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还不行?看上了药匣子,别给我药丸子

《刘老根3》已经上映了一段时间了,但是没有让我们看出前两部的感觉

,却看出来《乡村爱情》的影子。坦白讲,我并没有大段地看过《刘老根3》,只是在头条的视频区看了网友分享的一些片段。即便是如此,也有很多很多的槽点了。

买椟还珠还不行?看上了药匣子,别给我药丸子

长期以来,很多观众都是“唯演员论”的观点。一部剧活了,就说谁谁谁演技派、老戏骨;一部剧砸了,就说谁谁谁没演技。其实,一部剧是一个综合作品,不是演员的独立作品,至少有导演、编剧、演员这三个层次是直接参与创作的。甚至是道具化妆、音乐设计等也都是直接创作者和贡献者。好的演员可以让平淡的剧本生辉,好的编剧也会给普通的演员增色,台前与幕后是相辅相成的。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是经典之作,而2000年《西游记续集》就逊色不少,再后面的《吴承恩与西游记》更是臭了大街。这个例子很生动,同样是师徒四人,不同的创作团队就说不同的样貌。

言归正传,《刘老根3》怎么就感觉不对呢?问题出在哪里?说的不客气一点,就是“精英班子”成了草台班子”,只靠本山大叔个人是撑不起来的。

首先,新的编剧团队跟何庆魁相比,根本就不是个儿。

前两部虽然是讲农民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但角色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满满的农村味道。无论是讲家长里短还是讲山庄发展,思维上都和乡下环境切合,让人觉得可亲可信。但是这一部又是坐牢又是出国,故事大开大合,画风诡异。从2002年到2020年,的确是有18年没有把故事续上;但是在剧情中,为什么一定是发生在这大十几年以后的呢?大辣椒十几年没见过刘老根,刘老根十几年没见过药匣子,药匣子也十几年也没见过大辣椒!没见过也倒罢了,关键还互相不知道音信!二奎这小子也是十几年没有音信!这是编剧关在屋里凑出来的吧。没有一点插叙、倒叙、补故事的思维吗?干嘛跟这个“十几年”杠上了呢?这故事根本无法落地,无力吐槽

买椟还珠还不行?看上了药匣子,别给我药丸子

其次,经典的角色全都不见了。药匣子和大辣椒戏份不足,冯乡长和胡科不出现了,丁香也没有了。二奎性情大变,居然没有了一股闯劲,不和他爹干仗了。刘老根没有了对手戏,形象坍塌。什么角色留下来了呢?超大龄未婚的山杏,溜光水滑的大奎,还是黄世友来着?还有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装嫩的药丸子,那是十几岁的小伙子吗?说实话,根本没有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角色。在一部正常的剧中,是演员服从剧本,需要怎么演就找什么样的演员,演员再创作也是在框架内;而这部剧,恰恰是剧本服从演员,有什么演员就编什么剧本,怎么方便就怎么演。这真的很滑稽。

买椟还珠还不行?看上了药匣子,别给我药丸子

最后说一说这部剧的立意。从百科介绍来看,是讲刘老根将龙泉山庄重整旗鼓、啼笑皆非的故事,主要矛盾是大奎、韩世信、药丸子这几个人在山庄的纷扰,还夹杂着药丸子的身世故事。这简直是小孩子的作文。回看前两部,讲刘老根创业艰辛,讲药匣子虚荣拽文,讲乡干部吃拿卡要,处处入木三分,看着带劲。原来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现在是“半空里那么高的生活”。没什么立意,拍就完了。

本山大叔曾经是亿万观众眼中的头号笑星,无论是小品、二人转,还是电影电视剧都有重大影响力,春节晚会没有他就不行,就这个程度。但很遗憾,近些年,本山大叔的作品出了些情况。

1990年代,是本山大叔事业的快速成长期。那还是大导演、大编剧、小演员的时代,导演张惠中,编剧何庆魁等人,协助本山大叔,以及他的铁三角,铸就了艺术的辉煌。

2000年-2005年,是本山大叔事业的巅峰期。他的卖拐三部曲、《刘老根》、《马大帅》获得成功,本人也开始兼做导演。这一时期他在团队的角色发生了微妙变化,话语权更强了。出于对二人转传承的使命感,他沉下去挖掘人才广收门徒,成立了刘老根大舞台。这是他的第二个辉煌。

2006年以后,是本山大叔事业的俯冲期。高秀敏辞世,范伟进京,何庆魁也隐退了。本山大叔自己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了本山集团。在宋丹丹坚决告别春晚以后,他连搭档也不好找了。从《乡村爱情3》开始,赵家班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他们团队内部的狂欢,艺术上越来越封闭。这十几年间,除了“尼古拉斯赵四”的街舞和宋小宝“长点心”以外,亮点也不多了。无论是《樱桃红》《老兵》还是《关东大先生》,每一个都是《乡村爱情》穿越时空。因此,《刘老根3》这个表现,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演员主导一切、得名得利还得权” 的模式,是失败的模式。这已经是行业通病,锅不在刘老根身上。怀念那个大导演、大编剧、小演员的时代,那才是艺术的春天。

买椟还珠还不行?看上了药匣子,别给我药丸子

买椟还珠还不行?看上了药匣子,别给我药丸子

买椟还珠还不行?看上了药匣子,别给我药丸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