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贏家的共同特性是什麼?

涉江履冰


對於高考贏家的共同特性,根據我自己的高考經驗,回答這個問題。有以下幾點

第一,多做一步,變被動積累為主動積累。雖然說高三有做不完的試卷,刷不完的題,要停止抱怨,信任並跟上老師的節奏,讓努力成為常態是高三生應有的認識。

第二,應對高考心態要更加自信從容。俗話說“心態決定一切”,具備良好的心態也是高考脫穎而出的必備條件,否則就會出現怯場的問題,影響正常發揮。

第三,高考要細心再細心。高考題目很多在平時複習的過程中,知識點已經遇到過。需要認真審題,細心做題。

綜上,要想成為高考贏家,至少要做到主動跟上老師的節奏,不可懈怠;要有從容自信的心態;做題審題要細心再細心。


博知苑


除了智商高,應該有以下幾方面:

1.對任何知識有興趣。這類人從小對什麼都充滿興趣,動手能力也不錯。大自然、各種書籍、影視娛樂都是他們獲取知識的對象,功課基本遙遙領先同齡孩子。

2.自律性很強。時間觀念強,說做什麼就做什麼,坐得住硬板凳,熬得起嚴寒酷暑,不拖沓敷衍,不偷懶取巧。

3.能持之以恆。做什麼都能堅持不懈,把別人覺得枯燥的學習當做樂趣,十幾年如一日上課、完成作業、考試。

4.身體健康是保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更是贏得高考的保證。好身體是父母給的,也是自己鍛鍊的,更是飲食起居有規律養得的。

這是共性,個性嘛,因人而異了!





教育是跳起來摘果子


提高學習效率,找到適合你的學習方法,這樣學習起來會事半功倍!找到一個適合你的學習方法,就能夠幫助你快速提高成績,並且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以後不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夠迎刃而解!實在找不到學習方法,我覺得也可以先借鑑一下別人的,然後慢慢總結自己的就好啦,跟你說個博客吧,博主曾經是高考狀元,你百度找一下新浪博客。裡面除了有各科的學習方法、重點歸納,還有各個科目詳細的複習計劃、解題竅門以及複習資料,都是他的經驗總結,希望能夠幫到你哦!相信你一定能夠高考成功的!加油哦!!


課堂追夢


1. 一定要跟著學校的計劃走,不能完全拋開;在跟著學校、老師計劃、安排走的同時,學生也要有自己的計劃,因為每次考試每個學生都會發現自己薄弱的點,薄弱的地方,這就需要利用空白時間加強練習,突破自己的薄弱環節,這種 “兩條腿”走路,能讓自己有一個穩定的提升,也不會出現偏差。
2. 重視課本,重視基礎,各學科都要重視。因為不管是什麼考試,課本是出題的最終源頭,如果多翻幾遍,對課本更加熟悉的話,對自己做題有特別大的幫助。以高考為例,據說簡單題、中檔題和難題,是 3:5:2,簡單題、中檔題考察的就是學生的基礎知識,難題也是以基礎為出發,進行的衍生和深化,所以基礎最重要,一旦把基礎打紮實了,成績不會有特別大的起伏。
3. 天道酬勤。有的學生可能覺得自己很多時候很努力,但看不到成效,這時候不要灰心,因為你是在做量的積累,只有有了相當大的量的積累,才能實現厚積薄發,取得更大的進步。

4. 運動和學習一樣重要,如果時時刻刻在學習,不休息,可能一天兩天沒什麼,但時間久了一定會很累,學習效率和效果就會下降,保持一定量的運動,比如大課間跑步、跳繩都是很好的減壓方式。

最後這雖然是成功者的經驗,但有沒有用還是看個人。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最後也會成為贏家。


天天學外語


平時生活自律性很強!耐性很強!勤奮,合理的去安排自己的時間!對待事物專一!!








德善狼中


人生的漫長道路告訴我們,高考固然重要,但好與不好,都不會決定一生。對於考生而言,高考只是人生的一次歷練,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成功了固然可喜,失敗了也並不可怕。高考不是唯一出路,成功並不在於高考的一時成敗,即便高考失利也有彌補的方式。作為考生,應該將高考作為歷練人生的舞臺,不應以輸不起的心態對待高考。還是以平常心更好一些。面對高考淡然處之,保持定力,才是真正的高考贏家。[奮鬥]



耶西英語


有強烈的企圖心,有強大的忍耐力,有超人的意志力,有穩定的自信力,有讓人敬佩的謙虛力!


張文鋒


每年高考,就像千軍萬馬過大橋,但是能成為千軍萬馬中的佼佼者,能成為高考的贏家,總有他們的共同特徵,下面我為大家盤點一下,請看視頻!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e2df7765397455e901f1560d83a2e34\

教育與名師


首先死磕課本兒,死磕考題。也就是說考什麼要達到百分之百的正確。其次在看和考試有點兒關係的。最後如果有精力,時間還可以擴展知識面,參加一些技能比賽。

比如武亦姝就參加了董卿主持詩詞大賽。


Xin神英語


實力是共性。有實力的生源,有實力的師資,有實力的設施,有實力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