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在鹽城生活了這麼久

你瞭解它嗎?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你知道它為什麼叫鹽城嗎?

譬如鹽城真的是生產鹽的嗎?

……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這些地名的背後

貌似隱藏著很多故事呢

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鹽城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有過很多名字,鹽瀆、瓢城、登瀛、百河之城……而鹽城之所以叫鹽城,與“鹽”有很大的淵源。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裡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登瀛橋的傳說

登瀛橋,是鹽城八景之一,叫“登瀛晚眺”。這座橋為什麼叫“登瀛”?這裡邊有一個故事。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古時,鹽城有兩個叫“登瀛”的人,一個叫李登瀛,一個叫陳登瀛。這兩個人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說起來除了姓,別的樣樣同,可就是家境不同。李登瀛是萬貫家財,家內應有盡有,丫環、小廝一呼百應;陳登瀛一貧如洗,就夫妻兩個,吃了早飯愁晚飯,破屋愁雨天,破衣愁寒天,一句話,日夜愁窮。

那時候,鹽城有城隍廟,當地人有個“宿齋”的風俗。

一天,陳登瀛的娘子就跟陳登瀛說了:“你呀,同人家李登瀛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總叫登瀛,為什麼你就這麼窮,人家那麼發財呀!”陳登瀛聽在心裡,想想也不服,就準備去“宿齋”。

這天,陳登瀛就跟人家大船上借了一條大鐵錨鏈子,到了城隍廟內,把大菩薩、小菩薩一個個繞起來,到晚上就往大殿上一睡,睡著了等城隍回來,這就叫“宿齋”。

到了半夜,城隍老爺回來了,看見他的部下都被鐵錨鏈子鏈了起來,知道有人來“宿齋”。一望,陳登瀛睡在大殿上,就與他夢中談起話來了。問他為什麼睡在廟內?陳登瀛就跟城隍說了:“我是來找你講理的。”

城隍問他講什麼理,他說:“我和李登瀛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為什麼他那麼發財,我這麼窮?”

城隍老爺回答他:“李登瀛發財歸發財,他沒得大壽,又無子孫後代,你現在雖窮,將來壽大,要過到八十歲,還落個兒孫滿堂。你是要發財,還是要大壽呢?”

陳登瀛想了一刻,說:“我要發財,不要大壽,我窮夠啦!”

城隍老爺點點頭說:“那好,我就叫你發財。”這下,把個陳登瀛高興死了,他呀,一笑就笑醒了,眼一睜天已矇矇亮,就高高興興回家了。

到家一看哪,不好了,還發財呢,妻子倒生病睡在床上不省人事了。陳登瀛急得直轉,他身無分文,哪有錢請醫生抓藥啊,只好眼睜睜地望船沉。

就在這時,忽聽門外“篤篤篤”的聲響,陳登瀛向門外望去,只見一個老和尚,揹著一個大包袱,敲著木魚,在他家門前化緣。

陳登瀛說:“你這老和尚,我家吃中飯沒晚飯,現在病人睡在床上,連抓藥的錢都沒有,你還來化緣!”

老和尚笑笑說:“你家娘子有病,你要請我的話,我可以治好她的病不要錢。”

陳登瀛一聽此話,高興了,忙把老和尚請到家裡,老和尚進屋後,放下包袱和木魚,就叫陳登瀛燒口熱茶,還說:“我這兒有幾個藥丸子,你娘子只要和茶吞下肚,病就會好的!”

陳登瀛看看鍋邊,連一把草都沒有,沒辦法燒茶,只好舀了碗涼水。

老和尚接過水碗,走進房裡,去替病人看病。才進房,只聽“轟”的一聲響,老和尚往地上一倒,娘子一驚,往起一拗,一點病也沒得了。

老和尚倒在地上,夫妻兩個急忙去拉,哪裡拉得動啊,用手摸摸老和尚的身子,渾身冰涼,沒一點兒熱氣,老和尚死了。夫妻兩個想把老和尚動個身,可兩個人不管怎麼用力,就是拉不動,再把衣服解下來一看,“啊!是個金和尚。”夫妻倆傻了眼,再到堂屋把包袱解開來一看哪,裡頭全是金銀財寶,珍珠瑪瑙,連那個大木魚都是金的,當時陳登瀛想,可能是城隍老爺夜內跟我講的顯靈了,送財給我了。

陳登瀛真的發財了,而且是陡發萬金,富甲一方。

日子是好了,陳登瀛總不曾忘記“宿齋”那晚上城隍老爺講的話,說他有了財,壽就不大啦,到了三十六歲那年的某天某日就要死的。想到這裡,陳登瀛跑到李登瀛家去,想聽聽他有什麼說法。再說李登瀛見陳登瀛突然發了財,有點莫名其妙,陳登瀛到他府上,就問起他發財的原因,陳登瀛也不瞞他,把“宿齋”的情況怎長如短地說了一遍。李登瀛聽了,心內象戳了刺,沒得指望了,兩個人就商議好,各人買條船,到杭州西湖去玩一趟,就是死也夠本了。

沒幾天,各人都買好了船,安排了自家的傭人、水手,就開船啦。從西門開船往南門,行到了現在這個登瀛橋的地方。當時這條大河上沒有橋,只有一個擺渡的渡船,那船又小,流又大,來往行人多,渡船一靠岸,他也往上跳,你也往上爬,渡船擠得滿滿的。當船行到河中心,船一歪,就翻掉了,一下子淹死了十幾個人。

陳登瀛心想,如果這個地方有座橋,這些人不是不死了嗎?我現在有這麼多的錢財,為何不來做做好事呢。當時就同李登瀛商議在這河上,兩人合夥造座橋,然後再去杭州。

哪知道李登瀛卻搖搖頭說:“我還有幾年的陽壽,哪有閒情管別人的事呢?”

陳登瀛說:“你不同意你走吧,我把橋建好了,再玩也不遲。”就這樣,陳登瀛在鹽城獨造一座橋,取名叫“登瀛橋”。

橋造好了不到一年時間,陳登瀛這才把家務交給管家代理,帶上妻子兒女,乘船出外去玩。船開到了蘇州一帶,看到江北人因幹荒到蘇州去謀生,成千上萬的饑民,有的要飯,有的做苦活,還是沒得吃、沒得穿。陳登瀛就用自己的錢在蘇州買糧放糧,一連放了幾個月的糧,直到第二年開春,饑民們回家種田,他才開船到西湖去玩。

玩了二年時間,他想我的壽限快到了,就趕快回家。到了某天某日,把家中的事務託付好,自己將壽衣穿戴好,直挺挺地往板門上一躺等死了。結果翻來覆去,還是精神抖抖的死不了。陳登瀛心裡想:城隍老爺難道說話不算數了?為什麼到時間我還沒死呢?就打發人到李登瀛家去,看看他死了沒有,結果,看的人回來說:“李登瀛昨天死了。”

陳登瀛到了晚上還不曾死,爬起來又把鐵錨鏈子一背,又到城隍廟裡去“宿齋”了。睡夢中,城隍老爺問他又來做什麼?陳登瀛說:“你老早說我該今天死,你看,我不是還活著?弄得我六神不安,家裡哭哭啼啼,你不是拿我開心麼?”

城隍老爺說:“告訴你,你現在死不了啦,就因為你做了兩樁好事:頭一樁,你造登瀛橋,方便了百姓;第二樁,你放糧解救饑民,積了陰德,就該添福添壽。如今,天賜你兒孫滿堂,長命百歲。”

據說,陳登瀛真的活到八十多歲才歸天。鹽城登瀛橋至今還叫登瀛橋。

大銅馬的故事

坐落在鹽城市區中心廣場。塑像是根據新四軍老戰士管文蔚的具體設想,由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主任王克慶教授創作設計的:一位年輕英武的新四軍戰士身背大刀,手握韁繩,騎在高揚前蹄的戰馬背上,面向太陽昂首前進,象徵新四軍東進,開闢華中敵後抗日根據地。塔座上刻由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上將親筆題詞:“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蟒蛇河

關於蟒蛇河,得名其形狀像蟒蛇。也有其他的說法,比如傳說得名。小的時候聽老人們講過蟒蛇河是人工開採的,之所以叫蟒蛇河,是因為開採的時候是沿著一個蟒蛇遊行留下的痕跡的,故而得其名。有很多傳說。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馬家蕩

馬家蕩 又稱馬蕩,馬家蕩地處阜寧西南邊陲,與三市四縣接壤,是蘇中裡下河地區一片廣闊的沼澤地,有一百多平方公里。溝河縱橫,蕩灘連片,素有“八八六十四蕩,馬家蕩是首蕩”之稱。

馬家蕩的形成,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明朝時候,鎮江金山寺頹塌,誰也不願修繕。此時,有一蘇中人馬良路過。在金山寺的“上緣簿”上寫下“馬良獨脩金山寺,不用江南半鍬土”的豪語。他說到做到,組織上萬人用船從蘇中、蘇北運土南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金山寺修好了,而那取土後的窪地則成了茫茫水蕩,後人為紀念馬良,便將這片水蕩稱為馬家蕩。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東臺—西溪古鎮

《天仙配》中董永的家鄉傳說也在這裡,現仍保存著董永墓、董永祠、老槐樹、土地廟、辭郎河、送子頭等遺蹟。

傳說中的西溪是七仙女與董永相依相存的地方,這兒有當時的傅家遺址。

在西溪古寺,泰山寺的門前。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射陽—后羿公園

關於后羿射日的傳說,不同的人又不同的說法,有個說法是,后羿射日的故事出自江蘇省射陽縣,射陽縣相傳由精衛填海而成陸,后羿射日而得名。為紀念后羿射日,射陽建成地標性建築——中華后羿壇和著名旅遊景點——后羿公園。根據“射陽”縣名的來歷及“后羿射日”的傳說,在公園入口處設置八面景觀牆,上置八個石球,與不遠處的“中華后羿壇”遙相呼應,寓意后羿射下九顆太陽,降福人間。此外,園內的每一處特色景觀,都與“后羿射日”的文化相聯,串起了一個古老而又美麗動人的傳說。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便倉枯枝牡丹

便倉枯枝牡丹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和人文底蘊,據歷史記載,這裡的枯枝牡丹原於洛陽,北宋末年,蘇州楓橋人卞濟之,曾任陝西參政公,為官清廉。宋亡後,隱退江南,為避戰亂,又舉家遷至東溟(今鹽城便倉),並攜洛陽紅、白兩株牡丹植於園內,取其紅者,以示報國忠心,取其白者,以示為官清正。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丹頂鶴的故事

相信每個鹽城人都知道一個真實的故事:1986年,徐秀娟受江蘇鹽城自然保護區的邀請,前往一個不遷徙的丹頂鶴野外種群。徐秀娟帶去了3只丹頂鶴的蛋,並用她的體溫孵育出3只小丹頂鶴。1987年6月,徐秀娟從扎龍自然保護區帶了兩隻丹頂鶴趕往鹽城。當時,這兩隻丹頂鶴沒有按時歸巢,徐秀娟便外出尋找,最終在沼澤地遇難。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魚湯麵的故事

魚湯麵是鹽城有名的一道麵食,相傳,清乾隆年間,一位御膳廚師因觸犯了御膳房的條規,被逐出宮廷,流落到東臺,以挑餛飩擔子營生。當時餛飩為肉餡,他初來乍到,人地生疏,生意清淡,不由想起御廚麵點。便萌生了試做魚湯麵的念頭,幾經試驗,雖然做的魚湯麵如牛奶,但總有腥味,且濃度不夠。後根據鄉民建議:“用姜蔥並重去腥,豬油炸魚起稠,再放些蝦籽,既保下湯的特色,又別具鮮味。”按此法試做,果然見效。於是開設店鋪,打出“東臺魚湯麵”的招牌,生意興隆,門庭若市 。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十一

望夫臺的傳說

鹽城建湖縣建陽鎮新陽村戛糧河西,射陽湖東岸,有一個神秘的古墩。此墩四面環水,猶如孤島:墩上古樹參天,瓦礫遍地。這就是傳說中關於遊泰與隆慶公主婚娶之事的“望夫臺”遺址,在《明史.公主傳》、《鹽城縣誌》中都有記載。遊泰駙馬與隆慶公主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和望夫臺的傳說在江淮民間家喻戶曉。

生活了這麼久,才知道鹽城為什麼叫鹽城?

鹽城有故事的地名還有很多

有的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有的被拆除或毀於戰事但發生在那裡的故事不會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