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铁画锻制技艺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自古铁冶业发达,有“铁到芜湖自成钢”的美誉,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即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芜湖铁画以锤为笔,锻铁为画,鬼斧神工,气韵天成,技艺高超。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


灯舞(无为鱼灯)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是一种汉族民俗舞蹈,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为了庆贺渔业丰收,捕鱼平安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到正月三十为玩“鱼灯”的节日。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鱼灯是最传统、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灯舞种类之一。


南陵目连戏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陵目连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据县志载,明代思想家家王阳明和清代文学家金圣叹曾先后来南陵观看目连戏演出。王阳明评曰:“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


丫山藕糖制作技艺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丫山藕糖历史悠久,作为口口相传的制作工艺,相传始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取其谐音“藕”同“偶”寓意各种美好祝福。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使得当地所产稻米含糖量高,采用当地上等的大米为主要原材料慢慢熬制而成。通过“选,淘,泡,嗮,催,炒,舂,煮,蒸,熏”等多道工序,然后再经过“拉,拽,折,拌”,最终成为“藕糖”。


十兽灯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创于清道光年间,在南陵县何湾镇丫山村丫木脚自然村世代相传。“十兽灯”以地方戏剧服装、头饰、道具及戏剧人物脸谱为基调,以神话传说中的“十兽”为蓝本,以民间歌舞为依据,脸谱化妆独到,十兽灯具怪异,歌舞独特,在安徽乃至全国民间灯会中极为罕见。


送春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陵县弋江镇的古老民俗,又称唱春歌、颂春,是古代传统农耕生活中形成的特有民俗文化。“送春”取义送来春天。经历漫长冬季,温暖的春天终于降临大地。春回大地之际,送春人用说唱的形式,敲锣打鼓经千家万户送去春天的颂歌,使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庄稼生长,以期五谷丰登,表达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也提醒人们要珍惜春天大好时光,勤奋努力,趁早耕种!


大王冲佛香制作技艺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老的祭祀活动,为佛香的生产、生存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而南陵县“大王冲佛香手工技艺”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嘉靖年间(1521-1566),距今已有近五百年历史,那时沿江一带寺庙曾有无大王冲佛香不成寺庙之说。到了清代,大王冲佛香更是技压群芳,一枝独秀,曾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日本和韩国。佛香经过取材、加工、舂香粉、和料、最后压制而成。大王冲制作的佛香主要有盘香、柱香、竹签香、宝塔香等多个品种,加工生产的香品不仅气味芳香,还有安神、养气、祛病等丰富的功效。


繁昌民歌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繁昌民歌是流传于安徽省繁昌县境内的汉族民歌。繁昌民歌内容广泛,曲调丰富,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曲调清新、流畅、淡雅、无饰,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繁昌民歌种类繁多,有秧歌、山歌、号子、小调、门歌、儿歌和风俗礼仪类的民歌,表现形式有独唱、对唱、说唱、领唱等。是中国汉族民间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连麒麟灯会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连麒麟灯会始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居住在九连村卧龙墩自然村俞姓族人,每逢丰收喜庆之年自发组织表演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九连麒麟区别我国传统“南软北硬”狮子的制作方法,全身有形有架,全部由竹篾编织而成,周身用五色条形彩纸作皮毛外衣,再用一些丝绸花布点缀,靓丽无比。当地人又称为“四不像”。这个造型奇特的麒麟制作完毕后,每逢春节或其他一些庆典活动,俞姓族人都要举办麒麟灯会表演,祈求天下太平,期望麒麟带来丰年、福禄、长寿与美好。


无为剔墨纱灯技艺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名宫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有300余年历史,安徽省志列为皖地八大特产之一。无为纱灯在借鉴吸收历代"彩灯"的基础上,将木工、雕刻、漆工和绘画艺术融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剔墨等项工艺制作而成。据说经剔墨工艺和点睛手法,画面人物眼睛,在烛光穿射下频频闪眨,栩栩如生。光绪年间,清王朝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派出统领官专程到无为征选纱灯,悬于皇宫内苑。国庆10周年时,剔墨纱灯曾挂于人民大会堂安徽厅,给大厅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无为板鸭制作技艺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历史。据无为市志记载,板鸭在清道光年间就已闻名,“民俗婚筵多用鹅,后改为鸭。”至今男女订婚送板鸭的风俗依旧不变,这叫“超节”。只要定了亲,逢年过节,男方就得给女方“超节”,连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也一一不能落。开支虽然不小,可娶媳妇的事,男方总是笑嘻嘻的。但板鸭更多用在日常待客,只要来客,就买板鸭,这做派约定俗成,城乡一致,板鸭买来,主人觉得很对得起客人,客人也感到受了礼遇,心也就拉近了距离。


皖南木榨油技艺(芜湖木榨油)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芜湖木榨榨油技艺,是指利用木榨设备将油菜籽转换成食用油的手工技艺。工艺程序主要有炒籽、碾末、熏蒸、包饼、装榨、打榨、沉淀等,每一道工序全靠技艺来完成,技艺掌握以实践操作为主。利用木榨榨出来的油,口感好,无腻味。在开榨的时候,周边地区都能闻到香味,有“榨香十里远”赞誉。


张恒春中医药文化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恒春初创于1800年,1850年登陆于“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芜湖,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盛时分号有十余家,代办点分设于云南、重庆、成都、武汉、上海等地,被民间誉为国药“三块半招牌”之半块,位居北京“同仁堂”、汉口“叶开泰”、杭州“胡庆余堂”之后。


四季春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一百余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四季春”,位于芜湖市镜湖区境内的凤凰美食街上,它的传统系列小吃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芜湖人民的最爱。


耿福兴传统小吃制作技艺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耿福兴创建于清光绪1888年,始由江都耿家太爷和芜湖面条师傅韩光远及芜湖酥烧饼师傅严开银组合而成,历经沧桑,百年不衰。多次上榜《舌尖上的中国》的虾籽面、小笼包、翡翠烧麦都能让您一饱口福。


梨簧戏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芜湖文旅资源推荐系列|玩在芜湖·非遗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是芜湖人十分喜爱的“草根戏”。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起源于民间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音乐的旋律与芜湖民间的摇篮曲、哭腔、卖白兰花调、旧私熟的咏诗诵书音调及芜湖民歌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