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獎問答#如何評價“綜N代”滑坡的現象?

邵世敏


看到這個問題,自然是少不了盛產綜藝節目,穩居國內頭把交椅的芒果臺綜藝咯。印象中這種“綜N代”滑坡的綜藝,典型的以《花兒與少年》、《中餐廳》和《親愛的客棧》為代表的的這種慢綜藝了。


代表綜藝:《花兒與少年》

花少應該是國內第一代將旅行真人秀帶上熒屏的節目,第一季更是請來了當年快男冠軍華晨宇,和鄭爽風頭正盛時期的張翰,以及極具個人性格特色的各位姐姐們,像“公主病”許晴、“勤勞人設”劉濤等等,七人團隊雖每個人個性不同,但是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大家雖偶有小波折,但是總體來講充滿了各種看點,旅途中不乏歡聲笑語,大家也其樂融融。

而第一季大受歡迎後,花少自然又開始籌備了第二季。而彼時鄭爽和張翰已然分手,芒果臺竟騷操作的把第二季導遊指揮棒遞給了鄭爽,這也讓節目未播出就熱議紛紛。而第二季的成員更是充滿看點,有性格潑辣直爽的寧靜,有比較龜毛嚴格的毛阿敏,“少年”這邊則是搭配了楊洋和井柏然兩位小生,“公主病”的許晴依然在列。看完這個人員配置,就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了此次旅程少不了么蛾子。

果然旅行剛一開始,關於“鄭爽情緒波動大”、“寧靜要脫團”、“鄭爽寧靜矛盾”等情節就輪番上演,後面每一期基本都是槽點滿滿,好好的一檔旅行綜藝節目,被搞得烏煙瘴氣,除了陳意涵偶爾冒出的元氣滿滿橋段少有亮點。本身就是一個輕鬆的旅遊氛圍的節目,在芒果臺騷操作剪輯下,惡意製造節目矛盾,本身充滿溫情與愛的節目,變得惡意滿滿。

而第三季花兒與少年,大概是接受到了無數網友的惡評,這次主打青春冒險主題,人員也大換色,邀請了娜扎、江疏影、楊祐寧、張若昀等等青春面孔。雖然撕逼製造矛盾的焦點不再刻意的充滿整個旅程,但是依然無法挽回失去的口碑。第三季就在不溫不火中結束了。私信來講,薄荷君其實是很喜歡第三季的,只是失去的好口碑挽回不了節目頹勢。自此,“花少”系列暫停製作。


代表綜藝:中餐廳

湖南臺的綜藝節目,一直敢於領先國內製作先河,雖然許多綜藝被扣上抄襲模仿韓綜的帽子,但不得不說在眼光與嗅覺上是極具超前意識的。代表美食綜藝《中餐廳》就是其一。

第一季《中餐廳》邀請了趙薇、黃曉明這兩位老朋友,加上人氣小花周冬雨、優秀大廚張亮,以及芒果新人主持靳夢佳,五人可謂是黃金搭配。選景也安排在了景色絕美的泰國象島,椰風海浪加上美食誘惑,讓人格外享受。黃曉明的積極拉客、趙薇的敬業經營、張亮的大廚手藝,包括洗完洗出“碗妹”稱號的佳佳,都給大家留下不少好印象。

第二季《中餐廳》來到了法國的科爾馬小鎮,節目嘉賓除了店長薇姐,更邀請了同樣是老朋友的蘇有朋、舒淇,搭配上超人氣小生王俊凱及音樂人白舉綱,更加團結溫馨的節目氣質,更加專業美味的中餐,讓許多觀眾對於充滿了嚮往。

而第三季《中餐廳》大概是去年夏天薄荷君看得最堵心的節目之一了,雖然節目保留了第一季的黃曉明和第二季的王俊凱,地點也選擇在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島,加入了性格潑辣的秦海璐、素人嘉賓林大廚,。當然人員的構成並不會對節目造成多大的影響,最主要的大概就是黃曉明整個人霸道總裁上身的既視感。無腦式的武斷決策,不聽勸的明言明語,整個人像油膩霸道老闆上身,十分勸退的觀感。而秦海璐與林大廚的衝突矛盾,以及各種cue楊紫和小凱的操作,也是十分無語了。總之第三季與前兩季,無論是節目氣質還是傳達的核心,真的是天壤之別。


代表綜藝:《親愛的客棧》

“慢綜藝”這個詞,大概就是從《親愛的客棧》這個節目開始慢慢被很多人叫開,第一檔明星經營客棧的節目,無論是新穎度還是話題度,都非常吸引人。第一季《親愛的客棧》由劉濤和老公王珂作為客棧老闆,搭配闞清子和當時的男友紀凌塵,以及音樂人陳翔,地點選在了美麗的瀘沽湖邊。無論是易烊千璽、楊紫等飛行嘉賓的助力、還是劉濤王珂的日常狗糧、紀凌塵闞清子的愛情觀,亦或是碧波盪漾的滬沽湖本身,所有的元素都充滿了日常的美好與期待,也非常扣“親愛的”主題本身。

第二季的《親愛的客棧》換到了北方的冬天,來到了內蒙古的阿爾山,雖然主咖嘉賓還是劉濤與老公王珂,依然拉開了此時充滿“劈腿”緋聞的陳翔,以及新面孔王鶴棣及永遠會至於自家天娛藝人的武藝。而此季節目最大的槽點,在薄荷君看來,就是還未完工的客棧本身及管理混亂的日常。差不多節目的前兩三集,一直都是客棧主題的完善,斷水斷電的不停上演,以及客人無法舒適入住的狗血問題。總之,硬傷不斷,觀感不佳。

大概所有芒果綜藝在第三季都很難逃脫“魔改”的厄運,《親愛的客棧》第三季亦如此。去年的第三季,大概是想完美塑造劉濤“大女主安迪”人設,由“夫妻檔”改成了劉濤一人當期老闆,並叫來了“花少”中和劉濤完美搭檔的張翰,以及第一季的老員工闞清子,更請來老牌女主林心如坐鎮。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依然遭遇了滑鐵盧。本身就是一檔輕鬆的慢綜藝,結果卻被節目組搞成了KPI競爭機制,許多觀眾直呼每天在公司被老闆領導“壓榨”,沒想到週末看個節目還要勾心鬥角看明星搞業績,簡直無語。而且節目中浮誇的橋段設置,懸浮的環節設置,完全脫離了“親愛的”這個主題,劉濤的“大女主”人設也被人直言是“黃曉明”上身,追了兩集就棄了。


總之這種“綜N代”遭遇滑鐵盧的現象屢見不鮮,希望芒果臺能少點作妖,認真做節目。


薄荷小娛


影響最深刻的的是《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五個孩子和爸爸們我都喜歡。每一集都追,最後一集的時候意猶未盡,其他季的時候我就沒追了,覺得不大好看了。

  1. 李湘女兒王詩齡遺傳她媽媽的高情商,錄製節目那會兒才三歲,經常語出驚人,說大人話。記得又一次去一位老奶奶家,領走前囑咐老奶奶:老奶奶你一個人在家好好兒的啊。天還沒亮起來,節目組工作人員去她家叫她和爸爸去做節目,睡眼惺忪的吃早飯,咕咚咕咚把一大杯牛奶喝了,然後高高興興的和爸爸收拾行李。節目裡,經常像大姐姐似的安慰其他小朋友。王嶽倫不會做飯,每次做飯挺有愧疚感的,擔心女兒吃不慣,但王詩齡特別理解爸爸的心情,笑呵呵的安慰爸爸說:我最喜歡吃爸爸做的飯了,爸爸做的飯最好吃了。說話特別天真可愛,又一次和森碟說:你看我都這麼瘦,褲子都往下掉,哈哈哈,好可愛呀!王詩齡太懂事兒拉,誰不想有這個個女兒!

  2. 張亮兒子天天體現了男人的擔當,節目裡特別護著妹妹弟弟們,也不鬧脾氣,和工作人員的關係特別好。 後來好像他是唯一一個沒有鬧過脾氣的孩子, 一聽到要搶中午飯就大口大口狂吃剩飯!

  3. 天亮女兒森碟剛開始去節目有點不太適應環境,哭的好厲害,好多觀眾因為她的哭被吸引了,哭起來太厲害了,呵呵,她哭久了大家覺得挺好玩兒的。還有一點,她不愧是運動員的女兒,跑步像我們走路一樣輕鬆,跑起來像風一樣,所以被稱為“像風一樣的女子”很懂事愛幫助人而且情商還蠻高的。給羊喂草的時候,王詩齡被kimi叫過去她還說“沒事兒沒事兒你過去吧,我在這兒就行了”,哈哈好像小大人好好玩兒。

  4. 林志穎的兒子kimi屬於這種自帶賣萌屬性的孩子。光是聽他的臺灣腔就酥得快盯不住屏幕……不過年紀比較小的他居然也蠻懂事的還真是挺意外。看著他像小女生,有種特別想保護他的感覺,單純又可愛。

  5. 郭濤兒子小石頭呆萌呆萌的,屬於憨厚老實的小夥子。因為小石頭是五個小朋友當中年紀最大的孩子,所以他經常保護弟弟妹妹們,性格內向的他,有擔當能力,村子交代的任務,都是他帶頭完成,每個小朋友遇到困難都會尋求他的幫助,在節目中扮演大哥哥的角色,爸爸們都很稱讚石頭,而且肉肉的小臉很有喜感,很多觀眾看後也是被他的性格圈粉,畢竟男子漢大丈夫,做事情要有一定的擔當能力,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嘛!


吃不胖的搬磚女王


說起昔日火爆的綜藝節目,當屬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當初各路選手可謂“神仙打架”,梁博、吳莫愁、平安、吉克雋逸等,都在哪一年火爆全國,觀眾記住了抱著吉他唱“私奔”的男孩,記住了唱“High歌”的吳莫愁,也記住了許許多多各具特色的歌手,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給當時平息了許久的音樂選秀節目新的希望,也給觀眾的耳朵添了一束音樂的燈光(如果選手不講自己有多慘的話),於是浙江衛視開始堅持一年一度的好聲音選秀。

2012年中國好聲音晉級選手(圖源百度,侵刪)

然而到了第二年,《中國好聲音》開始反響平平,因為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橫空出世,同期出現的各類音樂綜藝節目層出不窮,競爭最大的莫過於湖南和浙江兩個衛視,於是觀眾開始有了對比。

2013年初我是歌手首發陣容(圖源百度,侵刪)

湖南衛視當時的我是歌手節目,首發陣容立刻吸引了各路觀眾的目光。先是當時觀眾緣頗高的國內音樂組合羽泉(那時羽凡還沒被爆黑料、海泉還沒問“為什麼”)、愛穿皮褲的汪峰、婦女的偶像齊秦、想帶我回快樂老家的陳明、逼我吃洋蔥的楊宗緯、搖滾不死的黃貫中、眼線畫很長的尚雯婕和一鳴驚人的黃綺珊,這些老師有新晉歌手,也有樂壇常青樹,迅速吸引了老中青三代觀眾的眼球,不得不承認,湖南衛視的製作團隊和樂隊在當時也是國內首屈一指(現在其實也是),當時每一集的每一首歌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讓人懷疑,現各類節目愛飆高音也是因為當初黃綺珊老師把全國人民的高亢情緒給勾了出來,才導致年輕人也極愛飆高音,當然,黃綺珊老師的高音確實是出神入化。

有了這種比較,中國好聲音推出的選樂壇新秀這個主旨,在人們看完樂壇大咖的表演之後,有一點點的索然無味,當然,也會有部分觀眾吃完一頓火鍋盛宴後會想喝一杯酸奶。只是,2013年底第二季的中國好聲音開始慢慢走下滑坡。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導師陣容

到了2014年,10年代綜藝節目的盛世來臨。中國好聲音第三季、我是歌手第二季、爸爸去哪兒第一季(2013年年末首播)、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爸爸回來了第一季(賈乃亮甜馨父女等參演)、百變大咖秀、中國好歌曲、中國好舞蹈、花兒與少年(國內綜藝節目明星互撕巔峰之作)等等扎堆湧現出來,2014年全國人民的週末都顯得十分不夠用,觀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中國好聲音這個開山之作被漸漸遺忘(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冠軍梁博後來也參加過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看著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觀眾開始有了主觀喜好的選擇比較,變得挑剔。觀眾開始不想看樂壇新秀在節目中哭泣講述自己的悲慘故事,更想再打開電視的時候看到孩子天真可愛的笑容和不可觸及的明星被整蠱時的窘迫。

再後來,浙江衛視推出現象級綜藝《奔跑吧兄弟》,該節目是引用的韓國國民綜藝《Running man》。也許是因為重心轉移以及贏在節目形式在當時國內綜藝較少,奔兄大火,轉移觀眾視線,中國好聲音開始沉寂,觀眾銳減,不復當年。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冠軍梁博(圖源百度,侵刪)

2013年至今,國內綜藝其實一直處於快餐時代,火爆如當初的中國好聲音,火了那麼一小段時間,開始變水了;火爆如我是歌手,火倒是火挺久,但是觀眾也在減少;火爆如奔跑吧兄弟,換固定成員換來換去換滅了;爸爸去哪兒如今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走丟了;爸爸回來了也在播完一小段時間了出差了....說及原因,一是因為國內節目審查差越來越嚴格,限制頗多;二是各類自媒體橫行,國民討論度過高容易引起爭論也引出許多限制級問題;三是網絡節目盛行,電視節目更多服務於中、老層年齡段觀眾,而這部分觀眾往往不愛看這種節目,眾口難調....

各種各樣的原因讓這些曾經紅極一時的綜藝節目開始反響平平,越來越多的優秀節目嶄露頭角取而代之。也許我們應該思考,節目是應該適應這個快餐時代,還是應該十年磨一劍專注本心?也許觀眾想看的不是一個選手在舞臺上講述自己的人生悲慘,更想看看那些人在舞臺上散發屬於他們自己的光芒。

我們期待某個老牌節目也許會給我們帶來驚喜捲土重來,也期待更多新鮮血液照亮無數個百無聊賴的夜晚。節目興衰在於觀眾的感受,節目好壞取決於節目組的用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新的中國好聲音,不僅火爆一段時間,要火爆長長久久,長在觀眾心裡,存於觀眾的生活,我們在陰霾裡,想有一束花,所以需要一個新的春天。


荒野玫瑰李大爺


基本上所有的綜藝都存在“綜N代”滑坡的現象,這其實有很多的原因在裡面。有的綜藝是因為人員的變動,有的綜藝是因為同類別競爭過於激烈,導致了一個共同結果,那就是“綜N代”不復當年的輝煌。

“綜N代”為啥變了?一個是人員發生了變動

拿綜藝節目《極限挑戰》來舉例子,當年出品節目的時候,這種帶有劇情方向的綜藝可以說一招鮮吃遍天。相比較那些個只會瘋跑的綜藝,給人的新鮮感太強烈了。同時,新鮮的節目形式也使得觀眾看到了藝人電視、電影之外的一面。這一點從孫紅雷的身上很能夠表現的出來。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檔節目在輝煌了3季之後,就變成了陌路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參演人員發生了大的變動,因為限薪的影響造成了人員的缺失。這一點和《奔跑吧》很類似。另一方面是團隊的缺失。這個應該是根本性的。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而《極限挑戰》之所以前兩季很有特色,導演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然而,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從導演那裡我們知道了這個節目受到了很多的限制,以至於連口號都要做限制的時候,帶著鐐銬跳舞的節目怎能夠吸引人呢?

雖然後面的第五季換了很多的新人演員,可是真的是帶不動了,完全沒有了當時的韻味。

前面說了,換人員影響比較大的,除了《極限挑戰》之外,還有《奔跑吧》

另一個是參賽人員的和節目同類性的變化。

在綜藝中還有一類是參賽人員競技類的綜藝,這個產生綜藝收視滑坡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參賽人員水平不濟造成的,另外一個是同類性綜藝過於多造成了觀眾的審美疲勞。

第一個類型比較有代表性的綜藝是《中國好聲音》、《歡樂喜劇人》、《笑傲江湖》、《中國達人秀》。

這類節目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節目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演員的水平高低。無論是喜劇類的綜藝還是演唱類的比拼,參賽選手的水平是有決定性的。收視率比較高的前幾季幾乎收羅了國內喜劇界、達人界的高手參加,他們很能夠代表同行業內的高水平。而幾季過後,同行業內的頂尖選手都已經成名成腕兒了,剩下的都是一些水平有限的人員,自然這節目的水平高不到哪裡去。這種情勢下,收視下滑在所難免。

同類性的綜藝競爭嚴重,特別是音樂類的選秀類節目,從最開始的《中國好聲音》,到現如今的《我是歌手》、《樂隊的夏天》、《無限歌謠季》、《跨界歌王》、《明日之子》、《這!就是對唱》、《中國新說唱》……同一個領域內的比拼到了白熱化的境地,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流量被瓜分的七零八碎,加之製作成本的加大,觀眾的要求越來越高,矛盾加劇之下,誰也不能保證收視長虹。


娛扒府


想要挖出“綜N代”滑坡的原因,我們可以先看一個正面案例:《明星大偵探》(下文簡稱《明偵》)。

季播綜藝一直有一個魔咒:紅不過三代,但這種現象在《明偵》身上,並未出現。

這檔綜藝首播於2016年,第五季於2020年初完結,作為一檔已經滿五歲的綜藝,《明偵》的口碑與熱度卻沒有下滑跡象。

第五季收官後豆瓣穩定在8.6的高分。

隨手翻一翻完結前的網播指數,表現也十分強勁。

以目前的口碑與人氣來看,這檔綜藝正如MC何炅形容般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孩子”,它的壽命我們不便預估,卻可以肯定一兩年內不存在夭折隱患。

很顯然,紅不過三代這個魔咒,《明偵》已經打破。

但為什麼,那麼多高國民度綜藝逃不開的僵局,偏偏被網綜《明偵》戰勝了呢?

粉絲們可能會覺得,是因為這檔綜藝內容很燒腦、寓意有能量、嘉賓邏輯思維與綜藝感夠優秀,但拋開細節看整體。

你會發現,《明偵》可持續成功的核心在於“創新+誠意”。

創新

與《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綜藝一樣,《明偵》也是舶來品,它的原身是韓綜《犯罪現場》。

以往舶來綜藝有一個明顯優勢,節目組只需要套用對方已經成功的模板,便可以輕鬆複製出成品。

但真人推理遊戲並不適用這個套路,因為節目嘉賓需要按照劇本設定的身份參與遊戲,如果照搬原版設定,相當於觀眾被提前劇透。

當觀眾已經知道一個推理故事的結局後再去看過程,便失去了探索的興趣。

這就要求《明偵》只能以原版的概念為引,打造全新的推理故事,甚至還要規避原版、流行推理小說中的常見橋段,以保持故事的精彩度。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簡而言之,這檔綜藝購買版權只能讓節目組上一節經驗分享課,實際著手全靠自己從無到有。

但重壓之下,也意外激發出節目組的創造潛力,使《明偵》不斷成長。

客觀來說,拿到9.3高分的《明偵》第一季,內容精彩度並沒有達到它的巔峰期水平,彼時它還處於借鑑風格與本土化磨合的階段。

但隨著時間的增長,《明偵》像一個牙牙學語的孩子,從爬行到直立,慢慢獨樹一幟。

甚至後期的《明偵》已經脫離了韓版的格局影響,把真人推理遊戲玩出深度內核與繁多花樣,做到了脫胎換骨。

而這份創新的成功,顯然也打開了《明偵》節目組的思維格局,它樹立口碑後不斷變動、挑戰自己,完全沒有固步不前。

它嘗試的各種變動有時候會很成功,給觀眾留下名場面,有時候也會失敗。

比如,節目組曾經請來娛樂感強的謝娜做嘉賓,她的個人風格其實與燒腦的推理遊戲契合度不高,這也曾引發過謝娜“尬”的吐槽。

但導演請她的原因很觸動七話,他擔心“節目太沉悶”。

導演的擔心是《明偵》潛在隱患,卻不是明面上的問題,在問題還未成形時便已經嘗試規避、破解,可見節目組對可持續成長的堅守。

有了不怕失敗,在巔峰期先天而憂、先天而創的態度,《明偵》的持續成功,理所應當。

誠意

創新是態度,讓創新與成功接軌的,是誠意。

  • 製作的誠意

看過《明偵》的觀眾會發現,即使已經做了五季,節目組並不能保障每一個案件都能拿到優秀分,因為案件的成功受劇本、嘉賓發揮等元素影響,不可控性很強。

節目組能夠在精彩起伏之中穩定觀眾熱情,便是因他們在製作上奉獻了最大的誠意,不斷將風險壓縮起來,其中劇本、剪輯、場景三個方面最為用心。

鍾愛推理故事的觀眾往往都是半個高手,熱愛《明偵》的同時,也熟悉推理小說、懸疑電影,綜藝想要俘獲這些觀眾的心,便要打造出一部新的“推理小說”。

一個知名推理作家,尚不到保障自己一年一部優秀作品的產出,更不能無限虛構絕妙案件,但《明偵》做到了。

一季多個不同的案件,每個案件不雷同、有新鮮感,背後編劇團隊掉的頭髮,觀眾從成品便能看得到。

劇本不斷打磨的同時,佈景與剪輯也沒有掉鏈子,從最初的封閉環境到間接出現的實景場地,再到不斷挑戰觀眾腦力的剪輯。

製作組能夠給出的最高的誠意,也許便是這種每個部門都努力爭優的成果。

  • 嘉賓的誠意

一檔綜藝的成功,脫離不了幕後與臺前,製作組幕後的用心通過劇本、場景傳達出來,而嘉賓則是他們與觀眾面對面的媒介。

這個媒介,至關重要。

有魅力的嘉賓,可以將老套的綜藝環節玩出新精彩,在綜藝劇本、製作退後的時候拉一把,不契合的嘉賓也可能會玩砸一個優秀的本了。

之於《明偵》,最初製作組的選擇非常給力,撒貝爾、何炅兩個兼具控場、綜藝感、高智商的MC鎮住了場子。

“何撒白鬼鷗”五位老班底在觀眾心中的好感度不遜“極限男人幫”,但其實五個人最終的受認可,是嘉賓不斷進步的誠意使然。

無論是熟悉綜藝的何撒,還是半路綜藝人白鬼鷗,對於《明偵》這個節目,都不是能夠輕鬆駕馭的。

這五位明星之於《明偵》,就像普通人玩狼人殺進階遊戲,他們要從最初的新手模式迅速成長為高端玩家,如果有一個掉鏈子,那麼很快就會跟不上劇本成長。

很慶幸,常駐嘉賓為節目付出了足夠努力,從一開始的綜藝感融合到最後的推理邏輯養成,嘉賓沒有浪費過好的劇本。

更為驚喜的,是七話在《明偵》中看到了節目組根據嘉賓性格特點,推動他們突顯個人特色,正如將“芳心縱火犯”的設定給了自戀又喜感的撒貝寧。

這個設定順勢成就節目高光時刻。

兩者的誠意與節目執著創新態度聯手之後,《明偵》的成長,顯而易見。

聊完《明偵》,再看“綜N代”滑坡問題,答案已經呼之欲出。

明偵成功的砝碼,便是綜N代滑坡的原因

創新與誠意,是最普遍的詞彙,也是觀眾最常見的訴求,甚至是許多節目組經常用來標榜自己的形容詞。

但事實,大多數綜藝在呼喊口號之時,做的是相反的事情。

  • 創新力不足,多數節目陷入自我複製模式

“紅不過三代”並不是國產綜藝專屬,在韓綜裡也有同樣的魔咒,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觀眾審美疲勞,從節目裡找不到新鮮感。

同樣一個設定反覆出現多季,換湯不換藥,有時候甚至換了節目名稱仍舊在複製曾經的模式,這已經是國綜常態。

與《明偵》同出一個臺的《爸爸去哪兒》、《一路有你》便是個中典型。

作為第一個爆紅的親子戶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兒》沿用了韓版最初的創意:親子游、找食材、做飯、談心。

這個創意,一用就是六季,而韓版在第二季其實就已經默默變動模式。

後來,平臺請來影帝梁家輝、老戲骨吳剛等人打造了成年版親子綜藝《一路有你》,原本嘉賓陣容十分有吸引力。

但播出後卻讓觀眾大跌眼睛,很難想象,成年“孩子”與老年父親同遊的節目,居然還是沿用《爸爸去哪兒》的低齡設定。

於是,節目高開低走,第一季便實現了“一路滑坡”。

一味的複製自己,甚至複製到不去考慮嘉賓特性的地步,這樣的綜藝又怎麼可能持續成功呢?

  • 對嘉賓過度依賴,忽略了綜藝本身

仔細去看滑坡的綜N代,“舶來品”佔了多數,製作組靠著國外的成功創意打響頭炮,然後便把可持續力交給了嘉賓。

《極限挑戰》把看點都交給了常駐MC,一旦男人幫湊不齊,魅力也大打折扣。

穩不住常駐MC的《奔跑吧,兄弟》,把噱頭交給了流量嘉賓,內容成長几乎為零。

這些季播綜藝所有的看點幾乎都在於“陣容湊不湊得齊”、“嘉賓夠不夠給力”,而“劇本”如何?創意如何?

是絕種話題。

過度依賴嘉賓忽視綜藝創造力之後,一旦達到一個零界點,觀眾吐槽聲便會襲來。

彼時製作方想要扭轉困局就需要進行突破性創造。

然而,縱觀一系列口碑、人氣滑坡的綜N代,即使問題已經被擺到臺前,也不過是持續引進人氣嘉賓來解困,而非通過綜藝本身的成長做改進。

這樣的創作思維,又怎麼能保住精品之位呢?

或許,製作方需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國外的綜藝是節目製造綜藝人,而國內的綜藝,需要綜藝人來成就節目。

  • 放不下的老牌子紅利

滑坡的“綜N代”裡也有一些例外,有的綜藝節目很用心在改變,對品質要求也很高,但同樣遭遇了滑坡,比如曾經大爆如今不溫不火的《歌手》。

當2020新發的陣容裡,《歌手》推出“當打之年”口號,模式與陣容都進行了180度的調整,但效果甚微。

其實,這並不是因為節目組不夠有誠意,而是《歌手》的核心看點在於老歌手回爐,這本身便有數量限制,註定節目是短壽綜藝。

即使掀起口碑熱潮的韓國原版《歌手》,也只勉強做了三季而已,國版能夠更長壽還是因我們的市場與人才更豐富。

但再豐富的市場也擋不住已被挖空的資源,製作方原本應該如韓版般見好就收,選擇開闢全新的節目。

然而,老牌綜藝的天然國民度讓製作方無法放棄它的紅利,明知走下滑路仍持續製作,這種情況存在於多個節目。

想要打破困局,只能看出品方有沒有“走出來”的氣魄。

其實,綜藝用不用心,觀眾是能夠感受到的,想要打破“綜N代”滑坡魔咒,需要的是如《明偵》般的創新與誠意。

世上沒有“魔咒”,只有加深“魔咒”的人。

希望每一個製作組對待作品都能堅守最簡單的準則,讓綜N代滑坡不再成為常態。


七話影視


如題目說講的那樣,一些國內的大型綜藝節目,在最開始的前兩季收視爆火,但後面幾季這些節目的收視率便開始下滑。

其實有很多這樣的綜藝節目,比如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我是歌手、最強大腦、奔跑吧兄弟等。

對此我進行了這4點分析:1、節目引進前,2、國內首播,3、盛況之後,4收視率下滑原因。

1、節目引進前

這些節目在引進國內之前,就已經在國外爆火,已經獲得了很好的成績。國內電視臺在看到國外成功經驗後,勢必嘉賓陣容、場地佈置以及宣傳上更加大撒幣。

2、國內首播

在國內電視臺播出時,新的模式,新的嘉賓,新的主持人,新的場地,新的導師,新的學員。這樣一個全新的節目,對於喜歡看新鮮看熱鬧的人們來說難道不是很有吸引力嗎。所以像這樣的節目播出後勢必引發空前的關注和熱度,收視率之然就很高了。

3、盛況之後

經過前兩季的收視盛況,後面開始迴歸到正常的,更加穩定的收視率。雖然相較於剛開始的幾季來說,收視率呈下降趨勢,但一個長久的節目,靠的是固定的受眾群體支撐的。

4、很多人可能會說,是因為節目不夠創新才導致收視率下滑的。

說實話,我個人不太同意這樣的觀點,其實對於那些真正有在看這些綜藝節目的人來說的話,他們就會發現,這些綜藝節目除了在主要的節目框架結構機制不變以外,在人員、場地、舞臺設計以及各種小的比賽環節中都做了許多的創新和改變。

所以我個人對於“綜N代”滑坡現象的看法是:由於剛開始節目受到的關注度太高,以及加上大量的網絡媒體宣傳,吸引了很多看熱鬧的,收視率自然就高。等到後來一些看熱鬧人的稀奇勁兒過了,節目留下了他本來的受眾群體。





發千gu


確實國內綜藝常常會出現火不過“三代”的情況,從《中國好聲音》到如今的《極限挑戰》、《歌手》都逃不過這樣的定律。在小柒看來,這樣滑坡實屬正常,四點因素都對節目滑坡造成了影響。

首先要說的就是:節目形式固化和觀眾的視覺疲勞,代表綜藝就要數《中國好聲音》,當年導師轉身可以說是新穎而獨特,如今再看見導師轉身簡直是有些厭煩,這些年導師轉身、導師滑滑梯、導師閉麥屢屢創新卻都不改內核的固化。

節目組年年的變化不大,自然讓觀眾也有了視覺疲勞的感覺,年年都如此也讓觀眾渴望有新綜藝來洗洗眼,這樣的現象對於已經好幾代的綜藝是很不利的。

第二點就是節目後備不足,代表綜藝《中國好聲音》、《歡樂喜劇人》和《歌手》,作為競演類節目,選手的平均水平對於節目的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季數的上漲,潛在的選手池基本都已經見底了,像《歡樂喜劇人》這次幾乎都是徒弟輩在上面表現。

而徒弟輩大多在經驗和能力上都跟當年的喜劇人不能比,這也就導致了這幾季喜劇人越來越下滑的狀況,《中國好聲音》也同樣有這樣的問題,想必很多人也都看出來了這些年大多數參賽選手都是學生,這側面也反應了選手池薄弱的情況。

第三點則是人員變動,代表綜藝《極限挑戰》和《歌手》。之前因為人員變動問題,《極限挑戰》曾遭到不少人的抵制,也造成了當季評分有所下滑,可以說當綜藝走紅後,很多老觀眾都希望能維持著原班人馬走到最後。如果沒有自然會對節目造成打擊。

第四點則是新綜藝的衝擊,這個代表作就比較的多了,基本每一個老綜藝都會受到同類型綜藝的競爭,當一個類型的綜藝走紅時,後續總會冒出許許多多想要分一杯羹的新綜藝。比如《嚮往的生活》和《哈哈農夫》,《中國好聲音》之後一片的歌曲競演類節目等等,這些新綜藝或許難以對老綜藝進行取代,但是都能搶佔掉不少的資源和觀眾,就算是靠疲勞,也能讓這個模式在觀眾眼裡覺得厭倦,自然降低了老綜藝持續下去的能力。

小柒覺得,觀眾就好比是地裡的韭菜,綜藝就相當於是個圈,當第一代綜藝走紅時,他就圈走了一批韭菜,其他的韭菜沒有被圈走,基本就證明他們並不喜歡這類的綜藝,那麼不管你再圈幾次,也不會把他們圈進去,但隨著你圈的次數越多,你的圈就越破,原本那些韭菜也就跑了。

哈哈這個比喻真的有點爛,不過希望大家能懂小柒說的意思,喜歡的從第一季就喜歡,不喜歡的演一百季可以也不會看,但因為厭煩感喜歡的也會慢慢流逝,這也就造成了綜藝長久之後走下坡路的原因。


娛樂小柒


綜藝節目,一種娛樂性的節目形式,類型種類繁多,我們熟知的以芒果臺為代表的快樂大本營,主打遊戲娛樂收視率非常高。

2020年許多熱門綜藝迴歸,但是現在有許多曾經非常好的綜藝節目一季一季的推出,收視率卻呈現下坡現象,粉絲流失較多,給我們的感覺味道變了就是所說的越來越不好看了。

下面就舉一些曾經很火熱的綜藝來說明一下為什麼會感覺越來越不好看,收視率呈現滑坡趨勢。

一、綜藝中的陣容選擇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最近比較火熱的音樂真人秀《歌手2020,當打之年》,作為歌手這檔系列的第八季這次想必又會是一場音樂盛宴,但是現在節目已經播出五期了,並沒有很多驚豔的感覺。

豆瓣給出節目的評分是5.9,按及格線是6分算,5.9分是沒有及格的一個分數。但和前幾季進行對比一下,就沒有很出乎意料了。

首發歌手的安排,這次選擇的歌手都是年輕的歌手,那麼必然會流失一些年齡層的觀眾,沒有老派的歌手,面向的觀眾是更加年輕化的觀眾。

但是有一位歌手毛不易是創作型歌手,比較慢節奏和滿懷故事的曲調,是節目一個看點,算是一個比較有識別度,但是卻被奇襲走了,一些老粉絲網友的觀點,慢節奏走心的歌手在這個舞臺是走不遠的。

歌手選擇不多樣,缺少人氣實力對等的歌手。

缺少與華晨宇這種實力與流量並存的歌手的對手

,這次選擇的歌手在流量熱度上沒有可以與華晨宇相比的,而這次節目作為年輕化的節目,也是無疑讓年輕化的觀眾更趨向於華晨宇。

幾期下來的,在節目還沒有開始就已經心中有答案了,覺得華晨宇應該就是第一名了。

沒有那種競爭的感覺,而是直接稱霸。

華晨宇其實在《歌手2018》的時候就已經驚豔了全場,但是當時還有一個人在,那就是當時最後的冠軍歌王

結實姐Jessie J

在當時以實力和人氣可以壓壓華晨宇,當時節目給我的感覺就是不知道華晨宇和結實姐誰會獲得冠軍,當一個歌手節目缺少競爭性,那它的可看性就會大大降低,沒有前幾季那種緊張感,也就沒有使得讓人想看下去的衝動。

而這一季的《歌手》其他歌手都覺得自己是贏不了華晨宇的,也許是節目組真的請不到合適的人選了。

對於音樂類的節目來說,實力與流量之間的平衡是一個節目可看的點。

二、綜藝節目的人設搭配

綜藝節目中的人設很重要,下面我再拿另外一檔類型節目來說這個問題,這個就是《極限挑戰》,這是非常有熱度的一檔綜藝,看的時候真的可以讓人忍不住笑。

我們先來看一下它的評分和戰績,先看前四季。

有人說季度的綜藝火不過三季,但是《極限挑戰》做到了。

直到了第五季開始,主持陣容少了孫紅雷和黃渤之後,它的分數到達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分數,可以說是口碑撲街的一季。

為什麼換了陣容之後會差距這麼大,如果參演的還是黃渤和孫紅雷還在評分絕對達不到這個分數,雖然這個有很多種原因,但是這個換人出演其實不是最主要的。

下面我們來說明一下。

這檔綜藝的男人幫,給人的感覺就是智商一直在線,第一季開始這個搭配就非常好,有搞笑擔當羅志祥王迅,智商擔當雙黃黃磊和黃渤,年輕化元素張藝興,加上時不時搗蛋使壞的孫紅雷。

相輔相成孫紅雷的作用使得黃磊和黃渤的智商最大化,這個前四季陣容匹配確實是非常好的,人設之間的化學反應很好,也出現了很多梗。

而到了第五季開始之後就只有羅志祥和黃磊可以撐場,新加入的迪麗熱巴和岳雲鵬,有很多時候接不了他們的梗和一些話,會顯得場面非常的尷尬不自然。

到後面看著尷尬癌都犯了,這個就是季度娛樂性綜藝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陣容更換之後,之前成員所積攢的化學反應和默契感會消失,第五季看感覺是帶新人感覺,給觀眾形成反差感。

雖然節目是一直以輕鬆的遊戲進行,但是遊戲是死的,玩遊戲的人是活的,無聊的遊戲,讓有趣的人來玩也可以玩得很有趣。

很顯然換的新人所表現出來的人設沒有很好的兼容,就是缺少了娛樂性和智商的PK。

缺少了一個玩遊戲使壞的人而產生其他的笑點調節氣氛的人,這一個人設其實一直都是孫紅雷在進行的,而缺少就導致節目的枯燥尷尬,因為平衡被打破了。

三、節目的剪輯問題

剪輯在一個節目當中應該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娛樂性推理遊戲綜藝節目更加看重這一點,剪輯是一個節目的節奏掌控,缺少了那一部分重要的畫面那麼就會給觀眾形成錯覺和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還有就是所謂的惡意剪輯,也許會覺得這個是在塑造人設,但是這個方式就會比較強行,和可能會敗好感。

就拿極限挑戰第一季的第一期來說吧,這個剪輯,模擬考的這個剪輯,可以說重頭到尾看到男人幫只有答錯的鏡頭,而智囊團卻沒有答錯的鏡頭,這個遊戲的規則是搶答題目,答對一方使得另一方的踏板收縮。

最後只剩黃磊的時候,智囊團的人都是各自在散開在踏板。只收縮了一根踏板。

而當說進行下一題的鏡頭一轉,此時我們再看一下智囊團的踏板數量,收縮了不少,三個人站在了一起。

這可以說明什麼,黃磊是絕對有答對題目,而剪輯卻不給鏡頭出來,這個可能節目組就是為了給節目製造笑點。

但是給觀眾卻是強行拉低男人幫智商的感覺。

黃磊作為男人幫的智商擔當,神算子這個人設很深入觀眾的心。

而這次剪輯的操作讓人看不明白,如果想黃磊塑造的更加有節目效果,應該會使得讓以一敵六的感覺更加明顯,適當給黃磊答對題目的鏡頭,你來我往,讓觀眾認為有絕地反擊的機會。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節目的剪輯,這也是會使得節目好感度降低。


四、總結

綜藝節目是娛樂性的節目,雖然好的節目形式和創意很重要,但是所選擇的明星嘉賓之間搭配默契產生出來的化學反應是這個創意能否被最大化表現的重要之處,而一季一季的更新,平衡到位。

那麼效果就非常好,如果出現換人設與節目不兼容,陣容搭配不合理就會尷尬。

打破了那種平衡,剪輯就是將最好的畫面給觀眾看,增加藝人們的人好感,而不是毀人設敗好感。

話題互動:本文提到的綜藝有你喜歡的嗎?

你覺得現在的綜藝越來越不好看的原因是什麼?

評論區裡分享您的高見吧!

—END—

三秒內轉發、點贊、互動、關注、收藏,魚魚在線做法,保佑你心想事成!

得償所願之後,別忘了來評論區還願!


金娛說


的確很多原本大火、爆款的綜藝最近還在陸續推出它們的“第N代”。

但是,這些“綜N代”好像並沒有第一代那樣的成績,甚至是說在觀眾心中的地位日益下降。

明明背靠著頂級IP,陸續出的續集卻總是得不到觀眾的認可。

不僅綜藝圈如此,影視圈也是如此。

先來說說哪些綜藝的N代跌落神壇

我平時看的綜藝不多,但是在這個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只要熱度達到一定的值,我想不知道也不行。


舉一個例子吧。

《奔跑吧兄弟》

這應該是我接觸到的第一部爆款綜藝,如今已推出多季“綜N代”。

《奔跑吧》曾經火到什麼程度,想必不用我多說,大家都有所體會。

記得我還在上學的時候,那時候它剛推出第一季。

然後,我周圍或者說整個社會掀起了“撕名牌”的熱潮。

當時火到讓我的一些平時只看“瓊瑤劇”或者“抗日劇”的長輩們也開始在電視前等著《奔跑吧》的更新。

但是,它的“綜N代”怎麼樣呢?

具體數據我不是很清楚,反正我已經好久沒聽說別人跟我聊《奔跑吧》這個話題了。

和它有類似命運的還有《極限挑戰》、《王牌對王牌》等。

然後我再來談談對於“綜N代”沒落的看法

一、沒有什麼能夠一招吃遍天下,要麼創新,要麼沒落

國內綜藝大多借鑑、模仿或者直接照搬隔壁日韓綜藝靈感。

第一季成為爆款的原因除了節目原本的實力之外,應該就屬“新鮮”二字。

打個比方,第一次西餐,你心裡肯定是好奇、緊張、期待,在心情的加成下,覺得好像還挺好吃的。

到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呢,你就變得極為淡定,甚至還有點想吐槽的感覺(前提是菜一直沒有變化)。

吃如此,更不要說綜藝了。

國內很多綜藝的製作,就像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樣,打完了就沒了,然後循環地打著三板斧。

導演不知道是被第一季的成功衝暈了腦袋,還是說真的不會改內容。

要知道,綜藝是文創產品,並不是生活必需品。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們天天都想換著花樣來,綜藝卻在那一直原地踏步。

還是那句話,要麼創新,要麼沒落。

二、能夠拯救綜藝的是內容,不是流量明星

接著上面的講,綜藝是文創產品,文創產品永遠是內容至上。

打個比方,能夠名流千古的書永遠是內容值得每一代人思考的書,永遠不會是外在精美如畫,內在臭不可聞的書。

然而,本應該是不容置疑的真理在綜藝圈、影視圈甚至說整個娛樂圈中被大多數人不認可。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

因為我們可以看一下,那些在綜藝江湖上響噹噹的大牌綜藝們,哪個不是明星咖位越來越大,但是就是不肯在內容上下功夫。

結果怎麼樣?

隨著自己的“N代”的不斷推出,自己逐漸地將頭把交椅傳給內容上有創新的“年輕”綜藝們。

不排除很多人看綜藝都是衝著自己的愛豆去的,這些粉絲構成了綜藝收視量的保底數字。

如果曾經家喻戶曉的綜藝們只追求這個成績的話,那麼這麼做也不是不行。

但是想保持巔峰的話,可能就要把重點變一下了。

能夠拯救綜藝的是內容,不是流量明星。

以上呢,就是我的全部觀點,僅供參考。

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進行指教、交流。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


GloryLong


隨著網絡視頻的迅猛發展,近年來的各類綜藝出現了井噴狀態,大投入、大製作、大陣容的爆款綜藝讓人目不暇接。可是這看似一片欣欣向榮的背後,有許多老牌綜藝歷經幾季的更迭之後,很多都出現了收視率和口碑的下滑,“綜N代”滑坡的現象日益嚴重。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這一現象呢?

這裡,扒姐帶著大家先從綜藝類型、平臺佈局等角度粗略地分析一下近年來整個中國綜藝市場的發展形態,相信看了這篇問答之後,答案就會一目瞭然。

我們先來看一開電視和平臺上近年來的綜藝節類型的佔比(這個不用列表了,大家自己在頭腦裡想想就知道了):

  • 音樂類、觀察類、親子類是佔比最高;
  • 文化類、語言類、體育類次之;
  • 紀實類、推理類、戶外類增長幅度最快;
  • 舞蹈類、美妝類、公益類、健康類、喜劇類是佔比下降最多;
  • 科學類、演技類、旅行類、經營類佔比大致不變。

那麼這些綜藝節目的表現如何呢?我們以2019年上半年綜藝豆瓣評分TOP20為例,來看一下:

通過這個排行榜我們發現了幾個問題:

  • 綜一代和綜N代在這個榜單中佔比相當:綜一代11,綜N代9;
  • TOP10中綜一代佔比遠遠超過了綜N代:綜一代8,綜N代9;
  • 平臺綜藝佔比要要遠遠比衛視高:平臺15,衛視5;
  • TOP10除了一家衛視,其它全部都是平臺。
  • 綜N代主要集中在衛視上,平臺大都是綜一代。

這僅僅只是2019年上半年的情況,如果以下半年為例,情況將更嚴重。

我們接下來繼續看一下2019年上半年各大綜藝微博同名話題閱讀量TOP20:

然後我們又發現了幾個問題:

  • 綜N代的同名話題量遠遠超過綜一代,TOP10中沒有一個綜一代;
  • 觀察類綜藝勢頭迅猛;
  • 綜一代後勁十足;
  • 綜一代開始出現“垂直細分”領域;
  • 平臺開始和衛視分庭抗禮。

我們僅僅用綜藝類型和平臺佈局這個角度,一下就把“綜N代”滑坡現象的原因找到了:

首先,最直觀一點的是,綜N代的流量已經跟質量不匹配了(豆瓣評分只是個參考,但是整體比較時出現普遍現象,就已經說明問題了)!那麼出現這個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呢?

  • 綜N代有大量的粉絲基礎;
  • 綜N代有過往的口碑背書;
  • 綜N代有錢,有大品牌贊助;
  • 競爭太激烈,綜一代處在夾縫中生存;
  • 綜一代的宣發費用有限,宣傳沒做到位。

其次,綜N代和綜一代的同質化特別嚴重。

我們舉個2019年觀察類綜藝的例子吧。東方衛視《中國相親2》、《加油好先生》、《動物情報局》;江蘇衛視《美好遇見》;湖南衛視《墨香之王》、《對王之王》;騰訊視頻《心動信號2》、《女兒們的男朋友》、《幸福三重奏2》、《我和我的經紀人》;芒果TV《真心大冒險2》、《別想談戀愛》、《我的年下王子》、《異性朋友的旅行》、《妻子的浪漫旅行3》、《分開旅行》、《女兒們的戀愛》;愛奇藝《喜歡你,我也是》。

光光一個並不是“頂流”的觀察類綜藝節目就至少有15部之多,其它的類型更大!

蛋糕就那麼大,人多了自然就吃得少。

(如果賭王整個家族成員都去吃蛋糕,夠分嗎?哈哈)

然後,綜N代“換血”嚴重。

去年《極限挑戰》用迪麗熱巴、岳雲鵬、雷佳音換黃渤、孫紅雷的例子大家還記得吧。粉絲們既有的熟悉觀看模式被打破,脫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這只是整個綜N代中的冰山一角,在這個行業中特別嚴重。

其次,綜N代的發展遭遇瓶頸,創新不足。

比如湖南衛視的《我是歌手》經歷著幾季的口碑下滑和收視率下跌之後,不得不被迫調整。老的節目形式和節目內容根本都提不起觀眾興趣了,飆高音再也不能把觀眾“飆”出眼淚了,發展遇到了困境。

不變,觀眾審美疲勞;變,老觀眾不習慣,兩難啊!而綜一代根本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最後,綜一代用“細分垂直化”跟綜N代競爭,圈住了精準粉絲。

比如《聲入人心》搞的音樂劇;《樂隊夏天》搞的“獨立樂隊”;轉搞“嘻哈音樂”的《嘻哈頑童》等等,在細分垂直領域搶走了綜N代的流量。

結語

綜N代出現滑坡現象,恰恰就反應出了中國綜藝市場的蓬勃發展。競爭的激烈,也會促使著綜N代求新、求變,堅持內容為王。

這對於整個綜藝市場和觀眾來說,都是好事。

話又說回來了,大浪淘去的是沙子,幹不倒磐石。有質量、有態度、有溫度的綜N代肯定不會過時!

我是圈外扒姐,擅長八卦花邊,偶爾胡亂寫寫影評、劇評,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