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大理國強大嗎?

果果的小餅乾


公元1038年,一個使者來到了大宋的國都,開封。

他這一路跋山涉水,連行數月,穿越大半個中國。如此不遠萬里風塵僕僕只為完成國君託付的使命:

讓大理國成為大宋的屬國。

大宋時任皇帝宋仁宗熱情地見了使節一行,與使節親切交談,並請使節向大理國君主轉達誠摯的問候。

不過,對於內附藩屬一事,宋仁宗卻笑了笑,搖搖頭,擺擺手,說了一句“很慚愧”,緊接著什麼自己功德尚淺啊,幽雲還沒收回來啊,黃河近來老是決口啊等等一堆理由。綜上,“所請宜不允”。

送上門的小弟,居然不收?這是何道理?

對此,最愛君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此次大理國出使請求藩屬大宋,已經是第9次了。

近30年後,大理國又派使者帶著金裝碧玕、氈鬣刀劍、犀甲皮、鞍轡等寶貝來大宋朝貢,依然請求大宋皇帝賞個臉,給大理國一個藩屬國的地位。

大宋時任皇帝換成了宋神宗。對遠道而來的大理使者,宋神宗依舊熱情款待,但說什麼也不肯答應冊封大理國君主。

這是第10次。

什麼叫愛得深沉、愛得執著?什麼叫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大理國給各位正在找對象的朋友,做了一個良好的示範。

大理和北宋

1

說起這大理國,大家夥兒一定都很熟。

——金庸的小說誰沒看過啊~

想當年段思平文治武功,建國大理,又創枯榮神功、一陽指、六脈神劍,從此大理段氏威震武林,成為江湖上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天龍八部》中風流多情的段譽,以及保定帝段正明、鎮南王段正淳、“惡貫滿盈”段延慶,還有以及《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的一燈大師段智興,皆是段氏一脈。

最愛君的主業是解讀歷史。小說中的情節固然精彩,真實的歷史一點也不遜色。

公元937年,後晉石家剛剛得了中原的時候,遠在西南的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董氏、高氏等家族,起兵反了當時控制雲南的“大義寧國”,領兵圍困都城。大義寧國軍隊據河守橋,段氏軍隊攻不進去。在兩軍相持之際,段思平忽得一洗衣女子指引渡河地點:

“人從我江尾,馬從三沙矣,爾國名大理。”

藉著女子指點,段思平順利渡河,攻滅大義寧國,建立新政權,國號“大理”。

自唐朝時期的南詔滅亡以來,在彩雲之南建立的政權有“大長和國”“大天興國”,以及“大義寧國”。三個政權都十分短命,一如中原的五代。直至段氏建立大理,雲南方才安定下來。

在搞定國內局勢的同時,段思平還密切關注著北方局勢:經濟上,大理國要生存,必須依靠與中原政權的貿易;政治上,如果不處理好與中原政權的關係,那很可能就步南詔的後塵,在持續不斷的戰爭中自我耗竭。

唐朝與南詔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5年後,孟氏後蜀為宋所滅:宋與大理接壤了。

雖然不知道這個中原政權會不會像前五個那樣,成為速立速滅的“第六代”,但穩妥起見,還是要對新政權表示友好。於是大理對大宋,“恭賀平蜀”。

三年後,大理再次聯絡,請求與宋通好。

然而,面對這個建立在昔日南詔土地上的政權,宋朝反倒心有餘悸。

在宋朝君臣看來,強大的唐朝之所以滅亡,表面上是因為黃巢起義,但實際上卻是與南詔長期剪不斷理還亂、時打時和的關係,將大唐拖垮。

在後來歐陽修《新唐書·南詔傳》中所言“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便是這個意思。(最愛君注:南詔入侵安南,唐朝從徐州調兵三千開赴安南,其中八百人戍守桂林,約定三年期滿後調回原籍,但是六年過去了,還沒有換防,桂林戍卒群情激奮,起兵反抗,沉重打擊了唐朝。所以說,桂林兵變,源頭還在南詔這裡。)

有了這樣的認識,宋朝定下了與大理“老死不相往來”的國策。

根據明朝楊慎《滇載記》,宋太祖趙匡胤鑑於唐朝之禍起於南詔,便以玉斧劃大渡河為界,說“此外非吾有也”,自此兩地隔絕。

劇照:宋太祖趙匡胤

2

流水雖無情,落花仍有意。

面對宋朝的疏遠和冷落,大理卻表現得熱情似火。要不然也不會先後10次、如此頻繁地送禮遞情書。

最愛君上面提到,出於貿易和國家安全的考慮,大理有意與宋朝通好,建立良好的關係。事實上,終北宋、南宋三百一十九年的歷史,大理的確從未與宋為敵,不像唐朝時期的南詔,經常在唐和吐蕃之間朝秦暮楚。

不過細細想來,假如只是因為經濟貿易、國家安全的原因,大理完全犯不著這樣巴結大宋。

經濟上,雖說大理不是宋朝的藩屬國,大理的國君沒有受到宋朝皇帝的冊封,但其實這一點也不妨礙兩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互市什麼的一直都有。尤其,大理產馬。這對缺少良馬的宋朝來說正中下懷。

在四川和廣西,宋朝都設立了相應的機構,出臺了相應政策,用以支持與大理的馬匹貿易。比如在南宋時期,宋朝在廣西與大理互市馬匹,據記載:

“自建炎以後,至淳熙五十年間為最盛,每求以千五百匹為定額,每匹價銀三四十兩至六七十兩。交易額約七萬兩為常……”

而國家安全問題那就更不用擔心了。宋朝都不搭理你,你還有什麼可害怕的呢?

所以大理為什麼一定要貼大宋的冷屁股?

真正的答案就在大理的國內政局。

大理從立國至壽終正寢,國內統治階層各派之間,矛盾是非常尖銳的。

早在段思平建國之初,為了答謝幫助自己奪取政權的各大家族,比如高氏、董氏等,段思平大行分封。結果大理國內諸侯林立,東方的鄯闡府以高氏為最大,西邊的洱海地區則以楊氏家族擁有的領地最多。

在劇烈的派系鬥爭中,段氏大權漸漸旁落。最常上演的劇本就是,楊氏不斷叛亂,而高氏則藉著平叛漸漸掌握了大理的實權,直到大理亡於蒙古鐵騎。

大理22個國君,有11個青燈伴古佛

《天龍八部》裡的大理國鄯闡侯高升泰,是大理國君保定帝段正明、鎮南王段正淳的好兄弟。當段譽被段延慶困於萬劫谷,段正明欲讓位給段延慶以救段譽時,高升泰趴在地上進諫道:

“這段延慶號稱是四大惡人之首,若在大理君臨萬民,百姓不知要吃多少苦頭。皇上讓位之議,臣升泰萬死不敢奉詔。”

然而真實的歷史卻是高升泰逼段正明出家,廢了他的帝位,自己當了皇帝,改國號為“大中”,中斷了大理的國祚。當了兩年皇帝后,高升泰病重,臨死前交代兒子“守實權而棄虛名”,還政段氏。大理的王冠這才又戴到段正明之弟,段正淳的頭上。

歷史上的段正淳,是個非常怕老婆的人。為了哄老婆開心,他曾寫打油詩吹捧:

“國有巾幗,家有嬌妻。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東走莫朝西,朝東甜言蜜語,朝西比武賽詩。丈夫天生不才,難與紅妝嬌妻比高低。”

這並不是說段正淳多麼專情,他們夫妻二人又是如何恩愛,只因他的老婆,不是刀白鳳,更不姓秦、甘、阮、王,而是姓高——她是高家人。

所以,在王權衰落的國家,謀求強國皇帝的冊封,就成為確立自己正統地位的一種方式。不然指不定哪天,段氏就在大理國內弱肉強食的環境中,丟了王位丟了命。

3

大理請求宋朝冊封國君這事兒,在段譽登上皇位後有了轉機。

《天龍八部》裡的段譽,即歷史上大理國第十六代國君,段正嚴。

段正嚴(1083-1176),字和譽,是段正淳之子。1108年,段正淳出家為僧,段正嚴繼承皇位。1147年,有感於國內殘酷的政治鬥爭,段正嚴也急流勇退,出家為僧。

段正嚴在位39年,是大理在位時間最久國君。但他最終娶了多少個老婆,最愛君真的不知道。

段譽和王語嫣到底成沒成親啊

史載段正嚴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他與宰相高氏集團之間的關係似乎也不像前幾任大理國君那樣劍拔弩張。而他最大的歷史功績,莫過於成功獲得宋朝皇帝的冊封。

公元1116年,大理國派人帶著樂伎等“貢品”出使大宋,第11次表白,請求內附。

大宋時任皇帝是宋徽宗。

這一次出使,大理國的使團照例受到了大宋的熱情款待。而宋徽宗看了樂伎的表演,心花怒放。終於冊封段正嚴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上柱國、雲南節度使,以及大理國王。

歷經10次失敗,前後歷時150多年,歷代大理國君夢寐以求的請封心願,終於被段正嚴同志實現了!

隨著臣屬關係的確定,大理如願當了大宋的小弟。

這大概是史上最難當的小弟了。

然而好景不長,11年後,北宋就變成南宋了。老大的勢力打了個五折,小弟身上籠罩的光環,也減弱了效力。皇帝欽冊的“大理國王”,並沒有幫助段氏在大理國內政局取得多少優勢。國政還是把持在高氏手中,即使是段正嚴這樣“有為”的國君,對此也無可奈何。

不僅如此,隨著北宋、南宋的興替,大理和宋朝的關係也再起波瀾:

南宋不想要這個小弟了。即使是在宋徽宗時期達成的名義上的藩屬關係,南宋也不願意維持。

公元1133年,大宋時任皇帝宋高宗說了,對大理:

“今買馬可也,進奉可勿許,安可利其虛名而勞民乎?”

當時南宋面對北方金國的壓力,已是焦頭爛額。一點也沒心情去關心大理這個小弟。生怕把這個小弟惹毛了,不僅馬沒得買,還要兩面受敵。

在宋朝君臣看來,保持和平的最佳方式,就是不往來。

所以,大理與宋,雖然民間溝通不曾斷絕,但官方的藩屬關係卻時斷時續。可憐大理好不容易圓了小弟夢,卻又時時被老大拋棄,也像苦追到手女朋友,總是對自己愛搭不理……

大理和南宋。一旦宋朝與北方政權關係緊張,大理就成為宋朝的戰馬來源地

4

公元1171年,段智興繼位,成為大理國第十八代國君。

這位國君,一陽指的功夫獨步天下,武學修為登峰造極,位列“天下五絕”之一,人稱“一燈大師”是也……

咳咳,這當然是小說裡的情節。

歷史上的段智興,除了佞佛之外,與小說中的一燈大師,幾乎沒有什麼交集。他在位29年,天天燒香拜佛,不理國政,又大修寺院,儼然梁武帝轉世。經他這麼一折騰,大理國勢一蹶不振。

一燈大師:哈哈哈哈段智興就是我~

1244年,蒙古大軍南下,迂迴攻擊大理。大理迎戰敗北,戰將被殺。此時的南宋,也面臨蒙古軍隊的兵鋒,自然而然想起了當年那個苦追自己的小弟。聽聞大理兵敗將亡,南宋竟然派人前往大理憑弔。

用情多年,終於有了結果嗎?

然而晚了。

1253年,蒙古大軍再次南下,幾乎不廢吹灰之力就把大理給滅了。大理國君段興智(段智興的曾孫)出降。高氏則死戰到底,最後不屈被殺。

除去中間高升泰的“大中國”,大理一前一後加起來314年,終於壽終正寢。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在雲南設置“大理國總管”,後來又設置了雲南行省。彩雲之南這片美麗的土地,自南梁末年被群蠻佔據,過了700年後,再一次歸入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

大理滅亡26年後,崖山海戰,宋軍戰敗。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了海。

這一次,大宋追著大理的腳步,去了。


最愛歷史


大理國強不強,看看宋朝對他的態度就知道了。宋初滅後蜀,佔領四川后,率軍平定後蜀的宋軍主帥王全斌向宋太祖進獻了大理的地圖,意思是趁勝一舉拿下大理,但宋太祖卻嚴辭拒絕,並且定下一個基本國策,就是大渡河以南的地盤,不準前方將領去打主意,也就是宋朝不準對大理國發動戰爭,也表明宋朝無意收復中原王朝統治曾經的漢唐故土——雲南。

要知道趁勝出擊,擴大戰果,收復漢唐故土,這是宋朝的一貫策略,宋太宗滅北漢時,也是趁勝出擊,奇襲幽州,打算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宋朝知道遼軍強悍不好弄,所以想的是借滅北漢國的氣勢,來個突然襲擊解決問題,雖然事後證明這個策略不成功,但至少表明宋朝當時還是敢跟強大的遼國較一下勁的,但對於大理,則是根本不想去惹,也不敢去惹,說明宋朝對大理國的國力是有充分認識的,害怕戰爭一旦暴發,不是一兩天可以解決的,要是戰爭持續,兵連禍結,就麻煩了。因為宋朝人一般認為,唐末天下大亂,追根溯源就是唐朝一直跟南詔國硬槓,結果滅亡唐朝的第一槍,不是黃巢、不是朱溫,而是唐朝為了對付南詔而屯駐在桂林的駐軍打響的。所以宋朝人不敢去惹大理。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主要是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決定的,大理的經濟實力雄厚,首先是農業經濟發達,大理的主體民族“白人”是農業民族,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宋朝人對白人生活的描寫是“居民湊集,禾麻蔽野”、“灌田千頃、百姓富庶”,大理國可不像遼國的主體民族契丹族那樣主要是遊牧和打獵為生,大理國內可是有著很穩定和發達的農業經濟的。大理的農業生產技術是很先進的,南宋時宋人對大理的白人的日常農業生產有生動的描寫,“白夷(既白人)有田,皆種稻。其佃作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而後軀之。”這是比較先進的二牛三夫耕作制。

同時,大理國還有著發達的畜牧業,雲貴高原本來就牧業發達,大理國境內的另一個人口最多的民族烏蠻以前就是遊牧民族,大理出產的“大理馬”是當時最重要的戰略物資,整個南方的馬都是由大理出產而供應的。馬是當時最重要的騎兵的基本裝備,沒有馬,軍隊就沒有戰鬥力,可是宋朝基本上不產馬,產馬的遼國和西夏國跟宋又長期是敵對關係,宋朝只有跟大理買馬,宋朝一般在四川和廣西設置跟大理國進行馬匹交易的機構,四川一年可以買4000多匹,廣西買5000多匹,兩地加起來一年可達萬匹以上。可以說從軍事戰略物資的角度來看,宋朝還不如大理,大理掌握著當時戰爭的量重要的物資——馬匹的核心生產能力,宋朝雖然農業經濟發達,但是畜牧業不行,特別是戰馬完全要靠從大理進口。

最後說說大理國的軍事實力。大理因為長期信奉佛教,戰鬥意志不高,也不怎麼打仗,對外擴張的興趣不大,這一點沒法和唐代的南詔比,南詔軍隊天天打仗刷經驗,是很厲害的。大理雖然不怎麼打仗,但是軍事實力也不可以小看。

大理國的軍隊,在賬面上的人數一般是3萬多人,這是由朝廷供養的常備軍,實際上是負責國內安保的,真要打大仗這點人不夠。但不能只看他的賬面上的軍力,如果只看賬面上的軍力,是要吃大虧的。當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軍方在戰前之所以敢挑戰美軍,就是因為他只算了美軍在賬面上有多少軍艦,有多少戰鬥力量,跟日本一比,好像也不差,但結果是真打起來,美國的潛在戰爭能力是逆天的,戰爭一開始,美軍強大的戰時動員能力就讓日本以悲劇收場了。

宋朝賬面上的軍隊長期維持到80萬到100之間,但是真打起仗來,能上戰場打的不到20萬,而且一旦戰爭持續,因為常備軍太多,平時消耗就大,宋軍的後續的戰爭動員能力是不行的,而大理國的戰爭動員能力很強,一方面他經濟實力不弱,特別是戰馬充足,一旦真的要打硬仗,立即可以組織鄉兵(地方預備役部隊)和夷卒(部族兵)投入戰鬥,宋代的很多資料顯示,大理在戰時可以投入的兵力在20萬人以上是沒有問題的。

所以,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大理都不差。只不過我們無法把大理和遼、金、宋、西夏進行實質的對比,因為他不向外擴張,很少打仗,戰例太少,不好具體分析。


只愛潘多拉


大理國 五代至宋以白族為主體所建立的民族政權。937年,段思平滅楊幹貞義寧國,次年改國名大理,取大治大理之意。建都大理(今雲南大理市北大理鎮)。轄境相當今雲南全省及四川省西南部。大理前期在境內設首府、二都督、六節度;後期設八府、四郡、四鎮。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頗具規模,接近漢族水平。商業繁盛,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受宋封為雲南節度、大理王,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境內佛教盛行。



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徵雲南,滅大理。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雲南行省。國王段氏被任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這就是大理國的簡單國史,別看國家小,能生存300來年。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020


沒有它的前身南詔國強大,但也是當時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一大強國。

南詔國時代(738年-902年),除了北邊的強鄰唐朝與吐蕃,在南邊,南詔國一家獨大,當時的湄公河流域的一系列小國,比如位於現在緬甸境內的驃國、彌臣、彌諾等,位於現在柬埔寨境內的陸真臘、水真臘等小國,還有南海統稱崑崙國的諸島國,均是南詔的臣屬。

九世紀中葉後,吐蕃崩潰瓦解,南詔與唐朝先後滅亡(唐亡於907年)。此後在原南詔版圖內先後出現了三個存續時間不長的小王朝,大長和國(902年-928年)、大天興國(928年-929年)與大義寧國(929年-937年)。

937年,南詔武將後裔、白蠻首領段思平攻滅了大義寧國,建立大理。此後這塊南方土地的主人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是大理段氏,前後延續三百多年(期間有過一次短暫的高氏篡位,但兩年之後便還政段氏了),直到1253年方被蒙古人所滅。

在大理國存在的三百多年裡,基本上沒有與鄰國發生大規模戰爭。

大理北邊的宋朝身為中原王朝,注意力一直放在北邊,北宋時要對抗遼和西夏,南宋時又要對抗金和蒙古,始終是一個重北輕南的格局,對南邊向來是以懷柔為主。當年宋太祖平定後蜀政權,便有人建議趁機進軍大理,但太祖手持玉斧,在地圖上沿著大渡河畫線,將之定為了宋朝和大理的邊界,維持了和平。

沒有北邊的軍事壓力,又鑑於南詔窮兵黷武因而亡國的教訓,再加上大理貴族篤信佛教,先後有十餘位國王出家為僧,因此大理一直保持著一個比較和平的對外政策。

同時在它的南邊,在此期間先後出現了多個與它並列的強大小國,也遏制住了它的擴張慾望。

交趾(越南的前身)

趁著唐朝滅亡之後五代的亂局,位於現在越南北部的交趾趁機獨立,交趾人丁部領建立越南歷史上的丁朝(968年-980年),並在宋朝建立後受冊封為交趾郡王,交趾正式為一個藩國。此後政局不穩,朝代更迭為黎朝(980-1009),隨後又變更為李朝(1009-1225)。李朝時交趾逐漸強盛,曾數次侵擾大理邊境。

真臘(柬埔寨的前身)

公元九世紀初,水真臘和陸真臘合併,建立了柬埔寨歷史上最為興盛的吳哥王朝(802年-1431年),國家強盛,軍事力量也很強大。

真臘國……地方七千餘里。……其國有戰象幾二十萬。

蒲甘(緬甸的前身)

位於現在緬甸的蒲甘王國於九世紀中葉建立,一直是古緬甸地區列國中的一個小國。在1044年阿奴律陀成為國王后,勵精圖治,逐漸向外擴張,先後征服了古緬甸境內的大小古國及部落,並最終成為緬甸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國。其與大理在實力上處於均勢,長期和平相處。

此外,位於現在越南南部的占城國,雖然後來被真臘所滅,但在當時也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

占城國……勝兵萬餘人。

這些小國在以前本來都是被唐王朝和南詔壓服的對象,但隨著唐的滅亡,中原開啟了持續五十多年的五代亂世,無暇顧及。而隨後建立的宋朝是一個內向的王朝,不再有唐朝開邊拓土的魄力,又要一直面對北方異族的軍事壓力,因此南方這些小國得以逐步發展起來。

而大理雖然繼承了南詔的核心版圖,但沒有繼承到南詔的影響力,內外因素之下,只能選擇與這些崛起的小國保持一個和平共處的狀態。

當然若論它的國家實力,在這些小國裡,肯定是在前列的,能夠保持前後三百多年的領土完整與政權獨立,存續時間比兩宋還長,當然也是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一個強國。


耳食記


一說到大理國,我們馬上會想起金大俠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中的《天龍八部》裡的大理國鎮南王世子段譽。段譽身懷五大絕技,即家傳絕學六脈神劍、誤服莽牯朱蛤而萬毒不侵神功、段氏家傳絕學一陽指、逍遙派神功凌波微步、逍遙派絕學北冥神功。小說中段譽實為段延慶與刀白鳳之子,是要繼承大理國皇位之人。當然了,這是金庸筆下的大理段氏,人物故事情節大多是在歷史基礎上的虛構。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大理國是什麼樣呢?跟《天龍八部》小說裡的一樣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歷史情況。

大理國,是由唐初的“六詔”中的南詔演變而來。唐天寶年間,南詔大將軍段儉魏大敗唐軍,被授為清平官,傳六世至段思平。公元937年,段思平滅南詔建國,定都羊苴咩城,國號大理。大理國是以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政權,疆域大概是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及老撾與越南的部分地區。

大理國時期:

段思平祖籍武威郡,始祖段儉魏為東漢武威太守段熲的第十七世孫,六世傳至段思平。公元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繼位;公元946年,段思平之弟段思良發動政變,逼段思英出家,並自立為帝;段思良死後其子段思聰即位,宋開寶二年,段思聰去世,其子段素順即位;公元969年,大宋南征,趙匡胤鑑於唐朝的失敗,以大渡河劃界而治,大理保全;段素順去世後其子段素英即位,後傳位於其子段素廉;段素廉死後,侄兒段素隆繼位,後禪位為僧 ,侄兒段素真即位;後段素真亦禪位為僧,孫子段素興繼位,後被相國高氏廢掉,立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為帝,段思廉是段思平的曾孫段智恩之子;段思廉後禪位為僧,其子段廉義繼位;公元1080年,楊義貞發動政變,殺段廉義而自立。高氏父子帶兵殺死楊義貞,擁立段廉義的侄子段壽輝為帝。從此,大理段氏淪為高氏傀儡,直至大理亡國。

後理國時期:

高氏父子在大理國權傾朝野,段壽輝出家為僧,禪位給堂弟段思廉之孫段正明。段正明被高升泰篡位,高升泰病死,其子將政權還給段氏,於是段正明之弟段正淳即位。由於段氏政權中斷過,故從段正淳起的大理國稱為後理國。段正淳讓位給其子段譽,出家為僧。

段譽是在公元1108年,成為大理國第16代國王,直至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禪位為僧,在位長達39年,是後理國諸王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國王。公元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滅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興智,大理存國316年。

9世紀末,也就是大理建國後的一段時期為大理勢力最強盛的時期,而此期間唐朝勢力又日趨衰落,藩鎮割據的形勢為大理國提供發展機會。

大家覺得大理國第16代皇帝段譽是小說《天龍八部》的段公子嗎?


野史也是史


想當年段思平文治武功,建立大理,又創枯榮神功、一陽指、六脈神劍,從此大理段氏威震武林,成為江湖上一個響噹噹的名號。想必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風流多情的段譽,以及保定帝段正明、鎮南王段正淳、“惡貫滿盈”段延慶,還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女》的一燈大師段智興皆是段氏一脈。 其實我們都被金大俠忽悠了,真實的大理國遠沒有他所描述的那麼浪漫。

大理國是中國五代時期以白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在今雲南一帶建立的少數民族國家,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掉南詔國,建立大理國,定都羊萓咩城,因舉國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國;疆域大概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越南的少數地區。

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由於雲南諸部反對,高升泰在臨終前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在後大理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仍佔有重要地位,直到大理國滅亡。

1253年大蒙古國忽必烈征戰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由大理國末代國王段興智王大理世襲總管。 自從段氏家族建立大理國以來,其社會經濟都較前期的南詔國都有所提高,畜牧業非常發達,每年有數千馬匹販到廣西,手工業很興盛,冶煉業水平甚高,所制的雲南刀“吹毛透風”,為南方各族人民所珍視;冶銅技術純熟,工藝精巧,今存大理的銅佛像顯示了冶銅規模的宏大和造型藝術的高超。

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達和繁榮,也促進了大理國對外貿易的交流,使得大理國與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隨著商業的發展和交通的發達,一些商業城市也應運而生,出現了大理、善闡、威楚、永昌等城市。


佛教的傳入也對大理有著深遠的影響,大理段氏都好佛,二十二任帝王中竟有八任帝王不愛江山愛佛祖,段思平更是年年建廟修寺,他獻鑄的佛像有萬尊之多;佛教和儒家在這裡完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不排斥,實屬罕見。


大理國300餘年時間,雲南各族人民與內地的交流從未間斷,兩地人民互通有無,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遺產君


歷史上有這麼一個王朝
十分沒有存在感
甚至連史書上記載的都少之又少
但這個王朝的統治者卻是家喻戶曉
這個王朝就是大理國

金庸的小說《天龍八部》中

段正淳段譽父子就曾是這個王朝的統治者

公元937年段思平攻打大義寧國取勝

大義寧國滅亡後段思平即位

改國號為“大理”

而段正淳是大理國第十五任皇帝

段譽是第十六任

段譽原名叫段正嚴又名段和譽

他在位長達39年

是大理朝歷代皇帝中在位時間最長的

段譽在位期間勤於政事 愛民如子

維繫了南方絲綢之路的暢通

保障了西南一帶四十年的和平與繁榮

大理朝與宋朝算是同時期的

但大理國建國要比宋朝早23年

因宋朝強大而段譽又主張和平

於是大理國便主動向宋朝求和 俯首稱臣

但宋朝卻對大理有防範之心

於是兩邊的政權只以不突破邊界為要

互不相干

繼而形成和平對立的局面

大理國就在這樣和平的環境下發展了數百年

始終雄霸西南一帶

元朝時期

忽必烈四處征戰擴展疆土

大理國也成了元朝的附屬國

段氏族人依舊掌管著大理

因而這個小地方在史書中更不值一提了

在大理國十八代君王段智星這裡

因其十分信奉佛教

舉國之力建造很多的寺廟

導致民不聊生 百姓苦不堪言

國庫空虛 引發內戰

大理國也漸漸走向衰落

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穿著旗袍品歷史


大理國 五代至宋以白族為主體所建立的民族政權。937年,段思平滅楊幹貞義寧國,次年改國名大理,取大治大理之意。建都大理(今雲南大理市北大理鎮)。轄境相當今雲南全省及四川省西南部。大理前期在境內設首府、二都督、六節度;後期設八府、四郡、四鎮。農業、畜牧業、手工業頗具規模,接近漢族水平。商業繁盛,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受宋封為雲南節度、大理王,吸收漢族先進文化。境內佛教盛行。

蒙古憲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徵雲南,滅大理。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雲南行省。國王段氏被任為世襲總管,原大理官員多受封為雲南各地土司。這就是大理國的簡單國史,別看國家小,能生存300來年。


嚴大牛是頭牛


強大,太強大了,強大到誰都看不上


說不了文解不了字


只要地盤不大,都強大不起來。所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