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1.讓人窒息的“為你好”

那時,親子衝突的起因,多半和學習有關,一些焦慮的父母恨不得自己的孩子除了學習,什麼都不要想,什麼都不要關心。恨不得將孩子的一切都把控在自己手裡,甚至想方設法讓孩子儘可能地停留在自己的視線內。

記得幾年前,去鄰居家,驚訝地發現那家上高二的女兒,和媽媽共用一個房間(他家和我家一樣是三口之家,戶型也和我家一樣),從房間裡的擺設看,女兒完全沒有自己的“私人領地”,一舉一動都在媽媽的注視下。

女孩很乖,不愛說話,整個人悶悶的。我想把自己的一些書送給女孩,女孩也很開心地準備到我家裡來挑,她說,她很喜歡歷史類的書。但她媽媽聽到了,制止了她,要求她把時間都花在學習上,並禁止她“看閒書”。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一年之後,女孩上了大學,離開家過起了住校的日子,只在每週末回家。沒多久,她就像變了一個人,每每回家都會和家人爆發激烈的爭吵,她嘶吼得最多的就是:“你們不要再說了!不要再管我了!”

我爸爸和女孩的爸媽曾經是同事,他說,他們在單位都是很老實的人,為了孩子付出了很多。父母覺得自己一心為了孩子好,孩子卻不理解自己,如果理解了,怎麼可能不聽自己的話呢?孩子覺得父母根本不懂自己的感受,如果懂,怎麼可能一再地逼迫自己、控制自己呢?無論女孩怎樣嘶吼:“你們不要再說了!”都沒能如願過。

回到《小歡喜》上,我沒有看這部劇,我注意到,很多討論這劇的朋友,都在說劇裡的臺詞太真實了,父母的“為你好”讓人窒息

2.懂孩子心的《神探狗狗》

這幾天聽書店的朋友說起一個有趣的現象。暑假裡,書店經常可見結伴而來的小孩,他們往往是其中一個注意到

《神探狗狗》,看了一會兒,便招呼另一個來看。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神探狗狗》是搞笑漫畫,我這個大人也被它逗得哈哈大笑,但我覺得,小朋友一遍又一遍地翻開它,呼朋引伴地來看它,絕不僅僅因為它擅長搞笑。還因為,它很懂自己的心,它能替自己傳達自己想表達,又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的小心思

再直接點說,它能引起自己的共鳴,就像《小歡喜》引起我朋友們的共鳴一樣。譬如,這個“必須三連”,No,是“必須四連”,每個孩子都遇到過。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還有這些,每個場景,小朋友都非常熟悉。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說好了“談一談”,但只能“我”說“你”聽。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關鍵不是你需不需要這樣做,而是“我”讓你這樣做。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你興沖沖地跑去分享開心的事,或讓你得意的成績,“我”卻視而不見。

這些情節和小細節會讓孩子們自然而然地把《神探狗狗》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因為它懂自己。

順便說,如果你的孩子非常喜歡看某個故事,最好和他就這個故事聊聊天,問問他喜歡這個故事的原因。就像我的朋友,得知自己五歲的女兒特別喜歡某個故事後問女兒為什麼特別喜歡這個故事,而不是他強烈推薦的另一個故事。女兒回答說,因為這個故事裡一家人都在一起,感覺很溫暖,而他推薦的那個故事裡,主人公一直孤零零的。

我們可以從孩子喜歡的故事中,窺到孩子心裡需求,也能從孩子喜歡的故事裡,看到自己的問題

不過,在這裡,要提醒各位家長,真正優秀的故事,會讓孩子感到“被理解”,卻不會一味地討好小孩。就像親子關係裡,雖然網絡上是孩子們反控制的憤怒呼聲佔了主導,但並不意味著孩子就全是對的,更不意味著孩子們只能被動地期待父母做出改變。

《神探狗狗》就告訴小朋友,你們有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道路,也有能力帶給爸爸媽媽正面影響。

《神探狗狗》裡的第一大反派彼蒂一門心思將小彼蒂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大壞蛋,小彼蒂卻始終堅持“當個好人”,並勸說大彼蒂也“當個好人”。起初,大彼蒂還嚴詞拒絕,但沒多久這隻“把成為宇宙第一壞”作為目標的橘貓,竟有些動搖。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後來,大反派豬豬來了,試圖說服大彼蒂和自己聯手作惡,看大彼蒂的表情,似乎是動心了。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彼蒂想起小彼蒂的話,他會做出怎樣的決定呢?他真的會改變嗎?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大彼蒂真的選擇了改變,即使瞬間就被打飛了出去。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3.尋找原因,告別痛苦

如果你經常刷手機,你一定會對“製造焦慮”非常熟悉。一些人通過“製造焦慮”讓我們掏錢買買買。

我們被套路得多了,多少生出了抵抗力——“不這樣真的會完蛋嗎?胡扯!”

實際上,和製造焦慮相對,還有"一味迎合":“我懂你,你很好,都是世界的錯,都是其他人的錯。”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人很容易把“迎合自己”的人引為知己,掏心掏肺,然後掏口袋交錢。如果你只想花時間和金錢求幾句好聽的話,這也沒什麼。但如果你已經被某些事情困擾,花時間和金錢尋求解決方法,那麼一味迎合你的肯定不是理想的選擇。也就是說,如果你正被童年時(或現在)父母對自己的高度控制苦惱,埋頭尋找他人的認同,自怨自艾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所有關係都是雙向的,我們對待別人的方式,也會影響別人對待我們的方式。就算是在不允許擁有任何自主性的家庭里長大,也不要放棄創造自己人生的機會,因為人天生擁有創造自己生活的力量。

《神探狗狗》藉助故事,委婉地告訴孩子這一點。我們長大了的人則可以從那些讓我們回憶起不快往事的故事裡,看到自己痛苦的根源,尋找擺脫它的辦法,並努力阻止自己對他人做類似的事。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其實,很多時候,你會發現,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當你將思考的重點放在“如何解決”上,而不是“我好可憐,需要同情”時,讓你痛苦的問題自己就消失了

寫給孩子的故事,從來不會在悲傷、憤怒等負面的情緒上耽擱太久,一方面是照顧孩子的心理,一方面也是作者在傳達自己的經驗。

《神探狗狗》

戴夫·皮爾奇

浪花朵朵/花山文藝出版社


令人窒息的“為你好”,父母到底錯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