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文苑:我记忆中的外公


铜川文苑:我记忆中的外公

我出生在西安,十七岁前一直和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我们住在西安尚勤路一个名叫勤俭巷的巷子里。那里有二十三户人家,大部分是从河南、山东等地逃荒到西安的穷苦百姓。靠做小生意和打工过日子。

由于穷,我和外公外婆住在一间大约十二平方米的茅草房里,过着贫寒的生活。外公外婆是从河南农村逃荒到西安的,当时年龄有五十出头,生有两个女儿。我母亲是老大,和我父亲及五个弟妹在铜川生活。在这十七年的生活中,外公外婆对我十分疼爱,胜过亲生孩子。他们的为人处世和言谈举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这辈子最亲的亲人。虽然他们离世已有四十多年了,但我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仍清楚的印记在我心中。

这里就专说一下外公吧。外公中等身材,面庞清瘦,两眼炯炯有神。生活中他是一个吃苦耐劳、乐观豁达的人。那时,我们的生活来源全靠外公打零工维持的。一是看自来水管。他承揽了自来水厂的一项工作,就是看管全巷二十三户人家共用的一处水管,每月薪水十元钱。同时,他还利用闲暇时间为附近一家养鸡场挑水,每挑两桶水挣一角钱。外公就是用每月挣来的二十多元来维持我们三人的日常生活。

铜川文苑:我记忆中的外公

外公不仅勤劳朴实,同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多才多艺的人。在我的记忆中,他有几个拿手绝活。一是会针灸。外公虽然文化不高,但能坚持自学中医。至今我仍依稀记得他常看的书籍有《黄帝内经》、《中国针灸》等。由于他的执着zhang,他对人体的三百多个穴位了如指掌,针灸技术也十分娴熟。因而有许多贫困人家找他看病就医,我家每天可谓门庭若市。因为,一是他医术高明,二是从来不向患者收费,深受穷人们的爱戴。例如,当时铜川有个姓闪的朋友,病情危重,四处求医无效,但经过外公几次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直至痊愈。为了答谢外公的救命之恩,一九四九年,这位姓闪的老乡把我父亲介绍到铜川史家河煤矿下井(当时叫铜官一矿)。就这样,我们居家随父亲前往铜川,外公的第二绝活就是会拉京胡。他虽然是河南人,但京胡拉的有板有眼、娓娓动听。经常在茶余饭后为邻居们演奏,当时还教我学唱了几段京剧。如《五典坡》、《铡美案》、《甘露寺》等,至今我还能哼出《甘露寺》的大部分唱段。想起当时的情景,感到清贫生活还挺有意思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公外婆已进入花甲之年,身体已不允许外出打工了。因此,我们的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为了养活外公外婆,我十七岁那年,毅然决然的离开了故土西安,前往渭北高原的铜川。我于一九六三年参加工作,在铜川矿务局工作了四十余年。先后任局经济民警、供应处中小学校长、公安处科长等职。在六三年至七三年的十年中,我的月工资分别是三十六元和四十二元,尽管生活拮据,但我却每月给外公外婆寄十五元钱。那时的十五元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就这样不间断的寄了十年生活费。当时是用保价信封直寄的,每当邮差叫外公名字拿章子取钱时,总有邻居郑妈妈用羡慕的眼神看着邮差,并夸赞说,这世界上没见过这样孝顺的外孙!是的,这话不假,我虽然有许多事情有愧于外公外婆,但给他们不间断寄钱的十年,使他们晚年衣食无忧。我感到十分的欣慰。

外公外婆的一生是凄苦的。一九七九年外公变卖了他唯一的一间茅草房,回到老家河南温县。不久,因病离世,享年七十三岁,虽然外公外婆离开我们近五十年了,但我对他们的思念依然如故,经常在梦中和他老人家在说话。现在我的手机相册中,依然保存着我和外公外婆的照片。我衷心祝愿二老在天堂安乐!愿他们的灵魂永存!

铜川文苑:我记忆中的外公

2020年2月18日

铜川文苑:我记忆中的外公

作者简介:闫永安,男,汉族,原藉河南温县,中专学历。1945年3月生于西安。1963年参加工作。先后任铜川矿务局经济民警,供应处中小学校长,公安处科长。2003年退休。现任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王益区书法家协会理事及艺术顾问。除钻研书法外,还喜爱文学创作。近十多年来,曾在国家,省市级发表诗歌,散文,通讯等文学作品200余篇。并获得《河南电视台》,《陕西公安》,《铜川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奖励。其格言是,在创作中享受人生,在作品中寻找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