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安家》里,出现了这样一个插曲:徐姑姑告诉房似锦要许个愿望,比如许个白马王子。

结果,房似锦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有点尴尬的说,许愿还是要实际一些的,像我这样条件的人,谁会看上我啊。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抛开她的原生家庭,房似锦长得并不丑,性格也不错,工作能力也很强,作为一个房介中心的店长,年薪百万不在话下,按照现在流行的择偶条件,还属于不错的人选呢。

可是,她背后的家庭,那个像无底洞一样拖累她的家庭,却把她打趴在了地上,拖垮了她的自尊和信心。

此段内容一播出,立马引起的大家的关注,关于“原生家庭的会影响择偶标准么”的问题也迅速引起大家的讨论。

很多网友发表评论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岂只会影响择偶标准,甚至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有一个网友的言论特别有意思,他说看了这个话题下的评论发现,原来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不幸福的。


1、原生家庭的“罪”,无处不在

曾经有一个刷爆朋友圈的外国公益广告《Children see,children do》说:

“孩子们都是模仿与创作的天才。”

视频生动的展现了父母的言行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视频中,父母做什么,孩子就模仿他们做什么:

父母抽烟,孩子也抽烟;

父母和别人争吵,孩子也跟着吵;

父母不讲文明,孩子也跟着不讲文明;

……

孩子用极强的观察力把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然后模仿,他们没有是非观念,把那些行为当成了自己的行为准则。

我们一生会有两个家庭,一个是父母,包括嫡亲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我们称之为原生家庭;一个是成人后结婚组成的家庭。

原生家庭影响着我们的一切,毕竟每个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最先在这张纸上留下印记的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家庭作为我们最初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在性格塑造,意识培养,三观形成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发出感叹:「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但他们却可以不经过考试无证上岗;至于孩子,会被教育成什么样,很大一部分靠先天运气。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父母端正自己的观念,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鹤立于人群之中。”

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这么重要,那我们就要把自己的不幸全推到父母家庭的身上吗?


2、原生家庭的锅,父母要背一辈子吗?

《都挺好》里面的苏母一直有很严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而她这种思想的来自她的原生家庭。苏母还是女孩的时候,父母也是极重男轻女的,偏爱她的哥哥,后来为了城市户口,更是强迫苏母嫁给懦弱无能、长相丑陋的苏大强。

细细想来,她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父母从上一代那里受到了伤害,自己没有愈合,于是带着这个伤影响了下一代。

在《请回答 1988》里面,德善爸爸说:「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有一些做得不好的地方,还希望女儿原谅。」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在美剧《我们这一天》中,有一次凯文差点在泳池被淹死,虽然自己成功自救,但面对一直忽视自己的父母,也爆发了自己的怨气,朝父母吼道:“你们就知道关心凯特今天是不是吃太多了,关心兰德尔是不是又因为被领养的事情而难过了,而与此同时我呢?想不到吧!我差点死了!”

妈妈非常惊讶,张开嘴想要反驳什么,爸爸迅速阻止了她,并把不怎么情愿的凯文带到一边。

他开始向凯文道歉:

对不起,对不起,我应该一直看着你的。

我知道我比你大,但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我有了你们三个(有时候会顾不到每个人),我在努力当一个好爸爸。

对不起,我本该一直在你身边的,我以后也会一直在你身边的,好吗?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父母们也在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也在摸索,我们与其一直沉浸在原生家庭的创伤中,不如学会自救,自我愈合,那样才不会影响到下一代。


3、生命的牌,我们要自己打!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酒鬼有两个儿子,但是这两个孩子长大后,一个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整天喝酒闹事,一事无成,另一个儿子却成长为社会精英。

记者很好奇,为什么一样的环境,会造成这两种这么极端的情况,于是就去采访他们。

结果,他们给出的答案出奇的一致:有这样的老爸,我能怎么办。

细品这句话,挺有意思的,是什么造成一样的环境,不同的结果呢?

自己的选择!

还记得东野圭吾在《时生》中这样说: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惜我们无法选择父母。

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是啊,这个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直接出生在贫民窟的,也有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可哪怕如此,一些人也在逆天改命,如美国史上第一个黑人总统奥巴马。

上天没有给我们选择父母的权利,却给了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自由。

在《当你像鸟飞往你的山》中说道: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长大后,你的自信,你的自爱,你的自尊,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与其一味的抱怨,不如自己选择接纳自己,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学会自爱,允许自己身上的各种可能性和谐共存,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自己。

一地鸡毛的《安家》,揭了所有人的伤疤

虽然不能选择哪里生,但我们能选择怎么活。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终究要自己找回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