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稱職的父母 要我拿什麼尊敬你?


那些不稱職的父母 要我拿什麼尊敬你?

百善孝為先。

夫孝,德之本也。

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文化,孝與感恩是中華民族的最基本的傳統美德,成為了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

我認為,父母的養育之恩和舐犢之情是偉大的,值得子女銘記和感恩,也值得讓子女悉心扶養和尊敬。

但世界上也有少部分不稱職不合格的父母。

想起曾經看過的一則新聞。

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到法院狀告兒子索要贍養費。

老人稱兒子幾十年來從來不聯繫他,也沒有上門看過他。

如今兒子事業有成、經濟條件優渥,他想享受天倫之樂,過上悠閒富足的老年生活,可兒子卻將他拒之門外。

剛開始人們都罵這個兒子是不孝敬老人的白眼狼。

隨著實情的曝光,大部分人又都站在了兒子的那邊。

原來,這位老人年輕時風流放蕩出軌,常常酒醉後對老婆孩子非打即罵,嗜賭後又把家裡輸得一窮二白。

父母離婚後,兒子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著母親打零工的微薄收入讀到初中,這時母親因為勞累過度患上癌症無錢醫治,十幾歲的他找到父親尋求幫助,父親卻對他一頓打罵。

母親去世後,兒子徹底切斷了與父親的聯繫,靠著親戚朋友的救濟讀完了高中和大學。

因為感受過生活的艱辛和人性的涼薄,他發奮讀書、努力工作,才有了今天的事業與成就。

而他的父親在他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對他不聞不問,沒有盡到一絲撫養義務,親子關係形成陌路。

兒子表示,他的母親日夜辛勞供他讀書,還沒來得及享福就離開是他這輩子最大的遺憾,但是他的父親除了生過他,沒有盡到任何責任,如今老了累了玩不動了就想享受勝利果實,他無論如何也沒法接受。

這件事的結果是,兒子一次性給付了父親十年的生活費,並表示不予相見。

這樣不稱職的父母有很多,比如索要五千萬贍養費的毛曉彤父親、吞盡財產如吸血鬼的張韶涵父母、賭博揮霍靠女兒還鉅債的蔡少芬母親等等。

由此可見,世界上有令人尊敬的父母,也有不稱職的,讓人尊敬不起來的父母。

那些不稱職的父母 要我拿什麼尊敬你?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父母也是人,他們的原生家庭、教育背景、生活習慣、人生觀價值觀等不盡相同,他們也有不完美的一面,也會有性格上的缺陷和行為上的不足,但是他們大多數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了讓子女和家人有一個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傾盡全力、負重前行。

這樣的父母哪怕會犯錯,作為子女也會理解包容,他們也值得子女尊敬和感恩。

但是也有少部分人為人父母后,依然有嫖娼、吸毒、家暴、放蕩、遺棄等不道德行為,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給子女和家人的心靈和肉體帶來難以磨滅的痛苦和創傷。

身邊很多事例表明很多孩子都受到來自於父母的傷害,尤其是來自重男輕女的家庭裡的女孩。

前幾年熱播的《歡樂頌》撕開了不稱職父母的遮羞布,這部劇聚焦重男輕女家庭問題,讓公眾敢於直面孝道文化背後的盲區。

劇中樊勝美的吸血鬼父母只是那些不稱職父母的小小縮影,受父母重男輕女思想傷害的女孩大有人在。

所以去年《都挺好》裡的蘇明玉和今年《安家》裡的房似錦才會引爆熱搜,因為她們代表了很多受過傷害的女孩的心聲,也是對這些不稱職父母的拷問與討伐。

雖然這樣的父母是極少數,但也不能因為他們生了孩子,不管怎麼錯都必須讓孩子傾囊傾情相待,這既不符合情理,也有悖於人性。

父母生下孩子,只是從生理上獲得了父母的身份,而讓子女對父母有發自內心的愛與敬,則需要父母對子女有物質、精神的雙重付出和奉獻,才能讓父母的身份更飽滿溫情。

畢竟親子關係中父母和孩子的身份是雙方共同創造的,二者既相互依存也互不相欠。

那些不稱職的父母 要我拿什麼尊敬你?

父母是子女的一面鏡子。

受過父母傷害的孩子,長大後缺乏安全感,自我保護和心理防禦意識過強,消極、狹隘、甚至扭曲地對待身邊的人與事,那些敏感自卑、悲觀沮喪會伴隨終身,更難以維持婚姻和投入工作。

一個從小沒有得到愛的孩子,他的心中是不會有愛的。

要想有所得,必先給所予。

所以,任何人想要得到別人的尊敬,都要拿出受得起這份尊敬的資本,為人父母也是一樣。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對待世界的方式。

身為父母,我們有撫養教育愛護子女的義務,如果沒有種下善因,別怪以後收穫苦果。

身為子女,我們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但沒有得到父母溫暖的孩子,也反饋給予不了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