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梯田”之名溯源

被誉为“世界梯田之冠”的“龙脊梯田”,不仅是广西二十个一级景点之一,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龙脊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四季色彩迥异。旖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龙脊梯田”每年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成为了享誉国内外的著名旅游景点。可是,到过“龙脊梯田”的游客可能大都对于“龙脊梯田”“平安壮寨”“金坑瑶寨”“龙脊古壮寨”不甚了解,本文就对其历史及起源进行考察。

“龙脊梯田”之名溯源

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之名溯源

平安壮寨


一、“龙脊”之名

地名考察一般都要先从其所处地域开始着手。“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其主要分布于金江河两岸长约8公里,宽约5公里的山坡上。这一区域聚居着壮、瑶、汉等3个民族,“龙脊”之名的起源与当地的壮族对龙脊梯田的开发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早在明万历(1573—1620年)以前,“龙脊梯田”一带大都还是山林。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龙脊壮族先民购买了此地的“荒山”并落籍建寨、开垦梯田。因壮族最先落籍建寨之地位于越城岭山脉西南麓,“山形如龙,居其脊背处”而取名“龙脊”。

“龙脊”之名最早官方文字记载是在清道光元年(1821年)编撰的《义宁县志》,该书的《艺文志》中收录了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丙寅贡生黎映斗所创作的《龙脊茶歌》:“龙脊山势真豪雄,岩关关外青巃耸……”。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编撰的《龙胜厅志》亦有:“龙脊山,城东八十里,产龙脊茶,向办土贡,近年停止”的记载。据此推断,“龙脊”这一地名了最迟在清乾隆年间就出现了。

清同治六年(1868年)出版的《广西全省地舆图说》已将今日的“龙脊村”标注为“龙脊寨”。1935年,新桂系广西当局开始在全广西的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乡甲制度,从此就有了“龙脊村”之名。

“龙脊梯田”之名溯源

龙脊村(龙脊古壮寨)

由此可见,“龙脊”由山势而得村寨之名,最迟在清乾隆年间已出现,并沿用至今。


二、社区:龙脊十三寨

传说,龙脊壮族先民为了躲避繁重的人头税曾对税官出了个谜语:“龙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家家十三个,个个两公婆”。那何谓“龙脊十三寨”呢?

壮族先民迁入龙脊后,开始是以父系亲属群体为基础建寨聚族而居,形成了“龙脊寨”。随着人口逐渐增长,壮族先民又开始外迁移,在东到白石寨,西至二龙河口,南达金竹山,北抵龙脊山上的区域内相继建立大大小小10余个新的村寨。

历史上,龙胜“虽曰边徼,实粤西之藩篱,桂林之肘腋,其人为苗,为瑶,为壮,为侗,错处并居,言语不通,衣服异制,历代皆羁縻之,为刑政所不及”。由于“龙脊梯田”所处区域更边远,建制归属屡屡变更,造成统治者无暇顾及,各种治安案件频频发生。为了应对区域内各种威胁,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期,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平安寨、龙堡寨、枫木寨、江边寨、八滩寨、马海寨、金竹寨、新寨等12个壮族村寨和黄洛瑶寨,形成了“龙脊十三寨头人会议”的社会自治组织,“龙脊十三寨”由此而得名。

“龙脊梯田”之名溯源

龙脊十三寨分布图(来源:《龙脊十三寨》)

从此,“龙脊”之名不仅成为当地壮族地区的统称,也逐渐被用来指代整个区域20多个壮、瑶、汉等民族寨子的广泛地域。


三、“龙脊梯田”与旅游开发

20世纪80年代初,“龙脊十三寨”地区的独特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吸引了一批外地的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之后,经过口口相传,一批批背包客成为了“龙脊梯田”早期的游客。1993年后,龙胜各族自治县采用了“龙脊梯田”的名称对“平安壮寨”“金坑瑶寨”等景区进行开发。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龙脊梯田”开始为世人所熟知,也逐渐成为“平安壮寨”和“金坑瑶寨”两个寨子的代名词。

由于知名度的提升,2014年“龙脊梯田”所处的和平乡由乡建制改为镇建制时,也选取“龙脊”作为该镇新的名字。

而“龙脊”之名的发源地——龙脊村,于2011年6月10日以“龙脊古壮寨”之名敞开400余年历史的寨门,开始进行旅游开发,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龙脊梯田”几个重要景区之一。




参考文献:

《义宁县志》

《龙胜厅志》

《广西全省地舆图说》

《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名录》

《龙胜县志》

《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集》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碑文契约资料集》

《龙脊十三寨》







关注我,了解更多广西的历史和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