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建议“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移出课本,说影响不好,有理?

在对待古诗词这件事上,我们一直相信能流传下来的多数都是经典,但却并不是每一首都适合孩子们读。当年为了让清朝的孩子们学好古诗,蘅塘退士编了本《唐诗三百首》,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1首诗,但令人不解的是孟郊为难寡妇的《烈女操》也被收录了,而诗鬼李贺却一首都没收,因为这事蘅塘退士没少被人批。可见,编撰古诗词启蒙读物,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有家长建议“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移出课本,说影响不好,有理?

而到了今天,我们的教育专家们在编撰中、小学课本时,其实也承受了不小的压力。先是有知名教授胡觉照认为《出师表》传播了愚忠思想,应该从课本中删除;后有大诗人席慕蓉表示,《愚公移山》不环保,应该删除。此风一开后,不少家长们也开始审视课本中的古诗词,并挑出了不少刺,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说的这首《氓》。

《诗经》中的这首经典失恋诗,想来大家应该都是读过的,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于这首经典情诗,文坛巨匠欧阳修和朱熹其实都不喜欢,但教育专家们还是让它年年入选了中学课本,为何?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

有家长建议“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移出课本,说影响不好,有理?

诗有些长,但写得却很有章法。诗分为6小节,每节10句,以一个女子的口吻讲述了自己从恋爱到结婚,再到婚后被丈夫伤害、抛弃的过程。全诗夹序夹议,将自己对男子的失望和痛恨写得淋漓尽致,还得出了一个流传2000多年的名句:“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话的言下之意是:姑娘们啊,你们一定要留点心!男人们的爱说没了就没了,但女人们却总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有家长建议“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移出课本,说影响不好,有理?

不少家长们对这首诗入选课本很是质疑,他们认为就凭“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16个字,这首诗就该移出课本。因为这话其实是对男人的无情控诉,说得言之凿凿,很多女人在情伤时,常常将这16个字奉为金科玉律。但事实上,这样摆明了是以偏概全,对男人是不公平的。中学的女同学们读了这样的诗,难免会对爱情产生不安全感,这对她们影响不好。

有家长建议“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移出课本,说影响不好,有理?

事实上,读完这首诗替男人抱不平的,也不只是这些家长。当年欧阳修在《诗本义》中就曾表示“今考其诗,一篇始终皆是女责其男之语.......岂成文理”,他认为这些话只是女子的一面之词。而后朱熹也曾在《诗集传》中提醒男子,不要被这样的怨妇缠住,不然“士君子立身一败,而万事瓦裂者,何以异此”。

既然这首诗不太受古代男诗人们的待见,家长们也有质疑,传播的爱情观也确实有些负面,为何还能稳稳地入选课本多年呢?家长们的建议有道理吗?

有家长建议“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移出课本,说影响不好,有理?

首先,论遣词用字的水平,这首诗在当时确实是相当高的!2000多年前的先秦文学,多数写得十分朴素,这是受当时文学发展的限制。而这首诗,不管是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起兴,还是对写女子的相思,以及“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等对比的运用,在当时都是极少见的。不夸张地说,这首诗是当时叙事诗的巅峰之作。

其次,从结构安排上,这首诗在当时也是很特别的。全诗以回忆的方式来写就,每一节代表了爱情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截取了一个典型画面和细节来描写,形象生动。更难得的是,诗人把所有的感情都在叙事的过程中表达完了,喜怒哀乐,行云流水,所以它同样是当时抒情诗的巅峰作之一。

有家长建议“士之耽兮,犹可说也”移出课本,说影响不好,有理?

正是因为以上两点,教育专家们才愿意顶着压力将这首诗收入中学课本。至于此文的负面影响,个人觉得只要老师在讲解此文时,稍加引导,再加上我们的孩子们本来就很聪明,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家长们完全不用担心。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