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安史之亂算是唐朝的轉折點,還是由盛轉衰的開始呢?

音為音樂


唐朝的安史之亂算是唐朝的轉折點,還是由盛轉衰的開始呢?

唐朝在我國封建王朝歷史中,是一個瑰麗多姿、濃墨重彩的時代。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大唐的繁榮達到了的巔峰。然而安史之亂的出現,摧毀了這一切,自此以後唐朝陡轉急下,由盛而衰。我們從三個角度分析這個問題。

一、唐玄宗不作為,為安史之亂埋下引信。

大唐王朝,在我國曆史上佔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在21帝王當中,勵精圖治者不在少數,否則也不可能存世289年。所以我們知道,大唐的繁榮離不開每位少帝老臣的勤政與擔當。唐朝歷經貞觀之治、永徽之治和開元盛世,達到空前的繁榮與穩定。

杜甫: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也許是唐玄宗過慣了盛世繁華的生活,亦或許是開元盛世的景象迷亂了心性,總之唐玄宗後期已經沒有了他開始時的勵精圖治。後期的他特別寵幸楊貴妃,信任宦官高力士,還把朝廷要事交與李林甫全權打理。眾所周知,李林甫慣使權術,對唐玄宗拍須溜馬,對下面卻獨斷專行,是一個濫用職權、霍霍朝綱的角色。李林甫之後,楊貴妃的堂哥楊國忠繼任宰相。可以說,楊國忠在敗壞朝綱上與李林甫“心心相惜”,他是李林甫的升級版,貪汙受賄、排除異己,專權誤國,他樣樣乾的“出彩”。一度盛世繁華的景象也開始自上而下逐漸失色。

趙翼《唐女禍》:“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

崔群:“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任。玄宗初得姚崇、宋璟、盧懷慎、蘇頲、韓休、張九齡則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楊國忠則亂,故用人得失,所繫非輕。”

君主不作為,朝綱敗壞,江河日下,這些不利因素恰好為一場即將到來的腥風血雨——安史之亂,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安祿山與史思明,舉起反唐大旗。

安史之亂也叫天寶(唐玄宗後改年號)之亂,因為是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起的反唐叛亂,故歷史上稱為安史之亂。這場叛亂的源頭焦點,是統治階級和人民之間的矛盾,是中央和藩鎮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之前有交代,由於李隆基不思朝政,口蜜腹劍的李林甫把持朝政19年,已經把朝政搞得一團糟,再加上後來的楊國忠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最終加劇了安史之亂的爆發。

話分兩頭,安祿山一生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也一度被封為東平郡王。天寶十四年,在朝廷上下政治腐敗,經濟腐朽、民族仇視以及民怨沸騰的大社會背景下,安祿山打著誅殺楊國忠的旗號,點燃了安史之亂的引信。這場戰亂,也徹底打破了不滅盛唐的神話。

三、無以療傷不作為,一蹶不振難重頭。

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歷時長達8年之久,雖然最後失敗了,但這場戰亂已經造成了兵革不息、經濟傾頹,中央和割據勢力的矛盾更加突出,也失去了對少數民族的控制。後來,隨著吐蕃勢力的壯大和慢慢滲入,大唐已然岌岌可危。

無以療傷不作為。有些深刻的慘痛教訓會讓人砥礪奮進,讓國家重振雄風,而有些毀滅性的擊打,則是一蹶不振後的悽慘與不可回溯。以史為鑑,以史明智。千古帝王,也許只有經歷了風華和苦楚之後,才能真正懂得開國皇帝的一片丹心。

《舊唐書·郭子儀傳》:“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對於安史之亂給大唐的影響,您有何高見呢,歡迎關注@山城小哲,歡迎點評。)


山城小哲


安史之亂可以說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起點,自此之後再無盛唐雄風,唐朝開始走下坡路了。安史之亂長達八年之久,雖經肅宗皇帝最終平叛,但是給後代的巨大影響深受後人痛心,特別是對後世政治、經濟、文化、對外的發展受到了嚴重製約,大唐雄風不再。

一、封建中央集權制嚴重削弱。安史之亂後,唐王朝被迫授以安史舊部將領為節度使,特別是河北三鎮,基本是安史餘黨,討賊有功之將領,各授以鎮帥,各擁兵割地。他們全不聽中央調遣,自立長官、截留賦稅、養蓄重兵,與唐王朝分庭抗禮。而後來發展到四十幾個藩鎮,形成所謂的“自國門以外,皆分裂於方鎮”的局面。藩鎮間或相互攻擊,或聯合反唐。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

二、經濟凋零,賦稅加重,人民怨聲載道。

由於戰爭,人民流離失所,數百里內無人煙,出現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的現象,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唐代詩人杜甫在詩中寫道:“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裡百餘家,世亂各東西”。描述了千里蕭條,一片荒涼的景象。由於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唐政府國庫收入大減,因而另立名目增加稅收,民不聊生,使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加劇,最終形成唐朝後期農民起義的高潮。

三、邊防空虛,疆域丟失,國力減弱。安史叛亂時,朝廷抽調西北兵力開赴華北平亂,造成西北邊防空虛。這時西部吐蕃乘虛而入,略取了今天甘肅的河西地區、安西四鎮和隴右之地,吐蕃勢力的擴張直接威脅到西安。隨後又聯合南詔,欲佔地西南。東北部的契丹人也乘虛進入塞內。此時的唐王朝已經沒有實力收復失地,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吐藩佔領的對外經貿絲綢之路,河西走廊甘肅的大部分土地,直到一千年以後,才由大清王朝乾隆年間收回失地。所以說“安史之亂”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祁連魯冰


安史之亂其實是一場荒唐的背叛,因為主謀者安祿山,本就是一個獻媚討好後宮的小人,但卻因此獲得了李隆基的寵信(公元751年,48歲的安祿山,認年僅32對的楊貴妃為乾孃)。還沒過幾年,一副乖兒子模樣的安祿山,幹掉了楊國忠,為亂兩京之地,唐玄宗出逃,這個被唐玄宗和楊貴妃看作“乖兒子”的安祿山,就成功地當起了皇帝,這也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戰亂的成果(公元755年,安祿山建立大燕政權,後世也稱為“光烈皇帝”)。

所以說到安史之亂,這隻能是唐朝走向衰敗的轉折點,而且在歷史界中,安史之亂大傷唐朝元氣,標誌著唐朝由盛轉衰這是一個共識。雖然唐朝還苟延殘喘了許多年月,但從李隆基後期的無能和昏庸,就已經奠定了後世的一個基調,開元盛世成為唐朝旺盛歲月中的絕唱(姚崇、宋璟死後,政治難有亮點,這兩位是構造開元盛世的核心人物)。

因此,可以說開元盛世本是唐朝的一個轉折點,但也因為安史之亂,讓開元年的鼎盛變成了一個歷史參照物!

安史之亂時代背景 一

後期唐玄宗的昏庸無治,註定了唐朝未來歲月的下滑!(衰退:天寶年開始)

開元年間,李隆基是一個可以與先祖李世民、李治和武則天相提並論的皇帝,因為李隆基不僅夯實了唐朝先烈們打下的基礎,還在基礎上大力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大變革,都是歷史效果非常好的變革。如“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這些都是形容當時盛世局面的話語!

但李隆基卻沒有一直穩定地保持優秀成績,直到他死亡,反而是在開元年後,就開始了不問政事,重用奸臣的“作死時光”。也有人說,因為公元737年,武惠妃逝世,唐玄宗便備受打擊,又因為開元盛世給唐玄宗積累了足夠的名譽和威望,所以唐玄宗乾脆放飛自我,直到公元745年,楊貴妃正式成為唐玄宗的寵妃,這時的唐玄宗除了不過問朝政,還被後宮干擾地開始用奸臣。(李林甫死後,楊國忠成為宰相,楊國忠是楊貴妃的族兄,原名楊釗,本是一個劣跡斑斑的市井小人)

在這一點上,李隆基和李世民是有點相似的。李世民也正是因為長孫皇后的逝去,才變得喜怒無常,導致後期追責已經死去的魏徵,錯誤地出兵高麗。而李隆基也是同樣的軌跡,開元的成果飽滿,足以讓其媲美祖先,但是卻難逃紅顏紅塵的束縛,最令人無語的是,身為帝王,卻為男女之情事擾亂心神,為了楊貴妃,肆意妄為,後期的昏庸和前期的明智,判若兩人!



所以可以說楊貴妃是唐朝歷史的罪人,也是唐玄宗變得越加昏庸的根本因素。在安史之亂爆發後,也就是755年,途中唐朝將士要求唐玄宗賜死楊貴妃,這也說明了當時朝臣對楊貴妃的一種嫉恨和憤怒!

安史之亂時代背景 二

安史之亂只是一個隱患的結算,實則朝內已經被亂臣當道。

▪️安祿山進入唐玄宗視線

說到安史之亂,有的人會覺得安祿山就是一個傳奇,從一個胡人竟然能逆襲成帝。其實,這同樣也是有根源的,後期的唐玄宗,更傾向於在疆域上來獲得名聲,於是便促進了將領們頻繁出戰,攻擊異族。其中安祿山便是其中的一個胡人將領,也是因為戰功赫赫,在得意入朝覲見,由此註定了孽緣的開始!

▪️李林甫拜相

說到唐玄宗時代的政治隱患,那麼不得不提李林甫這號人物,可以說,後期安祿山的出現,朝政的紊亂,都是基於“口蜜腹劍”李林甫拜相之後。李林甫被當朝以及後世稱為妥妥的奸臣,最大的特點和能力是,阿諛奉承、表裡不一。雖然唐玄宗一開始知道李林甫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但是因為開元盛世三十年穩定的基礎,讓唐玄宗認為,當時的唐朝已經被打造成了“政治永動機”,不需要太過聰明的人,只需要聽話,討喜的人,而李林甫,就恰好是這一號人物!(安史之亂逃亡期間,唐玄宗曾對裴士淹說過,他知曉李林甫是一個“排除異己,胸無大志”的小人,這就說明晚期的唐玄宗的帝王心術,出現了失控卻還不自知)

李林甫所做的三樣事情,也同時是讓唐朝衰敗的關鍵。



一、李林甫阻斷天下人才!

雖說後來唐玄宗開始昏庸,但對於科舉和使用民間人才,卻依舊不放鬆,所以,李隆基有下命令於當時的宰相李林甫:“若是有精通政治或者某樣藝術的人才,就要讓他進宮當作唐王朝的人才智庫”。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當然表面稱好,但在背後,卻是阻撓人才進入長安,因為李林甫知道自己壞事做盡,所以害怕別人舉報。也是在這個心理之下,當時的人才全部不能得以重用,而且李林甫還堂而皇之地說“野無遺賢”(指民間沒有可用的人才了)。

二、李林甫把控朝政,製造白色恐怖,群臣不敢說真言!

在這一個事件上,史稱立仗馬。根本原因是因為得勢的李林甫不想讓才臣獲得李隆基的重視,也不想有人與自己作對,便說出了大意為:“為臣立仗馬,便可平安家”的恫嚇言論。因此,導致沒有一個官員敢做出頭鳥,覲見政言,也是此舉,讓李林甫,排除大量政敵,也讓皇朝的生命出現了阻塞,如此行徑,李唐氣運正式衰落!

三、阻止“出將入相”政策,導致邊境力量膨脹,這也是安史之亂的軍事基礎!

在唐朝,宰相通常都是能力極大者,文可書天下,武可踏中華,於是便有“出將入相”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優勢就在於頂級文武官之間的一種轉換,雖然會出現高度的集權,但是宰相若是忠心,那麼便是就是把忠誠集於一點,可控性更高!可再後來,李林甫死後,也正是因為這個政策,導致邊帥的權力過大,而安祿山一直很畏懼李林甫,在其死後,就密謀叛亂,而這一叛亂,也狠狠地搖動了唐朝的基礎,後世稱為“大震盪”。而李林甫就是這一禍事的政治源頭!

所以從朝臣、朝政、朝風三個角度來看,李隆基的放縱,自以為是。(以為自己能控制李林甫,堅決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於是前者腐蝕皇朝根基,後者直接打臉)



註定紀元的尾聲

安史之亂的影響!

都說安史之亂導致唐朝幾近奔潰破滅,其實這是從軍事角度來看待的。因為本就是中央和地方軍閥的一次脫節,才導致了造反的緣由,在最後,不僅沒有鎮壓叛亂,反而是被安祿山成功稱帝,可見唐朝當時的軍事已然是傀儡!

軍事:藩鎮割據

這是最為主要的影響。安史之亂前,地方節度使的權力巨大,所以也因此構造了安祿山得以掀翻天下的條件,在安史之亂後,可以說中央的威能更是一落千丈,不復以往。不同在李世民、李治的歲月,邊陲力量還是非常信服皇帝的。所以安史之亂後,就註定了唐朝外圍軍事的不可控和隱患了,藩鎮勢力巨大,根基已經不穩!

經濟:衝擊壞了北方的經濟

開元盛世的成果,在安史之亂中,北方几乎被摧毀殆盡。所以後世人稱“開元盛世”後的“天寶之亂”,是李隆基得意忘形的一個報應和千古笑話!而北方作為戰爭的主戰場,長達數年的鎮壓與反鎮壓,讓北方的經濟毀於一旦,變成人間煉獄,吃人、血流成河等事件層出不窮,而後在宋朝,之所以南方成為經濟中心,就是因為安史之亂後導致大量人口往南邊逃難,即便安史之亂被鎮壓後,唐朝的人口根基已經註定“得癌”,緩慢地消亡!

民間:加重對農民的賦稅,埋下不安定的惡果!

有戰爭,最大的受害者,永遠都是百姓子民。天寶年間,唐朝子民絕對是最慘的一批古人。先是開元的成果,後來又遇上天寶的戰亂,獲得或失去生命並不是最重要的,反而是唐皇朝的態度讓人驚悚。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還有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兩者的結合,讓戰前的盛世和戰後的亂世人民,感到無奈!

安史之亂期間以及之後,唐朝加重賦稅,以便供應皇室使用和修復社會,這對基層、農民來說是絕對巨大壓迫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唐末的農民起義較多,一代代的皇帝,想著把農民捆綁在一起,皇朝敗,那麼百姓就要受苦,在這一點上,唐朝的不厚道,已經埋下隱患!



結語:

唐朝的衰落,安史之亂只是一個天下皆知的方面。其實盛極必衰,智難延續,這一直是個天地真理,唐朝的幾代明君,也同樣不能扭轉過來。說唐玄宗本人功績多大,其實後世更願意相信為李世民打的根基太結實,所以後世的唐玄宗才能收穫成果。畢竟從唐玄宗一直不願意相信安祿山叛亂的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整個皇朝的人,都知道安祿山不對勁兒了),他也並非多麼聰明的一個人!

而這也是,紀元的規律!


紀元的尾聲


安史之亂在廣義上講是唐王朝從興盛到逐漸衰敗的開始,是唐朝的轉折點。但是也不僅僅能一句“唐朝由此由盛轉衰”能夠完全概括的。

安史之亂確實是對唐朝的一個重大打擊,極大的削弱了唐朝實力,但是也並沒有徹底的崩潰,在這之後經過唐代宗


唐德宗的恢復休養還是一度的中興的跡象的。安史之亂只是地方軍閥發起的軍事叛亂,以至於後期唐憲宗加強中央集權,鎮壓藩鎮勢力;唐宣宗

收復河西地區,也表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還是一個有活力而且強大的王朝。

但是,安史之亂的影響不能被誇大,卻也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對於後期長久的影響是不能忽視的。安史之亂最顯著的影響就是藩鎮割據局勢的形成,它改變了傳統的朝廷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同時給予了地方軍政長官的高度自治權,使得藩鎮成為軍隊的獨立區域,對中央朝廷沒有依賴和敬畏感。以至於形成了唐末時期五代十國樣式的地方軍閥政治,中央無法有效的轄制地方,中央集權也就分崩離析的結果。



再就是安史之亂打破了唐朝的經濟地域局勢。安史之亂席捲了唐朝的經濟政治中心,使得後期朝廷很難從原來的經濟中心獲得足夠的經濟收入,這使得唐朝的經濟實力較安史之亂前更加衰弱。

由此來說盛唐不再現,中興似曇花。安史之亂是唐朝的轉折點,也影響了後世很長時間。


歷史小白談歷史


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帝國由強盛走向衰弱

唐代於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造成唐代藩鎮割據。

由於發起叛唐者乃是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於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歷時七年零二個月,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中國後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對外關係的發展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司馬光《資治通鑑》:“(安史之亂爆發之後)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安史之亂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葉子對風的承諾


唐朝的安史之亂極度傷害了大唐的國力,也讓大唐由盛轉衰,我們先看看安史之亂之前的開元盛世有多繁華就能看出安史之亂的破壞力有多大。

詩聖杜甫的《憶昔》中,其中有關於開元盛世的最直觀的描寫“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天寶十三載(754)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學者們綜合各方面史料推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全國實際人戶超過一千三四百萬戶,實際人口超過7000萬。在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唐玄宗時期人口繁盛,反映了當時中國總的經濟實力是獨步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開元十一年(723),唐玄宗接受了宰相張說的改革主張,建立僱傭兵。從關內招募到軍士十二萬人,充當衛士,這就是“長從宿衛”,也叫做“長征健兒”,這次改革是從府兵制到僱傭兵制的轉變。此後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玄宗將這種制度推廣到了全國。這種制度使原來的府兵輪番到邊境守衛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邊境守衛之苦。同時,這種僱傭兵還為集中訓練、提高戰鬥力提供了保證。李隆基先後派人攻打突厥,讓漠北臣服。當時大唐有精兵五十萬,優良的馬匹有八萬多,讓唐朝周邊的國家不敢妄動!

盛唐時期,和唐朝建立了朝貢關係的國家有70多個,這70多個國家派出了無數的使節、留學生、學問僧,再加上更多的外國商人,唐朝成為一個外國人比例相當高的國家。與此同時,中國文化也在向各地輸送,各國的留學生、學問僧回國以後,也就將中華文明帶回他們各自的國家。而唐朝使者和民間團體也主動地走向西域、日本,將唐朝文化帶入異國他鄉。這種成就是唐朝前後的所有朝代都難以相提並論的,也是全盛之世的一個重要標誌。

但是之後到來的安史之亂讓唐帝國徹底陷入混亂之中,當時世界上最富裕強盛的唐帝國,在最核心人口密集區,激烈戰鬥了八年之久。成為強大的唐朝由盛轉衰陷入藩鎮割據的起始點。經此一役,中原王朝在接下來的1300多年裡徹底喪失了入主蔥嶺以西中亞地區的能力,整個新疆地區丟失了一千多年。

安史之亂平息之後的唐王朝已經不是那個鼎盛,令世界都顫抖的強大帝國,而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已經沒有力氣開疆拓土了。中國歷史也由此轉折,從開放走向封閉,有拓張走向收縮。


Sylar弈


沒落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