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陝西的歷史悠久還是山西的歷史悠久?

叄捌陸旅獨立團李雲龍


只看華夏族的歷史,有比下列遺址更早的山西境內的遺存,歡迎補充。

在能查到的資料裡,華夏族人在山西最早的遺存不超過六千年,就是說廟底溝文化之前有人活動,但真正開發在廟底溝文化形成後。山西文化的巔峰時期是山西龍山陶唐帝堯政權時期,距今約4350~4120前後,姬周時期三晉地帶文化非常可觀。下面為山西新石器時期代表性遺址:

1、芮城東莊村遺址(距今約6000年左右)

仰韶文化東莊村類型分佈於山西晉南各地,因1958年發掘所得芮城縣東莊村遺址最為典型,而得名。考古證明,這段時期山西古人類已進入農業、狩獵、紡織為一體的生活,也有了裝飾自己的愛美觀念。墓葬說明,此時的人類還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存在於氏族之內的經濟單位是若干分離的母系家庭。考古專家認為,在仰韻文化不同類型中,東莊村類型已超越了半坡類型,正向廟底溝類型過渡。

2、萬榮荊村遺址(距今5900年至4800年)

地處峨眉嶺北側,西南緊靠孤山,北望汾河,東北逐漸下降,地勢呈西南高東北低的平緩坡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性質為仰韶廟底溝類型和廟底溝二期文化並存的遺址。1931年進行過發掘。文化層厚約2米,覆蓋層1米,暴露有窯址、灰坑。採集有紅陶、灰陶、彩陶、夾砂陶片。遺址保存完整。

3、西王村文化(距今約5600-5000年左右)

芮城縣西王村是山西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域。這裡不僅發現了仰韶文化中期的廟底溝類型文化,還發現了仰韶文化晚期的文化。考古學者將後者稱為仰韶文化西王村類型,作為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晚期發展階段的代表。

4、*陶寺遺址*(距今4600年至4000年)

陶寺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以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為主的遺址,還包括廟底溝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戰國、漢代及金、元時期的遺存。位於山西襄汾縣陶寺村南,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經過研究,確立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陶寺類型;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其年代約當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類遺址在晉西南汾河下游和澮河流域已發現70餘處。陶寺遺址對復原中國古代階級、國家產生的歷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5、東下馮遺址(距今約4000年--3500年)

東下馮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典型遺址。位於山西省夏縣東下馮村東北,面積約25萬平方米。1959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調查發現,1974年起進行發掘。該遺址的二里頭文化與豫西地區的同類遺存有一定差異,被稱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其年代經放射性碳素斷代,為公元前1900——前1500年左右。

三晉的概念超出了今天山西省的範圍,從地理上看,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晉中晉南的黃河流域,一個是晉北桑乾河流域,兩個區域在農耕習俗和歷史文化上都是有區隔的。晉北在遠古就屬於華北民族和北方民族的勢力範圍,到近古更是草原少數民族南下入侵的通道;晉中和晉南在廟底溝文化以後才開發的,承繼了仰韶廟底溝文化。從考古上看山西最早的仰韶農業遺存是在6kaBP之後出現的。可見在農業革命時代,黃河中游的河道還是阻隔了仰韶半坡和河南裴李崗人群與汾河流域的交流。而河北的南莊頭與磁山文化人群也被太行山阻隔。

以下為個人分析,供同好參考。這裡涉及的爭議就非常多了,包括:炎黃蚩尤生活的年代和所在位置,逐鹿阪泉之戰的原因過程和結果,我這裡得出的結論古籍僅僅是參考而已!而且我分析的黃帝不是神,只是上古的一個酋長而已,不可能在位百年,活一百二十歲。基於古籍循環考據的、和以帝王政權認證為歷史研究依據的'歷史學家們',請閉嘴並靠邊涼快休息去。

山西有很多關於黃帝的傳說,但不可能是黃帝軒轅部族的發祥地,因為遠古的部落發育都必定有其依賴的上游文化和支撐的部族人口規模,山西的遺存顯然不支持強大的黃帝部落發祥於此的結論。

關於黃帝部落在河洛地區起源的傳說是合乎歷史邏輯、考古發現和古籍記載的。黃帝部落族群父系源於仰韶系神農少典後裔,居住在黃土高原的河洛地區,與鄭州以南黃淮平原的裴李崗文化區域的太皞少昊族群有文化和基因的緊密交流。在少昊和少典兩個部落的文化與人種交流下,黃帝部落發展起來,形成比半坡類型更先進的廟底溝文化類型,升級覆蓋了關中仰韶半坡文化,並開發了晉南和汾河流域。在廟底溝文化後期,晉北大同地區也有很多廟底溝類型遺址出土。

傳說中逐鹿之戰是炎帝黃帝聯盟與蚩尤部落的戰爭,傳說的阪泉之戰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的戰爭。

從古文獻的表述看,炎帝先在九隅(請記住仇夷、九黎、九河、九丘均指向冀魯豫平原)與蚩尤衝突,兵敗失去黃河下游地區,向黃河中游的軒轅部落求助,黃帝與炎帝聯盟出兵戰蚩尤於冀中,並擒殺了部落大酋長蚩尤,並在冀中“合符釜山”,釜山被認為在今保定西部。此時炎帝還稱“赤帝”,如果已經發生阪泉之戰,赤帝當去帝號,也不應在黃河下游與蚩尤爭奪地盤,所以逐鹿先於阪泉之戰。

由於主要談山西的歷史,所以不展開說逐鹿之戰了。

有阪泉之戰的發生地在晉南運城的說法,我認為這個說法比較可信。炎帝勢力的核心在關中,黃帝勢力核心在鄭州的軒轅丘,兩族發生三年的對抗,不可能兩族去晉北的張家口或河南商丘一帶去打仗,只能在雙方勢力中間的某地,而且兩族的戰爭從形式上看是同族間的勢力角逐,不是你死我活的廝殺。所以發生在對新殖民地爭奪上的可能性,遠大於對同族已經安居地域爭奪的可能性。

所以對山西的開發的過程,合理的解釋應該是:

6千年前北方的持續乾旱使炎帝部落向東遷徙(侵陵諸侯),炎帝部殖民汾河流域,並越過太行山,向黃河下游冀魯豫平原發展。而冀魯豫平原本來就是神農後裔夸父共工部落的領地;同一時期華北蚩尤部(就是共工部落的同族)亦因乾旱,從紅山文化的冀北向黃河下游的冀魯豫平原發展,並與夸父部族形成聯盟。雙方在黃河下游發生武裝衝突,炎帝戰敗,失去了黃河下游的全部土地。不得已求助於中原鄭州一帶的軒轅部落。軒轅部落出兵,幫助炎帝在冀中涿州(涿水、涿鹿山,現屬保定)一帶擊敗蚩尤夸父聯盟,佔領了黃河下游平原(今豫北冀南地區),將蚩尤部落驅逐到太行山以北的燕雲地區。軒轅部落勢力佔領太行山東麓地區,並從太行山東部進入山西汾河流域,在這裡與剛殖民這裡不久的炎帝部落發生衝突,並在運城附件的阪泉,靠偷襲戰勝了炎帝部落聯盟的武裝。雙方妥協形成部落聯盟,此後炎帝去帝號,軒轅部落酋長稱黃帝,確立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地位。實現了黃帝部落先進的廟底溝文化對炎帝半坡文化的升級覆蓋。當然黃帝部落同時取得了山西汾河流域的優先殖民權。

所以山西的遺址大部分缺失半坡類型文化,多從廟底溝文化開始,但人種上炎帝部落已經先期抵達山西,與黃帝部落的移民共同開發了這裡,廟底溝後期發展到晉北的桑乾河上游的大同張家口一帶。

從蒐集的其他野史資料看,炎黃部落不是在逐鹿之戰後就完全打垮了蚩尤夸父聯盟,而是又經歷了兩代人的時間才徹底征服了今北京以南的平原地區,而以北的山地地區一直還是蚩尤部落的勢力範圍,直到龍山文化時期仍然是華北民族的領地。所以現在北京地區有很多黃帝的傳說,估計是黃帝部落在此一線與蚩尤部落對峙時留下的遺存和記憶。

這個推測的前提是,在山東龍山之前,對華夏民族有整體影響的、成規模的文化類型唯有半坡和廟底溝,只有河洛的廟底溝文化與黃帝軒轅部族能匹配上。而廟底溝時期,大汶口文化開始到結束的穩定期還長於廟底溝文化,且軒轅黃帝的母系來源於太昊後裔,後裔顓頊帝生在曲阜,所以蚩尤不可能在山東,而只可能在華北,牛河梁遺址就是這個部族的遺址,紅山文化是蚩尤代表部族的文化,他們在逐鹿戰敗是敗於乾旱,而不是被消滅。

三苗不可能是蚩尤的後裔,這個再找機會說吧。

附古籍關於夸父和逐鹿之戰的記載:

《列子·湯問》:"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述了一個傳說,“有人衣青衣,名曰黃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覆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後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為田祖。妭時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決通溝瀆。”。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應龍是雨神,殺了蚩尤和夸父,跑到南方,所以北方開始乾旱而南方多雨,這個時代就是季風帶南移造成的北方乾旱的神話解釋。

應龍蓄水,說明應龍在上游蚩尤在下游,蚩尤做大風雨,不是對黃帝不利就是自救行為,而黃帝下魃止雨,無雨對蚩尤產生了致命的傷害,而持續的乾旱讓獲勝的黃帝氏族一樣產生了傷害,而魃被遣去北方。

逐鹿之戰是北方大旱造成的戰爭,而發動戰爭的原因是上游把水阻攔,下游無水,最終水源之爭使蚩尤族徹底崩潰。而魃去北方,使北方持續乾旱無雨,南方的黃帝氏族得到緩解。

回到正題,在上古山西沒有原生的文化歷史,而陶寺遺址現在看來是最有可能定性為文明的遺址,也確實是中華文化最關鍵的孕育地之一。但歷史沒有陝西久遠。


老農華丹


可以說兩者不分伯仲,各有千秋。也沒有具體的衡量標準。

有些專家認為黃帝部族可能源自今陝西北部和中北部。相比之下,關於炎黃在山西活動的記載也不少,但是確沒有文獻記載炎黃與陝西的深厚淵源,相關文獻的分量也相對不足。


關於炎黃的記載山西比陝西弱,但是關於堯舜禹的記載山西則強於陝西。就說大禹治水,在山西運城夏縣是個流傳甚廣,而大禹在陝西活動的記載就不多。其實好多商朝之前的歷史,好多學術界都不能公認的。

綜上,這個問題本身很難回答。如果單純從文獻入手,會陷入比較尷尬的境地,所有的結論都是無源之水,從嚴謹的學術角度看是根本站不住腳;從考古角度看,中國古代的歷史發展根本沒有省界的侷限,在考古研究還不充分的情形下,你很難衡量哪種古文化對後世中華文明貢獻最大。所以,陝西、山西,作為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重要遺址,歷史基本同樣悠久。


太原看點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發現,你在罵河南、山西、甘肅的時候,也不肖地罵了你的祖上。或許你只有狗洞可窩臥,犬B二哈就是你的種別。



盡善家族


我是陝西人,客觀說,山西更悠久,底蘊更深厚。山西有堯舜禹的首都,運城更是最早的中國,還請晉省兄弟擦亮眼瞎,勿受要飯蛋族人的挑撥。

用蛋族蓋省的狗窩鎮樓。


Qin中華源





匆匆過客85776467


山西離石悠久,但山西有一個非常尷尬的事實,雖然說歷史悠久,但山西太原解放後已經把地上的歷史文物破壞的沒剩多少了,特別是文革期間,所以你看西安市內有好多文物單位,但太原基本屬於有文物地名而沒有文物的尷尬處境,比如太原的鼓樓街鐘樓街已經沒有鼓樓和鐘樓了,還有水西門,旱西門等之前這些地方是太原古城的城門所在,但太原現在古城牆都被拆的只剩那麼一點了,這些城門早沒有了。這是山西地上,再說說地下,山西地下文物很多,但山西人好像天生不會講故事,不說別的,西安那邊不是有兵馬俑和華清池麼,山西這邊雖然說地下有東西,但沒有一個可以拿的出來炫耀的。


酷愛34


古代中國的歷史悠久,黃河文明是代表,陝西與山西是黃河文明的最為悠久歷史的代表。從地理的特徵上,陝西有渭河為代表的關中平原,物產豐饒區位優勢發達,以寶雞咸陽西安為代表,八百里關中平原,從東到西潼關至寶雞沿線歷史久遠古城古鎮古村洛,散佈渭水兩岸悠久的歷史文明,取訣於地理的環境是關健因素。山西的地理特徵是以汾河,為代表的晉文明為優勢,汾河是三晉之母親河從源頭到注入黃河,歷經忻州盆地晉中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汾河把這幾大盆地相聯,有代表的城市如,太原忻州大同候馬臨汾運城等,如珍珠一樣散佈於汾河兩岸,古人類遺址古建築古民居古城古村落,這是晉文化與晉文明的代表,山西現有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在全國來說佔第一位。秦晉之好歷史悠久各有千秋。


以斯拉7


我覺得山陝有著同樣的黃土文化,同樣是歷史悠久的省份,陝西有石卯古城,山西有陶寺遺址,陝西有藍田人,山西有丁村遺址。

堯舜禹建都晉南,然後夏朝的都城也極有可能在晉南,而不是在河南。到周朝的時候建都西安,中華文化基本上確立了大致走向,各諸侯國尊周為天子,隨後陝西開啟了皇都模式,幾千年來一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山西得益於悠久古老的歷史,幾千年來在文化和經濟上的貢獻也是非常的卓越。

我個人非常希望山西陝西兩個兄弟省份能夠聯手打造文化戰略,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振興做出如同歷史上那樣輝煌成績。



家在汾河畔



賽麥大弘


中華古人的活動範圍應當在黃土高原上的各黃河支流流域。原因:一、第四紀冰川后期,黃河下游基本是一片汪洋大海,唯獨黃土高原適合生存。二黃土高原的山豁中人類可以挖洞居住。三那時人類對水的控制能力很低,對於大河懼怕,但又離不了水,只能依小河而活動。依上述理由,汾河流域是古人活動的主要區域。

此外,由於交通能力,每個部落的控制範圍不可能太大。有些歷史學家離開當時生產力水平用現代生產力憑空想象,是很荒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