各自最大化的利益,孫劉之間有兩次聯盟,一次是赤壁之戰,一次是夷陵之戰後,下面簡單說一下這兩次聯盟。

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時三國時期有名的兩次戰役,表面上看這兩次戰爭是軍事力量的比拼,實質上外交上的博弈也尤為重要。 對於劉備來說赤壁之戰的勝利是佔盡了孫吳的光,雖然孫吳一方也是為了自身的利益才和劉備結盟,但不得不說得了最大便宜的其實是劉備。在《三國演義》中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顯然是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瑜的故事大家耳熟目詳。其實在歷史上促成孫劉聯盟的關鍵人物是魯肅。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佔據了荊州大部分地區,一統中國的趨勢很明顯。在這樣的情形下孫權召集了手下商議如何應對,當時以張昭為代表的很多江東舊臣都主張投降,孫權一看這還沒有打起來內部就有這麼多人想要投降於是心裡就沒有了底氣。孫權對於是戰是降拿不定主意於是藉口起身上廁所,這時候魯肅跟隨孫權出來,只用了一句話就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

在三國裡蜀和魏的關係就如諸葛亮所說的“漢賊不兩立”,吳國屬於這兩個國家拉攏的國家,在赤壁之戰後這一現象表現的特別明顯。本來孫權上了劉備的賊船鐵了心是要和曹操對著幹的,可是因為荊州的分配問題雙方造成了很大的分歧,加上關羽在鎮守荊州期間對孫吳又桀驁不馴,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孫權向曹魏稱臣,聯合曹魏將劉備的在荊州的勢力給清除了,關羽戰死荊州丟失激怒了劉備,這就是後來夷陵之戰爆發的原因。

夷陵之戰劉備是風風光光出師慘慘淡淡敗回,這一戰損失了蜀漢大部分主力,如果吳國軍隊再深入川蜀的話蜀漢可能就被滅亡了。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了修補和孫吳的外交關係就派了鄧芝前去說服孫權重建孫劉聯盟。 “孫劉第一次合作”給孫權的印象很深,那就是劉備坑他不淺,這次重新修復兩國的關係難度很大。鄧芝來到吳國一度遭到拒見。當時孫權已經向曹魏稱臣,接見蜀國使者當然是忌諱的事情。鄧芝見此情形就放出話說:我這次出使不是為了我們蜀國而是為了你們吳國。孫權聽聞後覺得好奇於是就召見了鄧芝。

孫權上來就表明了自己因為蜀漢的君主劉禪年幼吳國的勢力又弱小如果和蜀國聯合不能抵擋曹魏的入侵。鄧芝從地理上解釋道蜀國有山川之險吳國有長江之阻,如果兩國聯合進可以奪天下退可以三足鼎立,而且蜀國丞相諸葛亮是當時人傑(指出了現在蜀國當家的是諸葛亮,劉禪年幼不年幼不用擔心)孫權也是一代英主,如果孫權委身於曹魏就肯定要派自己的太子去魏國做人質,不派太子前去肯定會招來曹魏的猜忌魏國肯定會前來討伐,到時候蜀國在順江而下,那麼吳國肯定是不能保全了。孫權被鄧芝的言論所折服於是又重新和蜀漢結盟,自此吳蜀聯盟一直保持到蜀國滅亡。




萬里羌塘無人區


首先是劉備的勢力迅速擴大了,赤壁前的聯盟孫權是以大諸侯幫助弱小的聯盟,在孫權心目中將劉備看成了東吳附屬小邦,就像春秋時大楚國與弱小的鄭國的聯盟,孫權幫助劉備趕走了曹操,劉備不說臣服於東吳,起碼要安分守已,赤壁後理應東吳打掃戰場,而劉備卻拼命擴張抗衡較勁。



其次劉備的變化,劉備將聯盟看成了暫時的替補,也是在幫助孫權渡過赤壁難關,才協助趕跑了曹操,東吳雖然強大,但是孫權尚小,劉備這位長者理應出面,赤壁後劉備理應收回同宗兄弟的地盤了。



孫權年輕根基未牢加上劉備地盤勢力弱小,為了防止曹操再次南征,才不得已聯盟,一旦時機成熟,加上魯隸的太早過逝,不管有無原因,遲早破裂,


富元製作


孫劉聯盟是為了聯合抗曹,防止曹魏來犯,畢竟吳蜀實力不及曹操,至於孫劉聯盟脆弱其實都是威脅到了對方,劉備最鼎盛時期佔據荊益兩州,荊州長江之險以與東吳共有,待時機有變,隨時可以順江而下去攻打東吳,對於劉備來說,荊州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北上可以伐魏,順江而下可以直取東吳,而且資源豐富,兵精糧足,此用武之地,劉備自然不願放棄,這就是孫劉聯盟的脆弱,因為孫權感覺到了威脅,就會有關羽大意失荊州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孫劉聯盟的脆弱與魏國興衰有關係,因為魏蜀吳鼎立是互相制約又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果當魏國強盛對蜀國和吳國造成威脅,孫劉就必須結盟方能保全自己。如果魏國衰退變弱,有被蜀國吞併使蜀國變得更加強大時,吳國同樣會受到吞併的危險,此時吳國就不可能與蜀國再結盟對付魏國,而是會與魏國聯盟對付蜀國。同樣是吳國如吞併魏國使自己更加強大,對蜀國存亡造成威脅,蜀國將撕毀與吳國的聯盟與魏國結盟對付吳國,使自己得以生存。孫劉聯盟的脆弱與劉備一毛不拔和孫權的斤斤計較沒有關係。只與魏蜀吳之間強弱有關係。


肖定才


兩個都比較弱小時,聯盟才能生存。當蜀國佔據漢中、益州、荊州時,就註定聯盟會解散,江東自然會佔到魏國一邊去,才能生存下去。後來蜀國失去荊州後,實力大跌,魏國獨大,於是兩國又開始聯盟。所以孫劉聯盟非常脆弱,這個聯盟只能存在於曹魏強大,孫劉弱小的時候,否則就會解體!


忘記你做不到


雖然孫劉兩家產生了很多齷齪,但都還沒有頭腦發昏,還是認識到曹操是當前大敵,最終還是達成了一致。孫權分得荊州兩郡,暫時也算滿意,反過頭來繼續進圖淮南。如前所述,先是攻合肥被張遼擊敗,差點身隕於逍遙津。其後曹操再出濡須口,孫權力不能支,被迫請降。這是曹操看到了孫劉聯盟出現裂痕,又在淮南方向給孫權加了把力,用事實告訴孫權,你別想在淮南逾越一步。在淮南向孫權施加壓力,是曹操分化孫劉聯盟中的重要步驟,只有在淮南方向打擊孫權,使其在淮南處於劣勢,才能把這種打擊的外力轉化為分化孫劉的內力,孫權會因為北向發展受阻,轉而因為聯盟內部的矛盾把力量用於盟友;如果在淮南壓制不住孫權,孫劉兩家會因為曹操衰弱,試圖從曹操處獲得共同利益而更加齊心。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引軍從濡須口北返,其後,孫權方面堅決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病死。魯肅之死意味著孫劉聯盟面臨這成立以來最大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