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產地是何處,有什麼文化歷史?

水鄉風韻775


建盞出自宋代的(今建甌)建州府轄地而得名 ,古窯址在今天的建陽區水吉鎮後井村 ,其中大路後門窯編號為90 sjy3的窯長為135.6米 是國內已知最長的龍窯 。龍窯代表了東方的陶藝製作的進步和智慧 ,是歷史以來燒製陶瓷的最高平臺 。



建盞燒造於北宋,盛於南宋,是中國八大名窯之一,在宋代為皇室御用茶器,


建窯又因兩宋文化和藝術風格 ,將窯燒製的黑釉建盞上了中國陶瓷的歷史最巔峰 ,建盞作為黑瓷,其盛名和價值取決於器物本身的歷史影響力 ,建盞完全融入了宋生活 ,整個宋代的人民思想和藝術品位造就建盞在中國陶瓷發展歷史中的最高地位,建盞之天工造物體現了宋代追求的極簡風尚, 將建盞以及自然造化的形和色展現的淋漓盡致


宋朝是一個現代文人羨慕的時代 ,文人雅士鬥茶成風,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所以說是宋代造就了建盞的地位



現代的建盞製作工藝已經很成熟!建陽市區建發建盞文化一條街,每個禮拜六都有藝人擺攤,價不高喜歡建盞的朋友們可以去那裡選幾個你滿意的建盞!


溪仔x


建盞,黑瓷代表,中國八大名瓷之一。中國茶文化中, 是唯一為茶而生的器具,被視為“茶之聖器”,因產自福建建陽龍窯,故此稱為建盞。

建盞和紫砂壺被譽為茶道雙子,一個貴為喝茶神器,一個貴為泡茶神器,大器至簡,兩者相輔相成,茶桌上“一繁一簡”,共同“上演”茶桌上完美的配合。建盞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絕非普通的茶器,它承載著中國傳統茶禪一味的文化,製作建盞,不止是一門單純的技能,更是一份福德,一份虔誠。

室無瓷不雅,人無瓷不貴。”“建盞”,就是黑釉瓷典型的代表,被瓷壇譽為瓷器珍寶“黑牡丹”!都說「中國的建窯,世界的建盞」,一直以來,建盞都是中國及世界各地藏家所鍾愛的收藏品種!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迴歸,人們對建盞的熱愛更是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盞的藝術價值,遠遠超過了其使用價值,以其“金石味、書卷氣、民俗情”而在諸多質地的茶具中獨領風騷,長盛不衰。

建盞的歷史文化價值已經得到證明和公認,藝術價值也是切實存在的,但是相比較青花、五彩、琺琅彩等這些基本被收藏家翻騰了底朝天的彩繪瓷,建盞未來的收藏空間還是非常有潛力的。



火楓一葉


建盞產地在福建建安縣(今福建建陽縣)水吉鎮的後井、池中村一帶,總面積達12萬平方米,始燒於唐末五代。最初以支釘疊燒的方式燒造青黃釉瓷器,品種有碗、盞等。自北宋起建茶名聲大振,鬥茶之風興起以後,建窯開始創燒聞名中外的黑釉盞,兼燒青瓷和青白瓷器,其所生產的黑釉茶碗,又稱“建黑”、“黑建”或“烏泥釉”、“烏泥建”。後因日本派遣僧侶到浙江天目山徑山寺修行學道,歸國時帶回一批建盞,因而日本人稱之為“天目碗”。

建盞,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一直是飲茶器具的極品,不僅貴戚權門競相追逐,還是宋時皇室御用茶具,因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故稱為建盞。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建盞是對建窯燒製而成的黑釉瓷的總稱。兩宋時期,由於鬥茶風尚盛行,建窯燒製的精品專供宮廷使用,是黑釉瓷的代表性瓷器。這種瓷器在日本又被稱為天目釉。後井村當地人稱建盞為烏泥盞、寶碗、黑碗、烏碗。建盞的鼎盛時期在宋朝,終南北兩宋之世,建盞一直是飲茶器具的極品,豪門望族競相追逐,文人雅士吟詠把玩。

建窯燒瓷資源豐富,閩北連綿的群山提供優良燃料。制胎所需的紫金土遍地皆是,取之不盡。再加上人文要素的偶合,最終造就了建窯的興盛。明朝初年,整個國家百廢待興,又因為朱元璋出身貧苦,對權貴的浮華生活看不慣,奢靡之風是皇帝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在皇帝的一紙令下:“禁止大盞大壺喝茶,禁止使用茶餅,禁止喝抹茶”。上到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所有人都必須遵守。不僅鬥茶的活動禁止,甚至建盞窯口也被停封,建盞也從此沒落了。

當然建盞的沒落不僅和時代變遷,還和當時人們喝茶的習慣有關,明朝製茶技術實現了的巨大飛躍,炒青茶無論在香味、滋味和飲用方式,都遠遠超過以前的蒸青茶。這種炒茶技藝的發展也使得飲茶文化走入尋常百姓家,飲茶的方式也越來越便利。

至於建窯的爐火重燃,得益於國家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傳統飲茶風習紅火起來,文化復興也讓當今人們重視自己民族的文明,以及各種傳統習俗。

近些年,建窯遺址出土了大量兩宋遺物,對於民間的開掘,國家管理部門並不加禁止。大量的出土,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窯址建盞市場,也促進了其在飲茶愛好者中的流行。由於建盞的紋樣是在高溫窯火中,因釉面自然流動而形成的花紋,所以世界上沒有任何完全相同的兩隻,每隻盞都是孤品,都值得品讀、把玩、收藏。斟茶入盞,水光搖曳,霧氣蒸騰,如真似幻,這是任何青白瓷杯中不可得的佳景。


淮安軍子


中國人有一個可以稱為頑固的習慣,就是講究名正言順。大到家國天下,小到柴米油鹽,往往爭的就是一個“名”字。具化到建盞,可爭競的就多了,而最大的爭論就是究竟建盞的歸屬地到底是哪裡?或者更直白的講,究竟哪裡的建盞才是正宗的。

究竟是建陽的盞,還是建甌的盞,還是福建哪一個地市的盞,或者是福建周邊哪一個地方都盞呢?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問題,更是一個經濟問題。故而,各方粉墨登場,各抒己見,自圓其說——比如某地總以歷史首府自居,揪住“盞”的近義強自賦說等等。

探究建盞本源,確實要從“建”字展開。先要探究福建二字中的“建”字所表為何,“福建”這兩個字一是代表“福州”府,一是代表“建州”府。建州府的建立要追溯到唐朝,其範圍包括現在的閩、浙、灨三省交界的大部分地區。而到了建盞燒製鼎盛巔峰的兩宋時期,福建的名稱就已經出現——福建路(路,宋朝行政單位,大約相當現在的省)。

北宋的福建地區屬於福建路,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改兩浙西南路置。治所在福州(今市),有6個州、2個軍和47個縣——福州12縣、建州7縣、泉州7縣、南劍州5縣、汀州5縣、漳州4縣、邵武軍4縣、興化軍(979年起)3縣。南宋則單獨設置了福建路,設置1個府、5個州、2個軍和48個縣——建寧府7縣、福州12縣、泉州7縣、南劍州5縣、汀州6縣、漳州4縣、邵武軍4縣、興化軍3縣,福建路治所設在福州。

古建州的七個縣包括了建安縣、甌寧縣、建陽縣、崇安縣、浦城縣、松溪縣、關隸縣,其現在的現在的行政區劃則對應為福建省北部,閩江上游,武夷山脈東南面、鷲峰山脈西北側,大致是今天的閩北十個縣市,即建陽區、建甌市、政和縣、松溪縣、浦城縣、武夷山市、光澤縣、邵武市、順昌縣、延平區;以及閩中的泰寧縣、建寧縣、將樂縣;閩東的屏南縣、古田縣。

廣義的講,兩宋時期在福建路生產的茶盞都可以稱為建盞。這也是黑瓷“福建窯系”這一個概念的由來,就目前已經發現的窯址來說,大致有建本窯,福州閩侯窯,福清東張窯,泉州窯,崇安窯,馬尾魁岐窯,莆田仙遊窯等等——從這一個角度而言也說明了兩宋時期黑瓷生產的普遍和繁榮!

而狹義來說,僅兩宋時期古建州範圍內生產的茶盞可以稱為建盞——就是現在市場上流行的“建窯系”的概念。但對照目前的行政區域,也不是所有的古建州範圍內縣市已經發現了窯場遺址——已發現的縣市有建陽區(水吉大路門後窯、水吉蘆花坪窯、水吉營長乾窯、水吉牛皮倉窯、麻沙窯)、武夷山市(遇林亭窯)、延平區(茶洋窯)、光澤縣(茅店窯),蒲城縣(半路窯),松溪縣(回場窯)。

一般性的定義中,以建陽水吉鎮四大窯址出的建盞為正窯出品,無他考古上的唯證據論而——目前水吉鎮發現發掘的建窯窯址最為集中和密集。



滄瀾小乙


建窯為宋代著名的窯場,窯址在福建省建陽縣水吉鎮,以燒製黑釉兔毫盞最負盛名。建窯黑釉茶盞的大量燒造,與宋時的‘’鬥茶"時尚密切相關。所謂‘’鬥茶",即茶客們將茶餅碾為細末放入盞中,沏以初沸的開水,茶湯水面很快會浮起一層白沫,鬥茶時以沫白而持久取勝,即白色勝過昏黃色,後再辨其盞壁,以先留下茶痕者為負。在當時宋代上至皇室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歡鬥茶。由於茶文化的溶入,建窯生產的黑釉茶盞除了銷售全國,還專門為宮廷生產上乘茶具(茶盞)。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可見皇帝都重視建盞,當時宮廷所用的黑釉建盞,底足多帶‘’進餞"和‘’供御"底款。下圖這個黑釉茶盞為皇家所用:



茶盞內、外壁金書‘’三字經",盞的內底畫有雙龍紋圖,寓意‘’龍教子而讀習三字經"。此茶盞應該是當時皇帝賞賜王子之器物。

底款:供御


一介須翁


南平市武夷山旁邊的建陽是“建盞”的故鄉。有段時間讀熱門作家馮唐的書,看到他的散文集裡多次提到建盞。馮唐喜歡收藏建盞,他說現在正宗的傳統建盞是在日本,常常在日本的古董集市淘建盞。再翻閱相關書籍,我瞭解到,建盞興盛於唐宋,到南宋達到頂峰。在那個“娛樂至死”的朝代,從皇帝、王工大臣到一般貴族、普通百姓都喜歡建盞,造就了“推杯換盞”這個成語。可惜,最後一隻工藝精美的珍貴建盞隨著南宋末代皇帝一起沉入大海,建盞的工藝也被蒙古的鐵騎踐踏的粉碎,從此沒落。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


靠譜的知心大哥


讓我分幾部分來回答你的問題。

一、什麼是建盞

盞是小而淺的碗。建盞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為宋時皇室御用茶具,因其中大多數是茶碗,併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建窯,故稱為建盞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盞為黑瓷的代表性瓷器,建盞的瓷土、釉料成分特殊,其它窯口都難以燒製出與建盞相媲美的黑釉瓷器。

二、建盞造型及類別

建盞多是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為圈足且圈足較淺,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敞口碗:口沿外撇,尖圓唇,腹壁斜直或微弧,腹較淺,腹下內收。淺圈足。形如漏斗狀,俗稱“斗笠碗”。依照釉面紋理分類,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雜色等六類。

三、建盞的特點

建窯黑釉是一種析晶釉,屬於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因此,具備燒成黑釉的基本條件;同時,石灰釉黏性強,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高溫中容易流動,所以,建盞外壁底部往往有掛釉現象,而器物口沿釉層較薄,呈褐紅色,有的近似芒口。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此為含鐵量較高所致;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手感厚重;含砂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

四、幾種釉面紋理

烏金釉。這是建窯黑瓷較典型的釉色。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即所謂的“青黑”;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成熟時期的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色黑而滋潤”,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兔毫釉。兔毫是建窯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所謂“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於“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

油滴釉。“油滴”一詞至遲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佈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者直徑為三、四毫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滴散落而成。

曜變。所謂“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圓點呈黃色,其周圍煥發出以藍色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廣佈於建盞的內壁,並隨所視方向的移動而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金光,彷彿置身於浩蕩宇宙之中,周圍是無數璀璨的繁星。

雜色釉。由建窯黑釉器系“窯變”所致,故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上述五大類釉面紋理之外,還有一些雜色釉,如柿紅色、赤紅色、“灰白釉”、“芝麻花”、“結晶冰花紋”、“龜裂紋”醬釉(醬綠釉、醬黑釉、醬黃釉)等。

五、如何選擇建盞

1、看器型是否周正,有無變形。

2、看釉水是否鮮亮圓潤,有無瑕疵。

3、看釉水的花紋色彩屬何品類,有無特殊之處。

4、看圈足修胎工藝,掛釉(釉珠)是否自然奇巧。

5、選擇老盞宜看傳承是否有序,選擇新盞宜看作者是否有影響力。

6、要看底部是否有底款,證書是否齊全。

7、從網上搜索其作品看其特點是否一致。

不知道我的回答你滿意否?如有疑問可關注、一起探討交流。


玩酷集郵與收藏





汲老


建陽市水吉鎮後井村,我國著名古窯之一。



風一樣的自由1982


建盞的產地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也是一種瓷器。

建盞在宋代的時候非常流行,這與宋代茶人愛好鬥茶密不可分。

當時的飲茶方式還是點茶的方式。如果看過電視劇《知否》,應該對點茶有所印象,將茶末放在茶盞中,講求“香乾重滑”,點茶成細膩白色的泡沫。而建盞的黑色釉,非常適合用來鬥茶,黑白對應,更易看清所點之茶的好壞。

除了中國以外,建盞在日本也非常有名。

日本飲茶風俗自唐宋時傳入,在飲茶習俗上也保留了很多當時的習慣。建盞被日本人看做飲茶神奇,至今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日本龍光院、日本藤田美術館還館藏曜變天目盞。

央視曾經有一部名為《瓷器之路》的記錄片,詳細的記錄了包含建盞在內的各類瓷器的發展歷史,推薦你看看哦。

希望對你有幫助,歡迎多交流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