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之中,如何化解負面消息帶來的心塞?

前幾天在和幾位朋友聊宅家感受的時候,一位美女同學和我說:“最近我都不敢看朋友圈,每天看著疫情的消息,覺得太心煩了”。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似乎也有類似的煩惱:當我看到因父親隔離導致腦癱兒子因此死亡的消息,我難免覺得非常壓抑,甚至這個消息像“閃回”一樣在我腦中循環播放。

戰“疫”之中,如何化解負面消息帶來的心塞?

雖然,戰“疫”之中,也不斷傳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但似乎那些負面消息總會縈繞在我們的記憶裡,揮之不去。為什麼我們會持續被這樣的負面情緒困擾呢?

替代性創傷

我們之所以會經常被負面情緒反覆困擾,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壓力之下,會出現“替代性創傷”的心理狀態。什麼是“替代性創傷”呢?官方給出的解釋是:替代性創傷是指,一個人看到、聽到其他人經歷大量的災難性、痛苦的事件,自己雖然不是直接受害者,但是卻因為感同身受,而出現了心理異常。

比較典型的替代性創傷,就是像我媽媽這樣。當她聽說隔壁的隔壁小區出現了感染病例,就開始疑神疑鬼、懷疑自己是否有問題,甚至反應在了身體上,當她下樓去辦出入證的時候,出現手腳冰涼、渾身發冷的情況。

戰“疫”之中,如何化解負面消息帶來的心塞?

讀到這裡,請你不要緊張,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出現替代性創傷。共情是人類的一項能力,我們每天可能閱讀大量的新聞,但不代表我們就產生了替代性的創傷。通常有3個標準,可以檢驗我們是否是替代性創傷的“感染人群”

1. 對於創傷經歷有持續、高強度、近距離的接觸:就像很多記者,在災害採訪之後,也經常會陷入情緒的低潮

2. 出現了焦慮、閃回等現象

3. 這種情緒在沒有相關信息的時候,仍然可以持續比較長的時間。

所以,通常看新聞是不會導致替代性創傷。但有時,當你很容易被新聞中的故事和情緒影響,甚至產生的強烈的“代入感”,這個時候,就要留心採用一些方法來緩解內心的焦慮

提高“逆商”

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教育培訓,大多是基於我們智商和情商方面的。然而,面對如今這個多變又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我們甚至於企業、政府都需要加強克服逆境的“逆商”

在各種不同的逆境反應中,最讓人無力的反應莫過於是逆境的災難化。面對逆境,我們有時將日常瑣事想象成重大挫折,又將那些挫折想象成無法挽回的災難。替代性創傷就是災難化心態下的一種產物,進而讓我們對逆境沒有掌控感、也缺乏擔當力。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停止替代性創傷,這種災難化的思維呢?

1. 分心法

當你進入消極狀態的時候,分心法可以幫助你立刻打斷此刻的創傷反應,進而改變你的心理和生理狀態。比如,當你突然“閃回”的時候,可以狠狠的拍一下桌子,讓手感到疼痛,通過痛覺和聲音給大腦傳遞干擾信號;或者轉移你的注意力,關注在一些不相關的事情上,比如買菜、點外賣、看書等等;又或者可以通過運動,來緩解心塞。

戰“疫”之中,如何化解負面消息帶來的心塞?

2. 重塑法

將一件負面消息代入到自己身上,進而將事件災難化、心緒悲觀化,本質上是一種自我放縱的過程,進而讓你發生視角偏頗。重塑法則是幫我們將視角放平,回到自己真實的世界之中,進而增加我們對現實的控制感。重塑法的關鍵,就是讓我們去重新關注自身目標,讓我們將注意力回到我們此時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有什麼重要甚至重要而緊急的事情在等著我們?不如我們就著手去做吧。

戰“疫”之中,如何化解負面消息帶來的心塞?

面對逆境,勇往直前

我們無法選擇是否接受疫情的考驗,而唯一能夠選擇的就是如何有效和積極的去應對這次病毒危機。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在這次戰“疫”中,樂觀面對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