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這一次曼及全國的新型冠狀肺炎,激起了不少人對於過往非典的回憶。而記錄非典疫情采訪故事的《看見》,也被人重新拿到了檯面上討論。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看見》的作者柴靜已經遠離人們的視線很久了,似乎已經沒有多少人記得這個曾經在新聞媒體界頗有名氣的女記者。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走上媒體人的路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在做記者之前,柴靜曾經做過一段時間的電臺工作,當時剛剛進入社會的她拿到的工資並不高,每天聽著各種人從電話裡說出形形色色的故事,從而進行互動評價。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這樣的生活一過就是兩年,傾聽故事的她培養出來了極高的共情能力。

之後她又進入地方電視臺,負責一檔欄目製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央視的陳虻,發現了柴靜的天賦。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在進入央視之後,柴靜被安排在陳虻手下工作。陳虻是一個極為嚴厲並且嚴謹認真的人,在工作過程中不允許手下有任何的粗心大意,而年輕氣盛的柴靜對這個上司的嚴厲非常不認同,但漸漸的,她在陳虻身上學會了很多有關新聞採訪的東西,漸漸的卻在陳虻的做事態度中學會了很多。而陳虻也在這個姑娘的蛻變過程中,愈發對她寄予期望。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08年陳虻逝世,她寫了"陳虻不死",這篇文章也被收錄到《看見》。她將陳虻描述成帶給他新聞電視人精神的引路人,"我以為我失去了他,但是沒有",情真意切讓人動容。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在記錄非典之後,柴靜便走出演播室真正的做了一個調查記者。她曾經記錄過無數的故事,每一個故事從她的口中說出,似乎都能觸及最深處的內涵。

隨著名氣越來越大,柴靜甚至被人形容為當代的林徽因。其中有一定的誇張成分,但是也不難看出當時柴靜在大眾心裡面形象如何。

新聞人的選擇

文字是陳靜表達自己觀點的方式,和其他媒體人相比,柴靜有一股獨特的倔強,這種決定可能是別人喜歡她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攻擊她的理由。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在2014年,柴靜離開了央視,拍出了一部引起沸沸揚揚討論記錄中國空氣汙染狀況的紀錄片,有人認為這是勇敢的發言,也有人認為這部紀錄片裡面有許多數據涉假,是是非非沒有定論。

而她的感情生活也是別人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剛剛進入央視,她身上的緋聞就沒有停過,甚至還有傳言說她還介入了作家馮唐的婚姻,不少男人為她離婚,但這個故事一直都是捕風捉影。

柴靜被稱現代林徽因:從來不缺攻擊,但她仍選擇屬於自己報道角度

在結婚之後,柴靜前往美國生下女兒,當時有許多人因此對她大肆攻擊,最後她不得不站出來解釋自己的女兒先天患有疾病,在美國出生是為了更好的醫療條件。

柴靜身上從來不缺攻擊,但是她依舊選擇了了屬於自己的報道新聞的角度。她堅持去報道那些常常被人忽略的事情,不管最後得到的反饋是正面還是負面,都是如此一往無前,這其實就是媒體人的勇氣。

如果一個媒體人放棄了自己的自主權,成了別人的發聲器,那真是最大的悲哀。但幸運的是,在這次與新冠抗爭的過程裡,堅持報道事實揭露各種問題的媒體人,依舊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