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仔豬白痢用什麼藥好?

小魚丸丸g


哺乳仔豬白痢,用什麼藥好?

幼豬白痢是2-3個月齡的仔豬哺乳期經常發生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一般是飼養不當或者豬舍衛生沒搞好造成仔豬抵抗力下降引起的疾病,可以給仔豬用痢菌淨、硫酸慶大黴素等口服藥,每日2次,大約兩三天就會好。預防幼豬白痢的發生,還可以給幼豬口服促菌生。

從哪些症狀來判斷仔豬是得了白痢:發病仔豬主要表現為腹瀉,排出的糞便是白色的糨糊狀,到後期就直接變成拉水,且糞便帶有腥味比平時的糞便要臭,有時候糞便中還會混有氣泡,尾巴和肛門處常常粘著糞便。

毛色很散亂沒有光澤,背部弓起怕冷,動作遲緩。若不及時治療,發病達到兩個月以上的仔豬就會出現停止生長變成僵豬。所以一定要及早發現並治療,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注意還是要以預防為主,預防措施有以下幾點:

一、種豬引進時要嚴格把關,不從有病豬場引進種豬,如果只能從那兒引進的話,那引進時至少要隔離檢疫1一個月以上。

二、加強母豬的飼養管理,保證營養均衡,尤其是哺乳期的母豬更要給它們補充足夠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以提高它們初乳的質量,從而提高初生仔豬的免疫力。母豬的乳頭也別忘記消毒,而且要定期的消毒,減少病原菌的感染。

三、豬舍的衛生消毒是不可缺少的,一定要保持豬舍的清潔,定期要進行消毒處理。豬舍的飲用水可以在裡面添加一些乳酸,或者直接讓幼豬引用少量的高錳酸鉀水,用來抑制仔豬體內大腸桿菌生長。


答題助理:白衣


新農大視野


哺乳仔豬白痢在西醫中屬於大腸桿菌感染,在中醫中屬於溼熱性腹瀉,治療方案使用藥物也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一、西醫角度

目前有大腸桿菌疫苗,但是因為致病大腸桿菌血清型眾多,而疫苗中血清型有限,所以大腸桿菌疫苗效果並不理想。

目前對白痢效果比較理想的藥物有頭孢、恩諾沙星、慶大黴素、利高黴素等藥物。

具體用法:

  • 1、母豬拌料,可以在母豬產前產後的圍產期飼料中加入利高黴素
  • 2、仔豬肌注藥物,仔豬出生後3日齡肌注長效頭孢 、土黴素等藥物
  • 3、仔豬灌服藥物,仔豬出生後立即灌服慶大黴素。



二、中醫角度

中醫中白痢屬於溼熱型腹瀉,是由於產房高溫高溼所致,所以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燥溼止痢。中藥組方對白痢有效的常見兩種藥物:

  • 1、苦參止痢顆粒

主要成分苦參、白芍和木香。方中苦參具有清熱燥溼、利尿的作用,主治溼熱瀉痢為君藥;白芍具有養血斂陰、平肝止痛,主治瀉痢、腹痛為臣藥;木香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和胃止瀉,主治瀉痢後重及腹痛為佐藥。三種藥物共同完成清熱、祛溼、止痢的作用。

具體用法:可在母豬圍產期每噸飼料中添加1公斤苦參止痢顆粒,連用14天時間。仔豬出生後灌服苦參止痢顆粒1g/頭/天,連用3天。



  • 2、白頭翁散

主要成分為白頭翁、黃連、茜根、蘇枋木、甘草、地榆等。其中白頭翁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作用,黃連具有清熱瀉火、燥溼解毒的作用,地榆涼血止血,消腫收斂的作用,甘草調和諸藥,共同完成去毒止痢的作用。

具體用法:母豬產前7天-產後7天的14天時間內,每噸飼料中添加1公斤白頭翁散。


文/果然悠 圖片/來源於網絡



果然悠


臨床特徵:以排灰白色粥樣稀便為主要特徵

特點:發病率高而致死率低。

病因:豬腸道菌群失調、大腸桿菌過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病因。

經濟簡單來自老獸醫的治療方法:大蒜泥

大蒜去皮搗碎,加入適量水,攪勻。根據仔豬病情,調節給藥量,每次大約15g左右,每日兩次,連續三到五天。



中國動物保健


哺乳期仔豬白痢是一種常見病,原因是:氣溫應激、時冷時熱、連續下雨天、豬舍潮溼、母豬過份食量、奶水衝足,引起仔豬消化不良,細菌感染而得仔豬白痢。治療不當,也會病毒感染。發現仔豬白痢時,首先要控制母豬食量和養份,使母豬奶水減少,最作治療。仔豬康復後才續步喂足食量。



仔豬:仔豬痢立清注射液5日齡內1毫升左右,5公斤以下3毫升左右。


腸炎淨10毫升十青黴素160萬5日齡內1毫升左右,5公斤以下3毫升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