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用普通話時的語速,思維很慢,經常記憶和組織語言才表達清楚,用家鄉話時沒有?

KG6113


因為使用不夠。按道理小時候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啊。

我幼兒園及之前,居住的環境很特別,我們家鄉城南城北語言就不太相同,加上那條巷子都是浙江溫州人,我周圍起碼有四種以上的語言,包括普通話。在這種環境裡我語言發展的很慢,在我觀察了周圍人口語言比例之後,我選擇普通話,然後就突破了語言障礙。選擇普通話,你就會下意識在內心自默的時候也在對自己說普通話,這樣聯繫語言的方式和途徑就更多,這決定了你以後說話的速度。我現在說家鄉話確實要反應一下組織語言,不過這個時間並不足以產生困擾。


沉默有時念想有時


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我的觀點是這樣子的。


1.詞彙量不夠

如果一個人經常說的是自己的家鄉話,對於普通話不夠了解的話,那麼普通話對於他而言其實就相當於第二門語言。

我們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如果我們英語詞彙量不夠的話,就不能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意思。同樣在普通話上面也是這個樣子的,我們熟悉自己地方的方言,知道我們想表達的意思用方言如何表達。

但是換成普通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在一時間找不到準確的詞語,因此表達的思維以及速度就會慢很多。

2.語調不同

雖然普通話和全國各地的方言幾乎都有很大的相似的地方,這也代表了普通話相對於其他,外國語言更容易學。就是因為普通話的語言邏輯和我們的地方方言是十分接近的。

但這也是普通話容易學的第一點。第二點就是普通話的語調與我們各地的方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是同樣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這些語調上面的不同,既造成了各地方言自身的特色,也造成了學習普通話的一些障礙,因此如果在使用普通話時覺得不得心應手,那麼就是可能對於普通話的語調不熟練。

3.練習不夠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才,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學習,第二門外語可以將第二門外語說的像母語一樣流利。

這是因為他們已經經過大量的練習進行聽說讀寫,他們進行說外語的過程中,已經不需要在大腦中將母語翻譯成外語這一過程了。同樣的在普通話的練習過程中,我們也需要進行大量的練習,才能夠達到十分流利的程度。


以上便是我關於這一個問題的理解,如果您覺得我說的有用的話,拜託點個贊。


俠花


1:因為你讀的書少,詞彙量不夠,所以往往意思想到了,卻不知如何表達出來。

2:你所謂的家鄉話,是你從小到大一直記著說著的,自然所有的本地詞彙都記得滾瓜爛熟,說起來才得心應手。

3:一個人的思維快慢跟他用普通話還是用方言,肯定沒有任何關係,你所謂的“思維”慢肯定指的是一時語塞時怎麼想都想不出話來。

這個跟人的思維沒什麼關係,主要是肚子裡沒墨肯定就吐不出來。

4:一個愛讀書,詞彙量豐富的人,即使他(她)從小說的是方言,但是他(她)普通話表達的水平,一定跟他(她)用自小說的方言一樣好。


南公懿


那你有沒有總結一下,你在什麼時候說普通話,而在什麼時候說家鄉話呢?

如果你不是把普通話作為表達語態的人。那麼按照習慣,講普通話的時候,多半你面對的是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事物,陌生的人。要表達的內容,多半與事業,學習,發展等事物相關。那就可以理解了,你需要用特定的語言,相對專業的方式表達和描述。所以要有一定的邏輯性能夠打動、說服、感染被收聽者。所以有些腦海裡組織語言的狀態是正常的。

要提升的方法也很簡單,多看,多聽,多學,多講就好了。

那又說到你用家鄉話沒有問題,那是否你也總結過你講家鄉話的時候面對的是誰?多半是自己的家人或者是熟悉的人。那麼在一起講話就可以很放鬆了,大家聊聊身邊事,沒有語境上的壓力。自然無需多想了


夜度靈光2


一、因為一個人從出生到學會說話,首先接觸的是當地方言,而且周圍的人也在講當地方言,所以受成長環境,語言環境所影響耳濡目染。所以他的記憶深處,方言是非常深刻的。

二、方言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同時承載著地域文化。普通話是官方語言,是標準話。

三、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方言,方言是民族文化藝術,是文化溝通的橋樑,普通話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廢棄方言。方言在語言使用習慣中佔有優勢,同時學習普通話更能讓你能有一個廣闊的交流。可以學到更多的文化知識,以及對自己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重要場合,或者生活學習中,工作中一定要去積極的運用普通話。俗話說熟能生巧。一定要多說多鍛鍊才能和自己的思想思維有一個平穩的鏈接。





亭夏


其實很簡單,這就是家鄉話和普通話的差異了,因為我們從小都是在用家鄉話交流,而且說話的內容和意思我們都能夠瞬間說出來,這也是一種習慣,習慣用什麼家鄉話代表什麼意思!

但是普通話就不一樣了,我們沒有說過普通話的人,一開始都會不習慣,而且不會說,有的家鄉話很好表達的,但是用普通話就表達不出來了,就把家鄉話用普通話的方式說出來了,但是說出來後自己都感覺彆扭!

因為家鄉話有很多方言,也很好表達,也不用看你文化的高低!但是普通話就沒有什麼方言了,都是用正規的詞語去表達!

我們經常用普通話去說,慢慢就會好的!


方向7129


家鄉話,一般也就是你從小開始第一次接觸說話或者父母所教你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方言、"地方語言",也稱"白話”。只通行於一定的地域,他不是獨立於民族語之外的另一種語言,而只是局部地區使用的語言。方言所體現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話無法比擬的,例如東北方言,其簡潔、生動、形象,富於節奏感的特色,與東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當吻合,山西的方言最大的特點就是保留入聲,聲調有極其複雜的變化。 語言文化遺產有特別重要的保護價值。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現代標準漢語。清末已出現"普通話"一詞,清廷1909年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民國時期多次制定國語讀音,新中國成立後1955年規定國家通用語言為普通話。

之所以你會覺得家鄉話更輕鬆流暢,不過時因為這是你從小接受的語言,語言也是一種習慣,你從小習慣的表達方式,習慣的思維匹配習慣的語言,所以自然會覺得輕鬆。多數人的普通話都是後天經過學習訓練而會的,這個過程就是一個重新學習和適應的過程,你在表達的時候就需要分析對應的這樣一個過程,所以自然會顯得生疏一些。正常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訓練和應用,普通話思維與表達的匹配也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不會存在明顯的不適應。


法律有道


我也有和你一樣的狀況,不過我現在已經逐漸改善了。所以我希望通過我的解答可以幫助到你。

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問題就是思維慣性的問題。

首先能提出這個問題,想必你應該不是00後吧。很有可能你跟我一樣,就是上幼兒園,小學的時候老師都是用方言教學,導致我們用方言去理解和思考問題。這只是很小的一個原因,但是這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原因,那就是你應該有至少15年的時間生活的環境當中的人都是用方言交流。所以你的思維和語言組織都是通過方言來進行。當你用普通話表達的時候,其實是先用方言思考和組織語言,然後再翻譯成普通話講出來。這樣你就消耗了更多的時間。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很有可能就是你在閱讀文字的時候,不管是書還是手機上的文字,你會情不自禁的用方言去閱讀。所以當你把你看過的書或者是故事講給別人的時候,你會發現並不流暢,你需要在腦海裡邊重新組織一遍語言才可以表達清楚,甚至說到著急的時候,方言就蹦出來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下意識的訓練。方法就是用意志力去控制自己,閱讀的時候,算題的時候,思考問題的時候都要用普通話去理解,去反饋信息。有條件的話,在跟人交流的時候儘量用普通話,避免用方言。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你就可以形成一定強度的普通話思考的能力。當你表達的時候就不用再經過翻譯的過程了,思維就清晰了,速度也就變快了。

另外每一種語言它需要用到的大腦區域是不一樣的。當你學會了好幾種語言,不管是方言普通話還是外語,如果你能做到直接用每一種語言去思考,那麼你的大腦潛力將會被更多的開發出來,智商也會隨之提高。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都是可以訓練的。記住用你的意志力去控制你用某一種語言去閱讀,去思考。這樣一來你的問題就得到解決了。

願我的解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如果覺得有道理就鼓勵一下哦!!!


泛泛而論


這個事因人而異,主要的問題是對普通話運用的不夠好,而且從小到大的成長環境中,缺少普通話的語境,所以不習慣普通話的思維方式。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訓練,知識積累不夠,所以,語音表達能力還是有所欠缺。



何言汲汲


因為家鄉話才是你的母語啊,你從小就是在家鄉話的語境中長大,早已對她運用自如,信“口”拈來,而你用普通話,就得必須用普通話的詞彙來交流,而普通話並不是你的母語,許多詞彙在你的思維裡並不是想之即來,肯定會說的慢,肯定也會覺得交流起來不流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