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都是什麼樣的家庭?

石間煙霞


很正常的家庭:

我的同學就在農村種蘑菇,起早貪黑的。特別春節期間,銷售很好。收入應該不錯。

我們這邊很多人家種大棚草莓,採摘與銷售並舉。遠一點地方整個村子種大棚蔬菜。收入應該不錯吧!

既照顧家庭,又能有創收,何樂而不為呢?

還有些老人,不能外出打工,種地養活自己,再正常不過了。


清風末末


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都是純農戶家庭!在廣東農村,我知道這樣的家庭不多,然而,他們三百六十五天在土地裡辛勤地勞作,有失也有得。下面我來介紹一下作個回答。

今年50歲的老梁種植果蔗20餘年,大多數土地都是承包別人丟荒的旱地。20餘年在果蔗地裡摸爬滾打,有苦亦有甜,今天他種出的果蔗不愁賣,有買主定購。去年,他種植10多畝果蔗都在春節前後全部收穫完畢,年收入達10餘萬元。夫婦倆每天起早摸黑地勞作,用辛勤的勞動汗水又一次換來了果實。

種植果蔗是非常艱苦的工作,以前,我們家家戶戶都是靠種果蔗維持生計的。遇上臺風,眼見即將收穫的果蔗齊齊被風吹倒的情景,可謂欲哭無淚。而純農戶老梁夫妻倆,20餘年如一日,在失與得面前,從未放棄靠種植果蔗的念頭,用辛勤的汗水譜寫出純農戶致富的篇章。


微言塵說


隨著社會發展,我們村很多人的田地都荒了好幾年了,因為年輕人都去外面打工發展,一年到頭只有過年過節才會回家一趟,家裡留著老人小孩都不是勞動力,也沒有辦法種植,現在農村種田的家庭也只是普通的農村家庭

1、我家現在年年都還種稻谷,種菜,只不過稻穀是從種兩季變成只種一季了,以前我讀小學時村裡家家戶戶都種早稻和晚稻,因為那個時候外出就業機會很難,只有靠種田種地維持生計,有時種兩季都不夠一家人戶口,人口多,田地少,又沒有收入

2、現在只種一季中稻就可維持一家人的口糧,因為村裡外出的人員都會把家裡的田借給鄰居種,這樣他們以後回家發展時田不至於荒了,要知道荒蕪的田園如果重新開墾非常辛苦,另外常年未種植的田也沒有那麼肥沃,這也是寧願免費借給鄰居種也不願荒掉的兩個原因

3、現在從一家人的田變成種好幾家人的田,這樣可以根據自己能力種植一季夠吃的數量就行了,加上現在不比以前,耕田都用牛,現在耕田都用微耕機,效率上也比以前更高,收稻時方便去收割機的都用機械收稻,只有個別需要人工收割

社會在發展,種田也在進步,但是無論時代怎麼發展,農村都會有種田的人,以上就是我個人觀點和經歷





鄉村靚點


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都是什麼樣的家庭?

現在在農村種地,多是些真正老實八腳的老農民和畄守婦女。這些老農民憨厚勤勞,種了一輩子地,和土地有感情,再者也沒有別的啥技朮,只有依靠土裡刨食,沒別的門路,唯有種地。還有的是些畄守婦女,家裡有老人,有孩子,不能去城市打工,在家種地兼顧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孩子。

再一類是候烏式的種地農民,只是在農忙時節在家種幾天地,其餘的時間都是在外地打工。現在種地不象過去那樣,一鐮一鋤的農田活,現在機械化程度高了,收麥時有大聯合收割機,種玉米有拖拉機播種玉米,三、五天的時間就把夏收夏種農活種完了。麥茬地玉米播種後,封閉藥、除草劑一打,小麥在附近收糧點一賣,就可外出打工了。

收秋種麥忙時回家,收玉米有玉米收穫機,種小麥有拖拉機,只給人家工費就可以了。收秋種麥也只是十天八天就完成了。忙完幾天農業活,打工的去打工,做生意的去跑買賣,象候鳥一樣又走了。

再一類就是種地專業戶,有種地技朮和經營頭腦,承包別人的地,買了大型農業機械,成了農埸主式的種地大戶,專一種地,這新時代的農民,有的真是依靠種地發家致富了。

還有的是承包了別人的地,連片好管理,建了蔬菜大棚,專業種植蔬萊,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觀。

還有的承包了大果園,我們這裡蘋果園、梨園就有好幾個。

現在農村依舊種地的就有這幾種類型。


代代書香


您好,我是三農生產生活紀錄者老鄭,非常高興來回答您提出來的問題,那麼,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都是什麼樣的家庭,現在我就根據我們村的情況,給您來回答一下,我個人認為,在我們村裡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就是年齡稍大些的農民,身體還比較健康,勤快慣了,不想在家歇的,種些地,多少有些收入,給自己存些養老錢,想給孩子們減輕負擔,省的將來,伸手向孩子們要生活費,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另外,現在,在我們村裡,種地都機械化了,相比之前傳統的一些種植方式來說,省時,省力,效率高,所以說,在我們村裡,年齡大些的農民,種地是沒有問題的,說實話,只要告訴人家有機械設備的,哪塊地是自己的就行,所以說,在我們村,年齡稍大些的農民家庭,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

第二種情況:在我們村裡,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家庭,就是一些種植大戶,他們從小在村裡長大,熱愛自己的家鄉,他們有專業的農業生產設備,他們自學了,系統的農業生產知識,所以,這類型家庭,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在我們村,最大的玉米種植大戶,種的1000多畝玉米地。

以上所述,就是我們村,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田的家庭,非常高興能與大家分享,謝謝大家。


三農生產生活紀錄者


現在留守農村的我想有以下三種類型:

1.全職種地戶。 他們種植的可不是平常的小麥 玉米, 那都以蔬菜為主題, 一般都是夫妻二人加微型機器化勞動 。一年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有對應的應季種類 。附近都有收購商, 一年下來收入也是很可觀的。

2.被迫種地戶。 由於家庭有老人和孩子或者其他原因不能出門打工者。 只能靠著家裡的一畝三分田 ,閒餘之時在村裡或者鄉鎮上搞點零活幹幹 。

3.傳統老農。 由於年齡關係不能出門工作 家裡有幾畝地不捨得租出去 , 兒女都不在老家, 自己身體還強健 ,再就是現在基本都是機器化 。有些老人還有能力打理 ,一年下來掙個零花錢 ,也是花不完的。



愛戲的飛子


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都是些什麼樣的家庭?

現在在農村種地的家庭,家庭主要成員年齡在45—55歲之間,年齡小一點的基本上沒有在家種地的,都去城了裡。剩下這些年齡偏大的人,1,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人就要以種地為主,不原離開土地。2,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正處在上有父母,下有子女階段,也是最困難時期,子女結婚,買房,贍養父母,這些都需要花很多的錢。現實情況促使他們不得不在農村種地,因為在農村,除了耕種自已的土地,還可以承包別人的土地,也可以在不應響種地的情況下,養一些牛,羊,豬等來提高收益。

3,處在這個年齡段的農村人,種地肯定都是把好手,如果去了城裡,他們沒有其它的工作技能,只能出苦力,掙的錢也不會太多,還不如在農村種地了。所以說現在依舊在農村種地的,家庭主要成員都是年齡45—55歲之間的人,還在農村種地。





內蒙寧靜致遠


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是什麼的家庭,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謝謝,

依我看來,一類家庭是上了年紀,打工出不去廠子老闆不願接收,無奈在家種地維持生活,還有的是年輕人出外打工了,家裡需要有人照顧孩子或侍候老人,留在家裡維持著,雖然發不了大財,但也夠吃夠消費,一類家庭是轉租土地,成立了農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著一二百畝土地,他們有大型的播種收割機,農用機械,科學的管理,從土壤成分上,技術管理上,出產生態農產品上,都有專業的指導,合理的佈局,如特色的種植大棚,經濟作物,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他們是將來的農業大戶,他們的收入是可觀的。隨著新農村職業農民的出現,踏上了時代的快車。

願農村發展越來越好,幸福插上騰飛的翅膀,來到美妙如畫的新農村。





蒲國營


這個時代還在農村依舊種地的是什麼樣的家庭?我覺的應該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年人,或者是家中需要照顧而無法出去打工的中年人,再就是以種地為主的種田大戶,這個時代在家以種地為生,如果土地少的活,很難生活下去,我們這種地為輔,多數在企業上班,家中也有幾畝地,這樣生活也就好一些了。





老杜的幸福小生活


農村現在還想種地的有三類人:第一類人就是承包種植大片農田,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用大型綜合的農業機械,進行很業生產;也叫新型農民。第二類人就是承包別人或自已的責任田,種植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的農民,這類人以家庭為單位作務的。第三類就是農村農戶家庭,上了年令的農民,種了一輩子莊稼;有土地情結,有了小量的承包地,對土地的感情非常深,不能讓地裡長荒草,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還在種莊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