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比非典更容易傳染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2019 新型冠狀病毒蔓延,相關研究也迅速出爐[1]。1 月 21 日,科學家發表了新型冠狀病毒的蛋白模型[2]——這些數據說明了什麼?2019 新冠病毒與非典病毒有何異同?


本文作者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博士生期間的課題同樣圍繞於病毒蛋白模型,且所用技術與這次研究相同。對於這次的研究數據,她提出了自己的解讀(以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2019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與之前的非典病毒(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都屬於冠狀病毒。目前,已知能夠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有 7 種,上述 3 種可以引起致命的呼吸系統疾病,剩下的 4 種則是人類感冒的常見病原體。


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一類 RNA 病毒的總稱,這類病毒的遺傳物質為 RNA。之所以叫做“冠狀病毒”,是因為在電子顯微鏡下,病毒邊緣上的突起——刺突蛋白(S)看上去就像皇冠一樣。

新冠病毒比非典更容易傳染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冠狀病毒的結構:刺突蛋白(S)與HE蛋白是進攻武器,幫助病毒進入人體細胞;膜是防禦武器,幫助病毒存活更久

這個“刺”,是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強有力的武器,它可以跟人體細胞表面一種叫做 ACE2 的受體結合,病毒藉機進入到細胞中去——簡單來說,ACE2 受體是鎖,刺突蛋白(S)是鑰匙;通過這把可以匹配的鑰匙,病毒才能夠進入細胞。病毒進入了細胞之後,就會現出 RNA 病毒的真身。RNA病毒自己生不出小病毒,但它可以讓宿主細胞像一個工廠一樣,按照病毒 RNA 遺傳信息的指示,源源不斷地複製出更多的新病毒。

上面所說的受體 ACE2,叫做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廣泛存在於人體各組織,但在肺毛細血管中的活性最高。所以,身體的各個組織都有可能先被病毒感染,但絕大部分初期症狀都體現在呼吸系統。

如果能夠成功截斷“開鎖”的過程,從理論上來說,就能有效地將一大波病毒拒於細胞的門外,讓它們從一開始就不能感染我們。因此,這把鑰匙——刺突蛋白(S)是很多學者研究的方向,也是抗擊冠狀病毒的方案之一。

新型冠狀病毒和非典病毒都有自己的刺突蛋白(S),這兩個蛋白有些相似,卻又不完全一樣。最近發表的這篇論文[2],比較了兩個病毒的刺突蛋白(S),概括來說有以下三點:

1)從氨基酸序列來說,新型冠狀病毒跟非典病毒有 76.47% 的相似率

2)從 3D 空間來說,模擬出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跟非典病毒的 3D 結構非常相似

3)從與人類受體結合的能力來說,非典病毒更容易與人類受體結合


這些數據是什麼意思?


1.氨基酸序列

根據論文公佈的數據,新型冠狀病毒與非典病毒,在氨基酸序列上有 76.47% 的相似率

個人覺得,對於不同蛋白來說,76.47% 的相似率還是比較高的。比如,我研究的艾滋病毒輔助蛋白 Vpu,單鏈一共只有 81 個氨基酸,在不同的蛋白亞型裡,也會有十來個不同的氨基酸。以 MERS 為例,MERS 的刺突蛋白(S) 有 1353 個氨基酸,可變幾率也會更大。而不同的蛋白質,區別可能也會更大。

但重點是,氨基酸變了,不一定會影響蛋白質的整體功能。這就好比,做菜的時候要放白砂糖,但如果不小心放成了冰糖,也許口感有那麼一點區別,但反正都是甜的;當然,如果放成了鹽,那區別就大了——氨基酸鏈也是如此,氨基酸的改變,可能是白砂糖和冰糖的區別,也可能是糖和鹽的區別。

相比之下,氨基酸排列引起了可能的結構變化,繼而導致了功能變化,後兩者才是我們更看重的。


新冠病毒比非典更容易傳染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蛋白質的一級結構是一串氨基酸 | National Human Genome Research Institute


2.3D 空間結構

關於論文裡討論的 3D 結構,可以簡單理解為,模擬出來的這兩個刺突蛋白(S),在空間距離上的差異有多少米,也就是它們的空間結構有多相似。結果發現,它們差了 1.45Å,也就是 0.000000000145 米。你沒看錯,1 Å =1^-10 米。再考慮到這個刺突蛋白(S) 的普遍長寬,一般為長<=30 nm, 寬<=5 nm(1nm = 1^-9米)[4],這樣的差異是非常小的。

因為,蛋白質不是靜止不動的。在實際情況下,蛋白質會蹦來蹦去,扭來扭去,好比一根彈簧。蹦一下,這個 1.45 Å 的差距就沒了。所以,這兩個蛋白質的 3D 空間結構是非常相似的


新冠病毒比非典更容易傳染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蛋白模型:紅色表示ACE2受體蛋白,棕色表示2019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S),藍色表示SARS病毒刺突蛋白(S) |

3.蛋白質功能

空間結構近乎相同,那麼功能呢?沿用之前的“鑰匙和鎖”模型,這兩把長得差不多的鑰匙都能開鎖嗎?答案是——可以的,只不過非典病毒的這把鑰匙開得更順暢

論文此處比較的是刺突蛋白(S) 與人體細胞受體 ACE2 的結合。新型冠狀病毒與受體的結合自由能是 -50.6kcal/mol,非典病毒是 -78.6kcal/mol。結合自由能越低,病毒蛋白和人類受體結合時釋放的能量就越多,結合也就越穩定。因此,相比之下,非典病毒與 ACE2 受體的結合更穩定

但是,這並不代表新型冠狀病毒與ACE2受體結合得不好,只能說非典病毒更好。論文指出,一般來說,結合能量為 -10kcal/mol 時,就該認為結合得不錯。


這說明了什麼?

新型冠狀病毒與人類受體結合得不錯,但沒非典病毒那麼好——從這個信息,我們可以試著推論出這次病毒的幾個特點。


1.入侵能力

非典病毒的結合率更好,意味著就單個病毒而言,非典病毒更容易進入人體,人體也就更容易被感染。因此,有學者認為,2019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染性沒有非典病毒強,我也同意這個說法。


2.傳染性

然而,正是因為相比於非典,這次的病毒沒有那麼容易進入細胞、造成破壞,所以人類感染初期的症狀也就不那麼明顯。這樣一來,受感者不會警覺,可能也會出現漏診、誤診的情況

;由於錯失及早就醫的時機,受感者也更有可能感染其他人——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的病毒傳染性強。

當然,這只是病毒傳播的一個因素。病毒的致命率、生命週期、傳播渠道、在空氣中可以滯留多久、病毒量、在進入人體細胞後複製新病毒的速度等等,都能夠影響病毒的傳染力。


新冠病毒比非典更容易傳染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新型冠狀病毒的電鏡圖片 | 中國疾控中心

3.病毒對人體的影響

病毒對人體的影響,是由病毒本身以及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共同決定的。

如果一個病毒的殺傷力很強,人體的免疫系統很弱,病毒一進來,就把人體細胞殺精光,那麼這個病毒對人體的影響肯定是很大的。但是,如果一個病毒本身的殺傷力不強,人體免疫系統的反應卻過於強烈,揮起寶刀一陣亂打,結果打的都是自己人,那麼人類正常的細胞也會被過激的免疫系統弄死——這種情況下,我們也說這個病毒對人體的影響很大。正常的免疫反應,應該是按部就班進行的,太快太慢都不行。

研究發現,非典病毒更傾向於“打倒”青年人,是因為青壯年的免疫系統比較好,更加靈敏、強烈,而非典病毒的結合能力強,更容易導致免疫系統的過激反應[5]。然而,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結合能力雖不差,但卻沒有非典病毒那麼好,免疫系統的反應相對緩和一些。也就是說,比較強的免疫系統能有較多時間反應,從而作出正常的部署;但是,

免疫系統比較弱的人,就很容易中招

從最近報道的病例來看,這次整個病症的週期比非典長;同時,根據《柳葉刀》的最新研究,中老年人也更容易感染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單從新型冠狀病毒的結合能力來說,不論年老年少,免疫力弱的人都更容易中招

新冠病毒比非典更容易傳染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不論年齡,免疫力弱的人都更容易中招 | Pixabay

從實際來看,初期弱弱的症狀、春運、春節家庭聚會,這些都給2019新型冠狀病毒帶來了很好的傳播機會。假期裡減少多人聚集,儘量在家隔離,開工之後也不要掉以輕心,做好防護,別急著呼朋喚友聚餐蹦迪——不給病毒傳播的途徑,這才是最穩妥的方法。


注:本文基於理論研究,並不能代表專家和一線醫生的觀點。僅供參考,如有錯誤,歡迎指正!


[1] New China virus: Sive questions scientists are asking, E. Callaway and D. Cyranoski, Nature News, 2020

[2] Evolution of the novel coronavirus from the ongoing Wuhan outbreak and modeling of its spike protein for risk of human transmission, X. Xu et. al.,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20

[3] Wikipedia: Coronavirus, scientificanimations.com, 2020

[4] Natural Protein Fibers, C. Viney, Encyclopedia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

[5] Severe immune response kills SARS victims, R. Walgate, New Scientist, 2003


新冠病毒比非典更容易傳染嗎?可以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